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1、兰海比乔更专业 节目中一个妈妈说:“超级保姆乔就像一个法官、陪审团和行刑者的结合体。”在我看来,乔表现得就像一个无所不知的权威,不但让家长威胁孩子,还不断威胁家长:“我是来帮助你的,你要么按照我说的做,要么把我赶回家”,要求家长听她的话。实际乔是否是一个权威呢?她只是一个英国著名的儿童教育电视节目的女主持人,受过家庭保育员的训练,并不是家庭教育专家,她说:我只是一直按照我的直觉行事。 乔要求孩子听话,对孩子严格,让父母做权威,让父母去威胁惩罚孩子。这与她对待这些父母的方式是相似的,确实是出于她的直觉。 其实家庭教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情,我结合丰富的实践专业研究了很长时间,依旧不能认为“我的做法一定是正确的,与我不同的做法是错误的“,实际永远也不能这样认为。 兰海老师在这方面是胜于乔的,因为她有更加专业的心理、教育咨询的背景,她更能接纳父母,也能帮助妈妈宣泄情绪,态度更温和,不是强行要求父母按照她说的来,基本符合人本主义咨询师的要求。 2、理念的不同 乔与兰海的基本理念是相似的,都是温和而坚定地执行规则,不管孩子如何哭闹反抗;温和地惩罚是她们共同法宝,孩子哭得很伤心也不为所动。规则也是相似的,按时入睡,零食的规定;细节也相似,比如都是几岁罚几分钟,不过有所改良,比如用可爱的淘气椅代替了罚站。 不过兰海老师毕竟更加专业,她不是简单地用惩罚去纠正问题行为,而是会关注孩子行为的内在原因,她说:只有小米的内心情绪得到释放,才有可能用规则、惩罚、奖励来帮助她行为上的改善,这与乔相比,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比如姐姐小米,去推、打妹妹纳米的问题,这个行为的背后有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小米嫉妒纳米,因为看到纳米得到大家更多的爱。这个问题的解决措施也比较对症,一是妈妈和小米做了一次谈话,让她知道妈妈还是很爱她的;另外,也提示家人注意不要给小米“大家偏爱妹妹”的印象。 不过我认为需要探讨的是,小米觉得妈妈不爱她,这不是一次谈话、释放就能解决的。我们爱孩子,和孩子感觉到我们的爱是两回事。这需要家人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改善教育方式。因为小米处于逆反期,问题更多,所以妈妈后来对待小米经常是一脸的阶级斗争,孩子读到的是妈妈的恨、愤怒,而纳米问题少所以对她都是笑,几天下来,相信那次谈话的效果就化为乌有了。另外,如果太过坚定地执行规则,孩子多次哭着跑出来不想睡也坚持拒绝她,频繁威胁、惩罚孩子坐淘气椅,那么小米能够感受到这是爱她吗? 思路不错,但是方法值得商榷。 3、规则的制定 《超级育儿师》里有几个针对小米的规则,四点之后不能吃零食;必须八点半前独自睡觉;吃完饭不能离开座椅。需要说明的是,虽然这些规则看似是大家一起参与制定的,实际上是育儿师给这个家庭的,并没有得到小米的同意,所以是纪律而不是约定。 这种规则主要是为了培养新的行为习惯,而且要求坚定执行,没有灵活和弹性。有的家庭也许能顺利执行,但长此以往,不少家庭可能会不断发生冲突,给孩子带来痛苦,破坏安全感,破坏亲子关系,造成逆反,最终不一定能够形成习惯。
(1) 一个四年级女孩妈妈的叙述: 女儿最喜欢放学接她时,能带给她一点食物,她说每次放学后都好饿了,希望有点东西先垫一下肚子,然后再回家吃晚餐。之前我都拒绝了,怕她吃了东西回家就不想吃晚饭了,曾经一度因为此事小家伙对我有不小的意见,还跟她的丽姨痛诉我小气之类的。后来看了维尼老师的日志,觉得老师的“顺应孩子心理,先说好,再说不”的理念很有道理,决定也尝试运用看看。之后我也同意带一点(先说好);但和她说好不能多,回家吃饭时饭量不能少太多;也不能每次都能带,偶尔没有的话,也不要生气(再说不)。她同意后,在饭堂吃早餐时我尽量选择吃面包、蛋糕之类的,这样就可以留一点接她放学,实在没有也偶尔答应买一点,每次小家伙都特别开心。从那以后我们的关系明显好转,而且她也越来越懂事,不再要求我买路边摊的食物。 (2)必须八点半前独自睡觉 对于分床睡,我认为还是顺其自然好,不要勉强,太着急了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孩子大了一般自然不想和父母在一起睡,着什么急呢?参考博文: 孩子的独立性,不用急;兰海老师建议睡前不要做激烈的游戏是可取的,但是坚持让孩子八点半睡,有的孩子可能会养成习惯,有的家庭则会一直为按时睡觉而矛盾、冲突,甚至训斥孩子,孩子在哭泣中入睡,不如顺其自然帮助孩子入睡为好。参考博文:按时入睡与顺其自然
4、关于惩罚与坚定 这个是大家争论太多的。当然,在《超》中惩罚还是温和的,只是罚坐五分钟,不过,当孩子不能安静地做的时候,会加罚几次。这就常常引起孩子的反抗,伤心地哭喊。
这种淘气椅的方式,正式的名称是:TIME
OUT,在英国还很流行,很多育儿专家都推荐。不过我看到的美国最经典的育儿书中,都是坚决反对惩罚的。包括《正面管教》《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无条件养育》。
5、“每一步都和将来有关系” 很多中国父母为什么在育儿上这样纠结,兰海老师的一句话特别有代表性,“这些东西都是帮助她独立的很重要的一个阶段,你们一定要知道,现在的每一步都和将来有关系”。如果每件事情都放大到一生的意义,那么自然会在很多事情上很执着,结果父母一天都紧张兮兮地,神经兮兮。这样上纲上线,自然会在睡觉、吃饭、刷牙、零食这些事情严格坚持自己的规则,不惜发生冲突,即使破坏亲子关系也要坚持,结果呢?有些孩子也许顺从了,但更多的孩子会痛苦,还可能会逆反。 其实孩子自身就有成长的力量,喜欢独立是孩子的天性,到了时候,不想让他们独立都不可以,所以,我们只需要缓慢而优雅地帮助孩子自然成长就可以了。急什么呢?慢慢来。为什么一定要孩子撕心裂肺地哭泣来加速独立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