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黄帝内经》中生命境界的解读
2014-05-14 | 阅:  转:  |  分享 
  
《黄帝内经》中生命境界的层次??



第一:总论原文:1.【真人】: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2.【至人】: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远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3.【圣人】: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4.【贤人】: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原文完)【内容整体定位】:这一段中,主要描述了古人对生命境界或者说层次的划分。也就是说,古人认为生命之间是有本质差别的,而这种差别,不是体现在财富上,也不是体现在权势上,更不是体现在外貌上,在哪里呢?【思想】!!!思想境界的高低,就决定了这个生命的层次高低。而判断一个生命思想境界高低的是什么呢?【道德】!!!所以《道德经》流传千年,人们至今津津乐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为啥??因为每个人的道德修养不同,生命境界不同,因此看《道德经》后的体悟就不同。所以,阅读经典,别人的解读只能是参考。而非常高境界的解读,我们普通人听着就会以为是神话。。。比如《黄帝内经》这里对生命层次的划分,保证有些朋友看了就说这是神话而已。。。?扯得有点远了。。。明天我们开始逐字逐句解读这四种生命境界。首先是解读【真人】这部分内容,分四天解读完四种生命境界。第五天做一个整体总结交流。我们对国学的解读,都围绕一个核心生命观:人体的生命构造中分为两大体系:【思想】+【身体】,两者是本末关系,【思想】为本,【身体】为末。也就是说,【思想】是核心,《黄帝内经》中把【思想】称为【神】,现代西医称为【心理】。【身体】是受【思想】掌控的生命部分,属于从属地位,因此中医养生中强调【养神】,强调清心寡欲,而西医养生强调【心理】健康,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真人】

各位朋友早上好,今天我们开始解读《黄帝内经》中讲到的最高的生命境界:【真人】??《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相关原文:??【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概论】:要彻底通透的解读这段话,我们需要先解读其中的最有一句:【此其道生】??????也就是说,前面对【真人】那种非常美好的生命状态的描述,归根结底,是因为【真人】得道了,因为【得道】了,所以才会有那样无比美好和超脱的生命状态。??【道】是什么?《易经》---《系辞》有言:【一阴一阳之谓道。】这里再深入探讨的话,就牵扯到国学中的生命观和宇宙观,以及对《易经》的相关理解,篇幅有限,这里就略过。??以上讲了我们解读这段话的背景知识,和大体原则。下面我们逐字解读:???1.【余闻上古有真人者】:【余闻】就是我听说的意思。【上古】呢,就是以前很久远的年代。整句白话文就是:我听说上古的时候,有真人存在。???2.【提挈天地】:【提】就是用手抓住物体的顶部,【挈】就是用手拖住物体的底部。?整句话就是:一手抓住【天】,一手拖住【地】。表明【真人】是独立于天地之外的生命,能够把【天地】托于掌中,视如玩物。为啥?因为【真人】得道了啊。为啥得道就能够这样呢?这就牵扯到《易经》的生命观和宇宙观,限于篇幅,不说啦??3.【把握阴阳】:就是能够掌控阴阳的运化,为啥?因为人家得道了呗。。。为啥得道就能够这样哩?答案请参考上一条最后一个问题的答案。??4.【呼吸精气】:就是能够吸收非常非常精华的能量了。??5.【独立守神】:就是超凡脱俗,不为世间任何外物所动心。????6.【肌肉若一】: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肌】和【肉】本源是相同的,一阴一阳。【肉】为阳,【肌】为阴。【真人】由于是返本归真的生命,因此,【肌】和【肉】这两个生命中有区别的阴阳结构,也会随之逆阴阳而行,最后就是相对阴性的【肌】也变的和【肉】一样柔软了,因此叫【肌肉若一】??注意,《黄帝内经》中还有相关的内容:【筋脉和同】,和这里的【肌肉若一】是一个内涵,解读是按照上述思路,就会豁然贯通。??7.【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敝】,这个字应该通【蔽】,就是覆盖的意思。也就是说【真人】的寿命是超越天地的,从我们普通人的角度看,就是无限久远的生命。。。为啥能够超越天地呢?因为人家得道了吗。????为啥得道能够这样哩?????因为《道德经》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由此可知,【道】是超越【天地】的存在,而【真人】是【得道】者,自然就超越【天地】,不受【天地】的制约了第三:【至人】

今天我们继续分享《黄帝内经》中关于生命境界的描述。??《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第一》原文:??【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远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解读:??1.【中古之时,有至人者】:这里关于【上古】和【中古】的时间是无法考证了,而文中是以【黄帝】的身份在讲述。在古代很多文献中,都把【黄帝】描述为现代人们认为的神话人物。那么由此而推,在【黄帝】那个时期的【上古】和【中古】,则必定是神仙的历史。。。,因此这里提到的生命对于现代人而言,都是神仙了。。。??这两句的意思相信大家都明白,我就不翻译了。??注:古代的神话是真是假,现代人们还没有能力考证。反过来想:如果神仙真的存在,人家不想让你知道,那我们普通人类肯定是无法知道的。

?

??2.【淳德全道】:【淳】:这个字有两层内涵,一个是形容质地【敦厚】,一个是形容味道【纯而浓】。这里用来描述【德】,可以理解为动词,整句翻译过来就是:“至人不断累积纯厚的【德】,以保全生命中的【道】。”??所以儒家一直强调积功累德,甚至我们国内民间也有【积德】之说。都是圣人为了让人们保全自己的性命,以便返本归真,感动吧,这就是国学啊,这也是为什么《大学》中讲:【子天之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要。】一切都是为了让这个生命自身更加美好。

?

??3.【和于阴阳,调于四时】:这里又牵扯到了《易经》中阴阳的概念,《易经》认为万事万物都由阴阳两种物质相互转化而成。就生命而言,只有阴阳之间保持一定的平衡关系,生命才会表现出美好的状态,这种平衡关系,古人称为【和】。《中庸》中有句话叫:【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其内涵也本于此。而【调于四时】呢,就是按照四季阴阳交替的规律生活了,这个在《黄帝内经》---《四季调神大论》中有相关内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一下。这两句翻译过来就是:至人对内保持自身阴阳的平和,对外则按照四季阴阳的规律,从而达到内外阴阳的整体平和。

??今天内容有些多了,就先解读到这里吧,明天继续分享后面的内容。??因为群里也有很多中医朋友,所以就多说一点题外话,我们这里在解读《黄帝内经》时,都是按照一个原则,那就是《易经》的思维体系去解读,这是所有中医朋友需要遵守的基本原则,西医的思维体系和中医是完全不同的,现代医学界搞中西医结合,主要是因为以《易经》为核心的国学体系受到批判和失传之后而导致的。??中医对生命的认识远远超越现代西医,但是,要学好中医,就需要学习者具有很高的道德修养,否则,是无法理解中医中关于《易经》的思维体系的。中医是【道医】,而非西医的【术医】。???所以,真正有志于中医的朋友,更需要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有段记载,其中有两点很重要:??第一,【出入十馀年,乃呼扁鹊私坐,间与语曰:“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与公,公毋泄。”】长桑君是在观察了扁鹊十余年之后,才传授给了扁鹊医术,为什么?就是观察德行如何,《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篇第四》中有言:【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就是这个道理,中医是【道医】,性命之学,非纯粹的技术。??第二,【尽见五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就是说扁鹊能够看到人的五脏病症,而诊脉只是为了能够让大家理解和接受。当然,这里就有些神了。。。????给大家推荐一本书,是现代人写的关于中医的正式出版物,名字是《内证观察笔记》,副标题是《中医解剖学纲目》。??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此书中作者一再强调,自己的水平有限,书中所讲,也只是比较低层次的对生命的观察和体悟,因此希望大家不要过于沉迷其中,再者,作者也一再强调【道德】对于生命的重要性,这是根本所在。??人们往往对于自己无法理解的生命现象会有盲目的崇拜,希望推荐的这本书能够让大家用更加开阔的眼界和更加理性的思维来认识生命和我们自以为熟悉世界,而不是沉迷于其中的神奇表象,进而产生盲目的崇拜。??唐代的中医大家孙思邈,也是一位修道者,相关资料,大家可以百度。有机会我们分享一下孙真人的《大医精诚》,体会一下中医大家的博爱之心。

第三【圣人】

今天我们继续《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关于不同生命境界的交流。??前面我们已经领略了【真人】和【至人】的境界,今天我们看一下【圣人】的境界。??原文如下:【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解读参考:??1.【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这一句主要是理解【处天地之和】。从《易经》的思维体系看:天为阳,地为阴。【处天地之和】就是指尽量保持和天地阴阳变化同步的状态。比如我们看到古装剧中很多时候下达死刑的时候,都会有一句【秋后问斩】,为啥?就是因为秋天开始,天地间的阴气开始上腾,表现为万物开始凋零,有一种萧杀之气,古人顺应天时,只有在秋天的时候才会集中执行死刑,就是这个道理。而春天是天地长养万物之时,这时候就会禁止砍伐树木,禁止渔猎,这是为了顺应天地间在春天开始生发的阳气,否则就是逆天而行,其实就是没有按照自然规律办事,那么就会带来不好的后果。2.【从八风之理】:【八风】是古代天文气象学中的一个专用名词。古代天文学中记载,天上有一颗非常尊贵的星,叫做【太一星】,【太一星】在天空的位置每隔四十五天左右会变动,这种变动会影响到我们生存的地球,产生风雨现象,具体的内容描述,大家可以参考《黄帝内经》---《九宫八风第七十七》。下面摘录一些关键内容,方便大家参考:??【太一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宫四十六日,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明日居仓门四十六日,明日居阴洛四十五日,明日居天宫四十六日,明日居玄委四十六日,明日居仓果四十六日,明日居新洛四十五日,明日复居叶蛰之宫,曰冬至矣。太一日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宫,数所在日,从一处至九日,复返于一。常如是无已,终而复始。太一移日,天必应之以风雨,以其日风雨则吉,岁美民安少病矣。先之则多雨,后之则多汗。太一在冬至之日有变,占在君;太一在春分之日有变,占在相;太一在中宫之日有变,占在吏;太一在秋分之日有变,占在将;太一在夏至之日有变,占在百姓。所谓有变者,太一居五宫之日,病风折树木,扬沙石,各以其所主,占贵贱。因视风所从来而占之,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从其冲后来为虚风,伤人者也,主杀,主害者。谨候虚风而避之,故圣人日避虚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此之谓也。】3.【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这些就好理解了,一言以蔽之,就是不受世俗的影响,清心寡欲,保养性命。这段内容和《道德经》第四十九章中对圣人的描述有异曲同工之妙:【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第四【贤人】



今天分享《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关于【贤人】的境界描述。??原文:【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解读:??1.【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则】这个字,更多的强调外在的条文规矩。也就是说,这里【贤人】虽然试图以天地的运化规律为法则,但是由于自身生命境界的局限,并不能够直接体悟到天地的运化规律,因此只能用圣人留下的法则来指导自己和于天地。整句翻译就是:其次有一种境界,就是【贤人】,他们以古人留下的天地运化之道为法则。2.【象似日月,辨列星辰】:【象】是《易经》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易经》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有必然联系的,而且分为不同的类别,这些类别可以用抽象的卦象来表示,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易经说卦》中有言:【乾为天、为圜、为君、为父、为玉、为金、为寒、为冰、为大赤、为良马、为老马、为瘠马、为驳马、为木果。】。这其实就是把这些物体的内在本质抽象出来,他们都具有一种规律,这个规律圣人用【乾】卦来表示,因此就会出现了大家看到的内容。?再者,【日】【月】【星】【辰】被认为是【天】的四大象,其中【辰】是隐而不显。分别简述如下:??【日】和【月】:分别代表《易经》阴阳中的【太阳】【太阴】,是生成天地的初始精华物质聚集而成。它们和历法密切相关,一阴一阳,构成了阳历和阴历的差别。历法背后有很深刻的天文内涵,并非古人随意杜撰,这一点需要大家深入学习古代天文后,就会有所了解。??【星】和【辰】:按照《易经》的思想体系,【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和分布状态,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而【辰】是更加微观的【天】体构成部分,虽然我们看不到,但是和我们是密切相关的,比如【时辰】这个词语,和【天时】联系起来思考一下,会很有趣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贤人模仿日月运行的内在规律,以保持和天地阴阳的调和。分辨星辰的运行轨迹,以判断四季轮回的确切时间和预知人世的吉凶祸福。3.【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因为上面提到,【贤人】由于自身的生命境界的局限,并不能够体悟到天地运化之道,只是努力的按照古人留下的法则去做,因此,有时候理解对了,那就会顺天地之道,有时候理解错了,那就会逆天地之道,因此称为【逆从阴阳】。因为有些星辰的位置也和四季的时间分割点是密切相关的,因此【贤人】通过【辨列星辰】,就可以知道一年四季的准确时间点,从而【分别四时】。4.【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将】,有将来的意思,这里引申为希望,一种愿望。?整句翻译:【贤人】希望通过学习上古圣人所流传的天地法则,最终和与天地之大道。【贤人】通过表面的效仿,也可以增益他们的寿命,但也是有限的。评注:因为【贤人】只是在表面模仿,而没有深入到天地运化的根本所在,因此终究是有局限的。《道德经》开篇就讲:【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说能够讲出来的【道】,并非真正的【道】,而只是【道】的一种表象。所以我们看到,《道德经》在描述【道】的时候,从来不直接描述,而是用很多形容和比喻,比如《道德经》地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好了,这四种美好的生命境界,我们分享完了,明天会做一个整体的总结和比较,从中提炼出一些学习国学的根本动力,以及我们学习国学的最终目标。??阴阳消长复循环,世事沧桑自有端;??南柯一梦终须醒,方明【道】为万物源。

第五总结



?今天把上次《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的内容总结一下。??原文如下:【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远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总体解读分享:生命是分境界的,不同境界的生命会有不同的生命体悟,对生命乃至周围的一切都会有完全不同的解读。而这种境界的划分,主要体现在对【阴阳】的理解程度和调节能力,对比如下:【真人】:把握阴阳;【至人】:和于阴阳;【圣人】:处天地之和;(这里的天,地,是由阴阳衍化而成的存在,比和于阴阳的境界低一层次)【贤人】:?法则天地?,逆从阴阳。??《易经》言:【一阴一阳之谓道。】,《黄帝内经》中的阴阳,就是指揭示了万事万物发展规律的思维体系。得【道】的多少,决定了这个生命的境界和生命的真实状态。古人有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里的【道】,就是指生命的思维境界,也就是生命对自己以及周围环境的真相的认知程度,而这种认知能力,是和生命自身的道德涵养密切相关。??这里又牵扯出了【道德】,这两个字对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的认识,而在《道德经》中,对【道德】进行了描述,大家可以自己参考和解读。其中就描述了生命的根本所在。

献花(0)
+1
(本文系国学归元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