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贵港文化遗产之125  东津圩粤东会馆

 迎风初开 2014-05-14

贵港文化遗产之125  东津圩粤东会馆

        东津圩粤东会馆:东津细米输出站

    光绪《贵县志》记载:贵县土著惟农、黄、覃、邬各姓,余俱处来占学籍者,今概称为土人,独于粤东惠潮嘉迁来之人,无论其年代远近,均谓之来人,以其离故土而不变乡音也,其人自成村落,或三五家为一村,或一家为一村,俱择膏腴不嫌幽僻。

    清代中后期,从广东惠州、潮州、梅州诸地的大批客家人迁入贵县,其中多集中在郁江南岸的桥圩、木格、湛江、东津、八塘等乡镇。广东客家人迁入贵县后,开垦荒地,广辟良田,活跃流通、促进商业繁荣。桂东南地区有民谣云客家人创圩”、“广府人旺圩,广东客家人在广西偏僻的圩市垦殖繁衍发展,而操广州话的广府人则是充当贸易流通的角色,广府人在广东客家人创建集市上担当了旺圩先锋,这就是“广客”与“广府”两个外省族群在贵县历史上角色的基本定位。

   清末,贵县有45个圩市,几乎每个圩市均有广东商人定居经商。光绪贵县志载各圩均三日为期,惟东津则每日成市贸易,东津圩成为清代贵县诸多圩市中仅有的日日成市的集市,这背后是因为包括广东客家人在内的粤商在东津商业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东津圩位于贵港市辖区东端郁江南岸,地处郁江及支流画眉江交汇处,呈扇形状的画眉江流域是贵港优质水稻代表——东津细米的主要原产区,东津细米是东津最负盛名的农产品,以两头尖细,明净晶莹、口感柔软、爽滑可口为特征,声名远扬粤港。适宜的气候、肥沃的土地、便利的水利、优越的区位、以及包括广东客家移民在内的贵县南岸民众勤劳的垦殖,东津成为清代贵县谷米的集散地,沿着西江水路远销粤港,东津埠因此有贵县米埠的美誉。

    明代,贵港市辖区内郁江干流自东往西有三处官营驿站,东津驿、怀泽驿、香江驿。到清代,东津驿站已由水路交通驿站角色,转换成了商品货物中转码头,并成为相邻的桂平、兴业、郁林诸地客货出入门户之所在。

       民国《贵县志》记载,东津埠,在县东五十里,地势旷衍,东通东岭圩,而达桂平大洋圩,南通钟村圩,而入郁林境,西南通桥圩。郁江当前,汽船所经,并有帆船往来,各埠运输称便,户数一百九十余家,商店五十余间,有兴安街、西安街、永兴街。主要商业为谷米、药材、杂货,最著名者米,郭南、郭东、思笼诸里,谷米产量颇巨,以此为集散地。清光绪间,商业甚繁盛,有米埠之称。今则与昔迥异,米出口量亦累减。郁林、兴业、桂平毗连边境,客货出入以此为门户

   光绪《贵县志》记载:东津各乡民收谷后,均碾米运至此埠,沽于商家,载往东路,每日不下数十万斤,粤商通过西江水路从广东运入广西大部分的日用百货,而输出粮食和其他农产品,每日数十万斤东津谷米“载往东路”,正是西米东流的真实写照,这也正是东津“日日成市”的根源所在。为了更加快捷地装卸包括谷米在内的货物,清代粤商在东津圩沿江码头修建了一条通过直达东津圩市的道路,并设置有闸口开启,临江闸门之外临郁江地带为作业港区。此外,广东商人在江岸修建了一座粤东会馆,这座东津圩清代粤东会馆的始建年代现已无法考证,但粤东会馆对面的现东津镇政府内仍残留有一块《光绪辛卯年重修口口口口碑》,这块碑记正文内容已无法辩认,光绪辛卯年即1891年,包括粤东会馆在内的现东津镇政府这一片频临郁江区域,历为是古代官驿、圩所、会馆、庙宇集中的地方,镇政府大院内现存有七块清代咸丰至光绪年间的残留碑刻。东津圩粤东会馆创建何时、是不是于1891年重修,均无法确定,目前只能笼统的界定为“光绪年间修建”,距今也有100多年历史。

    1993年出版的《贵港市志》记载:“东津粤东会馆,位于贵港市东津圩郁江南畔,是单层砖木结构,面宽两间8.5米,纵深两进13米,北向。主屋通高8米, 原有门口在扩大街道时已拆坏。后进向北,檐墙上有浮雕,彩墨画,门口檐口琉璃剪边装饰(青绿色)。主屋内有四条大木柱,柱的周长为103厘米,上面是枱梁式构架,四周墙是青砖批烫,墙端有连续不断带形的花鸟壁画,硬山顶灰砂卷筒瓦,灰雕脊饰,样色古雅,艺术性较高。目前该馆的门面已改装,屋顶马头状饰有的已毁坏,由东津乡粮所管理,属100多年的古建筑。”

    1993年距今又逾20年,时至今日的东津粤东会馆主体建筑仍存,但保护状态早已不容乐观。20多年前就拆除了会馆前庭辟建为马路。如今也不再是东津粮所管理,据称是由镇政府直接管理,如今处于荒置状态,整座会馆破残程度甚至连仓库存放功能都无法实现。

          



临江而筑的通向东津街的闸道入口,下同。














东津圩残留的骑楼街,正对面为镇政府。



东津镇政府大门,大院内有百年树龄的古榕,以及清代残碑数块。



















东津圩粤东会馆,位于东津派出所对面,派出所所处位置属于镇政府大院。如果外来游人稍不注意,这处清代粤东会馆就会一晃而过。



照旧是粤式岭南建筑风格,在本《贵港文化遗产系列》连载中常见。












这是侧面,环境卫生及保护不容乐观。整座会馆建筑除正门外,左右两冀及后庭均被私房民宅所包围,可谓三面楚歌。



这座超过100多年历史的会馆建筑,在一片私房民宅中相当的鹤立鸡群,这是清代粤商留给东津这座古驿站最后的一道符号。继上世纪六十年代贵港城区沿江码头的粤东会馆毁坏后,东津圩粤东会馆成为今天贵港市辖三区水路沿江码头中仅存的一处粤东会馆建筑,贵港市辖三区另一处粤东会馆——覃塘圩粤东会馆地处公路,属于陆路会馆(将在本系列连载后续中作介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