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地命名的原因与为何空性中有如此多的阶层

 释真利 2014-05-15
作者:多智钦日月双尊
1、欢喜地。修行到此,新学菩萨会实证到甚深的空义,在这之前他从不会有此经验的。因此,他将获得狂喜之境——也因此而命名。

2、离垢地。菩萨到达此地时,他已舍离一切污秽,因为经验到空性之力后,即使是最微妙的过失也不会违反,如其名一般,他已免于一切垢秽。

3、发光地。此地之名缘于菩萨获得三摩地,能持一切陀罗尼,充满了无量的智慧光芒。

4、焰慧地。达此地的菩萨已获得空性的成就,从他专注于三十七菩提支分而发出智慧之火,可以焚化一切的烦恼。

5、难胜地。即使是以空性来实行的一些权巧法门仍是很困难的,达到此地则不再有此障碍。

6、现前地。什么现前呢?行者可以明显看到善业(如功德和慈悲)和空性是一体的。在此地上,行者以三摩地之力仔细探索他所做的一切善行,他发现它们根本是空和无相的。

7、远行地。在此地,行者似乎要做一个长远的旅行似的,时间以毫不间断及毫无逼迫的状态在自身上运行着。此地菩萨很轻易地与空性之用真实地会合在一起(这是华严哲学十玄门中的一个层面)。

8、不动地。由于此地菩萨处于一切有中而不执着有,他可以任运而行,不被烦恼所动,因此谓之不动。空性之无生法忍即在此地获得。

9、善慧地。在此地的菩萨可以随意向任何人说法,也清除了一己的所有障碍。

10、法云地。此地的菩萨,其粗重的色身转变成如天空一样广阔;此法身已臻圆满,就如天上众多的“云”,他成为众云之一,无休止地普降法雨。

经过十地之后,当爱障和所知障都清除殆尽,便是成就圆满证觉的佛果之时。
证悟的程度是依靠智慧的深浅而演变的。接着,我想解释十地的证悟差别,及其相继的修行。

1、达到初地的菩萨,已非常熟练于修习忍辱,依此而领悟诸法不生不灭之实相。虽然居此超圣之位,他们仍不免违犯一些微细的过失。由于未达到完全的心气不二,此初地的菩萨应继续修学深入空性;虽然已能生起正见,但是许多细小的业行仍有待加以圆满。

2、以正确的认知谨慎地处理一切事物,二地的菩萨们可以免除微细的过失之患。在此阶段,他们仍未能舍离世间法空之执,也不明白陀罗尼,他们仍要前进。

3、第三地时,菩萨们可以保持第二地的舍离,并获得陀罗尼法门,但是仍固持于微细的法执。应深入空性禅定的修持以解除法执,以便进入第四地。

4、第四地菩萨有能力舍离法执,但又执着于修习法性之三磨钵底;他们有时仍害怕生死和两种极端,害怕丧失涅盘再落入轮回,并认为涅盘太遥远而他们几乎无法达成。由于害怕此两种极端心理,他们无法修习菩提支分的方法行,因此得努力向第五地精进。

5、菩萨到此,不再住于无相之禅定——用以破除两种极端心理的。须向下一地推进。

6、菩萨在第六地修习无相之禅定时,有时可以舍之,有时则不,他们夹于无相观及失去无相观之两种状态中。他们得再精进。

7、此地菩萨可以任运解除无相观之功用,但是,又固执于此解脱法上;所以,得向第八地精进。

8、第八地菩萨不再执持于解脱法上,但是,他们仍未熟悉于分辨一切法相、一切有情及一切教义。由于不能圆满分辨此三者,便不能成为伟大的说法师。因此他们应向第九地前进。

9、第九地菩萨能善妙说法,但是法身仍未圆满证得;因此,他得向第十地推进。

10、第十地的菩萨虽证悟到圆满的法身,仍有精微的所知障残余未尽。因此,在超绝智慧及玄观方面仍略有瑕疵。

如果上述两个瑕疵也弥补了,此菩萨终于证得了佛果。上边十地过程的阐述,是空性以多种阶层展现的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