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教诗词(此文胜读十年书! )

 塞上翁 2014-05-15

写诗无定法,教诗也无定法。虽无定法,但不是说没有法。法还是有的,只不过是因病发药,随缘施设罢了。我教诗词,常用如下办法:

一曰补。

文学作品靠形象说话,讲究含蓄隽永,最忌直白,一览无余。诗词更是如此。诗词语言高度精炼,常常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我们如何才能进入诗词意境,弄懂其言外之意,听清其弦外之音呢?我常常引导学生在一个“补”字上做文章。

(一)由此及彼,将无字之景有字化。

古人说:“画有在纸中者,有在纸外者。”诗词也是如此。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溪”者,小河沟也;“草”者,野生之草本植物也。若如此解诗,就难怪学生会味同嚼蜡了。由一个“溪”字我们不妨想象出一条弯弯曲曲闪着银光的小小河流。它发出淙淙的声响,从山村旁边缓缓流过。溪里有鱼有虾,还有油油招摇的水草,从后文“溪头卧剥莲蓬”看,里面还当有荷叶荷花。既然有荷叶荷花,那么我们就完全有理由相信微风吹来,小山村里会飘散阵阵扑鼻的馨香。“草”字又会引起我们哪些联想呢?我们当然会想到溪边碧草如茵的草滩,但不仅仅如此而已。难道草滩上就只有草吗?不会的,一定还会有五颜六色的知名或不知名的野花。村民们当然不会让这个美丽的草滩仅作旅游景点,一定会在上面放养牛羊。村中会时常听到牛的哞哞声和羊的咩咩声。根据“中儿正织鸡笼”一句中的“鸡笼”,谁会只想到“鸡笼”,而不联想到公鸡母鸡、大鸡小鸡呢?如果想象再稍微丰富一点,也不难想到公鸡呼朋引伴的打鸣声和母鸡下蛋后骄傲的咯哒声。多么美丽宁静的山村,多么惬意自在的村民。坐在小茅屋前操着吴侬软语的白发夫妻絮絮叨叨说个没完。他们都说了些什么呀?是些什么话题使他们那么津津乐道一辈子都说不够呀?说大儿子勤劳,二儿子灵巧,小儿子顽皮活泼,还是说着其它的什么高兴事?老人家太幸福了,就连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辛弃疾都会羡慕不已,不禁要问:这白发苍苍的老爹爹老婆婆是哪家的老人家呀?

为了让学生补充词中空白,进入词中意境,我常让学生将此词改为散文,题为:溪上人家。

对雪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唐军在陈陶、青坂连连大败,将士血流成河。因被俘而陷落长安的诗圣杜甫愁肠百结,苦不堪言。黄昏时分,乱云低垂,北风呼啸,大雪纷飞。诗人饥寒交迫,无酒暖身,无火御寒,散落在各个州县的亲人——妻儿弟妹——是死是活,消息全无。他坐困愁城,伸出手指在空中写着写着不断地写着,以排遣那时时刻刻都萦绕在他心头折磨着他的千缕忧愁万缕愤恨。他所书写的恐怕不会是东晋殷浩罢官后对空书写的“咄咄怪事”四个大字。他都书写了些什么呢?可能是充满爱怜地书写妻儿弟妹的名字,也可能是充满愤恨地书写安禄山、史思明的名字,抑或是满怀期盼地书写哪位中兴将领的名字。当然也可能是穷困中他吟罢低眉却一时找不到纸笔,于是乎对空书写这首令他愁怀暂得纾解的五言律诗。如此一补充,杜甫的家国之忧便不言自明了。

从“有”字出发,走进“无”字的殿堂,并且将无字之景有字化,诗词的意境便一一展现于学生眼前了。

(二) 设身处地,将概括的叙述细节化。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诗人远离亲人,在邯郸驿站里独自度过冬至佳节。他在灯前抱膝而坐,形影相吊,孤独至极,于是他想到家中亲人深夜长坐,说不定还会说着远行在外的他。这写法被林黛玉称为“背面敷粉”,即不说自己如何想家,却说家人如何想自己,把思家之情表现得更进一步,更深一层。表现手法虽好,但毕竟只是概括的叙述,学生难入妙境。若引导学生补充其细节,使之具体化,效果会大为不同。

冬至时分,正值隆冬季节。这天晚上一家老小围炉而坐,谈天说地,笑语声喧,尽享天伦。忽然,一人叹道:“唉,要是乐天……”他想说“要是乐天在家该多好啊”,但怕这话会破坏今夜欢快的气氛,故欲言又止。然而已经来不及了,经这一问,气氛立即变得凝重起来。大家久久的沉默,有人眼圈一红,竟流出泪来。诗人沉思至此,心头陡然一热,泪水不禁夺眶而出。

如此一补,绝大多数学生都会受到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感染。

春梦

岑参

洞房昨夜春风起,遥忆美人湘江水。

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美人”在古代可指女性,也可指男性,至于这里是指女性还是指男性,我们姑且不管,但无论是男思女,还是女思男,此情此景同样震撼人心。为寻找心爱的人儿,借枕上片时春梦,走遍江南几千里路程,把相思之情表达得既别致又浓烈。他或她是怎么找的呢?宋代词人晏几道在《蝶恋花》中作了动人的补充:“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主人公跋山涉水、千回百转、坚持不懈地寻找自己的心上人,因寻到线索而喜,因断了线索而悲,他或她是怎样在悲喜交加、希望和失望中度过这难捱的枕上片时春梦的呢?

这样一补充,使概括的叙述细节化,学生对诗词的意境会不会理解得更为具体,更为透彻些呢?

(三 )入情入景,将抽象的描写具体化。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山气日夕佳”的“佳”高度概括,非常抽象,到底怎么“佳”呢?不引导学生补充具体描写,恐怕很多孩子也难以体会其佳。这里的“山”是庐山,毛泽东上庐山时说“跃上葱茏四百旋”,可见庐山树木郁郁葱葱,当是绿的。“气”是绕山的雾气,白的。“日夕”说明黄昏即将来临,此时的太阳是通红通红的。满天的白云和绕山的白雾全都被夕阳染成红艳艳的。这是一幅多么绚丽的图画!这是一个多么迷人的童话世界!

这样一补,一个“佳”字便落到实处了。我们再看看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句子:

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人们常常津津于黄山观日出,人们也常常陶醉于泰山观日出,然而无论是黄山的日出,还是泰山的日出,恐怕全都远逊于李白梦游天姥所见到的日出。在李白想象中,天姥山之高大险峻远非黄山、泰山可比。天台山高一万八千丈,比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居然还要高很多倍,但相对于神奇的天姥山来,它只不过向东南方向拱卫在其脚下的一个小山丘而已。至于天姥山之高之险,就只可玄想,难言其详了。李白在“青云梯”上,半天云中,见到的日出是怎样一幅景象呢?他比陶渊明更吝啬,连一个“佳”字都不给,但我们可以凭借想象进入他言未到而意到的情景。他是站在人所不至的高度看日出,他看到蔚蓝蔚蓝、无边无际的东海之中,一轮又圆又大、鲜红鲜红的太阳喷薄而出。它映红了蓝天,映红了碧海,给山川大地镀上了一层明亮亮的金。伴随着红日冉冉升起,桃都树上的那只向人间报道黎明、带领万家雄鸡引吭高歌的天鸡吹起了嘹亮的长号,那扫尽残星晓月、呼唤扶桑日出,让人心潮激荡、不能自已的长号!他看到的是人世间最最辉煌的日出都无法比拟的日出。它是怎样的使人胸襟开阔?它是怎样的使人心旷神怡?

这样一补充,学生能不深受诗词美妙意境的感染吗?

二曰改。

古人诗词用语之妙,手法之精,若无比较很难让学生有一个切实的感受。我常常将古人之妙者精者改为庸者常者,让学生在比较中了解古人的用心。

(一)改换字词。

李白在《将进酒》中说“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豪放之态跃然纸上。这里的关键是“羊”“牛”二字用得妙,若把“烹羊宰牛”改为“杀鸡宰鸭”,恐怕就没有这个效果了。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说:“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如果我们把“忽”字改为“天”字行不行呢?显然是不行的。一个“忽”字从侧面表现了天姥山的景色之美,李白游兴之浓。正因为景色美,游兴浓,才使李白感到时光飞逝,才观日出,转眼暮云四合,已是黄昏时分。如果改成“天”字,句意也顺,但那意味就相隔天壤了。王维的《鸟鸣涧》云:“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若将“时”字改为“啼”字,情况又将如何呢?“时”字写山鸟时鸣时歇,在这时鸣时歇、一动一静之间,更能表现春山的清幽静谧,而“啼”字,由于不能表现鸟声的间歇,那“春山”就未免太闹了,给人的美感也会因此大打折扣。

改换后的字词当以一般学生的水平为标准,即庸常为好,若过于笨拙,就成了说笑话,偶一为之尚可,多了恐会败胃。

(二 )改换句子。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白居易是元稹最要好的朋友。在白居易被贬之前,元稹已经被贬了。这首诗是他在贬所通州(现四川达州)写的。这天夜晚,元稹卧室里残灯无焰,光线昏暗,他突然得到了老朋友被贬九江的消息。这消息像寒冬里的一瓢凉水陡然浇在他的头上,也像一根长长的钢针深深地扎在他的心上,致使“垂死病中”的诗人忽的一下“惊坐”而起,如遭电击一般。他与朋友虽远隔千里,但心气相通,血脉相连。朋友悲伤他悲伤,朋友痛苦他痛苦。一闷棍打在朋友身上,就像打在他身上一样。他吃惊,他悲愤,他心寒,他失望。诗人如何表达这样一些情绪呢?他采用了融情于景的手法,以“暗风吹雨入寒窗”七字收束全篇。有位名叫龚斌的老师说:“元稹此时已经无法做任何一件具体的事表达自己的悲痛了,受到极度打击后是恍惚,是呆滞,还能说什么,做什么呢?只有呆呆的看着、听者、感受着‘暗风吹雨入寒窗’了。”为了让学生感受“暗风吹雨入寒窗”的妙处,我把它改为“心生悲痛骨生凉”,让学生比较。结果很多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句子太直露,且把话说死了,让人一览无余;而元稹的写法融种种情感在其中,让人回味无穷,给人无限想象的空间。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一花一世界,芥子纳须弥。诗人在螺丝壳里做道场,极尽以小见大之能事。他敏锐地捕捉到燕子回归旧巢的特点并且加以发挥,说王谢堂前的老燕再回乌衣巷时已找寻不到过去的朱门大户,展现在眼前的全都成了蓬门荜户了,它只好飞到寻常百姓之家沾泥做窝。诗人把无限的历史兴衰之感,融铸在不为常人关注的动物世界里泛起的一丝小波小纹之中,新颖动人,让人生无限感慨,也难怪白居易读后要“掉头苦吟,叹赏良久”了。王安石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时容易却艰辛。”这首诗现在三岁孩子都会背诵,学生往往习焉而不觉其妙。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创意之“奇崛”,构思之“艰辛”,我把它改成两个一般化的句子:

先前士族豪华宅,片瓦无存尽泥沙。然后让学生进行比较。这两个句子虽然也粘对无瑕、合辙押韵,能表现六朝金粉之地的繁华如今已荡然无存的景象,也能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喟,但这样的写法呆板拙笨,没有创意,毫无蕴藉含蓄之美,与原句相比岂止天壤之别?在比较中,学生对原诗之妙就会有一个更深切具体的感受。    三曰填。我教诗歌鉴赏,常常把诗歌抄写在黑板上,有时有意空上一个词语或一个句子,让学生去填。古人写诗常用一种以有衬无的手法,刘禹锡的《石头城》就是如此。“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山依旧,潮依旧,月也依旧,就是人事不依旧。这“依旧”的景象,古人常用“只有”“惟有”等词语突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李白的《越中怀古》“越王勾践破吴归, 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如此等等,都是这样。   我介绍完这些知识后就让学生鉴赏陆游的《楚城》:

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子祠。

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似旧时。我指导学生鉴赏这首诗时故意空出两个字不抄写出来,让学生去填。有学生填“太阳”,有学生填“月亮”。我说:“‘太阳’‘月亮’万古不变,虽能衬托楚城面目全非,沧桑巨变,但不能表现楚城的地理特色。楚城在归州,即现在湖北的秭归,秭归在三峡。大家想想该填什么?”有学生填“江水”“江流”。我说:“按近体诗格律,这首七言绝句的第四字必须是个平声字,而‘水’是个仄声字,所以‘江水’不行。‘江流’符合平仄要求,也是这里的景观,但没有声响,也没有突出这里水的特点。”又有学生填“江涛”。我说:“‘涛’有声响,‘涛声依旧’就是明证,但还是缺少声势。如果大家穿越时空隧道,亲临当年的楚城,会发现这里有激流险滩,日日夜夜滩声似雷。”于是大家都想到了“滩声”。虽然由于学生对此地具体的地理特征不熟,“滩声”一词近乎我直接告诉学生,但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中,动了脑筋,想了办法,学习了知识,应该说也提高了能力。   我教学生鉴赏诗歌烘托技巧时,用到了北宋名相寇准儿时写的《咏华山》这首诗: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最后一句被我省略了,在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中,有学生硬是一字不错地填出了“回首白云低”这五个字。    四曰借。这里所说的借,意为借彼喻此,即借学生熟悉的喻学生不太熟悉的,借学生具体可感的喻学生尚感隔膜的,借学生可能会感兴趣的喻学生还不很关注的。   先说第一种情况。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第一句说醉别之时橘柚飘香,以乐景写哀愁。第二句融情于景,写离别的凄凉。三四句说在一个冷月高悬的夜晚,朋友漂泊湘江潇水之上,一夜无眠,愁听山上猿猴凄婉而悠长的悲啼。前两句写眼前景,是实写;后两句是虚写,诗人借助想象写朋友别后的情景,拓宽了抒情的空间,把对友人的关爱表达得更为深沉动人,情真意切。我在引导学生欣赏这首诗之前,让学生回顾以往学过的课文——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这首词不也是先写实后写虚吗?离别前听“凄切”的蝉鸣,离别时“执手相看”的不忍,都是实情实景,至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等,都是别后的想象之词了。作者也是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进一步开拓诗词的意境,把离愁别绪表现得更为委婉深挚。有鉴赏这首词的底子,再让学生鉴赏《送魏二》就不是难事了。   再说第二种情况。

绝句(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然。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写景,豁人耳目;抒情,沁人心脾。碧绿的江水,雪白的飞鸟,青翠的山峦,火红的花朵。色彩艳丽,动静结合,这是一幅多么绚烂而富有生机的春景图啊。显然,诗圣是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了,然而在此美景之中,他那颗漂泊的心也顶多只能得到片刻的止息,他又想起了他的家乡。今年春天眼看又要过去,返回家乡,与亲人团聚将是何年何月呀!在此乐景之中怎么就会忽生悲情呢?他一定是由花开想到了花谢,由花开花谢想到了时间飞逝,返乡愿望看来又要落空,于是悲从中来,写出这不动声色却感人肺腑的诗句——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来。

诗人善感,临风洒泪,对月伤怀,不难理解,可是我们的诗圣是在良辰美景之中啊,怕学生感受不深,我向学生介绍了台湾著名诗人席慕容的名作《狂风沙》。由于两岸敌对,诗人几十年都从未返回家乡——内蒙草原。

“她把故乡说成是她心中的什么呢?”我问。

有学生说是明灯,有学生说是月亮,有学生说是麦加或耶路撒冷等等,谁也没想到席慕容说的会是“刺”。是的,她说故乡“是我心中的刺”。

狂风沙

席慕容

风沙的来处有一个名字

父亲说儿啊那就是你的故乡

长城外草原千里万里

母亲说儿啊名字只有一个记忆

风沙起时 乡心就起

风沙落时 乡心却无处停息

寻觅的云啊流浪的鹰

我的挥手不只是为了呼唤

请让我与你们为侣 划遍长空

飞向那历历的关山

一个从没见过的地方竟是故乡

所有的知识只有一个名字

在灰暗的城市里我找不到方向

父亲啊母亲

那名字是我心中的刺

“刺”扎进手指,轻轻一碰就会钻心地疼,更何况是扎进心里呢?家乡,也是我们诗圣心中的一根刺啊,稍稍的,哪怕是再轻微的一接触,他的心就会一阵扑腾腾乱蹦乱跳,渗出殷红的血来。

诗圣乐景生悲情的心路历程,我相信借助于席慕容的诗学生会得到更深切更具体的理解。

最后谈谈第三种情况。

2005年7月去敦煌,游览了千佛洞。有一尊佛像高达几十米,那一只放在膝盖上的手掌,有多大呢,恐怕比普通的饭桌还要大很多,但我们不觉其大。那手的比例是那样协调匀称,其造型是那样的秀美妩媚,明明是泥塑的却使我们分明感觉到其指骨之坚坚,其肌肉之绵绵,仿佛里面有血管,血管里正脉脉的流淌着血液,仿佛伸手一摸,会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大佛无比的温暖。讲解员非常抒情地说:“这是天下第一美手!”

此后讲《孔雀东南飞》,我常常要向学生介绍大佛的这只美手。学生兴趣浓厚,听得津津有味。显然,我是要借助雕塑家塑造的天下第一美手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再让他们把这种兴趣集中到文学家塑造的天下第一美手上来:

手如削葱根!

雕塑家塑造的大佛的手讲究逼真,重在写实;文学家塑造的刘兰芝的手讲究神似,重在写意。这手是那样的纤细,那样的白嫩,那样的优美而充满诗意。这是一双富有创意的手,之前没人这么写,之后没人敢这么写。《孔雀东南飞》的作者虽然无名,而这“手”却有主。它是刘兰芝的,同时也是那位或那群天才作家的,谁也抢不去,夺不走,就像《论语》不能被抄袭,司母戊大方鼎不能被偷盗一样。

五曰演。

诗词叙事抒情,常有动作描写。有些动词使人物形象活灵活现,把人物的情感、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必要的话,让学生表演一下也不是不可以的。

南 浦 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南浦送别,情已凄凄;西风袅袅,意更恻恻。送君千里,总有一别。临别之际,离人回头一看,送者肝肠为之一断。诗人敏锐地抓住这个场景,用一个特写镜头加以表现,把朋友间依依不舍的离情、缠绵悱恻的别绪,表现得足以叫木人落泪,金刚动容。让送者肝肠一断的是离人的回头一看,那该是怎样摄人心魄的一看呢?从这个“看”字我们又能看到什么呢?欲行又止的身影,愁苦堆集的面容,泪光闪闪的双眼。这样一种情绪即使让演技精湛的演员来表演,恐怕也是有难度的,要学生来表演更是不现实。然而,我还是让他们想象一下:假如让你们最喜欢的某位演员来演,他将会怎样表演呢?目的无他,就是要让他们心到眼到具体地感受一下,以加深他们对诗意的理解。

《孔雀东南飞》里说:

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举手拍马鞍,嗟叹使心伤。这回我真的让学生去“拍”了一下。刘兰芝背弃誓言的羞惭,无法驾驭命运的无奈,兰因絮果、美梦破灭的痛苦,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完完全全彻彻底底的绝望,等等等等,让他们在拍打中宣泄出来。    鉴赏诗词本是一件很美的事,为了不在课堂上把这么件美事变成一件让学生愁眉不展的苦差事,我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曾经用过这样一些办法,有时确实收到过很不错的效果。 

(《梁湖风》第4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