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里的大哥(散文)

 佛城子毅图书馆 2014-05-15
  杨学诗

  弥勒西山之北的西三镇,青山绿树间,杜鹃花竞相开放,一团团,一簇簇……花间路上,一位中等个头、身着洁白的麻布褂、眼睛挺亮堂的中年男子,在急切地由西往东赶……此人便是该镇马龙村的石天华。生产队时,他赶马车,我坐过,他说他调查过,上世纪40年代,云南地下党在弥勒西山发动彝民起义的时候,他父亲与我父亲都是朱家璧将军的兵,于是,我便叫他大哥。这天,他是来西三中学找我:“马龙小学,是当年游击革命的指挥部,现在梁条、椽子快烂完了,想麻烦你帮写个申请向上要点钱。”……这是1990年的事了。

  1994年的一天,石大哥来县城民族中学找我,说想在村小旁立一块石碑,刻写当年游击革命的历史。那石碑料,长3.8米,宽2米,厚40公分,当时撬在离学校两百米远的山旮旯里,怎么弄到学校去?他说:“买些炸药来,修出一条路,然后砍些圆木垫着,把石碑撑到上面,一点一点地推、滑。”1999年初,纪念碑已打磨刻字,县城一单位看到此碑石材较好,做工精细,想买去让其高高耸立于单位的院内,且一开口就给价10000元。这,可是相当于当时他家4年的经济收入,却没卖……

  2006年,石大哥又从山里来找我。原来,近些年,前来马龙祭奠英烈、接受教育的人逐渐增多,但童绍尧烈士的墓因其位于陡坡之处,祭奠时站立都难,稍不小心就会滚下去。他心软,上年初迫不及待地以自己的名义向西三信用社贷款3万元,加上自己家的积累,共花4万多元修筑了通往童绍尧烈士墓地的道路,在该烈士墓前打建起了长达45米、宽近l米、高5米的石头挡墙。结果,别人祭奠英烈通通畅畅、安安全全,他却陷入了“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还贷困境之中!家人担忧“父债子还”或“夫债妻还”,没一天好脸色……我哭笑不得,拿出浑身解数,写了个《关于请求支持经费赔还修建烈士墓地贷款的申请书》……算好,遇上了红河州财政局刘宝寿等好官员——将此事郑重地上报省财政厅:“请求给予修复烈士墓资金补助5万元”……我“警告”他:“今后再找麻烦,别来烦我!”

  然而,2010年他又来了。说来到马龙村的人,对马龙与西山起义的历史只能从他这个老年协会主席不太流利的汉语介绍中了解一些皮毛,往往“高兴而来,扫兴而归”!要我约县文联主席黄光平帮写一本稍详细地介绍当年奋斗历史的书。马龙村确实值得大书特书——当年83户人家、320余人,却有上百人参加队伍,11人英勇牺牲。其中童绍尧还是西山根据地政府的主席……此书取名《红色马龙》,近20万字,在西三镇政府和熊庆来儿媳、京城教授陈惠珍女士的支持下,于2011年7月由华文出版社正式出版。

  石大哥1943年生。年初,马龙村有篮球赛事,我去又见到了他,其形象却让我不由自主地套改起了鲁迅先生的一段句式:先前红润的方脸,已经变做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闰土”那样,没有了过去的亮堂。这我知道,山里操劳过度的彝人,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灰线帽,身上穿着变旧的麻布褂,浑身瑟缩,却挎着装有《红色马龙》书的黄布包;手里提着一支在漏水的破烟筒。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然而,这石大哥,是“另类”农民!你看,近日打电话告诉我,说指挥部修了,纪念碑立了,烈士墓好找了,介绍书也出了,可是供人观看的实物还较少……他正准备到昆明、个旧等地,找健在的老前辈或前辈的后代,搜集或翻拍以前的照片、手稿、遗物等文物。最后说:“等搜集得差不多时,还要麻烦你上山归类放摆呢!”……

  没办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