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来了,这里是我的新家!”
义乌火车站的出站口两侧站满了等候的人。出口处上方,电子屏幕不停地滚动刷新火车到站信息。 赵志安抬头望望屏幕,再看看手中的手机。在出站口,他不停地重复着这两个动作。一旁的同事安慰他:“别急,说了晚点了。” 等候的人群中,还有很多和赵志安一样,在这个别样的凌晨兴奋不已。 他们都是浙江梦娜袜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四川籍员工,一起在等待来自四川广元的列车。这辆列车上,坐着他们许久未见的孩子。 “妈妈!爸爸!”12岁的赵双朝赵志安这边跑过来,一头扑进他的怀里。父女俩紧紧地抱在一起,他的眼睛已经湿润。 此时,也有一些孩子面对爸妈焦急的发问,显得茫然和陌生。 一阵阵急切的问候声、安慰声、抽泣声打破了寂静的夜空。 这是2007年梦娜第一次组织“亲情相聚”的场景。“现在回忆起来,依然感动得想哭。”梦娜袜业党务工作者冯林荫也来自四川,她告诉记者。 如今,在梦娜,这个“亲情相聚”活动延续至今已达6年。 浙江梦娜袜业股份有限公司半数以上员工来自外地,其中四川籍员工就有500多人。“早些年在这边打工,回一次家路上就要好几天。企业里好些人好几年没见到自己的孩子了。”为解决员工和子女的“亲情饥渴”,党总支在一次会上提出,趁着员工子女放暑假,统一把他们接过来,让孩子们在父母身边度过一个快乐的暑假。 第一次听闻这个消息,来自四川广元的张绍荣特别兴奋,他和妻子都在梦娜上班,两个女儿却都留在了老家。“我做梦都想接孩子过来过暑假,可一想到来回上千元的车费,又要耽误工作,就下不了决心。想不到这个梦想公司竟帮我实现了!” 如今春节回家,和老乡们“侃大山”,张绍荣总是嗓门很大:“我们梦娜都接孩子去过暑假,来回车费吃喝拉撒都管!”听得老乡们羡慕了,就会跟他说:“那我也去,行不?” 张乃文是参加“亲情相聚”“小候鸟”中的一员,说起义乌,他得意地说,班里的同学里,80%以上父母在外地打工,他是少数能在暑假里和父母相聚的,同学们都很羡慕。 在义乌度过的这个“幸福”暑假里,他领到了企业赠送的书包、铅笔盒、书籍、篮球、足球、乒乓球……第一次拥有这么多的新玩具,乃文别提有多兴奋。而更让他高兴的是,每天还有一大堆好玩的等着他。“去小商品城参观、去消防队看演习,每天还有大哥哥和大姐姐们辅导作业,玩各种游戏。” 同样参与“亲情相聚”的耿秋印象深刻的有这么一个游戏,他赤着脚,脸上蒙着丝巾,在爸爸的搀扶下,爬一个小山坡,烈日下的地面,把他的脚烫出了水泡。那一刻他深切感受到,爸爸妈妈打工上班好辛苦。 除了安排大学生免费为农民工子女辅导暑期作业,精心组织“亲情游”、“体验游”等一系列参观游览活动,梦娜在“亲情相聚”中还给孩子的家长放了“大假”:10天的亲子活动时间。 对此,梦娜集团老总宗谷音说:“没有员工的付出,就没有企业的今天。举办这样的活动,帮助实现‘员工梦’,是圆好‘企业梦’的基石,花点钱太值得了。” 从冯林荫口中,记者了解到,梦娜袜业有100多位老员工的子女,在毕业之后也进入梦娜工作,被亲切地称为梦二代。 “你看他变化多大……”冯林荫翻开了企业相册,集训中,当时13岁的耿秋一脸憨厚。而看到自己小时候的样子,耿秋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2013年春,在老家刚读完中专的耿秋毅然在第一时间来到了梦娜。“小时候在这里过暑假时,对这里就有种特别的归属感,加上爸爸妈妈都在这里上班,好像自己家一样。” 耿秋的家在离公司几公里外的“梦娜花园”,他们一家三口住在这个由13栋高楼组成的现代化小区里。“来这里工作的员工,都有免费住房。还是精装修的哦。”耿秋得意地说。 同样,张绍林的大女儿也留在了梦娜,“企业对员工子女优先录取,我们没想到会有这种考虑和优惠,但这的确是一种吸引力。” “工资待遇只是好福利的一方面,幸福还在于这种亲情培育。”冯林荫说,考虑到现在90后的年轻员工比较多,都来自五湖四海的农村,公司还有计划把他们的父母接过来团聚。 中国非公企业党建由《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杂志出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