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供地放权是行政职能改革重要组成部分

 昵称16037801 2014-05-15

已经连续4年由国土资源部对外公布的全国住房用地供应计划,今年已经暂停对外发布,改由各地自行公布各省供地计划。由国土资源部每年制订并对外公布的土地供应计划,始于2010年房地产市场调控处于高潮之时。当时,全国主要城市的房价节节走高,对调控形成了很大的反作用力,而住房建设用地供应不足,被认为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当年1月国务院出台的调控政策中,加大土地供应作为一个重要的政策选项推到了前台,而由国土资源部来公布供地计划,则被视为保证这项政策得到坚决执行的一个重要举措。

最近一段时间,持续多年的房地产调控开始见效,越来越多的城市房价开始出现了滞涨甚至下跌。但是,面对房价的下跌,地方政府的态度却堪可玩味,一些地方的政府开始放出“救市”的风声。在这种背景下,国土资源部不再承担公布全国供地计划的职能,将这个权力下放给地方,这难免让人产生联想,似乎“救市”已经从目前局限在二三线城市正在发展成为中央级别的全局性的行动。这是一种误解。

我国最近几年推行的房地产调控政策,虽然迎合了民众要求房价下跌的期待,但它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运用行政手段干预市场的一种手段,而房地产市场之所以会背离民众的期待,其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同样是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只不过这种干预的作用力是向着两个方向,而它们所造成的后果都是使房地产市场出现了扭曲。在几年来的调控中,虽然中央政府不断地提出调控的要求,但由于未触及地方政府在房地产市场中已经形成的复杂利益格局,因此地方政府对调控事实上并不积极,甚至利用调控政策可能存在的缝隙加紧在市场中攫取利益,中央政府加大推地所起到的正是这样的作用。

按照4年前政策面上加大土地供应的要求,是希望以此来加大商品房供应,从而改变市场的价格预期,促使房价下跌。2010年当年,国土部首次公布的全国供地计划达到18.47万公顷,是上一年实际用地量的1.35倍。这个庞大的供地计划一度使业界变色,但事实上,这种坐在办公室里设计出来的供地计划往往是与市场脱节的,当年完成供地不足计划的七成,自然,它也不可能对遏制房价产生任何作用。相反,这个供地计划成了地方政府加大推行“土地财政”的强大理由,以至最近几年,各地“地王”频出,对房价走高直接起到了推动作用。而由于调控政策不愿意触动“土地财政”制度,因此对“地王”的出现毫无制约。

由此可见,这种由行政权力推动的调控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反而使市场因素难以对价格起到决定性作用。我国很多经济领域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个问题是政府对市场握有太多的干预权力,使市场活力受到遏制,在这方面,房地产市场显然是一个“重灾区”。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要求让市场来决定价格,而政府则应该退出对市场的过多干预,去年,国务院各部门已经陆续取消和下放了几百项行政审批权,政府以此行动来向市场释放活力。对于房地产市场来说,政府也有必要逐步退出权力干预,只要做好保障房的兜底,商品房市场还是应该让市场发挥主导作用。因此,对于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出台的放松调控政策的做法,我们不妨将其视为政府放权在房地产市场的具体体现,而国土部不再行使公布全国供地计划的职能,无疑是这种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很多城市出现的房价滞涨和下跌给房地产调控政策的调整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但是,我们又必须意识到,地方政府在房地产市场中的利益格局已经根深蒂固,而经济增速减退之下地方财政的紧张又使地方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因此,地方政府完全有可能利用房地产调控政策的调整来加大其在房地产市场中的利益攫取。从目前一些地方出台的“救市”政策来看,其中有一些完全是以往利用政府权力拉抬房价的故态复萌,诸如给购房者提供契税优惠政策、政府为购房者提供房贷担保,都是动用行政资源来干预市场,是地方政府再度伸出的“乱摸市场的手”。因此,我们需要警惕的是,在国土部将供地计划的职能下放给地方政府后,地方政府完全可能基于自我利益的需要而“夹带私货”。比如,一些已经出现“鬼城”的三四线城市,地方政府会不会基于“土地财政”的需要而不顾现实,继续大规模卖地,从而加剧这些地方的供求失衡?而一线城市房价仍然高企,地方政府为了阻止其进一步下滑损害到政府利益,是否会收缩供地,从而使房价下行失去基础?因此,国土部在暂停公布用地计划并将这一权力下放给地方政府的同时,还应加强对地方政府在土地供应上的监管,不让这项改革在行政权力的操弄下“变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