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来钟:光孝寺飞来的神钟 作为佛寺,南山寺除了佛陀所言要礼拜的三件器具:佛像、菩提树、舍利外,南山寺还有一镇山之宝、镇寺之宝-飞来钟。铁钟也是佛界不可或缺的器具,晨钟暮鼓,青灯长亮,就是佛之禅境。 南山寺的大铁钟,清代光绪年间邑人陈芝诰有一篇《重游南山寺记》云:“故老相传,南山开山与神钟飞来为同时。余顿悟,欲考寺先考钟,因将钟文细绎于剥蚀中得圣已丑岁正月六字,招集朋僚同阅,更用纸笔拓出互相审辩,崧生得皇宋天三字,余又得三年两字,串读之是为皇宋天圣三年已丑岁正月十一字,余又得匠人曾守敬铸金七字。于是确信钟为宋物矣。复于洞中大殿壁下得开山题名碑,其第一代开山住持僧名善智,下注端拱三年初开山,合诸钟文,则寺为宋时始建无疑。南山寺或云起于六朝,或云起于唐,及起于宋,相与聚讼不休。甚至旧志载唐武后时赐经建阁数百年迄无定论。余等一旦合文献以考之,确凿可据,绝非臆断,同人相顾欣欣然有喜色谓此游为不虚”。 清光绪年间由陈芝诰与梁吉祥(字崧生,光绪版县志主纂)诸人同游南山寺,将铁钟上的铭文拓片下来后得出了“皇宋天圣三年已丑岁正月”十一个字,以及“匠人曾守敬铸金”七个字,确定了此大铁钟为宋钟无疑的结论,同时也否定了飞来神钟与南山开山建寺为同时的说法,按碑记所记载,南山开山于端拱三年,即公元989年,而铁钟上铭文天圣三年即公元1025年,两者相距36年,由此是先有寺,稍后才有钟。光绪版贵县志还引用旧志云“钟重千斤铸有光孝寺三字相传飞来时每自鸣”,这就是铁钟“由广州光孝寺飞来,大鸣三日三夜方止”的传说源头出处。早在一百多年前的晚清时期,铁钟上的铭文都已“漶漫不可辩”。《贵港市志》则记载此钟为“江西抚州匠人曾守敬铸”,不知当初是否将钟上铭文进行了全面拓片后得出曾守敬是抚州人的结论,或者是通过间接文献引证曾守敬乃江西抚州人。该大铁钟是由外省人工匠铸造是无疑的,至于是由江西运至广州光孝寺,而后再到贵港,或者是一位叫曾守敬的江西抚州人在当时贵港抑或在广州铸造,则未可知,如果是前者,这口重达千斤的大钟于一千年前的宋代由赣粤桂三省间辗转水陆运输到达南山寺,当是一个庞大的运输工程,这也导致了后世赋予了这口神钟以“飞来钟”之称号。 在南山景区的导游文本里,则将这口钟描得更加符合当今的人造神话:传说古时南山寺内飞来一条龙为祸寺僧,结果从西天飞来一口巨钟将龙镇住,而悬挂这口飞来钟的地方则是龙的尾巴,而龙头则在寺洞内的观音岩,观音岩顶上的仍在生长发育中的钟乳石“鲤鱼滴水”则是这条龙滴下的悔恨眼泪,而从龙头到龙尾之间的身躯则化作为寺洞大殿上方蜿蜒曲折的千奇百态的钟乳石。 宋代大铁钟,高一米八,口径为一米二,为南山寺内现在最古文物,也是本市铁钟之最巨最古者,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被广西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据南山文献记载,悬挂于南山寺大殿东则出口的飞来钟,仅于明万历年间更换过一次悬木,直到本世纪初。原来位于悬挂铁钟的位置,就形如一个神龛,将铁钟悬挂于此,即是将铁钟奉为神一样供奉之意。令人可惜的是,本世纪初,这口千斤古钟被佛教部门以“免受风吹雨淋而下移”于大殿内他处,殊不知,此举是严重违反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管理规定,更是严重的扭曲了飞来钟的本意,既然是“飞来钟”当是要高高悬挂,而非落地“保护”,总之,将飞来钟移位落地,于法于情,都是败笔,将这口历史上已悬挂了近千年的古钟的使用寿命划上了一个大大的句号!

被移位落地的飞来神钟,已结束了使用寿命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图片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