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贵港文化遗产之五十二 中山公园驰道牌坊

 迎风初开 2014-05-15


         在本遗产系列之二十九中山公园旧址中已有提及该牌坊。贵港市区目前分别保留着明清民三个时代的牌坊各一座,其中民国牌坊即是本篇所讲的中山公园驰道牌坊。

        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国父中山先生病逝后,全国各地兴起了建造国父纪念建筑,贵港当然也不例外,其中官方有二个举措,一是将位于五门城内的城隍庙旧址上改建为具有中西风格兼备的中山纪念堂,另一便是建设中山公园,据1934年版的贵县志记载:“园址初拟在城南八里的南山寺,自南江石步辟驰道,径达山麓。石步前已建坊,额题曰中山公园驰道。事旋中辍。嗣助长黎庶希议另辟公园于东湖北隅”。

       民国官方原计划是将南山寺改建成中山公园,当时南山寺距城内八里,计划从南江渡口石步开辟驰道,延伸至南山诸峰山麓,工程也开始了动工:在南江渡口石步前建立了一座牌坊,风格也是中西融合,在牌坊上写有“中山公园驰道”六个大字,并镌刻有民国国徽。但最后“因事中辍”,后任县长另选址于东湖之滨建设中山公园。再后来,市区东湖与南山这二处风景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成为了广西首批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是冠以“南山-东湖风景名胜区”联合名称而进入省级风景名胜区之列,民国时代拟在南山建中山公园而后改建在东湖之滨的这段历史让分别位于郁江南北的这两处景区牵连成一块,而如今幸存的中山公园驰道牌坊则是这段历史的最好见证。

      据《贵港市志》记载,驰道牌坊建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该牌坊南北向,三间四柱式,砖石结构,整座牌坊的整体架式,不仅有中国牌坊建筑锒实铺严的传统特点,而且局部地方有西方建筑轻盈明快的风格,是一座充斥着民国时代建筑风格-中西文化结合的建筑物。坊额上的民国国徽和“中山公园驰道”字样在文革中被抹掉。

       由于其是连接南江渡口石级,所以,牌坊一直是南岸人入城和北岸人过南岸的通道之一。由于数次特大洪水严重地侵蚀到江岸,中山公园驰道牌坊地基出现塌陷,直接导致了牌坊的建筑安全,最先是东边小拱门的墙体断裂,并且长出一颗小榕树,断裂墙体随时有坍塌的可能。早在2003年8月就被南江村委用砖头围筑拱门行人不能再从拱门出入。据称村委多次向有关部门报告要求修缮,却因不是文物保护单位而被拒之门外,但村委又无可奈何,这状况一直维持到2008年,在驰道牌坊80岁高龄时,终被市文化局重新修缮:重新修筑地基护坡,已断裂的拱门及砖柱被全部推动重建,驰道牌坊的建筑生命得以延续,而更令人欣慰的是,这座牌坊一同被列入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贵港南江古码头遗址”的保护范围,由不合条件到一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真可谓一飞冲天。但有一点遗憾的是,2008年的修缮只是将牌坊整体进行了照旧修缮,但未能恢复文革前被抹掉的“中山公园驰道”这六个大字,也未将民国国徽重新镌刻在牌坊上。   


1930年代的旧相片,“中山公园驰道”六个字清晰可见。


1994年5月,古朴的驰道牌坊。

那一年,几个高中生过渡到南江寻古。

看着这张有些泛黄的相片,E言有些恍然:原来驰道牌坊也见证过自己的青葱时代!

摄于2004年,十年后,牌坊前地早已被洪水冲塌,牌坊随时都有可能倒塌。

同上







摄于2005年,中山公园驰道牌坊见证了郁江的潮起潮落,也目睹了南来北往的人客。



2005年,东小拱门的背后,一棵小榕扎根在破碎的缝隙中。



牌坊上镌刻的各式水果花卉。



2005年,青砖白浆,岁月依旧。



2005年,东小拱门落下的青砖石。在遗迹消逝的今天,这个不足百年的牌坊多少存留了一些岁月的痕迹,它让人想像起那秦桂林郡汉郁林郡的辉煌叫人一生难忘,什么都过去了,化泥化灰,化成爬山虎,那辉煌的光却在照耀。




2005年,静静流淌的郁江将贵港分成两部分,江北是新城,而江南则是旧郡。与对岸的杂乱的沿江现代旧民居相比,整齐划一的驰道牌坊青砖更显严谨。




摄于2005年,当年在写《探访陆绩故城》帖子时,E言曾感叹“在不久的将来,这座民国时代的中西文化风格结合的建筑物,最终只能在相片中凭吊”。所幸,三年后的2008年,牌坊终被修复。


2008年,市文化局对驰道牌坊进行了修复。翌年,“贵港南江古码头遗址”被列入第六批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包括了南江渡口码头、驰道牌坊、驰道、亚魁牌坊在内各个单体建筑遗存都被整体纳入“南江古码头遗址”的保护范围。在这里对已故的杜达惠先生致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