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五)高宗殡天

 江南固天 2014-05-15

(十五)高宗殡天

 

 

 

唐高宗和武则天做了三十年的夫妻,一方面是共同奋斗,另一方面也是争权夺利,相互有猜忌,就这样恩恩怨怨地纠缠不清,一直纠缠了三十年。公元684年,一直疾病缠身的唐高宗,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我们知道,武则天的终极目标是当皇帝,那么在这段非常时期里武则天会做什么呢?临终的唐高宗又会留下什么样的遗嘱呢?唐高宗病入膏肓,对武则天究竟意味着什么?

 

那咱们说唐高宗病重对武则天来说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两件事。第一件事,它意味着武则天离她的终极目标又近了一步。她的终极目标不是想当皇帝吗,那老皇帝要不死,她这新皇帝要怎么当啊?唐高宗要是死了,她离这个目标就近了。这是第一方面。但是另外一方面,这也意味着武则天走入了她人生中的一个关键期了。在这个时候,她必须得小心翼翼,一步都不能走错,因为走错一步都可能是前功尽弃啊。

 

那面对这种微妙复杂的局面,武则天是怎么办的啊?武则天她做了一件大事,什么大事呢?她把唐高宗从长安给搬到洛阳去了。那咱们说她为什么把唐高宗从长安挪到洛阳去呢?很简单,因为唐高宗势力的老巢是在长安,而武则天呢,她势力的中心是在洛阳。咱们都知道,李唐皇室是属于关陇贵族集团,关陇贵族集团统治的核心区就是长安,以及长安的周边地区。所以长安那是旧势力集中的地方,那洛阳呢,洛阳是李唐王朝的东都。武则天当了皇后以后,经常和唐高宗一块儿东巡洛阳,她早就把洛阳看成自己的势力范围,洛阳的新势力比较集中。那武则天等唐高宗死后,她是要办大事的,要改朝换代的,她当然希望能够到自己的势力比较集中的地方,这样不至于束缚手脚,所以她要把唐高宗从长安给挪到洛阳。

 

但是咱们说她有这想法,这事办起来有没有难度呢?这事办起来相当有难度,因为咱们中国人都知道一句话,叶落归根。人在死的时候,希望死在自己老家,不愿意临死再往外折腾。那她怎么能说动病重的唐高宗挪到洛阳去呢。那咱们说办任何一件大事,一般都讲天时地利人和,武则天这个时候也是利用的天时和地利。

 

她利用了什么天时呢,她利用了一场旱灾。那是在永淳二年,公元684年,当时关中大旱,滴雨未降,颗粒无收,老百姓都出去逃荒了,这米价就涨,涨到了300文钱买一斗米。那咱们说这是什么概念,这是平常米价的好几十倍,就相当于咱们现在花个七八十块钱买一斤大米,那买不起啊,老百姓就都逃跑了。其实不光老百姓遇到困难,政府也会遇到困难,因为政府和军队,这人数相当庞大,现在也遇到粮荒了,那一般政治统治者愿不愿意看到自然灾害,那是肯定不愿意啊。但是武则天这个时候觉得这场旱灾来得好,来得巧主要是。为什么呢?因为她有理由让唐高宗搬家了。从隋朝以来,就有这么一个传统,如果关中遇到水旱灾害,这政府就搬到洛阳去,因为洛阳是个水陆交通的枢纽,储存了大量的粮食,解决吃饭问题,这不在话下。所以现在遇到旱灾了,武则天就又游说唐高宗,说你看现在大旱啊,咱们这粮食供给不上了,怎么办呢,咱们要不到洛阳去。这是她提出的一个理由。但是咱们有人就会说了,那就是粮食再少,它也不缺皇帝那一口啊,如果皇帝真不愿意去,她也没办法啊。所以,这是条件之一,不是唯一的条件。

 

武则天还有理由呢,第二个理由,她说咱们要到洛阳还有一个好处,可以就近去封禅嵩山。她说唐高宗啊,你看你已经封过泰山了,咱再去封嵩山,咱们把五岳封一个遍。这样有什么好处呢,俩好处。第一个,就向所有的神灵都宣告一下,你看咱统治多成功啊,告慰一下神灵。还有一个好处,就是祈求神灵保佑。这两个好处,唐高宗都非常地在乎。咱们前面讲过,唐高宗这人不太自信,越不大自信的人,他越希望有点成绩就去显摆显摆,跟老天汇报一下,你看我治理得多好。还有呢,唐高宗他是久病缠身啊,病了这么多年了,什么药都用过,什么医生都看过,老也不好,越来越坏了,他也希望神灵真的保佑保佑他。所以武则天提出这么一个理由来,他这心思就活动了,最后拍板决定走,那咱们就到洛阳去,就决定了。

 

那皇帝和皇后决定到洛阳去,这不是两个人的事情,还得有后宫,还得有大臣,这一下子人就多了,总得有一万多人。那这一万多人,从长安到洛阳,也是挺远的地方,这需要有人保卫,这保安工作怎么解决呢?那大家说这很好解决啊,找军队啊。可是武则天她不愿意找军队,为什么呢,她跟当时军队的最高统帅不和。当时军队的最高统帅是谁呢,此人叫做裴行俭,不知道大伙还有没有印象废王立武的时候曾经说过,裴行俭当时可是站在长孙无忌这一边的,就是他和长孙无忌还有禇遂良一块儿议论,说武昭仪要是当了皇后,肯定天下大乱。后来不是被武则天刺探到了吗,就把他给贬到新疆去了,可是新疆这块土地很锻炼人,裴行俭就在这儿锻炼成长为一员大将了,当时已经是唐朝军队的最高统帅。那武则天她到洛阳是干什么去的,她要改朝换代。那如果是一帮离心离德,跟她搞不好关系的军队跟着,这个束手束脚啊,所以她不愿意让军队跟着去。

 

[皇帝出行,武则天居然不想让军队保驾,这事儿有点离谱。出发时一万多人的队伍虽然浩浩荡荡,但却多是宫女、太监和王公大臣,这一路上万一碰上打家劫舍的亡命之徒,如果没有士兵的保护,那可太危险了。武则天既不想让军队跟着,又需要有人保证一路的安全,这真是一件棘手的事情。那么武则天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武则天想了想,她就想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当时是个监察御史,这是个八品的文官。她觉得这个人脑子好使,肯定有本事解决沿途这个保安问题。这人是谁呢,这人叫做魏元忠,八品的监察御史魏元忠。武则天把他叫来了,说魏爱卿,我交付给你一件事让你办一办,说我和皇帝,我们两个要到洛阳去,你看一看,沿途保安就由你来负责。这魏元忠一听,脑子“轰”一声就吓住了,说我一个八品文官,无兵无卒,人微言轻,我怎么负责啊。可是这是天后的命令,圣命难违啊,也只好想办法了,回家就琢磨。他不是脑子好使吗?琢磨了一晚上,真琢磨出一个主意来。

 

第二天,这魏元忠哪儿也没去,进监狱了。进监狱不是抓进去了,他是到监狱去视察去了,说把犯人都一个一个给我叫过来,过一过堂。犯人都过一过堂,一看都关傻了,个个是衣衫褴褛,目光呆滞。可是就在这么一帮犯人之中,他发现有一个人与众不同,这个人别看也是破衣烂衫,但是目光炯炯有神,而且站在那儿不怒而威,一副黑帮老大的模样。魏元忠说就是你了,然后把他请出去了,请到一家酒楼之上,好酒好菜地招待他。两个人说高兴了,魏元忠就说话了,说兄弟有一事相求。什么事呢?皇帝他和天后,两个人要到洛阳去,让我负责沿途的保安工作,可是我哪有这个本事啊。但是我觉得你有这个本事,你愿不愿意帮我这个忙啊?这个犯人听了这一席话,那是哈哈大笑,慨然允诺,说承蒙你看得起啊,这事包在兄弟我身上了,就答应下来了。那么魏元忠就马上找出一套崭新的官服,给犯人穿上了,又给他配了一匹高头大马。

 

然后真是武则天和唐高宗去洛阳的时候,这个犯人还有魏元忠两个人,就走在队伍的最前列。那你想从长安到洛阳这路很远啊,沿途那些小偷抢劫犯早就盯上这块肥肉了,都在那儿等着呢,说这个皇帝和皇后怎么由咱们头儿在那儿保驾呢?这咱们得给头儿一个面子啊,要不头儿也饶不了咱们啊。这是谁啊这个人?这就是丐帮帮主啊,由他在那儿护驾,所以这些小偷小摸小抢劫犯一个个吓得都溜回去了。走了这么远的路,这一万多人一文钱都没有丢,平平安安就到洛阳了。

 

[我们知道,武则天说服唐高宗到洛阳,是打着两个旗号来的,一是闹旱灾,二是封禅嵩山。现在武则天已经到了洛阳,她就开始实践她的第二个诺言,让唐高宗封禅嵩山。于是到洛阳没多久,武则天和唐高宗又来到了嵩山脚下。而根据一些史料的记载,说这个时候武则天想让唐高宗快点死,所以有病也不给他治。那么,这个说法可信吗?这究竟是真还是假呢?]

 

那这是怎么回事呢,咱们就得讲讲了。这是他们到达嵩山脚下发生的事情。他们到嵩山脚下,接着就得封禅了,可是唐高宗一下子觉得身体不行,本来身体就不好,再这么一路上折腾更不行了,不仅头晕眼花,而且就根本看不见了,看不见人了,这皇帝失明了。这可是一件大事啊,怎么办呢,赶紧请医生吧。这御医都召来了,那丸散丹膏,凡是我们能够想出来的药就都试了个遍,可是唐高宗还是不见好,这眼睛干睁着看不见人。这可着了急了,后来人们说怎么办呢,一看咱们御医都不行,远来的和尚好念经,咱请个外国医生瞧瞧吧,就请了一个大秦的医生来。

 

这大秦的医生叫秦鸣鹤。那咱们说大秦在哪儿啊,大秦就是东罗马帝国,在现在的土耳其那一带。秦铭鹤他是一个景教徒,跑到唐朝来了。跑到唐朝来总得有一技之长吃饭,当时盛传大秦的人特别会做开颅手术,行医特别厉害,特别是开颅手术,不管你什么毛病,只要他把你脑袋拉开,在那儿鼓捣鼓捣,你就能好,这是当时的传说啊。这医生都不见效啊,就请他来看看。秦铭鹤就来了,到这儿一看唐高宗就说,是风毒上侵到头部引起的失明,按照咱们现在的说法,就是血管堵塞,压迫视神经,说是这个原因引起的。所以不用开颅,我只要拿两根针,刺进你头顶上的脑户和百会两个穴位,都在头顶上,让血流出来,这失明就能好。

 

秦铭鹤还在这儿跟唐高宗说呢,讲医学原理,忽然背后传来一声断喝,说好大胆的医生,你敢在天子的头上刺血,你想干什么,你想谋杀皇帝吗,你给我滚。这是谁在说话啊,武则天。那秦铭鹤吓得腿一软,叩头如捣蒜,赶紧就想往外滚吧。这个时候呢,病床上的唐高宗发了话了,哼哼叽叽的,算了算了,医生也是好心嘛,反正现在别的药也不见效,让他试试吧。武则天一看唐高宗都这么说话了,那也不好再说别的了,就跟秦铭鹤说,你给我仔细着扎。

 

秦铭鹤吓得手就在抖啊,这一针下去,那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失败你成了谋杀皇帝了,小心翼翼地扎进去了。可是扎进去之后,随着血流出来,唐高宗眨巴眨巴眼睛说,皇后啊,我看见你了,我真的看见你了,激动得不得了。那武则天呢,她在那儿也是高兴,高兴得直拍脑门子说,天赐我也,天赐我也,说秦大夫,你不是一个人啊,你是天使啊,是上天派你来搭救我的啊。咚咚咚跑回去了,跑到后宫去了,自己亲身扛了一百匹的绸子出来了,捧给秦铭鹤了,说我没有别的办法报答你,这个我自己背出来的,这是表表我一点心意。就这么一件事。

 

那咱们讲完大家就明白了,那武则天她是不是就真的希望唐高宗快死,不让医生给他看病?这事恐怕不能这么说,为什么不能这么说呢,武则天和唐高宗做了三十年夫妻了,唐高宗没有亏待过她,她真的就对唐高宗没有一点感情吗?她不会。再说了,武则天就算她希望唐高宗死,是不是一定要在这个时候让他立马就死掉,她也不至于。因为谁都看得出来,唐高宗的病已经拖不了多长时间,武则天何必冒风险让人都指她的脊梁骨,说她把唐高宗搞死的,没必要啊。所以,并不是说她就不想让唐高宗治好,所以故意不让医生下这个针。我们只能说武则天她对医学知识知之甚少,她害怕一针下去,唐高宗就死在那儿了,所以她才阻拦了一下,这事儿不能冤枉她。

反正唐高宗经秦铭鹤这么一扎针,还真就看见了,又复明了。可是人们也都明白了,唐高宗他挺不了多长时间了,该给他准备后事了。武则天就把太子李哲,还有另外一个宰相叫裴炎的,把他们从长安给召到洛阳了。原来不在长安监国吗,这时候到洛阳来,准备接班了。然后又过了没多少时间,到了永淳二年,公元684年的124日,唐高宗他终于觉得自己再也挺不下去了,觉得自己快死了,但是还要做一次垂死挣扎,想最后做一件好事,看看能不能改变命运。他怎么做得呢,就在这永淳二年的124日,他改元为弘道,就成了弘道元年,同时颁布一个大赦令,大赦天下,其实还是向上天求福的意思。按照唐朝的规定,这大赦令应该由皇帝走到城门楼上去宣布的。唐高宗本来也想这么着的,可是头往起一抬,他就知道自己已经没这力气了,只好把老百姓都召到大殿前头来,由侍臣替他去宣读大赦令。侍臣一宣读这大赦令,外面老百姓一片欢呼。唐高宗在里头听见了,就问身边的人,说老百姓高兴吗?身边人说,那当然高兴啦,你大赦天下老百姓怎么会不高兴呢。唐高宗他长叹一声,他说老百姓虽然高兴,恐怕我的命还是保不住啊,我多希望上天能再给我一个月的生命,让我回到长安去死啊。这个啊,就是唐高宗这一辈子说出来的最后一句话,因为当天夜里,他就死在这洛阳城的贞观殿,享年56岁。武则天当时是60岁,太子李哲28岁。

[唐高宗一死,政治局势一下子就变得非常微妙了。武则天到这个时候已经参政二十多年,看样子她不太愿意放弃手中的权力。而另一方面,太子李哲已经28岁了,完全可以马上接班亲政。在这样微妙的局势下,大臣们在拭目以待,太子在等着接手权力。那么武则天又会做什么呢?]

那武则天在做什么事呢,她什么事也没做,她拿了一份文件出来。这份文件一宣读,武则天的权力马上就保证了,她就又有了合法参政的权力。那咱们说什么文件这么重要啊,这是唐高宗的一份政治遗嘱,叫做大帝遗诏。这文件太重要了,我给大家念一念:

皇太子可於枢前即皇帝位,其服纪轻重,宜依汉制,以日易月,於事为宜,园陵制度,务从节俭。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全唐文 卷一三》)

这段话很长,咱们一时听不明白,其实这个遗嘱至少有三层意思在里头。我给大家分析分析,哪三层意思呢?

第一层,皇太子可於枢前即皇帝位,就是皇太子李哲你就在皇帝的棺材前面即位就可以了。这是干什么呢,确立太子的身份,他就当皇帝了,没有疑问了。

第二层,这新皇帝怎么给老皇帝服丧呢?唐高宗自己提出来,依照汉朝的制度就可以了,汉朝的制度是什么制度呢,是以日易月,就用一天来代替一个月。这是怎么回事啊,当时按照中国的规矩,老百姓儿子死了父亲,要服丧三年,但这三年并不是整三年,是27个月。那皇帝事情很多,他不能27个月都在那儿服丧啊,所以他就用一天来代替别人的一个月,那这样呢,新皇帝给老皇帝服丧的时间就变成了27天了。

第三层,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什么意思呢?军国大事要是有皇帝决定不了的,去听听天后的意思。这话可太不同寻常了,为什么呢?这遗嘱的前两层意思那都是老早的传统,一直这么办来着。可这第三层意思从来没有过传统,以往的皇帝,谁也没说过这样的话。那以往的皇帝怎么说啊?比方说唐高祖死的时候或者唐太宗死的时候,都怎么说的呢?军国大事,不得停缺,寻常闲务,任之有司。(《全唐文 卷三》)就是说,军国大事不能因为皇帝死就停下来,所以一般的事情就让有关部门处理就可以了。这隐含着什么意思呢,一般事情有关部门去办,那大事呢,大事皇帝办,谁也没说皇帝还得请示请示他妈。可是这时候,唐高宗这遗嘱忽然来了这么一句,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

[唐高宗为什么要写这份遗嘱,这不明摆着要限制新皇帝李哲的权力吗?这份遗嘱会不会是武则天自己伪造的,目的就是夺取权力呢?但是我们也不能排除另一种可能,那就是这份遗嘱是唐高宗所写,表达的是唐高宗的真实意图。那么这两种可能哪一种更加贴近历史的真相呢?这份遗嘱究竟是真还是假呢?]

那咱们说这两种可能,哪一种更贴近历史事实呢?我个人觉得,虽然武则天一向把唐高宗控制得很严,虽然控制一个垂死的皇帝不是一件困难的事,但是这份遗嘱仍然反映的是唐高宗自己的意志。换句话说,这真就是唐高宗写的。为什么呢,我有三个理由。

第一个理由,唐高宗他确实不信任太子,确实不信任这新皇帝李哲。他为什么不信任这新皇帝啊,因为这新皇帝有俩性格特征,谁都没法信任他。哪两个性格特征呢?第一荒唐,第二任性。咱们说怎么叫荒唐呢?他不是武则天的三儿子吗?这老大老二当太子的时候,人家都有善政,比如说著书立说,监国的时候把国家治理得不错啊,都有这样的记录。惟独这李哲当太子的时候,绝对没有这样的好事,只留下了一堆他怎么斗鸡走狗的记录。这李哲还有一个特征就是从来不听人劝,你说你的我干我的,油盐不进,这就是任性啊。当时大臣也想劝他啊,奏章雪片一样地飞向他的宫里。可是他我行我素,该斗鸡还是斗鸡,这就叫任性。他因为有这么两个特征,他爸爸对他确实是老大地不满意,非常不放心他。那现在呢,李唐国内遇到水旱灾害了,从边疆来讲,又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侵犯,也是有压力,皇帝又死在长安以外了,这是一个很敏感的时期啊,他怎么能放心让这么一个荒唐任性的年轻人直接亲政呢?所以他不信任这个新皇帝。

第二个理由,唐高宗不信任大臣,不信任宰相。有人就说了,新皇帝不能干不要紧,中国历史上不能干的皇帝多了,可以请几个大臣来辅佐一下。可是唐高宗呢,也不愿意请大臣来辅佐。为什么呢,他自己吃够了顾命大臣的亏了。当年这个李治,唐高宗刚刚接唐太宗班的时间,唐太宗不就给他任命了两个顾命大臣么,一个长孙无忌一个禇遂良,结果两个人把朝政把持得滴水不漏,这李治自己完全决定不了任何事情,他多郁闷啊。后来不是才通过废王立武这件事,把这几个顾命大臣该杀的杀了该贬的贬了,清理出去了吗,然后自己才掌握了权力。他吃过这个亏啊,他不愿意让顾命大臣权力太大。你想太子这新皇帝这么窝囊,顾命大臣要是权力太大,以后他把这江山夺了去怎么办?所以虽然任命了裴炎,但是并没有明确裴炎有多大的权力。

第三个理由,他信任武则天,他确确实实还是信任武则天的。对武则天这么多年来的行政能力他非常地佩服。就在他改元弘道的诏书里头,唐高宗还这么写,说:比来天后事条,深有益于为政。(《唐大诏令集 卷三》)说最近以来,天后说的那些事情对于政治都是大有好处的,所以以后还要遵照执行。可以看出来,唐高宗他至死都是信任武则天的。而且呢,唐高宗他还受一个传统观念的束缚,什么传统观念呢,三从四德啊。三从,说妇女没有独立人格,也不可能独自成事,所以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他想武则天这么能干不要紧啊,正好夫死从子,可以把她的政治智慧和行政能力奉献给自己的儿子啊,帮儿子当一个好皇帝。所以经过这么一番考虑,唐高宗才写下了这么一个遗嘱,就是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

[事情分析到这一步,我们不怀疑遗嘱的真实性了。但是疑问依然存在,唐高宗毕竟当了多年的皇帝,也并不昏庸,武则天骨子里对权力欲望的追逐,他应该也能够感受得到。那么,他就真的对武则天一点防范之心都没有吗?]

其实呢,唐高宗这个遗嘱里本身也有对武则天的限制了。大家听出来没有呢,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以这逗号为界,前半句话和后半句话全包含着限制。包含什么限制呢?

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它限制了武则天参政的范围,不是说你什么事都可以插一手。首先,平常的事情你不能插手,另外军国大事里头也只有皇帝决定不了的你才能去插一手。如果他决定了呢,那就没有你插手的地方。这是第一个限制。

第二个限制,兼取天后进止,那就是说,你没有全权处理的权力,是你和皇帝一块儿处理,皇帝听一听你的意见。

那这么两个限制,其实最后把最终的决定权交给谁了呢,交给皇帝了,是皇帝去决定一下什么是他决定不了的军国大事,什么事情需要他妈跟他一块儿商量商量。这就是把武则天的权力限制成什么样的权力了,最高顾问权,它不是一个最高行政权,是一个最高顾问权。

那咱们说武则天看了这个遗嘱,她什么感觉啊,我想武则天那叫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她喜什么,喜唐高宗在最后一刻还给她一部分权力,让她名正言顺还可以。惧的是什么,惧的是用不好这个权力,这个权力本身就不好用。如果皇帝真就不问她呢,她怎么办呢?

就在武则天满心地彷徨的时候,有一个人出面了,这个人出面说了一句话,就把武则天这困惑给解决了。谁呢,顾命大臣裴炎。裴炎跳将出来,对着皇帝、太后还有这些大臣,他说了这么一番话。他说现在皇帝在柩前即位了,在棺材前即位了,我们承认他是皇帝了,可是他还没有接受正式的册命啊。就是说当皇帝的手续还不全啊。在他接受正规的册命之前,他应该没有权力发号施令,那这个时间段怎么办呢?他说根据高宗的遗嘱,我觉得不如让天后先发号施令。裴炎提出了这么一个方案。

那大家觉得面对这个方案,各路人马是什么反应呢?先看宰相是什么反应,宰相没反应,他们得是听裴炎的,为什么啊,裴炎是顾命大臣,首席宰相,裴炎的话是一言九鼎,他们没什么可说的。那皇帝呢,新皇帝李哲他什么反应啊,他也不好说什么,你要是说没问题,就由我来吧,虽然我的手续还没办全,可是我还是愿意扣一扣印。那显得你也太心急了,抢班夺权太心切,这个给人印象不好,所以皇帝也不好说什么。那武则天呢,武则天她是不会说什么,她正高兴呢,她正想要权力呢,裴炎送给她了,她当然支持了。所以这事呢,经裴炎这么一提议,就这么办了。在皇帝没有接受正式的册命之前,先由天后代皇帝行使职权。

那有人就说了,裴炎他想干吗啊,他一个顾命大臣为什么要这么办?我想裴炎之所以这么做,和他微妙的身份有关系。大家想过没有,唐高宗一死,唐朝的权力是三方,一方是天后武则天,另外一方是新皇帝李哲,还有一方就是他顾命大臣裴炎。那在这三方权力之中,哪些是主体?天后的权力和新皇帝的权力是主体,裴炎的权力要弱于这两个人。那他必须在两者之中选择一个,他去投靠谁啊?裴炎是个聪明人,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时候投靠天后比较有把握,所以他愿意送天后这么一个大礼包。你看看,我帮你得到这样一部分权力。所以他就提了这么一个提案,诸方都接受了。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个权力虽然很大,是个全权决策权,但是它有限制,它有时间限制,仅限于新皇帝还没有接受正式册命之前。那这新皇帝什么时候接受册命啊,是在老皇帝死后的第七天就要接受册命,武则天只在这么几天之间有权力。那么到了新皇帝李哲接受正式册命之后,武则天会不会顺顺当当地把这权力交给他呢?新皇帝又会面临怎么样的命运呢?请看下集,《废黜儿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