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评热病论》曰,黄帝问曰,有病温者,汗出辄 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对 曰,病名阴阴交,交者死也。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 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 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 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病而 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且夫热论曰,汗出而脉尚躁盛者 死,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 失志,失志者死,今见三死,不见一生,虽愈必死也。以上 皆评热病论原文。 解曰,阴阳交者,谓汗乃阴液,外出于表阳,表阳之 热,不从汗解,复入之阴,名曰阴阳交,交者乃正不能胜 邪,而邪复伤其正气,故为死证。汗生于水谷之精,水谷之 精,由精气之所化,故曰谷生于精。夫汗之发源有二,一出 于水谷之精,一出于肾脏之精,而曰皆生于谷者,言肾脏之 精,亦水谷之所生也。邪气伏匿于骨肉之间,至春正气与骨 肉间之邪气交争,而发为温病。得汗是正气逐邪,汗与邪共 并而出也。盖水谷之精,由肾脏精气之所化,所谓谷生于精 也。夫肾为水脏,受五藏之精而藏之,其精气上与阳明相 合,戊癸合而化火,火土之气,蒸发水谷,变化精微,以灌 溉于五脏,是先后二天,互相资生者也。今汗出而邪留,则 热邪复伤其阴精也,匮竭之阴精受伤,不能复与阳明合化而 使之食,故不能食,是精气之生源并绝,其寿命可立而 倾也。 热论者,灵枢热论也,此复引热论以释明汗生于谷,谷 生于精,不能食而精无俾之义。《灵枢·热论篇》曰,热病 已得汗而脉尚躁盛此,阴_之极也死,其得汗而脉静者生。 此热论原文也。盖汗者精气也,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是邪气 盛而精不胜也。阴脉者,少阴之脉也,此邪热盛而少阴之气 .终也,脉尚躁而不得汗者,是阳热盛而胃气绝也。脉不与汗 相应者,胃^虚而不胜其邪,正不胜邪,是胃气将绝,其死 明矣。 肾藏志,狂言者,是精气伤而志先死,志先死者,不:T 一日半而死矣。病而留者,一死也,胃气绝者,二死也,¥ 气绝者,三死也。夫肾为生气之源,胃为生精之源,肾之米 气,由水谷之所资生,水谷之精,由肾气之所化,互相生? 之道,旋转如环,胃主肉,肾主骨,谷精之汗出于胃,血液 之汗出于肾,邪在肉者,得水谷之汗而解,邪在骨者,得肾 精之汗而解也。以上论四关之险,既已略备,而四关通过之 后,遂可无患乎?又当知大病之后,有遗有复,常见大病不 死于四关,而死于遗与复者,尤不可无警告也。 遗病复病之警告书 《素问·热论》曰,诸遗者热甚而饱食之,故有所遗也。 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 也D病热当何禁之?曰病热少食,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 其禁也。 解曰,诸遗者,统风寒温热暑燥气交诸病而言。盖诸大 病愈后往往有未尽之余热,隐伏于内,食谷所生之热,与余 热相合,遂成遗病也。当知大病愈后,食谷不可过饱,过饱 遂成遗病,食肉不可过多,过多遂成复病。遗病者,大病所 遗之余热为病也,复病者,大病愈后,余邪乘虚反攻,复成 大病也。遗病复病,皆是正虚邪强,往往殒命,可不慎哉。 《伤寒论》曰,大病瘥后劳复者,枳实梔子豉汤主之, 若有宿食者,加大黄如博棋子大五六枚。 解曰,差读如蔡,病除也。劳复者,言大病愈后,作工 劳形,以致邪返虚体,复成大病也。盖大病愈后,全体阴 阳,始相交会,精血尚极匮乏,作工劳形,耗其精血,邪得 乘虚复返,其病复作,当复作之初,但觉心中烦躁,反复不 眠,甚者肠腹痞塞,不欲食,不大便。此初复之病,其病尚 轻,医当早治,方用枳实栀子豉汤主之。梔子色赤人心,导 心中之火热下降,豆豉色黑入肾,启肾中之阴精上升,枳宴 宣脾土之滞气,以利心肾交会之道。若肠腹痞满,不欲食 不大便,是有宿食之故,少加大黄以行之,如博棋子大五六 枚者,当审其宿食之轻重而用之。轻者五枚,如今之衡法一 钱或二钱,重者六枚,如今之衡法二钱或三钱,凡复病之轻 者,此方可用,重者邪强正虚,非医所能治,待死而已。又 《伤寒论》云,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 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解曰, 此言大病愈后,食谷过饱,则病将复作也。日暮微烦者,阳 明之气,旺于申酉戌,正当日暮之时也。盖阳明之脉,属胃 络脾,此时大病新愈,阳明之脉无病,但日暮微烦,便知非 有复邪,只是胃气不安耳。胃气不安,系因食谷过多之故, 不需服药,只须食谷减少,勿令过饱则愈也。 今将大病愈后应禁之件开列于后。 一禁食谷过饱,二禁食鸡鸭牛羊猪肉,三禁劳力作工, 四禁饮酒大醉。 周镇按,食复之外,有自复怒复,其中女劳复,一名色 复,多死,须早为关白。实贴诫条一,与念曰,早犯者死, 以警愚昧,嘱病家,令识字者,日读一遍。 马树常之妇生子不啼 马树常者,趾痕近邻之最熟识友也。树常之妇,产生一 子,落地不啼,邀愚往诊。 愚至,树常告以故,并求与以药方。愚笑应之曰,不须 开方,只需用人乳一小勺,灌入儿口,吞人腹内,儿即啼 矣。树常问曰,儿不知啼,焉知吞乳?愚曰,君既知儿不能 吞乳,当知儿亦不能吞药,由此可知君求药方,是极无理由 之言。君以无理之言,求于愚,愚安得不以无理之言应之 乎?须知此事,非药方能疗,当以手术疗之。于是令抱儿出 观之。 俄顷抱儿出,愚伸一指按儿鼻端,轻轻揉撼之,鼻窍内 有黏联之涎水溢出,以纸拭之,儿遂呱呱而啼。愚曰病愈 矣。树常大喜曰,何以速效若是也?愚曰,大凡产生小儿, 落地不啼者,因为空气不入儿之鼻窍故也。空气系合风寒暑 湿燥五气而成,故圣经名为五气。《六节藏象论》曰,五气 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休明,音声能彰。今五气不人儿 之鼻窍,音声不彰,安望其能啼也?欲知空气不人鼻窍之 故,则以鼻窍有黏腻之涎水充塞之,故以一指按鼻端揉护 之,将鼻窍内涎水揉出,鼻窍通,空气得入,故儿即啼也 树常问儿鼻窍内之涎水何由而生,愚曰,大抵产母胎火〕 旺,将护胎之水,烧焦灼成黏腻之涎液,此涎液浸入儿之^ 窍,空气不得人鼻窍,故儿不啼也。树常问空气入儿鼻,儿 方能啼,亦有道乎?愚曰,此天气所下降,下交于地之道 也。盖空气者,天气也,目耳鼻皆双窍者,坤卦也,地之窍 也。空气入于鼻窍,故为天气下交于地,必须先有天气下 降,下交于地之道,而后地气乃得上升,上交于天。何谓地 气?五味者,皆地气之所资生。何谓天窍? 口与前阴后阴皆 单窍者,乾卦也,天之窍也。五味入口窍,故为地气上交于 天,是故《宝命全形论》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 合气,命之曰人。盖自初出母腹空气一人鼻窍时,便是悬命 于天之第一时,自口吮母乳时,便是生长于地之肇始时。自 此而后,天之五气,不可一刻不人鼻窍,地之五味,不可一 日不入口中。人赖天地之气而生,天地以好生之德加于人, 人岂可不体天地好生之心以仁民而爱物乎丨
|
|
来自: johnney908 > 《伤寒论精品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