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嗅评特别篇:这就是虎嗅,连跟贴都如此风骚

 昵称535749 2014-05-15
虎嗅  

嗅评特别篇:这就是虎嗅,连跟贴都如此风骚
今儿一大早,李岷发了文章《虎嗅两周年:重来》,嗅哥微信朋友圈瞬间被转发刷屏。看着评论区真切的祝福和鞭策,今天的嗅评存了小小私心:晒一晒大家对嗅哥说的话。留言实在太多篇幅有限,仅随机贴出几条删减版。

头图是抢拍的生日礼物,水果+蛋糕作晚饭,已吃饱开始数家珍:

祝福们涌上来

快刀青衣:哇,跑去翻了一下记录,原来后天是我在虎嗅发文的一周年。记得当初LP给我推荐虎嗅这个地方,当天过来看的时候,有篇挺水的文章,我表示不屑一顾。LP当时的原话我已不记得了,只表达了一个朴素的意思“you can you up,no can no BB”。再后来,再后来,我就突然间发现自己怎么成无节操的代表了?我也曾经为自己的定位而迷惘,李岷同学对我推心置腹的说了一句话“您就是虎嗅的底线!”

谌基平-电商观察:通过虎嗅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作为一名自媒体人,他是有影响力的,所以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论,宁可说不会,也不能乱说,因为会干扰其他人的判断。现在我是虎嗅的L2作者,快到L3,今年的目标,希望自己能够尽量用业余时间,写到L5,把自己更多的思考,分享给大家,为国内的科技,做出自己的一点贡献。

如意乐1qq:一不留神,虎嗅都两岁了,想起我也是坚持在虎嗅上写了快一年了,虎嗅的雄起是将自媒体提升到新媒体的位置,这种改变是从身边的朋友,身边的各种逼格者逐渐的认知虎嗅开始的,如果说现在还有商业企业不知道虎嗅,那就太LOW了。

张昭轶:最开始认定创新是一种价值观,但后来确定创新是一种现象,是好奇、谦逊和冒险导致的一种现象。产品创新就是来自对现有世界的不知足,不甘对付或者担心失败,虎嗅拥有这份势能,期待ING。

黄健铭:写稿—被否—写稿—被否—写稿—被否……循环,不过对于我来说,可能是写作风格容易天马行空,被否也是家常便饭,有时实在受不了就跟李岷吐槽几句(估计QQ已被设为“对此人设置隐身”),李岷倒也淡定。。。直接不回的节奏(槽点槽点)。作为一个10篇文章都没有的虎嗅小写手,自从认证以后都是LV1的节奏,直到上月底的一篇文章《中国互联网创业,做什么都能成功》被创记录的收藏了127次,直接一举攀上LV2的平台,真不容易。

胡蔷薇:老纪是看着虎嗅长起来的,在这2年里,老纪用胡蔷薇或者其他的笔名在虎嗅写了有接近30篇稿子,因为有李岷,老纪写的愉快写的进步。

新媒体这么多,为什么虎嗅很行,其他一般行或者不行,因为虎嗅有李岷,可以说李岷在这2年是虎嗅的核心竞争力。但如果让虎嗅更行,再走20年,就应该不需要李岷。虎嗅应该从公司运营上要李岷化,从内容上去李岷化。总结一句,虎嗅2年,胜过其他媒体10年。

鞭策们排排站

四季牛排:祝贺虎嗅两周年,很感谢虎嗅整合提供的互联网科技资讯。满足了一个企业人员利用碎片时间的阅读兴趣和知识储备。最具收获的是一批认证作者们分享的多维度思考方式和落在纸面上的创作欲望。

今天阅读李岷定义的“重来”,在此对虎嗅提出几点个人建议(良则参考,差则忽略),希望能有所帮助:1、准确定位;2、付诸实干;3、创新方式;4、持续的热情

sdifily:我天天刷至少三次虎嗅app,文章标题和内容的吸引力和新鲜度有所下滑,杂乱?无深度?无爆点?内容大多局限在科技界,互联网风口过了还有什么领域可以拓展的?

huxiu148: 如何让更多其他行业的人关注虎嗅?我想只有各种主题类型的Party,才能吸引那些生活中像谢耳朵那样的牛人。这个party并不需要多么绚丽的舞台,内容也可以够艺术、怪诞、严肃,任何的形式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能提供这样的一个地方能释放我们内心对所从事工作的狂热、郁闷、焦躁的情感,就像伍德斯托克音乐节那样的!!!

凰阅无疆:两年了,哎,我也从大一走到了大三。傲娇的小猫咪,虽然还没有长成真正的猛虎。但每次,不管何时,不管何地,不管换多少台电脑手机,收藏夹中都有一个名字——虎嗅网。虎嗅,傲娇是你的属性,是你的差异化形象,营销营的是什么?就是差异化。不要放弃。

再次感谢!一起来嗅一个地方,像一开始一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