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哈尔滨多模式推进城镇化建设

 mlg997 2014-05-16

  本报2日讯(记者戚泥莲 樊金钢)道外区团结镇的国家级小城镇试点农民安置区40多栋楼投用,1300多户农民回迁新居,现代小城镇初具规模;阿城区阿什河街完成了2村8屯的撤并,配套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推进了城乡结合部城市化;呼兰区裕田村对13个自然屯集中改造,实现了改善居住条件与集约利用土地双赢……目前,具有哈尔滨特色的城镇化推进模式已然形成。在2日召开的哈尔滨市委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座谈会上,哈尔滨市对推进城镇化进一步进行部署,提出把推进城镇化作为今年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工作的主题。

  据悉,针对大城市、大农村二元结构特点,哈尔滨市以点面结合、重点突破的方式量力而行地推动城镇化。在体制设计上,哈尔滨把推进八区城镇化工作的牵头部门确定在建委,把推进农村城镇化的牵头部门确定在农委。目前,全市各地把城镇化作为加快本地区发展、切实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根据各自的区位特征、资源禀赋、发展阶段、农民意愿等实际情况,探索了一批推进城镇化的模式。依兰达连河、双城新兴等地通过支柱产业带动,形成产业带动模式;延寿县玉河乡依托长寿山旅游资源带动周边城镇化,形成旅游带动模式;宾县友联村通过拍摄《乡村爱情》带动城镇化,形成文化支撑模式;阿城区与农垦建三江分局、巴彦兴隆镇与兴隆林业局,通过政府与农垦、森工合作,形成场镇共建、局镇共建模式;五常通过建设重点中学带动周边发展,探索出公共基础设施带动模式。

  据悉,为进一步推进城镇化,哈尔滨市将坚持规划先行,注重各项规划和政策的衔接配套,做好顶层设计。各地将培育发展优势产业,推动产业向园区集中,通过产业的集聚、就业的增多,引导人口向城镇集中。各县(市)城关镇和基础条件较好的中心镇,将突出地域特色,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就近吸引更多农民聚集。培养一批村企共建、社村共建、整村新建、旧村翻建、集体领建的新农村建设典型,打造新型农民社区,就地集中安置农民。在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城镇体系、公共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等方面,将围绕推进城镇化的总体设计做出单项规划,并实现有效衔接;在户籍、社保、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方面,将根据推进城镇化的整体安排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注重公共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发展,以重点开发的农村地区为突破口,统筹公共资源配置,加快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向农村流动,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摆布;统筹规划城乡基础设施,加强建设和管理,逐步实现城乡市政基础设施共建共管、城乡同价;不断提高城乡基础设施共享水平,将城市公交线路、供水、燃气、供热网络和污水、垃圾处理网络,逐步向周边延伸,最大限度实现城乡共享;建立农村基础设施管理的长效机制,逐步将新型农民居住社区公共基础设施运行、养护等费用纳入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实现城乡市政管理一体化。(下转第三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