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庆记忆]山城最美建筑大礼堂 这些"秘密"你不能不知

 常心舟 2014-05-16

有人曾说过,在重庆这个山水之城能找到世界上各种类型的建筑,不同的人都能从这些建筑中发现不同类型的美。

但如果真的要评选充满时代感又个性鲜明的重庆最美建筑,重庆市人民大礼堂一定能够得到很高的票数。

1987年,由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和伦敦大学著名专家教授主编的经典著作《比较建筑史》一书,向世界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国内的43个名建筑,重庆市人民大礼堂排位居第二,它为中国和重庆赢得了荣誉,成为现代建筑史上当之无愧的瑰宝。

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大礼堂就是重庆的名片。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位于渝中区人民路学田湾,于1951年6月破土兴建,1954年4月竣工,是一座仿古民族建筑群,也是重庆独具特色的标志建筑物之一。建筑气势雄伟,金碧辉煌,是中国传统宫殿建筑风格与西方建筑的大跨度结构巧妙结合的杰作,以其非凡的建筑艺术蜚声中外。

本文刊载于1991年5月16日《重庆日报》第1版

据1991年5月16日《重庆日报》报道: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重庆市人民大礼堂管理处日前决定,从5月20日起,市人民大礼堂将试行对外开放,供游人参观。

参观景点有大门牌楼、大礼堂建筑外观、环形剧场、步云楼、观礼台和艺术画廊。服务项目有摄影、饮料供应等。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夜景

我们为什么都爱大礼堂

因为她的美

大礼堂采用了明清两代的建筑特色,其主要特点就是采用中轴线对称的传统办法,配以柱廊式的双翼,并以塔楼收尾,立面比例匀称。这类建筑华丽、庄严,虽不完全实用,但它给人一种精神上的凝聚力和威慑力,是建筑结构中最高等级的代表,是继北京和沈阳故宫后的精美奇巧的东方建筑。

因为她的人性化

当您步入礼堂大厅,会有明显的两个感觉:第一,米光效果好,这座封闭式的礼堂,从底层到顶层,不开一盏灯,却如此明亮。第二,没有冷暖气设备,却有冬暖夏凉之感。久住此地的人,还把礼堂门口当作晴雨表,凉风从礼堂内向外吹出时,天晴;凉风从外向里吹时,次日便是阴天或雨天。

因为她有重庆人的智慧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的建造,经历了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建设者们在没有大型高吊起重设备的情况下,用“堆积法”,将35000多根楠竹和木板搭架,把总重量为280多吨、厚约l米的双层钢架,用75000多颗铆钉,手工铆接连成的36片钢网架组成的大厅半圆型球壳屋顶支撑在混凝土柱上,其难度可想而知。礼堂的整个顶盖可随热胀冷缩,在支点座上内外移动44毫米。

因为她特别重要

大礼堂是重庆市举行大型集会和演出活动的中心,重庆市的党代会、人大会、政协会、直辖挂牌揭幕大会等重要会议和国际性会议都在此召开。国内外知名的演艺人员及团体在大礼堂献艺,极大地丰富了重庆人民的文化生活。

大礼堂未来还会更美好

重庆人民大礼堂一带打造5A级景区

据渝中区政府网2011年3月22日报道 2011年是重庆市都市旅游主题年,渝中区提出要将人民大礼堂及三峡博物馆一带打造成我市首个都市5A级景区,目前筹备工作已经展开。

重庆人民大礼堂和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分别被誉为是20世纪50年代、21世纪初重庆的标志性建筑,是一颗镶嵌在山水园林重庆心脏的璀璨明珠。作为在国内独具特色的建筑,重庆人民大礼堂连同三峡博物馆一带,目前已经形成一个集历史文化和现代时尚为一体的著名都市景区,具备了5A级景区的潜质。今年我市提出都市旅游要上档次、上台阶,渝中区政府决心将大礼堂和博物馆一带进行联合申报,争创5A级景区。

打造这个5A级景区的重点,是继续精化雄伟的重庆人民大礼堂、4万平方米的重庆人民广场、现代时尚的三峡博物馆,三者共同形成“三位一体”的城市标志性建筑群,在安全、服务、质量等要素上进一步全面提升。

小编短评:

拂开历史的尘埃,重庆人民大礼堂逐渐透出它本应具有的光芒。

让小编印象很深的是,2006年重庆人民大礼堂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修复。承建修复的总工程师毛国华说,对一名从事古建筑工作的人来说,还原经典就是对经典的一次重新解读,是同已逝去的建筑大师的一次对话。

小编相信,这是真正的艺术,是对历史的一种敬畏。

那么就很好回答了,我们重庆人为什么这么爱大礼堂,不光是因为她美,还因为大礼堂的过去与现在,见证着我们这座城市的历史与发展。(文:武竞立 华龙网/华龙网编辑部出品)

 本文选自1991年5月16日重庆日报第1版见报稿。本栏目信息由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信息咨询中心提供,如需查询更多重庆日报历史资料,请致电023-63907740陈小姐详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