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宠王宠(1494--1533),中国明代书法家。字履仁、履吉,号雅宜山人,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人。为邑诸生,贡入太学。王宠博学多才,工篆刻,善山水、花鸟,他的诗文在当时声誉很高,而尤以书名噪一时,书善小楷,行草尤为精妙。为明代中叶著名的书法家。著有《雅宜山人集》,传世书迹有《诗册》、《杂诗卷》、《千字文》、《古诗十九首》、《李白古风诗卷》等。
1 人物简介王宠(1494--1533),中国明代书法家。字履仁、履吉,号雅宜山人,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人。为邑诸生,贡入太学。王宠博学多才,工篆刻,善山水、花鸟,他的诗文在当时声誉很高,而尤以书名噪一时,书善小楷,行草尤为精妙。为明代中叶著名的书法家。著有《雅宜山人集》,传世书迹有《诗册》、《杂诗卷》、《千字文》、《古诗十九首》、《李白古风诗卷》等。 2 人物经历 王宠通常被认为是江苏长洲人,据《吴县志》:“其先是吴江人,本姓章, 父为后於王,遂为吴县人”。王宠出身低微,其父名王贞,字清夫,业商,在苏州闾门外南浩街开一爿酒店(后因王宠兄王守贵封中宪大夫、太常寺少卿,母朱氏、继母顾氏赠封皆恭人)。王宠从小生活在贫穷喧嚣的酒肆之中,他在写给好友汤子重的信中曾讲起自己的身世:“但家本枯徒,生长廛市,入则楣枯塞目,出则蹄足摄履,呼筹握算之声彻昼夜,每一焦烦,心肠沸热。”世俗猜拳吆喝之声,更使宠十分烦恼,厌恶城市生活,向往“水怀丽泽兑,时歌角弓篇”(《会文与汤珍子重郭邵才》)。他在《赠别家兄履约会试七首》这一中也说,“吾宗素贫贱,被褐垂百年”。王宠自幼丧母,据王宠所撰的姨母朱硕人墓志铭:“吾母年三十七而亡,吾时童髻,未甚衰也,稍长,始知悲慕,每自痛生科不知有母子之乐,见人母子慈恋,妪煦相保持,未尝不怆然心催也。”王宠的身世遭遇,以及自小失去母爱,对他形成旷达澹泊的性格有很大影响。王宠出生于开酒店的商人家庭,但自小对古玩、书画有浓厚的兴趣,并因此结识了文征明、蔡羽等人。初字履仁,后改字履吉,号雅宜山人,人称“王雅宜”。王宠是一个极有才气的书家,可惜一生仕途不佳,八次应试皆不第,仅以邑诸生被贡入南京国子监成为一名太学生,世称“王贡士”、“王太学”,享年仅四十岁。倪涛《古今书论》载:“宠资雅训,不以育多自矜,游於蔡羽后,而一时名士皆归之。胡守缵宗尤相爱重,尚书顾璘推服。而宠悒悒不得进用”。王宠自正德五年(1510)迄嘉靖十年(1531)间,凡八就乡试,每试皆不利,(一试十七岁,二试二十岁,三试二十三,四试二十六,五试二十九,六试三十二,七试三十五,八试三十八)。史载:王宠从“弱冠”起,就补上苏州府学生员,每次督学来举行岁考和科考,王宠都名列前茅,加上他诗文、书法的成就,名声很大,不少学者追随请益,曾受过他指点的纷纷中高科,登显宦,而他自己却困顿依旧。封建时代的文人很难摆脱进取功名的吸引,他在诗中不止一次的流露对功名的向往:“岂无遐举心,鞴鹰不充腹”,“努力休明时,望子光五族”(《乙酉送家兄履约会试》),但自己连不得志,唯有寄希望於兄长王守光宗耀祖,自己则绝望了仕途的追求,浪迹山林,以诗洒自适,“人生有身贵自适,枉向侯门蹑珠履”,“且须痛饮尽七碗,钟鼎山林安足论”(《雅宜山人集七言古诗》)。后来同学汤珍(子重)也推荐他出山,王宠在《山中答汤子重书》中则表示:“山林之好,倍於侪辈,徜徉湖上,而忘返”,且“颇耽文辞,登临稍倦,则左图右书,与古人晤语,纵不能解,片言会心,莞然独笑,饥而食,饱而嬉,人生适意耳。须富贵何时,诚日夕私贺,恐后之不如今也,尚安望哉!”而且,感到如果入城为官,“虽欲衣寇揖让,更从诸君之利,恐踉锵粗率,重为执礼者讥笑矣”。王宠这时所表达的淡薄功名、乐在丘壑的思想,应该说是怀才不遇所流露出来的感慨与无奈。生性本就厌恶尘世喧嚣,从蔡羽学书后即隐居石湖,几乎与尘世隔绝。仕途的不如意使他更加寄情于山水与诗文书画之间。他一生用心诗文书画,兼擅篆刻,放意山水,才高志远,于诸方面都取得了较高成就,与祝允明、文徵明并称于世,被誉为“吴门三家”。 3 书法启蒙 王宠最早的启蒙老师是沈明之,在沈的指导下,弟兄俩双双以里隽补校官弟子员。而沈明之是文徵明的好友,王贞通过沈的关系,请文徵明为王宠、王守(字履约)命字,文徵明文集中有《王氏二子字辞》一文,介绍了"请字"的全过程;文徵明初次看到王氏两兄弟时,觉得他们秀颖好修、器业可观, 但是,担心其父所操职业,会“沾溉其子”,所以没有答应为他们“命字”,后来王宠补校官弟子员以后,又遵父命到文徵明家里请字,文徵明又认为还是以:“乡长者与冠者之执友为宜”,自己并不是最适宜的人,复又推辞;隔了一年,由沈明之再次请求,文徵明才答应了,为其名义训之;“宠”字之义,为尊为居,为爱为恩,其训则荣也。祝其不假宠以为荣,则人自贵,能自贵者,孰愈於仁,故字宠曰履仁。 尽管王宠的启蒙老师是沈明之,但一般史书上提到王宠的老师都指蔡羽。蔡羽字九逵,居吴县西山,号林屋山人,性高亢,不数入城府,以文章诗歌著名,曾由国子监授南京翰林院孔目。蔡羽对王宠的文章与书法影响很大,武宗正德七年(1512年),王宠与兄王守在蔡羽门下学习经、诗,在蔡家(包山精舍)住了三年。文徵明在王宠师从蔡羽时,作画题诗送行,有《题画送王宠从蔡羽读书洞庭》,诗云:“春风初泛洞庭舟,鼓箧囊琴是壮游,明月烟波情满目,思君独上夕阳楼”(见〈甫田集〉)。之后,王宠又读书石湖之畔二十年,文徵明在〈姑苏名贤小记〉中草药对王宠在石湖草堂的读书生涯有详细的描述:“已筑草堂石湖之阴,冈匡径转,藤竹交阴,每入其室,笔砚静好,酒美茶香。主人出面揖客,则长身玉立,姿态秀朗,又能为雅言,竟日挥麈都无猥俗,恍如阆风玄圃间也。时或偃息於岩石之下,含醺赋诗,倚树而歌,邈然有千载之思……”至王宠二十七岁那一年,在石湖应读的还有文徵明的长子文彭及汤珍(子重)等,都受业於蔡羽。同沈明之一样,蔡羽也是文徵明的好友。通过这些关系,不仅使王宠得到良好的熏陶和教育,同时也为王宠与书画家广泛交往提供了条件。 4 艺术特色 王宠生活于弘治至嘉靖年间,这时正是吴门地区书法创作鼎盛时期, 他虽是祝允明、文徵明的后辈,却与他们并称为吴中三家。精小楷,尤善行草。其书法初摹虞世南、王献之,后稍出己意,行书和草书一反明代放浪不羁的风格,运笔速度较慢,比较注意点画得失,以沉着的笔触从容书写,形成一种古拙典雅的风格,巧中寓拙,婉绰而疏逸。别具一种沉静的风神,在明代别树一帜。小楷受锺繇、王献之等人的影响,用笔圆转、淳厚,结构上竭力避免笔画的交叠,在古朴中见空灵。他的楷书初学虞世南、智永,行书师法王献之,到了晚年形成了自己风格,以拙取巧,婉丽遒逸,疏秀有致。王宠追求的是一种疏宕雅拙的韵味,以韵写拙,而又“拙中见秀”、“拙中见雅”。王宠博学多才,工篆刻,善山水,他的诗文在当时声誉很高,其中尤以书法最为知著,他诸体皆能,以小楷、行、草最为擅长,取法魏晋,浸淫于钟、王,道正功深,书风趋于端庄古雅,在吴门诸子中,他的书法之趣味尤高,这原因就是他心不降唐宋以下,手熟于法度之内,他的笔下无狂怪之病,点画、结体皆有来处,心境旷达而使字势开阔正大,无琐小习气。他的小楷取法钟繇,冲和于二王而于古雅中见清淡;草、行法《十七帖》、《圣教序》等而形神兼备。在书法史上学王右军杰出者米芾、赵孟頫之外就数他和王铎,而且各有所长;米得王之迅疾,赵得王之端正,王铎得王之雄厚,王宠得王之萧散。就气韵言,王宠为上,惜乎其早逝,未能含和圆融,更进一步。 5 历史评价《三吴楷法跋》称其正书:“始学虞世南、智永、行书法大令王献之,晚节稍出已意,以拙取巧,合而成雅。婉丽遒远, 奕奕动人,为时所趣,几夺京兆(祝允明)价。”明代著名书论家王世贞他在《三吴楷法十册》跋中认为王宠所书的《琴操》:“兼正行体,意态古雅,风韵遒逸,所谓大巧若拙,书家之上乘也。”《四友离书论》:“衡山(文徵明)之后,书法当以王雅宜为第一,盖其书本于大令(王献之),兼之人品高旷,故神韵超逸,迥出诸人之上。”当时与祝允明、文徵明齐名。王宠的书法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字里行间透出的那份空灵、舒朗,这份美感源自恬淡自适的生活中所孕育出的高旷的人品,而绝非才力、技巧所能展现。王宠四十岁即离开人世,许多人为他的英年早逝感到惋惜,慨叹命运没有给他更多的时间创作更完善的书法。也许并不算是书史上的大名家,但他疏朗、洁净、无一丝尘俗之气的书法与清纯的心灵,也足以令人永远对他喜爱与怀念。 6 代表作品《千字文》,纸本墨迹,行草书。此千字文,凡104行,每行字数不一,共1015字。纵28厘米,横463.6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宝蕴楼书画记》著录。此篇《千字文》结体平稳,俯仰欹侧变化不大,可以窥见其师承王献之、虞世南的轨迹。此帖既有魏晋时期王氏父子风华俊丽、遒逸疏爽之姿,又具初唐时期虞世南的气秀色润、外柔内刚之气。从用笔方面来看,其行草气息平和,干净利落,一丝不苟,笔势凝重、洗练,笔划之间很少有连笔牵丝,字字独立,互不相连。综观此书作,典雅平淡,落落大方,草法严谨。 《游包山集》卷纸,小楷。纵21.6cm,横323.5cm。上海博物馆藏。1520年,王宠游昆陵包山,曾任游诗数首,结为《包山集》。1526年冬,王宠过鸿溪宿友人补菴居士处,居士几他索书。第二年(1527年),他便将八年前游包山所作的游诗用小楷抄录了二十二首寄给了补菴居士。他的朋友文嘉在居士处见到这卷小楷后,称之为“天才妙绝”。后人普遍认为《游包山集》是王宠的小楷代表作。宋苏轼曾说:“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王氏这卷《游包山集》,其结体“宽绰而有余”,其书风旷适疏宕,遒媚飘逸,谓王氏上乘之作言而不虚。《草书册页》是王宠中年时期的作品。虽然这是一件今草的作品,但几乎字字独立,字迹又带有章草的笔意,将王宠起伏顿按、急遽有力的笔法特色表现出来,是他传世的一件精品。 《自书五忆歌》王宠三十五岁时书,紙本草书。纵 29.3厘米,橫294.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自书五忆歌》恣肆纵逸,神彩飞扬,是他中年创作巅峰时期的作品。 《白雀寺诗》是王宠晚年草书。王世贞《弇州山人稿》中记:王宠“养疴白雀寺,访故人王元肃虞山不值,作此歌。元肃拏舟追及之,因以两丈许桑皮纵笔满卷为赠,虽结体小疏而天骨烂然,姿态横出,有威风千仞之势”。而顾复鉴赏此卷时曾说:此卷书法“如怀素、颖圆锋正。开卷时以其为枝山卷,末款识则雅宜也。得享长年,岂让枝山独檀名当世哉!” 《五言律诗》,纸本,纵24.4厘米,横147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王宠的行书自成一家,历来得到人们的赞许。明朝的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里说道,自文徽明后,书法当属王宠为第一了。他本来是学王献之的,加上他人品的高尚,所以字写得神韵超逸,远在众人之上。另一位明朝人莫云卿在《莫廷韩集》里也说王宠的书法,“天真烂漫”,而且“飘飘欲仙”。我们从这件作品中不难看出,王宠的行书确实奔放纵逸,气宇不凡,颇令观赏者赞叹不已,这件《五言律诗》诗轴显然注入了他奔放的感情。十足的兴趣。故有落墨如烟,纵横千里的艺术效果,其生动、奇妙、流畅的风格无不跃然纸上。 《送陈子龄会试诗》,行书,纸本,册页,纵23.2厘米,横36.3厘米。楷书,18行。 文中“陈子龄”为王宠门人。钤“太原王宠”、“王履吉印”印2方。收藏印钤“秦汉十印斋藏”、“兰陵文子收藏”、“祥伯”、“辛谷经眼”等印。此诗书法极尽涩拙之态,每一笔画均似在牵掣中运行,绝无流动率意之痕,结构亦不求平整,似散漫不经,按王宠楷书的风格变化,当为其晚年所书。 7 诗作欣赏【曲岩】 乘云欻先登,攀崖纷广眺。孤峰上寒日,平楚腾余烧。 天高风物紧,地迥山川窍。饥鼯乍陆梁,哀鸿相叫啸。 企石揖云帆,披霞迎海峤。空水共泛澜,虚无自余照。 林深养谷神,壁仄团景曜。光风烂芝苓,玉髓滋萝茑。 樵隐自夷犹,末路多奔峭。怀哉瀼里公,千春可同调。 【过石公山】 岛屿屡崩奔,石林突参错。朝云正吐秀,冬水亦渐涸。 槎牙熊豹蹲,蜷曲蛟龙蠖。波涛激中洞,岚霭纷上薄。 金膏赤日流,石镜青天霩。表灵征名图,延赏谐幽诺。 苍鼠不惊人,丹枫时自落。兹焉可投纶,毕志甘场藿。 【楞伽寺】 云竹素所爱,山林道难忘。荆蛮屹水府,五湖泻汤汤。 连峰枕其腹,翠壁森开张。流峙两参错,南斗回文章。 绝境瑀兰若,金天建旌幢。嵯峨古楞伽,飒沓开云堂。 星河挂北户,日月经其阳。法雨不断洒,檀樾纷成行。 时时吐虹霓,下饮平波光。风帆日如织,宝筏度迷方。 道林更爱客,文燕依松篁。脱屣石苔滑,科头飞雪凉。 朱炎久蒸薄,卧暍两月强。 扫除洞虚白,盥浴披天香。 回思隔朝市,执热眇相望。 【宴徐子仁宅】 全陵豪侠窟,乐游凤凰原。青门临上路,烂若朝霞骞。 啸侣共行游,叫崟窥阳园。神飚集珍木,泫露被芳荪。 兰池夏气爽,桂栋秋云屯。嘉花既罗户,密筿亦植援。 疏林抗北磴,激浪飞南轩。粲粲芙蓉披,离离椒芷繁。 中堂理丝桐,后槛树旌幡。初疑游龙翔,忽讶惊鸿翻。 色授神已交,礼防心讵烦。主人卿云流,标胜俪玙璠。 已罗西园彦,复注北海樽。纵横逸藻奋,契阔佳期敦。 履舄相错陈,钗缨互缤翻。肴来乃瓶罄,觞至若川奔。 晓畏夕月驰,宵忘朝日暾。 平乐谅虚侈,高阳亦徒喧。 缛丽安可悉,商确歌此言。 (收藏:xy67896789)
词条标签: 书法 书法家 书法篆刻 明朝画家 艺术
|
|
来自: 老樟xy67896789 > 《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