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谈形意拳(三)

 隐士的书屋 2014-05-18

谈谈形意拳(三)

近年来来访者中,不少人喜欢研讨发力。他们中一些人站过三体式或浑圆桩或两者皆站,有的还练过多年的拳击、散打,但是他们的发力总体上都不行,不够雄浑。只有一个人因练习拳击多年,其后手直拳具有相当的威力,其他人的发力皆无威慑力。我这个人在学术上一向不会含糊,于是直言相告,看得出有的人开始并不服气。于是我给他们演示定步发力,出拳时,空气中嗡嗡作响,势如炮弹出膛。近几年因工作十分繁忙,我练拳很少,一天都保证不了练一趟太极拳,可谓年老事繁,但就发力而言仍令来访少壮者不能及。其实并非是我有功夫,而是知道一点发力的窍门而已。这个窍门就是——松身抖胯

定步发力是气之起落、脚蹬、胯抖、身松、肩开、臂送六者协同。其中就力量而言腿部力量最为重要,既要有爆发力,也要有耐久力,而把这个力量加速传递的中枢就是抖胯,而非转腰。所以要加强腿部力量,所以要站孙氏极限三体式,所以要练习抖胯。

练习抖胯是从练习转胯入手,要求肩胯同步,肩胯要在一个平面上,腰要松开。形意拳劈拳的效用之一就是练习这个。所以开始练习劈拳不要求发力,而是求一气之起落与足蹬、转胯、肩胯同步及束展的劲力与动作相协同。所以,练劈拳开始要舒缓地练习,不要急于发力,更不要故意抖动丹田,以及丹田鼓气等皆为病。开始练习劈拳与练习太极拳的状态是相似的,要舒缓地练,在舒缓中求协同,协同一致劲力就自然出来了,所谓整齐、和顺。

练习形意拳与练习太极拳在指导思想上是一致的,就是不要造作。无论是形意拳还是太极拳,都是既不求硬,也不求软,也不求半硬半软,求硬、求软或求半硬半软都是有意而为,因而偏于一端,因此失去了自然、中和的心法和状态。而要从其规矩,不加不减,仿效明师示范,据理、从容地练习。

那么,为什么开始练拳要遵循规矩?为什么拳术中要有那么多的规矩?

就是为了引导练习者找到自然、中和的状态。自然、中和的状态不是舒舒服服地随着自己的性子练就能得到的。

张烈师兄曾对我说:“讲三体式用不了十分钟就能给学习者讲明白,原以为写怎么站三体式也不会费太大的事。没想到这一动笔,仅一个三体式的练法就写了一万多字,还感到有挂一漏万之憾。”所以,一个三体式要求、规矩甚多,写起来很难写全,因此,练拳必须要通过口传身授,在此基础上在看书研习。

孙氏形意拳形式极简,但规矩精严,每条要求绝无含糊之处,练之极苦,而效果最彰,这是孙氏形意拳不同于他派之处。张烈师兄去世前著有《形意拳》一书,其中对孙氏形意拳的某些规矩要领做了精确的描述和说明,尽管其中有一些提法具有张烈先生的个人色彩,但这仍是学习形意拳非常重要的一部参考书。可以由此管窥孙氏形意拳之精之严非他派可比。

按照高(标准)精(拳意)严(规矩)实(修习)的要求练习拳术,常常使练习者失去练拳的乐趣,一个三体式站三年,很多人练不下去。当年孙存周先生、支燮堂先生等人的弟子甚少,与这有一定的关系。但是不这么练,就得不到孙氏拳的味道。

如今练孙氏拳者,大多都是马马虎虎、含含糊糊地练,对于拳中的规矩,不能知其详,所以,极少有成材者。练拳一定要弄清楚规矩、道理,以身证之,切不可含糊。功夫需要时间才能上身,但是规矩是一讲即明,其道理是当时就能身证、体会得到的。若某老师对规矩讲不明白,也示范不出道理,那他一定是不懂。对于拳中的规矩,千万不要信“久则自知”这类糊弄人的话。我本人对于孙氏拳的规矩所知道的很少,只是九牛一毛而已。但我至少能把我知道的这点规矩让练习者当时就体会到其道理。规矩就是道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