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中西文化对心理治疗的不同态度
2014-05-18 | 阅:  转:  |  分享 
  
中西文化对心理治疗的不同态度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治理心理疾病多采用的是“中医疗法”:儒家讲究自我内省反思,不提倡交流,佛教追求“悟”,道教提倡“参禅”,封闭性的文化导致了封闭性国民性格。面对心理疾病,历来讳疾忌医的“中国病人”高度强调内功和忍术,更愿意寻求亲人朋友的理解和意见,要么喝酒解愁愁更愁,要么采用非健康方式发泄,要么随其自然发展成精神疾病甚至自杀。

在以前的几代人还可以靠觉悟、修养来维持讳疾忌医的局面,但现在已经颇有西方观念的年轻人尤其是“80年代后”,可是没有前辈们的内功和忍术,剧变的现实使他们成为心理脆弱的一代和心理多病的一代,但又在讳疾忌医上又与前辈们惊人相似。某所全国重点中学的一名优秀学生说:“学校里有心理辅导室,但因为同学歧视的目光会造成更大的压力,所以绝对不会去。”一著名大学的学生在接受采访时也说,“很多学生认为心理上有疾病是可耻的,因而不愿主动寻求心理医生帮助。”

此外,社会上对心理医生也还另眼相看。一位心理医生就说,“别认为我们是怪人,而且明显有同情可怜我们的成分。”所以在中国一些大学科研机构,免费的心理咨询所长期门庭冷落,连为实验招募志愿者都要颇费周折。

相对中国,西方人对待心理疾病就坦然多了。欧美国家普遍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在内心世界无法均衡的时候,可以向神父或心中的主倾诉,早期的心理咨询也就从宗教机构转化而来。

西方人普遍以接受心理治疗为家常便饭。德国著名心理治疗大师NossratPeseschkian指出:那些自认为自己是心理健康的人不是真正的心理健康者,而心理健康者正是那些敢于面对心理问题的人。当代美国人形容说:“美国成功人士的臂膀是由两个人扶持的,一个是法律顾问,一个是心理顾问。”法律顾问帮助美国人获得各种现实资源的保障,而心理顾问帮助美国人达到内心与外在的和谐。

当今美国公民接受心理咨询如同吃一顿麦当劳那样自然简单,都把接受心理咨询看成是自信与富有的象征,每一个中产阶级都有自己的心理顾问,美国人连拔牙怕疼,都要先找自己的心理医生咨询。

西方人更怕自己的领导人心理出异常,总统的心理状况都不能成为隐私。从1972年开始,美国政府就特别设立了“总统心理健康委员会”作为白宫办事机构,专门为总统提供心理咨询,以便他能更好地为美国服务。在“拉练门”新闻最张扬的日子里,美国人连克林顿服用“百优解”来缓解压力都了解得一清二楚,老布什因竞选总统失败,接受了足足2个月的心理治疗。难怪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舒尔兹称美国人是世界上“最自信、最讲究实际的人”。

中西方的心理疾病在表现上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中国人最容易苦恼的是具体的事情,而非本源问题,即使归纳到最后,也是一个“我为什么不能和别人一样?”这样很实际的问题,而西方人却更容易聚焦到本源上,最大的问题往往是“我怎么变得和别人越来越一样,真正的我在哪里?”

1





1









献花(0)
+1
(本文系生命如花520...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