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忠贞竞爽”牌匾 见证博罗韩氏赤胆忠臣

 寒江读舟 2014-05-18

 

 图① 现在韩氏大宗祠内的“忠贞競爽”匾是韩氏后人韩道荘的书法作品。

现在韩氏大宗祠内的“忠贞競爽”匾是韩氏后人韩道荘的书法作品。

  图② 据说双忠祠在解放初期仍在,韩氏兄弟的塑像为白色,图为双忠祠故址。

 据说双忠祠在解放初期仍在,韩氏兄弟的塑像为白色,图为双忠祠故址。

 图③ 高挂于韩氏大宗祠内的功名匾,“兵部主事”指韩如璜,“郎中”指韩如琰。 本版图片 本报记者严艺超 摄特别感谢吴定球、何志成、李明华等文史学者对本文提供的帮助。

 高挂于韩氏大宗祠内的功名匾,“兵部主事”指韩如璜,“郎中”指韩如琰

韩氏后人希望这块牌匾能早日得到妥善保管。

韩氏后人希望这块牌匾能早日得到妥善保管

    在民间沦落为门板的“忠贞競爽”匾。

在民间沦落为门板的“忠贞競爽”匾

■ 本报记者严艺超

明末清初之史最为惊天地而泣鬼神。不管是哪一位史学家,只要大手笔道来,都有写不尽的沧桑和震撼。

明朝时期的惠州,已经是汉文化圈内受儒家文化影响颇深的区域。从历史上看,惠州是宋亡而抗元、明亡而抗清的最后战场之一。每当汉民族面临空前危难时,惠州的士子们就会挺身而出,扶大厦于将倾。至明末清初,这一传统又一次得到生动的展现,其中尤值得一提的是明清鼎革之际博罗韩氏家族的表现。

据各种方志记载,清顺治四年(1647),博罗经清兵屠城后,县城为之一空,后来能找来收拾城中尸骸的“黎庶不过数十人”,整个韩氏家族更是“命尽全家”。翻开那一页,韩氏家族上至举人、贡生,下及一般成员乃至使女仆役,无不宁死不屈。本文的主人公,韩如璜、韩如琰兄弟,就是在那个天崩地裂的岁月中,最典型而又最悲壮的代表之一。

时光倏忽数百年,记者日前在韩氏后人的引领下,找到一块沦落为门板功能的忠烈牌匾,上书“忠贞競爽”。这可是一把能够迅速了解博罗韩氏家族民族气节的楔子。

韩如璜

绝数世而一出者

要说韩如璜、韩如琰兄弟,还得从他们的父亲韩晟说起。

博罗韩氏是明末清初声名显赫的仕宦家族,自韩棨于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中举以后,韩氏开始人丁兴亡,成为粤东名家。韩晟是晚明礼部尚书韩日缵的堂兄弟,史志称他“方严易直,笃孝友。性嗜古学,坟典小说,无不淹贯”。他还是一个十分注重家庭教育的学者,生下如璜、如琰两个儿子后,一直把儿子带在身边亲自督教。良好的家教使韩如璜、韩如琰兄弟接受了人生最重要的思想启蒙,终于在后来抗清保明的战场上,迸发出以身殉国的壮举。

才罕兼通 古今同叹

据清光绪丙申版 《韩氏族谱》,韩如璜字姬命,号璠溪,生于明万历癸巳年(1593)三月十三日,是韩晟的长子。年轻的韩如璜已经以才望著称,人称“才罕兼通,古今同叹”。明天启四年(1624),他中举后开始游寓各地。明崇祯初年,韩如璜常住南京,拜访叔父韩日缵的好友和门生,并参加当地的南中诗会,与各地名士相互唱和。

在他中举那年,对明末社会产生深远社会影响的东林党正遭受史无前例的政治迫害。东林党人杨涟因弹劾“阉党”魏忠贤二十四大罪被捕,与左光斗、黄尊素(晚明大儒黄宗羲的父亲、韩日缵的门生)、周顺昌等人一道被杀害。随后,东林党一直被打压,直至崇祯年间,一些江南士人以东林党后继为己任,合并江南几十个社团,成立复社。东林党复社的成员多是青年士子,先后共计2000多人,声势遍及海内。他们大都怀着饱满的政治热情,密切关注社会人生,在切磋学问的同时,还实际地参加政治斗争。

据明清之际学者陆世仪所著的《复社记略》,已过而立之年的韩如璜也是东林复社的积极分子之一,而且是复社成员中“文名甚噪”的一名。在南京,韩如璜与吴应箕、黄宗羲等著名学者多有来往,频繁交流先进思想,还为黄宗羲的《制义》作序。不仅如此,韩如璜的著作也不少,据族谱可知有 《文兹集》、《筑笔集》、《姬命集》、《韩文删》等,“声噪作者之林”。 黄宗羲在后来的《思旧录》中也称韩如璜“所著古文,号为小韩文”,足见韩如璜在当时文坛举足轻重的地位。

遗憾的是,韩如璜的著作大多散佚,留给后世的史料已寥寥无几,记者所掌握的材料仅有韩如璜为明代史学家何乔远著作《皇明文征》所作的序。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对韩如璜的敬仰。正如他的好友、复社领袖吴应箕为《韩姬命文集》作序时写的那样:韩如璜“方著文兹,为一代典章所系”,“岂非绝数世而一出者乎”?

关于韩如璜之死

1644年,满清贵族率兵入关,代明而兴。前明的不同藩亲,纷纷建立政权与南下的清兵抗衡。作为抗清保明最后战场之一的惠州,自然是双方争夺的主要对象。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惠州几易其主,成为明、清两大军事力量反复拉锯的主战场。走在时代前沿的韩氏家族,不被推到风口浪尖上是不可能的。

据 《明史·张家玉传》和各种地方志记载,顺治四年(1647)三月,韩如璜与东莞人张家玉(南明著名将领)组织义军,活捉东莞知县郑鋈,杀典吏赵元鼎,没收无意抗清保明的前明刑部尚书李觉斯的家资以犒赏将士。韩如璜又奉表拥护永历 (即南明桂王朱由榔),被桂王授为兵部职方司主事。后来,弟弟韩如琰也从惠州赶到东莞一起抗清,可惜寡不敌众,义军节节败退,韩如璜最终在道滘力战而死,家属20人同日赴难。

关于韩如璜赴难的记载,各种官方史志的记载中均简单得很,且与韩如琰大体雷同,这不由让近代史学家有所质疑。岭南史学界先驱汪宗衍先生在 《明末剩人和尚年谱》(注:剩人和尚即函可,韩如璜的堂兄弟,上周本栏目有详述)上认为,根据吴应箕在明崇祯八年(1635)所作的《哭韩姬命》,韩如璜应死于当年。而吴应箕本人卒于顺治二年,因此认为韩如璜死于顺治四年的说法不足以采信。

吴应箕对好友的死悲痛万分,《哭韩姬命》中写道:“年谨逾四十,已发千秋铿。念君别我日,感君拜母情。期予更聚首,尊酒即同倾。岂意成永别,万里悲风生。梦中路已杳,雅唱谁为赓。”族谱中记载韩如璜的生年为1593年,若卒于1635年,则42岁。这与吴应箕“年谨逾四十”的说法互相印证。

另据 《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到了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乾隆皇帝为了收拢人心,宣扬忠孝,特意给明末遗臣中抗清殉节者赠封,韩如璜以殉节鲁王而获谥 “烈愍”,“忠贞競爽”由此而来。因此,倘若韩如璜果真追随桂王在东莞抗清,应当以殉节桂王而获谥的。

对此,我市文史学者吴定球认为,除去正史,民间许多野史特别是清代屈大均的《皇明四朝成仁录》,在记录这段历史时,均没有提及韩如璜在东莞抗清身亡。因此不排除正史误将韩如琰当成韩如璜的可能。到目前为止,由于史料的缺失,还无法考证韩如璜如何殉节以鲁王。但是,韩如璜的“忠贞競爽”是不争的事实,他的抗清事迹有朝一日必定会水落石出。

韩如琰

丈夫肯向死前休

相对于哥哥韩如璜,韩如琰的抗清事迹则不存争议,一目了然。

韩如琰生于万历乙巳年(1605)十一月四日,崇祯十五年(1642)中举人,史志称其“瑰奇磊落,有经世志”。然而,昏暗的朝廷和腐败的社会让这个年轻的士子对自己的仕途“绝意进取”,曾绘《负薪养亲图》以鸣淡泊之志,但流淌在他血脉里的爱国精神却不允许他完全抽身事外。每每看到国家危难的邸报,他都会“奋须裂眦”,大为光火。

甲申国变,清军入关。韩如琰扪心痛哭,说:“国家养士三百年,一旦地裂天崩而不思所以扶植纲常,毋乃为士林羞。”于是与抗清志士罗宾王共草倡议勤王檄,纠合志同道合者百余人图谋抗清。得知张家玉起兵攻东莞后,韩如琰马上率黄牛径1000多人投奔张家玉旗下,攻克东莞。不多久清军开始大举反攻,韩如琰在道滘被四面环攻,家属20人战死。此后,韩如琰跟随张家玉转战西乡,得当地富豪陈文豹2000兵马,义旗复振之后再攻东莞不克,败走铁冈。后来又沿途征得义军近5000人,转取龙门、博罗、连平、长宁,遂攻惠州三日不克,克归善,最后驻扎博罗。

顺治四年(1647),一场恶战在博罗县城打响。清水师副将黄明率大军围攻罗阳城20多天,韩如琰率众死守不降。无奈之下,清兵只好在浮碇岗(今葫芦岭)东麓城墙下挖地道,填上火药,炸开城墙,肉搏而上,这才攻下城池。入城后的清兵随即兽性大发,展开血腥屠城,韩如琰与众部下皆战死。不仅如此,韩氏家族也惨遭灭族之灾,韩日缵的3个儿子,堂弟韩日钦,重孙韩子兄、韩子亢等皆战死,逃难中的韩氏家人也遭到了清兵的追杀,其中韩氏7名妇女(包括奶奶、侍女)逃走不及,竟一起投湖自尽。这个湖,后来被称为“七女湖”。当时被流放到关外千山的韩日缵长子函可得知消息后,悲愤欲绝,记述道:“去年五月,内蒙本师示札,方知博城十不存一,仅留三弟一身。今年4月,育于远来,又闻三弟遭戮,合族荡尽……”

一个珍贵的史料是,在守城之初,韩如琰知城将陷,志在必死,遂作绝命词两首,把英雄的灵魂与惠州血肉交融在一起:“丈夫肯向死前休,今古兴亡不自由。半壁东南成坠甑,一家骨肉总填沟。天荒地老孤身在,国破家亡双泪流。太祖高皇今在上,小臣一死复何求。”“一门节义自天成,同日捐躯殉大明。赤胆忠臣魂冉冉,青闺烈妇血荧荧。绝无巡远悲儿女,赖有夷齐作弟兄。可是阿元能骂贼,天津桥畔舌纵横。”

“赤胆忠臣魂冉冉,青闺烈妇血荧荧”,一个家族的命运竟然如此自觉地和一个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发人深省的事情。难怪对惠州文化教育源流颇有研究的吴定球先生认为韩氏士子有着“灭族沉家志不歧”的许国精神。

从1647年到1776年,100多年过去了,韩如璜、韩如琰却一天也没有被人们忘却过,这种深刻的民族感情让统治者无法小觑。到乾隆四十一年,清廷已稳坐江山,这才褒谥韩如璜等为“烈愍”,入祀忠孝祠。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朝廷又因为韩如琰有“一门节义自天成,赖有夷齐作弟兄”之句,立双忠祠于金湖(今葫芦岭北面的池塘)之侧,并塑韩如璜兄弟二人像于其中,称“难弟难兄,忠贞競爽”。

文物档案

“忠贞竞竞爽”原匾现成门板

若不是韩氏后人指路,没有人会知道“忠贞競爽”匾这么重要的文物,竟然流入民间,沦落为挡风避雨的门板。韩氏后人韩廖祥告诉记者,虽然祖先遗物沦落如此下场,但相对于其他文物毁于兵燹,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这块完全褪去颜色的牌匾如今被牢牢地钉在一户人家的后门上,“忠贞競爽”四字清晰可见,题字者为乾隆年间进士康基田。原来,在“文革”时期,韩氏大宗祠的先人遗物遭遇灭顶之灾,几乎所有文物都付之一炬。其中《意中幻肖图》由族人秘密带往农村收藏,而这块牌匾,则被一名韩氏后人擦掉颜色,装钉在门框上,才逃过一劫。

据了解,现在韩氏大宗祠里高挂的“忠贞競爽”匾,是由韩氏后人、全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韩道莊先生书写的。韩氏大宗祠理事会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最近已经和那户人家进行协商,要求尽快取回这块牌匾,妥善保管起来,“不能再让它被风吹雨淋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