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浅谈杨班侯太极用架

 随意人个人书馆 2014-05-18

                           (转):浅谈杨班侯太极用架---周荔裳

    “太极拳用架”一直是太极拳家秘不外传的功夫,是太极拳家的看家本领,也是杨露禅当年驰骋武林、被武术界誉为“杨无敌”的根基。中国也有一些人说会这个套路,但囿于见闻,我还从没有听过能如此详尽地阐述这套功法的原委、特点和训练步骤,并能演示得如此精彩的人。我早就听说李琏会这套拳,但由于他是医生,且性格内向,还因他遵从“不能轻易表演和授人”的师训,因此他始终不轻易参加国内或北京市武术界的活动。经我和他周围朋友们的多次动员,直到2001年他才开始整理这个套路,并开始在个别知音者的集会中做些演示。现将我采访李琏关于太极拳用架问题的文章奉献给爱好太极拳的朋友,也将这位传人——李琏介绍给大家。

    李琏是当代中国太极拳用架的传人之一。他从16岁开始即跟从中国太极拳名家吴图南学习太极拳、剑、推手、用架以及部分太极功法。由于他学习认真,锻炼刻苦,又肯动脑筋,且心地善良,因而深得吴图南大师的喜爱,并得到吴老的亲自传授和调教。

    李琏出身中医世家。其父李介鸣教授,是中医四大名医施今墨的入室弟子,是国家首批五百名中医专家之一。他与吴图南先生过从甚密,甚至成了吴老的“家庭医师”。李琏自幼从其父学习中医,亦“耽嗜武术,但苦无人授”,因而有幸从小随其父常到吴老家随诊,并由此得到吴老的耳提面命达20年之久 (1968~1989),他曾与吴老共同渡过了一段最艰苦的岁月,直至亲自为吴老送终。吴老的博学及其在考古方面的造诣,高超的太极拳技艺和乐观的生活态度都深刻地影响了李琏。1989年吴老去世后,他尊吴老之遗命,拜吴老的入室弟子马有清为师,继续学习杨式太极拳。

    李琏曾侍诊学习于祝谌予、董德懋等名家,后人北京中医药大学深造,并毕业于该校。他曾多次参加国际、国内的中医研讨会;有过许多医学著述和论文。他本人的事迹曾被收人中医研究院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名医专家大典》

    他曾应法国电视二台之邀表演过太极拳、太极刀及太极用架的部分段落,并在法国电视台播放,受到听众们的热烈欢迎。

    20世纪90年代,为系统研究与传播吴图南所承传的太极功、太极拳,他应日本弟子之请,在日本成立了“中国太极功研究会日本分会”“吴图南太极拳研究会” 等组织,并被聘为终身高级顾问,曾应邀两渡日本传授太极功、太极拳技艺。他还在《精武》《武魂》及日本《武艺》等杂志上发表过介绍吴图南和太极拳用架的文章。2003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了由他编著的《吴图南先生传授·杨少侯太极拳用架真诠》一书,2005年9月又出版了《太极拳练架真诠》(以上两本书已在中国台湾出版),受到了太极拳爱好者的欢迎。

    作者:最近社会上出现了不少介绍杨式太极拳小架的文章、图书及音像制品。但是我还无缘见别人练过这套拳。有人说这套拳是杨班侯创编的:有人说这套拳根本不是太极拳,而是长拳;也有人说是太极拳的快练法……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能否请你谈谈你学这套拳的情况。这套拳究竟是由谁创编的,有什么特点?

    李琏:最近我也见到了一些讲太极拳小架的书和录像带,觉得与吴图南宗师所授少侯先生所传之小架大有出入。我曾有幸于20世纪60年代末追随吴图南宗师学得这套拳,因此对这套拳的原貌略知一二。

    “太极拳小架”实际上应该叫“太极拳用架”,因为这个套路主要是讲太极拳的用法的,所以叫“用架“更贴切。这套拳经常被人误认为是杨班侯所创,往往在套路前冠以“班侯xx拳”,“班侯XX架”。事实上这套拳法在杨露禅先生进京以前就有了。杨露禅先生初到北京落脚教拳之处是“天义酱园”的老

板张凤歧家里,张家就有关于这套拳的记录:“太极拳功夫有崩啄拿劈,拥捋挤按、采捌肘靠、哼哈呼吸、点击推按、勾挂抖弹、搓折滚甩(抽),掐筋切脉、闭血(穴)断(截)气,怒是真怒,笑是假笑,抖搂凌空”等等。

    作者:这些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呢?

    李琏:是我的师爷吴图南告诉我的。吴老早年曾在北京香山万安小学教过书,当时与张凤歧家的后人张伯允先生过从甚密,并得到《张氏随笔》一书。这本书是张凤歧与酱园把式侯德山一同向杨露禅先生学太极拳时所作的笔录。

    吴图南师爷在1982年7月24日曾跟我老师马有清谈过这套拳的情况。他说:“太极拳宗师杨露禅当年由河北省永年县进到北京之后,曾担任神技营的总教习,世称‘杨无敌’。他能够享这么大的名声,原因在什么地方呢?当时神技营里有不少著名的教习,像练八卦掌的董海川、练形意拳的郭云深、练岳氏散手的雄县刘 ——刘仕俊、练摔跤的大祥子和周大惠等人。在这种情况下,太极拳能享有盛名是很不容易的事。虽然他们有权贵力量的支持,但是如果没有真实的功夫,也是很难应付这种局面的。

    “我自幼跟吴鉴泉先生学太极拳8年,后来又向杨少侯先生学太极拳4年。杨少侯先生是杨健侯的儿子,他曾过继给杨班侯为子。杨少侯先生就是近代鼎鼎大名的杨澄甫先生的大哥。这位老先生的脾气很古怪,教人的时候选择很严格。如果不成材的,他就不教,因此他一生只教了我们几个徒弟。这几个徒弟现在只有我活着,其余的都去世了。他们是:田肇麟、尤志学、东润芳、巴润芝(后来叫马润芝)、还有我。那时我用的是蒙古名字,叫乌拉布。后来又收了位徒弟叫刘希哲,他是冶金专家,曾任四川重庆大学冶金系主任。

    “我跟杨少侯先生学拳时曾问他,当初杨露禅父子三人在北京和武林前辈之间有没有发生过一些矛盾或冲突呢?老师说:‘层出不穷。’但是为什么又柔又慢的太极拳能够在刚劲有力、旋转自如、暴打暴上的环境下,能够独树一帜呢?这里必有原因。我曾向老师请教过这个问题。老师告诉我,太极拳有一种行功,就是流传下来现在大家所练的套路;另一种是经过杨露禅宗师多年研究、由太极拳里取出精华编成的一种叫小架子的,又叫用架。既然是用架,就是把各种应用的方法,凡能够顾及到的地方,都集在一起。另一方面还要综合导引之术、按摩之术、经络之术,把这些东西融纳到一起,使练拳的人练到无一处不轻灵、无一处不坚韧、无一处不沉着、无一处不顺遂,通体贯串,丝毫无间。所以练起来非常之活泼,非常之小巧。”

    作者:太极拳用架与其他太极拳套路有什么不同呢?

    李琏:太极拳用架是与练架(又称行功架、慢架)不尽相同的拳法。因他的姿势短小、动作快捷、发劲轻脆,故又称小架或快架。吴老曾屡次向我提及并在《太极拳用架序稿》一文中记述了少侯先生的话:“我祖父露禅先生曾经说:太极拳有‘体’和‘用’之分,有大方舒展、玲珑紧凑之别,无论盘拳、打手、应用散手等,均以此区分其造诣之深浅。虽因人体禀赋强弱之不同,功夫纯杂之不同,练拳时间久暂之不同,教者均用不同之方法,因材施教……若为锻炼身体,祛病延年,达到益寿延年之目的,教其练练架子就可以了。只有具备相当体质的人,才可以教‘用’的架子。”又因“太极拳用架是太极拳中的奥秘之处,历代老师教的人都不多”。

    作者:为什么要具备能脱胎换骨的毅力才可以学到这个拳?

    李琏:太极拳用架的训练过程就像登山一样,循阶而上步履艰辛,绝无捷径可循。正如师爷所云“而其要则在乎练”,从前贤们刻苦练功的经历中,师爷吴图南总结出一句话:“

练习太极拳必须有百折不挠的毅力,万夫不当的勇气和脱胎换骨的精神。”

    练习太极拳用架,不但要有好的武术基本功(即腰腿基本功),更要有深厚的内功修为,其中不仅包括太极拳练架的基本功,而且有系统的功法操练——即太极功。

    作者:什么叫太极功?他包括哪些内容?

    李琏:吴图南师爷将太极功分为着(招)功、劲功、松功、气功四部分。只有通过不断的内功训练,并随着其修为的不断升华,太极拳用架才能逐渐地得以完善。这和有些人所讲的太极拳小架“除架子低和速度快之外,其它要求与太极拳大架相同”的论点是截然不同的。

    用架是通过套路与着功、劲功、松功、气功等内功锻炼融合而成,否则就会练成类似猴拳或慢架快练了。

    作者:那么,要怎样才能学会太极拳用架呢?

    李琏:师爷吴图南说:“这个用架的练法可分三个部分。第一个是高级部分,叫气功(按:是太极拳的功夫,并不是一般练的气功)。就是说那种用‘无形无象,全身透空,气分阴阳,机先动静’四句话可以包括下来的功夫。

    “第二个是中级部分,叫劲功。‘劲’是什么呢?为什么不叫力呢?这是有别于‘拙力’而言的。‘劲’就是太极拳的技术巧力。这个‘劲’很巧妙,如果运用得法,几乎能很轻松地战胜对方。用拳的理论来说就是‘不用顾盼拟合,信手而应。纵横前后,悉逢肯綮’(作者注:肯綮,源于庄子的《庖丁解牛》。肯,指粘着骨头的肉。綮筋肉聚结处)。

    “第三个是初级部分,叫招功。就是‘论一势之得失,分一手之胜负’。这仅仅是太极拳的初步功夫而已。具体到行功和用架这两个套路几乎是完全相同的。从前上海明星公司曾经给杨少侯先生拍过一套电影,也给吴鉴泉先生拍过一套电影,还有我练的一套刀。如果还保留着的话,将来可以看看,他们二位所练的路子几乎完全相同。因为吴家也是学于杨家的。但是在用法上就各有不同了。吴鉴泉先生得自他父亲全佑先生的传授,是以柔化著称。无论你来了什么样的力量,什么样的手法,到了他身上就会化为乌有。这是吴家的特点,以‘柔化’为主。杨少侯先生呢?是以‘凌空’为主。什么叫‘凌空’呢?我用两句话来说明。就是说:‘离而未发,即能知其将发。彼何处欲动,即能知其将动。通体贯串,丝毫无间。’就是这么一种应用的方法。

    “至于这套用架一开手的时侯,也是练揽雀尾。揽雀尾分成三步来练。一个叫揽雀尾、一个叫雀起尾、一个叫凤凰三展翅。由于把三个动作结合在一起了,总的名字叫叉子手。这个东西是不管对方进击什么手法,只要一伸手就能将他制服。又像单鞭,既叫单鞭,就是别乎双鞭而言,就是用一只手去打人。单鞭的钩子,就分钧、挂、抖、弹四劲。使用时步法、身法要随着走,必须做到上下相随,这是钩子的四种变化。

   “至于用法是,如果对方从背后打来,这时我们把身体往下一蹲,一转身突然的一掌,就可以击中对方的要害。斜飞势和下势,又名七寸靠。就是用我们的肩膀去靠他的小腿七寸的地方。就是上边一接手,你整个人唰地一下就下去了,用肩靠他的七寸之处,对方便跌出寻丈之外了。这样非要有很深的功夫才能做到。

    “另外是腿法,有二起脚,又叫二起蹦子、分脚、蹬脚、踢脚、单摆莲、双摆莲、十字摆莲等等。

    “要不是下过深的功夫,是很难应用的。

    “总的来说,这套小架子共二百多个动作,要在三分钟左右的时间内把他练完。其动作之快、功夫之纯熟,如果哪一方面不得其法,最主要是传授上不得其法,就很难练好和应付自如了。”

    作者:当年你跟吴老学习时,他是怎么教你的呢?

    李琏:我在20世纪60年代末跟师爷吴图南学用架时,有幸常见师爷演练此拳。当时师爷已经八十有五,白发银髯,却依然抽插内弹、弓马连枝、凌空跳跃、步法轻灵机敏;分摆踢蹬、踏踩削钩、点击推按、钩挂抖弹,脚法、掌法脆快分明;八法五步,搓啄碰截,抖搂弹炸,粘离凌空,往来流利、荡击合一,意劲玲珑剔透,全身透空、通体贯串、丝毫无间、全神笼罩、气势磅礴。真是无一处不轻灵,无一处不坚韧,无一处不沉着,无一处不顺遂。

    太极拳用架首先十分注重对“着熟”的训练。吴图南师爷对套路中反复出现的势子很重视,主张套路与单势操练相结合,仔细地体会各种劲路的变化,从松入手把功融于“着法”当中。每一势无论动作、劲路、意气、呼吸都有极为严格的要求(同练架有不同的地方)。由慢渐快力求短小简捷。久而久之,自然而然把“着”的变化转换成劲、意、气的变化。也就是拳经所说的“由着熟渐悟懂劲”,然后再舍“着”求劲、求气……循序渐进,直至“应物自然、全身透空”之化境。

周:李老师,能不能请你谈谈太极拳用架与其他太极拳套路相比,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特点?

    李琏:其实,太极拳用架的基本要求,如虚灵顸劲、涵胸拔背、沉肩坠肘、气沉丹田、松腰松胯等与太极拳的其他套路是相同的,在这里就不多说了。现在只把吴图南师爷传授的太极拳用架的独特之处,结合个人体会说一说。太极拳用架我总结为六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要求动作准确,节奏分明。

    太极拳用架的手法有点、击、推、按,钩、叼、挂、抖、弹;腿法有分摆、踢、蹬,踏、踩、勾、叼;步法有弓、马、虚、丁,抽、插、连、枝,凌空跳跃等;劲法有啄、劈、碰、搓、鼓荡、抖搂等,在功夫到达高级阶段时,更有离空、凌空等方法。应用到打法中又有抓筋、拿脉、截膜、闭穴等方法。所以,练习用架或在用架单操时,一定要遵从“无人若有人”的法则,每个动作都要做到位,才能准确无误地掌握太极拳中的各种技法,达到功夫上身的境界。

    少侯先生说:“要像铳子,要抢中线。”这就是说,无论做点、击、推、按,钩、叼、挂、抖、弹,还是捶、崩、啄、劈,其前手都要在自己身体的中线上。即身体中正,后手在前手的后下方,两肩与双手恰恰组成一个三角形,前手正处在其锐角上。从自身劲气的角度看,前手宛如处于一个锥体的尖端,而其尖锐程度则取决于功夫的深浅。吴图南师爷在《太极拳用架序稿》中说:“前手居于中线,来得紧、去得硬(即冷脆之意),不遮不架是个空,前手护住全身,左右移动,不可失半尺之径。”运用这种方法去抢对方的中线,或去攻对方侧翼,对己而言其危险性都是较小的。

    周:在练习用架时,除了以上的要求外,在身法上有什么不同的要求吗?

    李琏:太极拳用架的身法要求与一般的太极拳练架基本相同,也是要求身体中正安舒、支撑八面等,但是要求蹲得很低。吴图南师爷常讲,少侯先生当年让他到八仙桌底下去练用架,说“只有这样才能练出功夫来,一到用时才伸缩自如”。

    周:在步法上有什么特点呢?

    李琏:太极拳用架的步法多用连枝步(即两脚开立时,一脚从另一脚前越过落步,后脚紧接着向同侧方向横迈一步的步法)。因为这种步法转换灵活,变化迅速。而且,全身动作要保持协调一致,上下相随。要讲究“气要中定,势要腾挪”,和“手急足轻,手到腰到”,无论练习、应用都绝不能有半分懈惰。

    太极拳用架动作短小,速度疾快,练习一套一般用两分半钟。但由于其中有发劲、化劲,以及气的养、蓄、运、使与开合,所以有抑扬顿挫、节奏分明之感。用架中发劲冷脆,化劲圆活,甚至发(劲力的释放方法)即是化(化解对方进攻的劲力的方法),化即是发,发化结合,只一无二。但是,必须具备灵活小巧、疾快准确等条件,才能做到这一点。

    用架劲中要有鼓荡等劲,此属合气之法,练时快中有慢,才能细细体会之。而且在应用中也要有换劲与蓄劲的过程,一般在换劲、蓄劲时,动作转换过程中速度要相对减慢。同时,太极拳用架又讲究意气劲相合,故其气结合意劲在运使时要快,而在养蓄之时也要相对减慢。这样,就形成了静若山岳,动若江河、若脱兔,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的抑扬顿挫、节奏分明的训练形式。

    太极拳用架,通过日常练习则能自然而然地将其应用到技击中,从而掌握攻防节奏,保持动态中的平衡;同时,也容易了解对方的攻防节奏,调整自身的节奏去破坏对方的动态平衡,从中产生了“后发先制人”“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的打法。在太极拳的高级阶段中又有“先中先”的对峙方法。就双方

对峙仅从时间而言,即通过寻找时间差来打击对方。故明朝大将俞大猷有“刚在他力前,柔在他力后”和“知拍任君斗”之说。当然,“刚在他力前”仅是太极拳“占先中先”全豹之一斑而已。

    吴图南师爷曾总结说道:“太极拳用架以势破竹,善能制人。近而使之远,远而使之近,引之使来就吾之势,节也。太极拳用架其妙在于熟,熟能生巧,熟则心能忘手,圆活不滞。又贵于静,静则心不妄动,而能裕如,变幻莫测,神妙无穷。有虚实、有正奇、有进锐、有退速,其势险,其节短,不动如山,动若雷震……”

    周:太极拳用架的第二个特点是什么?

    李琏:第二个特点就是要求周身松沉,举动轻灵。所谓“松”,是太极拳最重要的要求。我的老师马有清曾说:“松,是太极拳的灵魂。”我的师爷吴图南在传授传统太极拳练法中就有专门的“松功”练习法。但是,有人把“松”说成对方一来我一松,或把“松”理解成懈怠、松软.这是不对的。

    首先,我们应当明白“松”是一种状态,而不是招法,故而“松”是要贯彻在太极拳的“体”和“用”的始终的。简单地将“松”说成对方一来我一松,将“松”仅作为一种招法来认识是不准确的。然而“松”又不是懈,太极拳所练就的太极劲是意、气、劲的混合体,“松”是练习太极拳和应用太极劲时应具备的状态。所以说,若没有太极劲做内涵的“松”。是懈而不是“松”。反之,没有“松”的状态,也就缺乏练习太极劲的基础。因此,练习太极拳若脱离了太极劲去追求所谓的 “大松、大空”,则是空洞而不实际的。

    周:你能否具体描述一下“松”是一种什么状态?

    李琏:“松”是一种什么状态呢?有人曾描述像一件衣服挂在衣架上;有人曾描述像一朵盛开的花。我的师爷吴图南把“松”分为三个阶段,并形象地用风吹三种不同的树所作的反应,分别形容三种不同的“松”的状态。第一阶段“松”像风吹柳树枝条摇摆而根不拔。第二阶段“松”像风吹杨树,枝叶作响而根不动。第三阶段 “松”像风吹松树,穿过松树的针叶而过而枝不摇。这三种状态的比喻,道破了“松”在势、劲、气三阶段的逐渐升华,更为贴切。

    周:练用架时,为什么要强调“松”呢?太松了不就没有劲力了么?

    李琏:前面已经说过“松”是一种状态,而不是招法。“松”不是懈,太极拳所练就的太极劲是意、气、劲的混合体,“松”是练习太极拳和应用太极劲时所应具备的状态。在练用架过程中,只有“势松”,方能做到关节灵活、招法多变,最后周身肌肉为我所用。只有“劲松”,意气劲方能随动作而承接转换,方能节节贯串,从而达到“舍招变劲”之效。只有“气松”,方能做到敷、盖、对、吞,方能有距离感,从而做到“气分阴阳,机先动静”“先知先觉”,发于机先;方能如松临风,全身透空,应物自然。这些才是我们在练习用架与应用散手时始终应保持的“松”,当然,也是我们练拳当中追求“松”的目的。

    周:那什么叫做“沉”呢?为什么太极拳用架刚刚说要“松”。现在又要求“沉”呢?

    李琏:所谓“沉”,是与“浮”相对而言的,决不是要我们将身体练得沉重了,而是指气与劲的“沉”。我们通过站桩与练架的锻炼,能很自然地做到上身沉肩坠肘,下身松腰落胯,同时也能非常自然地做到气沉丹田、松落涌泉和根起根落了。久而久之,练就推挽不移的稳定性。另外,只有沉稳了,才能真正做到太极拳“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的要领。太极大师郑曼青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涌泉无根腰无主,力学垂死终无补。”简单几句话却告诫我们气劲松沉的

重要性。只有做到松沉,才能保持身体的稳定性,有了稳定性后,才能再谈灵活性。因此,我们在练用架时,必须在根底坚实的基础上,做到步法上的灵活,身法上的轻灵。此外,松沉也是沾连粘随以及各种劲法的基础。“沉”的另一个意思是沉着,这是指在练习太极拳用架时要心静勿躁,总以“平常心”全神贯注地体会每一个动作细节,去体会盘架中的阴阳渐变的过程。久而久之,劲气转换自能灵活自如,随心所欲。由于沉着而产生松静,又由于松静而致空灵油然而生,此时动作如树临风,渐渐达到全身透空的境界。

    “松沉”与“轻灵”初看似乎是矛盾的,但事实上按太极拳的理论是有阴阳属性的,因此对它们的理解不能是单一的,而是相辅相成、互相转化的。

    周:太极拳中讲到轻灵的地方很多,什么叫轻灵?如何才能做到轻灵呢?

    李琏:轻灵是指身体要轻灵。古人说:“身轻者体健。”欲要身轻,必从腰腿求之。太极拳是中国武术的一种,在练习之初期阶段同样要求有基本功训练。吴图南师爷小时候在鉴泉先生拳馆练拳时,首先是练习抻筋、挝腰、溜腿、下叉等加强自身柔韧性的武术基本功。在《太极拳之研究》一书中,师爷曾详细地记录了拳馆中练习基本功的情况。武术运动中有一句谚语叫“不怕力大一石,只怕筋长一分”.就是说经过基本功锻炼之后,肌肉韧带的柔韧性增强了,全身关节运动灵活、屈伸自如了,运用到拳法上就能加强身法、步法与劲的灵活敏捷性。因此,做到太极拳用架中所讲的轻灵,首先是以加强柔韧性的武术基本功的训练为前提。有人认为,太极拳的练习不需要练习腰腿的基本功,事实上恰恰相反。据吴图南师爷说,他们幼年开始学习太极拳时,首先就是从抻筋、溜腿、挝腰开始的。有人说那些都是年轻人的事,其实并非如此。固然,人过中年随着年龄的增长,肌体的柔韧性减退了,如果不注意锻炼,任其日益衰退下去是非常有害的。至于有人说“人老了,筋就抻不开了”,这也是不科学的。从前我曾亲眼见到一位从来没练过武术的77岁的银髯老者,开始时腰腿不好,蹲下去站起来很费劲,于是他每天在树林里坚持压腿、溜腿,半年以后他不但腿踢过了头,而且还能劈叉了。

    我们在加强基本功训练之后,筋骨肌肉会为我所用,这时再注重体验更高一级的东西,也就是追求太极拳用架中所讲的“轻灵”境界,即在经过了一番基本功训练以后,筋骨的柔韧性得到大大的加强,这时,我们就要用意念去加强劲气的转换。无论在盘拳还是练功,都要注意在每一个细微动作中做到劲气的轻灵转换。关于这一点,杜育万先生记的《蒋发受山西师传歌诀》中曾有过明确的阐述:“筋骨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串,虚灵在中。”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筋骨松、皮毛攻是保证劲气能轻灵转换的关键。

    所谓筋骨松,可以通过松功的练习,令全身每块肌肉能随意运动,足、踝、膝、胯、腰、肩、肘、腕、掌、指等主要关节都能活动自如。而且,通过太极拳气功的特殊修炼之后,能做到“气遍身躯不稍痴”,然后逐渐达到能“全体发之于毛”,从而能使毛发也得到开发,做到皮毛攻的要求。气先劲后,节节贯串,周身各点均能随意收发,抽添变化,即可谓“虚灵在中”矣。然在太极拳用架中动作劲气的变化都以轻灵疾快、势势相连、似断非断为标准,并且每个姿势务必准确,所以,若要做到如此“轻灵”,非得在正确的指导下,下一番脱胎换骨的苦功不可。

   周:那么,太极拳用架的第三个特点是什么?

    李琏:太极拳用架的第三个特点是势险、节短。

    周:怎样理解势险、节短?

    李琏:太极拳用架的动作较练架短小、疾促。所谓“短”,就是说动作要紧凑,目的在提高动作的速度以应对敌人。故在练习过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在每招每势中绝对避免多余的动作,力求简捷,而且在每势的变化中力求运用接点上小的变化,发挥尽量大的作用。如前手护住中线,无论出拳发掌都只有一尺左右。原因在于,我发拳太远,在尚未接触对方的身体时,我的劲力已减弱了。所以,短小的动作可以加快攻击速度而节省时间。

    由于太极拳用架由外及内的练法,所以决定了先求开展、后求紧凑的训练途径。练拳过程中短小的动作并没有减弱意和气的运用。在每一变化中全有其相应的核心,在这个基础上动作外形短小精悍,然而其相应的意念气场要大。气先劲后,从而使太极拳发、拿、打、化的威力大大加强。因此,对用架的练习而言,动作快捷、架势短小则是其要点之一。

    在技击当中,太极拳“后发先至”的道理,与孙子兵法中“兵过半而击之”的道理近似。能成功地完成这一点,动作的短小和快捷更是必不可少的(当然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在里面),否则就容易错过最佳时机而导致失败。故而通常我们在练习太极拳用架时,应该将速度掌握在两分半钟左右为佳(单势练习除外)。

    周:这似乎和武术其他拳种的实战要求是一致的。

    李琏:是的!因为太极拳就是武术的一部分嘛。在武术实战拳法的各势变化运动中,除十分讲究动作要短小、紧凑外,还讲究每个动作要有爆发力。太极拳用架作为一种实战拳法亦不例外。拳论中所说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太极拳交手法里说“手到腰不到,放人不得妙;手到腰也到,放人如拔草”,讲的也是这个道理。其中的主要意思是要求在发放时,由脚而腿、而腰、而手,全身整体之劲,集中一点发出,从而加大对敌手的打击力度。

    我的师爷吴图南曾经讲过:“能以最小的力,施于其身某处.而使其身之其他处,产生一种最大之他力。”以此应用,方能达到太极拳所谓“力小胜力大”,以及“以柔克刚”的目的。

    周:那么,什么叫做“节”呢?

    李琏:所谓“节”者,吴图南师爷认为“应以中节为贵”。拳经上有“先求开展,后求紧凑”的说法,其紧凑的关键就在于中节。我们知道,人体的中节在腰,上肢的中节在肘,下肢的中节在膝……由此可见,中节对于劲之发、拿、打、化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同时这些部位又是对手法、身法、步法的变化起主导作用的关节。练习用架时,不但要绝对避免中节的僵直,还要保证意、气、劲能从中节之处顺利经过。如拳架中之搂膝拗步的前推掌,出掌距离自身不过尺许,而且其他各势的出拳、发掌也是如此。这就要求在练套路时要注意找出中节的松沉轻灵和节节贯串的体感,久而久之。自然能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就对敌而言,制住中节,就便于掌握对方劲路的运行和有效控制对方重心。

    另外,我们在练习用架时姿势虽然短小,但气势却丝毫不能弱。我们这里所讲的“气势”是经过长时间的太极功训练以后,内气得养而浩然,外气运使而笼罩,能够自然而然地达到在练习用架时全神贯注、内气浩然、外气笼罩,并蓄而后发地体现在每一动作中,从而形成一种咄咄

逼人的气势。

    周:前面你讲的“节短”的问题我明白了。那么什么叫“势险”呢?“节短”和“势险”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琏:对于用架中的“势”和“节”的问题,师爷曾归纳为“其势险,其节短”“势如扩弩,节如发机”等。其中所说之势,包涵有两种,其一为近距离抢位,中间包括势的抢位,以及意、劲、气的抢位;其二是气势笼罩,使远距离感觉加强。蓄而后发,故日“势如扩弩”。其中所说之节,是指要练顺“中节”的变化,动作要短小,其发如扣弩机,使劲气能做到顺、短、脆、远。因此,我们在练习用架时,其 “短险之势”是必须具备的。只有如此才能像“飞奔之脱兔”,才能做到抢位等初操胜券之法。只有节短而发,无过不及.才能避免为人所乘,而能疾速制服对方。

    周:太极拳用架好像还有其他的特点吧?

    李琏:是的!太极拳用架还有第四个特点,那就是刚柔相济,虚实变换。讲究刚柔虚实是许多拳种的共性,当然对太极拳来讲更不例外。在太极拳著作中不乏对于刚柔的阐述,如吴图南师爷说:“所谓研究太极拳劲路的变化规律,就是要通过一定练习时间来了解运动发劲之理,和刚柔动静之机。”

    有人说太极拳要软绵绵地练习,而且练习时往往也给人一种瘫软无力的感觉。其实这都是对“松”的认识不清所造成的。其症结在于混淆了刚与僵的概念。僵是用拙力,所谓拙力,是全身主动肌与拮抗肌同时用力,致使肌肉关节僵紧,动作不协调。刚则属阳劲.击远摧坚,其锋宜锐;柔则属阴,走化运转,如云如水。

    周:那要按怎样的步骤才能做到刚柔相济呢?

    李琏:吴图南大师说:“练习太极拳,首先应注意姿势是否正确,动作是否自然,待其既正确且自然矣,然后再练习应用;待应用都纯熟后,就可以说‘着熟’ 了。”从以上的话可以看出,要避免使用拙力而做到着熟,首先必须经过武术的基本功训练,以增强筋骨、肌肉的柔韧性,这样就能较自如、协调地完成各种开展的动作,而不致造成肌肉紧张。拳架练起来不但可以做到姿势正确、动作自然,而且能做到动作轻灵、圆活、沉稳、松静。而后再通过运用意念对身体各部位,从点到面地对随意肌进行刚柔相济的训练,使之可以任由我所用,随着意、气、劲的运行和转换,做到收发自如,渐渐做到运柔成刚。因此,拳经中有“运劲如百炼钢,无坚不摧”之说。

    周:对那些具有打击性与发放性的劲,也要进行松柔训练吗?

    李琏:是的!用架中具有打击性与发放性的劲,如弹抖、崩炸、碰撞,以及冷劲、寸劲、透劲等,也必须有松柔做条件才能顺利地发放,就像子弹必须有光滑的枪膛才能顺利地射击一样,任何一种僵劲都会阻碍劲力的发放,因此太极拳练习必须从松柔入手才能达到“换劲”的目的。

    吴图南师爷认为,太极劲是一种“又刚又柔、又松又紧、又快又慢、又不即又不离”的劲。在用架练习中,刚柔、动静相互转换,“因而变易其速度,变易其方向,变易其着力点,变易其力的大小等。且能以最小的力施于其身某处,使其身之其他处产生一种最大之他力,以应用于推手者,而能达到太极拳以慢胜快,以力小胜力大,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之目的”。

    掌握了这些以后,再加大对意气的感知力度,渐渐做到“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利”,加之太极拳气功的特殊训练促使人的毛孔开放,人体的体呼吸相对加大,稍用意加以引导,即能顺利地令劲气到达皮肤,做到“全体开发于毛”,就能进入“虚空粉碎”“全身透空”的阶段。全身上下则“无一处不轻灵,无一处不坚韧,无一处不沉着,无一处不顺遂”了。

    周:应当怎样理解太极拳中“以柔克刚”的提法?

    李琏:太极拳中“以柔克刚”的“柔”并不是软弱无力,而是经过长期训

练的一种阴柔之劲。其形状像水一样,有时澎满,有时倾泻,有时如涓涓细流,有时如湍急的河水鼓荡奔腾。其形是“人刚我柔”,其目的则是“我顺人背”,以达到牵动四两拨千斤而令对方受制于我。所以说,柔劲是与刚劲相对而言的。

    周:那么。如何处理刚劲和柔劲的关系呢?

    李琏:刚劲和柔劲的关系是相生相克的,在运用时刚柔又是相互依存的,故而在太极拳用架练习中随着招式的运用和劲的发、拿、打、化必须逐渐做到运柔成刚,刚柔相济。

    周:太极拳中的虚实关系应当怎样处理?

    李琏:杨澄甫先生说:“虚实能分,而后转动灵活,毫不费力;若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这里所分的虚实最初在于双腿的重心变换,即杨澄甫《太极拳十要》中所云:“全身皆坐于右腿,则右腿实,左腿虚;全身坐于左腿,则左腿实,右腿虚。”当然我们在刚刚练习虚步与弓步等步法时,腿上的虚实变化要注意由所谓的“单摆浮搁”(马步、并步、横裆步等步型除外)一腿,逐渐变更到另一腿。在此时,我个人的体会关键是在胯部的折叠转换。但是也有人过分强调练拳时要一条腿虚、一条腿实,否则就是双重。同时,这些人还认为练拳时脚下有根是错误的,要虚着双脚,脚下无根,做到“无根树”和“脚下双轻”。

    周:练太极拳除了要重视腿上的虚实变化外,还要注意其他方面的虚实变化吗?

    李琏:当然,除了注意腿上的虚实变化外,还要重视手上和身上的虚实变化。在每一个动作的运转当中,其劲存在着一个逐渐变虚,紧接着又逐渐变实的过程。这种变化恰恰符合太极图中所示的阴阳消长的转化过程。“无过不及”“涵阴抱阳”,也蕴藏在太极拳中,同时还要始终贯彻太极的“阴阳之理”。同样,要分“虚实”,明“动静”,首先必须了解“太极阴阳之理”。在太极拳练习中,周身动时,内外都要动,静时周身内外也都要静。所谓动到极点时就会变为静,静到极点时就会变为动,这就是“阳极则阴,阴极则阳”的道理;所谓“静中触动动犹静”,就是“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的意思。只要明白了阴阳的变化关系,虚实的变化自然也就可以分清楚了。

    《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说:“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趣味,所谓变动虚实也。”然而,如何将意、气、劲圆活运转?这里的“圆活”不仅指动作,更主要的是指意、气、劲的转换。也就是虚实在过渡的衔接点上的变化,“用架”中就称之为“往复折叠”。而意、气、劲的虚实变化在“用架”来说就是“进、退、抽、添”。比如一个动作中的虚实变化,每动之先要将劲变虚,在运转之中以意运气,以气行劲,随着意、气、劲的发放之后,再使其逐渐变实(在用架中这是一个十分迅速的渐变过程)。这里应当注意的是在意气劲的转换之时,周身要放松,行气要畅通无阻,应如九曲珠,上下相随,节节相连,通体贯串,丝毫无间。以搂膝拗步为例:开始运转时要先松出一个点,左手随着搂掌逐渐变虚,而后逐个手指向下采,变实按于裆前;右手虚运转,自右耳畔向前旋腕按出,随着向前击按亦由虚变实。吴图南师爷说这叫“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虚实分清,自然就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周:怎么去处理全身的虚实变化呢?

    李琏:周身整体的虚实变化与上面谈的道理是相同的。但是由于太极是无限可分的,故而虚实也是无限可分的。这就要求我们在练习中不但要注意整体的变化,而且更要通过特定的练法去修炼全身各部分的变化,当然这在锻炼时应该是有阶段性的。如此愈练愈精,全身肌肉、筋骨都灵活自如,都能按照我的要求去练,自然能达到“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

无柔、有柔无刚或有虚无实、有实无虚的表现就成了没有运动变化的“孤阴”和“独阳”,也就是拳经中所说的“双重则滞”了。

    周:能否请你谈一谈练习太极拳用架的目的?

    李琏:练习太极拳用架的目的是为了“舍‘着’求‘劲”’,是为了掌握与运用太极劲,因为“着”的速度是手足变化的时间,“劲”的速度是意气转换的时间。所以“劲”的变化,要远远快于“着”的变化。对于舍“着”变“劲”的训练方法,吴图南师爷曾明确指出:“用架之所以神速者,在于每一姿势必须达到极严格的要求,而缩短其历程,愈快愈妙,渐能舍着变劲。”用架练习,动作要准确,其目的是在于应用抓、拿、截、闭、发、拿、打、化等着法时避免失误。动作短小快捷,其目的在于练习舍着求劲。“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及神明。”这是练习太极拳的人所熟知的一句话。练太极拳用架最初就是要做到“着熟”,将每一势的着法使用练习到不用想的情况下就能自然使用,换句话说就是形成了条件反射,即古人所谓“不用顾盼拟合,信手而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