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新形势下县(市、区)人大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昵称13276094 2014-05-18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日趋繁重,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日益增强,人民群众对政治文明建设的要求日益迫切,这对人大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县(市、区)人大工作如何适应新的形势要求,改进工作思路和方法,切实提高履职效能,很值得认真探索和思考。

一、县(市、区)人大工作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工作机构设置问题。监督“一府两院”是县(市、区)人大常委会的重要工作职能之一,工作机构设置应与其工作职能相适应。然而,政府机构设置已经过多次变革,人大机构改革却相对滞后,县(市、区)人大常委会工作机构不健全,缺少的城建、环资、农业、民族宗教等工委,其工作职责只能挂靠在其它工委上,其名称、职能等与市、省人大常委会均不一致,存在一工委(室)兼多工委(室)职责的现象,给有效开展人大各项职能工作带来了不便和难度。

(二)干部队伍建设问题。人大机关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不能适应人大工作新形势和新任务的需要。目前,市、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乡镇人大主席均由同级党委书记兼任,党委书记统揽全局工作,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抓人大工作,势必给人大工作开展带来一定影响;县(市、区)人大常委会没有设置秘书长、副秘书长职位,给人大机关的协调工作也带来一定影响。再者,就现行工作运行机制看,不少地方都把人大看作是“二线”部门,习惯于把年纪较大的党政领导干部调整转任到人大常委会或委(室)任职,导致懂经济、懂法律、懂科技的工作人员和年轻力量难于充实到人大队伍中去。工委(室)中人员编制甚少,存在一人兼多职或只有主任、副主任的“有官无兵”的现象。由于干部队伍结构的不合理,加之人大干部编制的不足,直接影响到人大机关的服务水平,影响了工作质量,进而影响到常委会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

(三)监督工作问题。监督工作形式较为单一,手段乏力,重点不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具体表现在:(1)程序性监督多,针对性监督少。监督缺少“重头戏”,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不能及时纳入监督范围。对垂直管理单位更是不去触及,使地方出现“监督真空”。(2)视察调查监督多,对重大事项监督少。综合来看,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活动较多,对“一府两院”决定重大事项和人事任免工作的监督却不尽人意,日常工作中党政联合发文对一些工作进行安排部署,使人大对一些重大事项难以实施监督;人事任免只重视法律程序,如何提高任免工作的质量,通过组织评议、跟踪问责等手段加强对任命干部的监督,这方面的工作探索不够、做的甚少,任命后也缺乏有效的监督,一任了之。(3)弹性监督多,刚性监督少。在现有的监督方式中,人大运用频率较高的是会议审议、执法检查、视察调研、个案监督等,而对于法律规定的如询问、特定问题调查、质询、罢免和撤职等刚性监督手段,却很少运用。(4)一般性监督多,跟踪监督少。日常工作中人大监督活动不少,但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的并不多。如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财政预算在执行中出现重大变更后,人大常委会通常是在审查、批准决算时予以追认,很少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召开常委会会议审议若干事项,发了审议意见便了事,没有跟踪落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