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中”情结 2014/05/17 (初稿) ------记一段人生的故事 还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鸳鸯蝴蝶派的一种说法,认定了才子、佳人是舞台的主流,故事创作都要以两性相恋为“永恒的主题”。一直到革命的年代里,才提出了: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来适应人性的需要。这一段,走了半个多世纪的路程,我自己也有着这一段的“女中”情结。“女中”就是民国以来,洋学堂里,所提倡的“女子中学”。当时的上海滩,洋学堂遍地开花,“女子中学”也是到处林立,仅仅上海这一小块地区里,公立、私立的“女中”就快有百家争鸣之势?后来,公立的“女中”排行?就数,可以排到了“第十女中”以上?远远地超过了“男子中学”的数量。尤其,以市一、市三。市六等等女中为响亮的校名,让女生所慕名,也让男生所不及?全上海竟还找不出十家男子中学来?自己有幸!有机会在“民立男子”中学里,完成了三年的“男中”情节,虽然是同一个学校里,同一栋楼房中,直升到了高中?“民立男子”中学,已经是被合并进来了另一家,而改成了男女同校,换上了“六十一中学”,也就结束了,全上海的男子中学的历史。 最近的几年,时而有所闻之?上海又有了举办男子中学的设想?也时而在试试欲动。这开放的年代里,多元文化的空气中,男子中学的历史又在被续写下去了。据说,这样的男子中学?还仅仅开始中。 我姐姐进入的是“道德女中”位于北京西路上,一座小洋楼。直到世博会的变电站工程,动迁了,楼房被拆迁了,位置就是如今的雕塑公园,即将开放的上海市自然博物馆。 我二位表姐姐进入的是“坤范女中”位于新昌路上,近北京西路。如今,校舍还是个小学或者作了幼儿园。 我的三个亲妹妹,就没有那么福分了,到了要进入中学的时期,已经很少有不是男女同校的场所了。 学校是产出学生的场所,学校也是教育产业链中的最主要一段。学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混迹于社会,给予我们日常的生活里,每一个人生路程中,都可以找到了生活经历,不需要丰功伟绩?也许是难以磨灭的苦难?都还是值得记忆,不能忘记的过去。 以下记述几位“市三女中”的身边人。 我进入大学,小班的班长,王某人是上海“市三女中”毕业生。淡然的学生经历,都已经过去。转战于西安、南京航天事业,我迁入松江新居,还特地赶来看望,留下的合影。 我的第二任登记妻子,懿萱是上海“市三女中”毕业。屡次的校友聚会,都赶去参加。校友的友谊跟年份几乎成正比例。越年久远,也越发思旧。 大学里的另一位仅仅是同一个大班的友邻小班女生,夏某人,记得住她的理由?仅仅是,她与鲁迅笔下的革命党人物秋瑾,是用了同名。我所以想到?为啥却要叫“也瑾”?似乎就一直,没有找到答案。后来的回忆录里,我的同学苑某,说起被欺负过,开过得玩笑?就是对准她(他们同在一个保育院里)。工作到了退休下来了,某一年,东北王同学,来我家稍住几天,曾赶去看望她?我还丝毫没有察觉?要说我对于她的留下印象?那就仅仅有她每一次来我们男生宿舍里,要找比我大一年级的八七大班里的一个广东人,小白脸干部子弟交朋友。常常来找他的。恋爱阶段里的女生么很妖的啊! 很有意思,就也是上海“市三女中”毕业。我有照片?也不能够发表,这道理很让大家可以理解。 上海市“第十女中”,并不比那个老城区里“第六女中”差多少?如今,常常陪伴在我身边的她,就是第十女中的毕业生。当然,这一位也是深入农村插队的锻炼者,好不容易得到山西、安徽、浙江等地农村磨练之后,才回到了父母身边,还最后退休在出生地的上海,如今居家养老于父母留下的居家富民路。 “女子中学”与“男子中学”是分校学习好?还是男女同校而一起杂居委妥当?恐怕!再过多少年,也不会有最佳的定论。还就是各有各的优缺点。就如同是,人不分是贫富?也不论是地域出身?都会有高低不一?性格不一?教养与文化涵养之区别。所谓人们的性格习惯,三岁定终生,幼年的父母教育,(也包括了身边人的辅导者:保姆与阿姨等),一旦成年之后,往往能成为自己一生难忘的密友,知己者的也就是这一段同学中的个别几个。 如今的和平年代里,同学成为了密友?就格外的多了。很可惜!出于经济利益的优先考虑,极端个人利益的无限膨胀,受到了居住条件改善,通讯高科技等变化之影响后,人们越发往丁克一族靠拢了? 今天,还会发生我所经历的故事吗? 照片待补充中!会补发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来自: 阿拉渡卯 > 《我2014年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