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29 09:22:31) 关于宝坻地区蝗虫养殖混乱的原因 一.价格偏高 07年5月以前,蝗虫种苗炒到每尾一毛五到二毛之间,增加了投入成本,而种苗的实际市场价格在一毛左右,使养殖户增加了种植成本。 二.种苗数量不够 1.一些老的养殖户出售的种苗数量不够,虚高种苗每公斤的蝗虫数量,将蝗虫虫卵每公斤8万尾左右的数量说成15万尾,欺骗养殖户 2.发放种苗的时候,以大充小。就是在鉴定种苗时鉴定小的蝗虫,最后出售给养殖户的蝗虫种苗是大的蝗虫,导致养殖户拿到手的种苗数量不够,最高可以达到50%,造成严重的损失。 3.发放种苗的时候,里面掺杂了许多土和蝗虫的粪便,使用很大的纱网袋装蝗虫种苗,增加重量,导致蝗虫种苗数量的不足 三.技术不完善,饲养不精心 1.蝗虫分棚不及时,导致大蚂蚱吃小蚂蚱,造成数量的减少 2.喂草料不及时,致使饥饿的蝗虫相互残杀,抢夺食物 3.养殖大棚内,避高温,防雨,排水设施不完善,造成蝗虫减产 4.五龄蝗虫蜕皮的死亡率偏高,没有应对的措施 5.地面处理不当,导致蝗虫虫卵的孵化率不稳定,孵化成活率偏低 四.个人炒蝗虫种苗现象严重,无法确保产量和蝗虫成虫的回收,造成市场紊乱 1.个人养殖规模小,技术不过关,弄一小块地方,养殖一两个大棚,就开始鼓吹市场,把种苗卖出去之后,马上拆掉大棚溜之大吉,再也找不到他们,更别说技术指导和成虫回收了,所以,导致一些精心养殖的蝗虫养殖户的成虫无处销售,也只得加入炒种行列,让宝坻地区的蝗虫养殖陷入不良的恶性循环阶段中。从04年到现在,一直都没有形成大的蝗虫产量,错失了许多出口订单和熟食深加工的机会。 与宝坻蝗虫养殖同步的沧州蝗虫养殖,因为市场的规范,以公司加养殖户的形式,现在已经发展起来了,蝗虫成虫的年产量达到了40-50吨的产量,成就了好几家蝗虫养殖大户,也招来了一些大的订单,进入了良性发展阶段。 五.富含高蛋白的蝗虫养殖,拥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是一个阳光的养殖行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健康营养性食品的需求越来越高,富含各种维生素·高蛋白的食物得到了人们的青睐。就拿人们最熟悉的富含高蛋白的牛奶来说,短短的几年时间,几乎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物,乃至于连日常的亲戚间的走动,也要拎上一箱做为礼物送。 由于各类食物对于高蛋白原材料需求的加大,导致了高蛋白原材料的匮乏,致使一些不法份子为了谋取暴利不惜使用三聚氰胺来代替,添加到牛奶,动物饲料中,残害广大消费者。 蝗虫做为一种天然的昆虫产品,喜食尖叶青草,自身蛋白含量高达74·8%,人体必需的氨基酸也多达18种以上,另外还含有合成人体生命的第六元素几丁聚糖,是一种难得的天然高蛋白食品,在许多饭店得到了食客的青睐,产品供不应求。而蝗虫身上所含的高蛋白成分,也是许多饲料生产企业眼中的宝贝,但是由于现在的蝗虫没能形成大的稳定的产量,错失了进军饲料产业的机会,令人心痛。 六.隆昆元蝗虫养殖有限公司,愿与您一起创建蝗虫的龙头产业 隆昆元蝗虫养殖有限公司,经过四年埋头苦干的养殖实践,已经拥有了成熟的蝗虫养殖技术,并研发出了五龄蝗虫蜕皮后体制虚弱的生物杂草饲料,减少成虫的死亡率。在宝坻的马家店,芦台,静海,建立了自己的蝗虫养殖基地,为所有养殖户提供最优质的蝗虫种苗,所提供的种苗可以请公证处公正,绝不会在数量和品质上弄虚作假,欺骗广大养殖户,并提供法律公正的合同,保证回收产品,解决养殖户的后顾之忧,同时从养殖户引种之日起,全程技术指导,为您养殖蝗虫成功保驾护航。 致富故事:小伙养蝗虫年入百万 (2010-11-30 09:55:46) 什么样的节目能对百姓致富更有帮助呢?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的《理财在线》栏目可以说一直在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理财在线》今年2月播出的一期节目《年入百万靠蝗虫》就帮一位小伙子将收入翻了番,同时也帮更多的人找到了致富的道路。 今年1月,《理财在线》的编导在网上看到了一则消息,一个叫做孙赜的人靠养蝗虫年赚百万!蝗虫在大家的眼里不是吞噬庄稼的“害虫”吗?如果真能靠它致富,这对广大养殖户确实是个好消息。经过编导和孙赜的几番联系,她发现,不光养蝗虫很有意思,养殖户孙赜更是有着曲折的创业过程。 孙赜是个土生土长的东北小伙,家乡是辽宁抚顺。从2000年开始一直在北京从事云南特色农副产品经销的生意。2006年初,他无意中在中央台看到了关于人工养殖蝗虫的介绍,凭着他多年做特产生意的经验,他一下子就被蝗虫这种特色产品给吸引住了。因为在餐桌上大家总是希望有新奇特又健康绿色的食品出现,孙赜觉得蝗虫就具备以上的特点,这很有可能是一个有很大发展潜力的产品。于是,孙赜尝试性地开始从山东、河北等地收来一些蝗虫到北京市场上卖,市场的反应印证了孙赜的猜测,市场对蝗虫这种特色产品反响非常好,产品供不应求,这让孙赜更加有信心进一步扩大蝗虫经销的生意。但是没过多久,他的经销生意却做不下去了。由于山东、河北等地的农户个体养殖蝗虫的量很少,去收的人却太多,孙赜断了货源。 眼前的障碍却激起了孙赜一个大胆的想法:既然市场需求这么旺盛,为什么不自己来养殖蝗虫呢?这样既能突破农户一家一户量少的限制,又能保证量足质高。 有了这个想法后,孙赜返回了东北老家辽宁,建起了蝗虫养殖大棚。一开始因为东北气候不适宜和成本偏高等问题,孙赜转眼就损失掉了30多万。而在这时,孙赜听从了云南一位亲戚的建议:将妻儿留在了辽宁,自己将蝗虫养殖事业从寒冷的东北一举迁到了四季如春的昆明。可到云南后,孙赜的蝗虫又出现了高原反应,又陆续赔进去了70多万。但孙赜一直没有放弃,经过不断育种尝试,他的坚持终于在去年有了回报,他养殖出了适应云南高原气候的蝗虫品种“高原飞蝗”,而且由于昆明温暖干燥的气候非常适合蝗虫的生长,孙赜每年的蝗虫产量比山东、河北等地多出了三倍,孙赜终于扭亏为盈,年利润达到100万左右。 历时五年,从东北转战云南,几乎投进去自己的全部身家,孙赜最终成功地把蝗虫养殖事业做了起来。在对孙赜进行采访的三天里,他对于养殖的热情和执着也深深打动了《理财在线》的编导。 2010年2月22日,《年入百万靠蝗虫》在中央电视台《理财在线》栏目播出,收看节目的观众达到600万人以上。很多人在看了节目后,纷纷与孙赜取得联系,向他请教养殖经验、寻求业务合作;孙赜的蝗虫事业在节目播出后不到一年时间里,又有了飞速的发展。有两位分别来自云南安宁和普雄的投资人在看了节目后,非常认可孙赜的创业实力,也非常看好蝗虫养殖的前景。他们辗转联系上孙赜,希望投入巨资进行合作,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和销售渠道。 现在孙赜已经和这两位投资人展开了深度合作,由孙赜提供前期的养殖技术和种苗,并负责产品回收和深加工,而投资方提供土地、负责大棚建设和养殖等事项。通过这种合作方式,不仅为孙赜大量降低了土地成本,而且还规避了养殖风险。合作开始后,孙赜的蝗虫棚从50个扩大到了200多个,年产量从之前的30吨提高到了120多吨。按照孙赜和投资人商定的利润分配方案,孙赜预计今年的年利润将从100万增加至300多万。而且,投资人为孙赜带来了更多的流动资金,现在他开始研发各种袋装和瓶装的蝗虫休闲食品的深加工,希望明年年初能上市,到时候企业利润还会添上一笔。 孙赜说,这一年是他人生中过得最快的一年,也是过得最快乐的一年。他说,在《理财在线》采访之前,他只是自己一人一心扑在养殖事业上,没有经历也缺少实力去寻找合作,更别说做大力的宣传了。“没想到第一次上电视,就能有这么多意外的收获。”看着自己从零做起来的蝗虫养殖事业蒸蒸日上,话语中孙赜掩饰不住兴奋。听说《理财在线》将于12月6日更名为《生财有道》,孙赜在电话里衷心祝愿栏目越办越好,为大家致富提供更多有益的帮助。 蚂蚱的养殖技术 时间:2008-11-16 来源: 作者: 点击: 4653次 蚂蚱俗称飞蝗,是公认的害虫,它危害庄稼,是农民的大敌,蚂蚱多了被称为“蝗灾”,是一种非常可怕的自然灾害,然而河北省内邱县高云龙等几户农民变害为宝,却靠养蚂蚱走上了致富路,年收入超过了万元,还带动了周边农户搞起了蚂蚱养殖,他们养殖蚂蚱的主要经验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