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木造观音菩萨立像

 文化心美育 2014-05-19
木造观音菩萨立像
 




重要文化財
1座
木造 彩色 雕眼
像高153.5
平安时代?9世纪
九州国立博物馆
C-6
本品为真人等身大小的观音菩萨像,残留有发髻(motodori)和真发上曾安装过头上面(zujyoumen,位于佛像头部上方的佛面,多见于多面观音像等)的痕迹,因此认为本像本原为十一面观音像,京都市上京区清和院(seiwain)相传之物,曾被供奉于鸭川西岸的感应寺 (kannouji)内。感应寺相传是在贞观年间(859~877)由一演僧正创建,亦被称为河崎观音堂,本像曾作为河崎观音受到人们的信仰,但于中世纪末期逐渐衰退,本像被迁至清和院。在近代,本像作为洛阳三十三观音之一而受平民信仰。
菩萨像头扎宝髻(houkei),佩戴天冠台(tenkandai)。额头中央刻有第三眼,乃后补而作。身披条帛(jyouhaku)、下身着裙(kun)、悬披天衣(tenne)。左手屈臂(kuppi)握有持物(jimotsu),右手臂膀微曲,掌面向前,第一、第二指相捻。腰略向左扭,右脚微微踏出,立于莲花座上。从发髻至足榫(asihozo)是由榧木雕刻而成,未做挖空(uchiguri)处理。虽然目前为立榫状态,但是原先本体(hontai)至莲花台莲蓬(renniku)都都使用同一块原木。
高腰身、宽厚躯体(taiku)、翻浪(hanpa)样式的衣纹等要素,展示了平安时代前期整木雕的特色。菩萨像容颜紧绷,于承和年间(834~848)时期的作品有相近之处,但是由于本像的衣纹形式较为简洁,因此认为其制作时期为9世纪后半叶。本像完美展现了作为整木雕像(日语一木雕像ichibokutyouzou)的质量感及动感的原貌,堪称平安时代前期雕像成熟期的典型作品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