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4年中考语文重点文言虚词8个用法及含义

 紫曦唯幂1 2014-05-19

2014年中考语文重点文言虚词8个用法及含义

1、用作代词

于舅家见之。代人,指方仲永

邑人异之。代事,指这件事

忽啼求之。代物,指笔墨纸砚

2、用作助词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

3、用作动词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到

1、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物件,译为“把”、“用”、“拿”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等

或以钱币乞之。用

2、用作动词,可译作“认为”。

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

用作连词,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修饰等关系。

拍而呜之。又,表并列

结友而别。 “就”,“然后”,表承接

学而不思则罔。却,但是,表转折

面山而居  着,也可不译,表修饰

1、“其”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问等语气。

其真无马耶 难道,表示反问语气。

2、可作代词,指代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们”或“他(她、它)们的”,有时也作指示代词,相当于“这”、“那”、“其中的”。

父利其然也  其,起指示作用,指乡人花钱或请父亲做客以求仲永题诗这种情况,相当于“这”。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在……中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对

舜发于畎亩之中   

欲报之于陛下也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贤于材人远矣。比

1、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蒙乃始就学。于是,就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2、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 作介词时,除表被动外都读作wèi,可译作“被”、“对”、“给”、“替”、“当”、“为了”、“因为”等。

①为乡里所患——wéi,被,表示被动关系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wèi “向”“对”

③为楚造云梯之械。——wèi,“替”、“给”

④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wèi,“当”、“等到”

⑤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wèi,因为,由于

2、当“为”作动词时,读wéi,可依据语境的不同,译成各种相应的动词,如 :“做”,“成为”,“雕刻”,“是”等。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成为



一、指示代词。相当于“如此”、“这”、“这样”、“那样”,有时在对话中也做对答词,相当于“是的”、“对”等。

 例:吴广以为然(对)  然则北通巫峡(既然这样)  谓为信然(这样)

然,胡不已乎(既然这样)
二、连词。表转折关系,相当于“可是”、“但是”、“然而”等。
  例:然足下卜之鬼乎(可是)
  三、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后,表示状态,可译为“……的样子”。
  例: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的样子)
  ②杂然而前陈者(……的样子)
  ③满目萧然(……的样子)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

入则孝,出则弟。  学生们进家要做到孝顺父母,出外要顺从兄长。

2、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3、表示转折关系

欲速则不达  反而

4、表示条件、假设关系。

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辅助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犯的祸害,国家常会因此灭亡。

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①非死则徙尔  不是死了就是搬离这儿

二、副词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三、语气词 用在句末,常与疑问代词“何”一起构成“何则”,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例:宋人闻之,俨然感悦,而晋国日昌。何则?以其诸逆存顺(《韩诗外传·卷一·第二十二章》)

四、名词

  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论语》六则。

  2、准则,法则。 以身作则。

五、动词

  咸则三壤,成赋中邦。——《书·禹贡》

  仿效,效法。如:则先烈之言行

  做,作。如:众人听了,吓得不敢则声。——《红楼梦》

六、通假。同“辄”,总是,常常。



 

 

 

 

 

 

 

 

文中虚词“则”的用法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就

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就

4、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就

5、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就

6、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就

7、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就

8、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就

9、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就

10、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就

11、不效,则治臣之罪。就

12、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就

1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就

14、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就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就是

2、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就是

 

1、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是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如果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那么

2、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那么

3、然则何时而乐耶?那么

4、则霸业可成。那么

5、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那么

6、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那么

 

1、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却

2、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