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处不在的撞击(修订版)

 昵称17512873 2014-05-19
推荐者ancient谨按:《无处不在的撞击》是马凯旋老师关于乒乓基础入门的一篇旧作(发表于《乒乓世界》2006年第10期)。我曾读过若干遍,颇受启发。今年7月1号开始,国际乒联要求正式启用PVC制造的40+新型乒乓球。专业人士试打后的共识是:新材料球无论速度还是旋转,都比传统赛璐珞球有所降低,今后的技术趋势显而易见,力量这个动力元素在技术结构中的比重会有更多更高的要求。个人浅见,就业余爱好者而言,撞击的理念及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入门课,由此想到了《无处不在的撞击》,并在网上请教马老师:在新时代、新条件下,如何看待“撞击”以及撞击与旋转、力量的关系?业余入门如何练习?马老师百忙中抽空对《无处不在的撞击》旧稿进行增删修订,并加《后记》,赐予参考,算是对此问题的回应。
     《学记》云:“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师道之善如是矣!旧作小修订,重温悟新意,颇觉自己问得对头,马老师答得精到。读马老师的技术文章多了,就会发现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即有着“吾道一以贯之”的内在脉络。他曾对我讲:“越高级的技术其实越简单,关键看练习者是否真正掌握了最基本的方法和手感。”当然,就技术环节来说,言人人殊,各有擅长,亦鲜能备善。刘勰说:“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圆照之象,务先博观”,广泛比较是深入鉴别的前提。我征求马老师的意见,是否允许将旧作修订版放在博乒网上。马老师欣然应允道:“学术乃天下之公器,丑媳妇早晚得见公婆。”现在,我把马老师这篇文章作为全网推荐系列之三,供球友们参考。高明君子,不吝赐教。



无处不在的撞击
马凯旋
(2014/3/29修订版)
   
                 
绕不过的撞击

    历史地看,自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以后,乒乓球的攻击性越来越强。乒乓球在欧洲起源时,削球是主流,那时没有海绵拍,光胶皮拍,一场球打上一两个小时很常见,以至于国际乒联增加了一条12板之内定胜负的规则。现在你甭规定,比赛很少能打到那个份上,要真是能打到12板,那球得多好看!在此演进过程中,中国人要在世界乒坛上脱颖而出,如何突围?如何去理解和开展这项运动?我们最终选择的道路是:第一快,第二灵。这两个重要因素促使我们去研究“我怎么能把球控制好?”因为不管是快也好,灵也罢,球打不到台子上全是白搭。日本的乒乓球杂志时常请一些欧洲教练撰写技战术文章,在笔者看来,其中思路不能说没有可取之处,但中国人肯定难以接受,因为我们不会那么练。这就好比要德国人像巴西人那样踢足球,别说再过50年,就算再过500年都不可能。因为巴西人脚下对足球的那种感觉是全球独一份,同样,中国人手上对乒乓球的那种感觉也是举世无双的。
    这种感觉怎么练出来的?这就回到我们今天所说的“撞击”了。初学乒乓球建立技术动作时,大家都知道第一要学会放松,第二就是要学会撞击。有人会说:我打乒乓球几年了,没练过撞击,照样打得不错。甚至还能找到一些例子,部分很有天分的孩子能打到相当高的水平。但是,我们可以数数,近二三十年来,真正站到乒坛巅峰的职业男子选手,没有一个是以旋转为主的。再就绝大多数习球者而言,先掌握撞击,进而建立良好的手感仍是首先要解决的课题。
      随着弧圈球的风靡,以撞击为主的进攻技术似乎已踪迹难觅。其实撞击从来都没有过时:现代弧圈讲究的是“打摩结合”,我认为,中国初学者第一课仍然是快攻……撞击,今天仍是无处不在,无法绕过。千万不要把撞击与旋转(摩擦)对立起来看,而是要统一起来,因为撞击有助于更快、更好地建立手上感觉。
    中国人一直没有丢掉“快”字,所以到今天仍屹立于世界乒坛巅峰而不倒。这种“快”不仅仅是击球时间上的快,还有方法上的快——也就是撞击的合理使用。笔者一贯认为,在中近台的争夺中,撞击技术仍有生命力。而且只要你想打好乒乓球,就得解决这个问题。适当地在撞击上花一些时间,既可以保证出球速度,又容易合上对方来球的力量。引申一点讲:容易合上力也就容易发出力。初学时用点儿功夫建立撞击、快攻技术的基本能力,打下一定基础后,再改练任何打法,掌握不同打法的高级技术,包括练削球打法,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一、正手攻球

1、先易后难
    业余爱好者练球,刚开始打对攻都会有困难,双方很难打出一定的回合,因为来球“拱”着你呢!不妨先练习攻推挡,你攻,同伴推挡,而后交换练习,你推,同伴攻。有了一定的数量基础后,再尝试着近台稍微发点儿力,比如匀速、匀速、“叭”,三板中有一板加力。待双方能力有所提高,可以进一步过渡到正手对攻。因为正手对攻可以说是基本功里的核心技术,而攻推挡(包括横板快拨/直板反面拨挡)无论速度多快,出球的性质与正手对攻还是不一样,没有那种“拱”的感觉。
1.jpg

2、徒手起步
      开始最好做些徒手的练习。徒手→上台→徒手→上台,慢慢就把动作结构打出来了。这几乎是不可替代的。有人可能会认为直接上台练习就行,但我仍然认为徒手挥拍还是非常有用的,而且是非常非常有用!尤其当你要学习、建立新技术时,徒手练习不可或缺。因为徒手练习不用你过多去想动作,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击球中的感觉。举一个非体育类的例子来说,中国孩子为什么数学那么好?一是确实聪明,二是基础训练扎实,口诀背得熟。国外孩子很少背口诀的,过去都是掰手指头,现在都是用计算器。
    业余爱好者做徒手挥拍练习,不容易像专业队,动不动三、五千次地挥,但基本的感觉要在挥拍过程中找到,比如重心交换、身手合一。在此基础上,把身体打松,能够放松之后,再要求自己做到各个技术要点。假如刚开始就上台打,很多人无形之中就会感觉受到球台和球的制约,甚至不少人动作会立刻变僵,手都不知道往哪里搁了。只有借助于徒手的单一重复,才容易建立动作定型,或者说肌肉记忆。
2240362z3003667yww9e2y.jpg

3、简化动作
    刚开始上台练习,站位基本合理,将手臂放于身侧,台面上就行了。你可以少关注前臂,多注重腰胯。你甚至可以觉得前臂没怎么动,一转腰,球拍就顺势挥出击球了。这主要是建立身前、迎球的感觉。不是球撞到你拍子上,而是你用球拍去“找球”——初学阶段,你对“迎前”这个术语概念可能感到不好理解,那么我们就用最简单的方式来体会,就是“找球”。笔者的意思是,一定要把动作简单化,挥拍就是走直线,最简单也最容易合上力,动作也干净。所谓动作不合理,不外是翻肘、耸肩、吊腕……种种不合理,都属于多余动作,是自己跟自己较劲。其实只要动作简洁,走直线就好。匀速情况下,正手攻球能连续二、三十板不失误,就可以进入下一步练习了,否则手上没有感觉。

4、先推后收
    正手攻球,引拍、迎前、转腰、收前臂……这些教课书上都有,不必多说。今天我们换个角度来看。无论正手、反手,你的技术都是一套系统,在当下,进攻技术的最终目的主要是为了对付上旋球(弧圈)。那么,你知道现在的教练员们怎么为初学者形容乒乓球的正手攻球动作?叫“先推后收”(也有部分人叫“先迎后收”)。与老式正手攻球相比,引拍时前臂位置要稍高一些,向前击球的成分明显得多一些。
    一个“推”字,惟妙惟肖,腰一带,拍一迎,给人的感觉似乎就是“推”出去的。教练员们为什么改用这个词,我的理解,其潜台词有“平挡”的部分含义在里面,板型不能太压,才可能有“推”的感觉。假如板型太前倾,要么是压,要么就变成了“盖”。另外就是稳定性好,整个手臂与身体的一体性强烈,对付弧圈球更有利,不像老式动作过早、过多地强调收前臂。板型越前倾,接触球的面积就越小,摩擦相对就“薄”,回球可能也较稳,但你发不出力。当然,防弧圈时,位置步法来不及调整,偶尔为之可以。
    从根本上说,我还是更推崇触球早一些、板型“亮”(与压相对)一些。这样接触球的面积大,手上对球的感觉就愈发强烈。其实我们不妨看优秀选手近台回击弧圈,凡回球威胁大的,板形都不会太压,这样才会有速度,而不只是旋转。像反剃弧圈球这种技术,回球快,你以为是自己快呢,其实是借对方力的快,是对击球时间合理判断产生的快。对于业余爱好者来说,你先“亮”着板型来“推”球、学撞击,和你一开始就压着板型“干蹭”对付弧圈球,进而再试图打开板形,绝对是两种结果。如后者般先蹭后打的,我几乎没见过成功的例子,而像前者那样先打后拉的,成功者比比皆是。
224042ze34gy8wo8rox433.jpg

5、把球打长
    如果你练正手攻球时习惯性地用手腕“勾”球,或过早过多地收前臂,致使球在过网太近的话(换句话说就是球打的线路太短),你可以放一个小物件在对方球台距底线适当的距离处(适当有点高度的任何小物件),量化的话距底线50公分左右,每板球都力争越过它,这样你想不打长都不行,而且非得用重心配合动作把球“推”过网不可。仅仅把球打过球网是远远不够的,要打到底线去,宁可出界算好球!但不能下网,因为下网肯定不对,而出界往回调容易。这样练习,你打出的球有弧线,还够长;练一段,击球时向前多一点,摩擦少一点(弧线相应低了),直到不再需要借助障碍物。

13.jpg


6、以退为进
    越站近台,球往往容易打得越快,而成年人往往在越打越快时,惦记着发力,但是,只是上肢过多过早地发力,动作极易变得发僵。这样,你根本就无法体会到最重要的重心交换!适当的时候,不妨站位退出去,两脚更开,纵向感更强,左脚更偏前一点,膝盖往里屈,重心放膝盖上,含胸收腹。在退出球台击球时,你必须借助重心转移的力量去把球打得够长,而且刚开始时,不必发力,就用腰带手,荡秋千似地把球荡过网去。贴台站,你可能靠手臂就能把球“糊弄”过网,站位离台越远,越得靠重心,靠蹬腿转腰。这就跟打网球似的,网球为什么不可能只靠手打,你打出的球到得了网前吗?乒乓球与此同理,中近台打熟练了,然后挪回近台,还是这感觉,站位略作调整,动作幅度稍小,重心交换的感觉不就出来了吗?
    其实,这是一种能力的训练,根据站位的远近、来球的具体情况,可以较自如地改变动作外形的幅度。成年人可以早一点练习这个计划。这既是训练手段,也是日后的实战需要。从步法的合理性来说,前后步法的运动方向也是斜上斜下更合理一些。
    练习动作的幅度,跟身体尺寸比较,肉眼看大约1.1比1合适,就是说,看上去动作偏大一号,至少半号。这样才能保证日后的击球质量——你打比赛时,由于紧张等各种原因,动作幅度一般会缩小。这样,刚开始建立动作时,不要觉着外形上看有点笨拙,有没有内在感觉自己知道,合理就行。我们不能只看“白天鹅”那段,还得先经过“丑小鸭”这段呢。
2240496gx6n2n2gza06606.jpg

7、逐级换挡
    同伴最初给你“喂球”,用“喂”这个词是很传神的形容,利益是均等的,你也会花相同的时间精力陪同伴练。刚开始时,最好是多挡少推,纯粹借力,别发力。假设同伴是直板推挡,他的前臂甚至都不用有动作,这样过来的球不拱,便于你还原和下一板的连接。如果他前臂伸出或突然加速发力,你往往会被来球顶住。如果同伴水平够高,最好能在挡的基础上,根据你掌握动作的能力,把喂球的速度力量一点一点往上调,领着你打。每一次都比你现在能接受的速度恰恰快那么一点点。具体快多少没法量化,你们可以去试,过快了往回调,慢了往上加。合适了,就把这速度保持一段时间,不要无休止地加速加力。当你对这个级别的速度力量适应了,再练习一段时间能掌控自如了,再往上加。
      其实,能够保持住某个节奏稳稳地慢慢地连续打上20-30板,就证明你对这个速度有了基本的控制能力。这个指标性的要求非常重要,否则就不是你能掌控的速度。一快就乱,一打比赛就变形,更遑论发力了!以上说的练习内容,基本上是强调借力为主,顶多是借力中发一点力。不能合理地借力是无法更好地发出力的,说白了,就是不能过早纯粹靠自身的发力来练习,结果肯定不会好。这是铁律!
224057f2fry1ox1y5mcxfo.jpg       

8、打出节奏
    让同伴把速度适当调整,保持在一个你能完整交换重心、动作可以100%地挥动为尺度的状态。此时可以更进一步,以三板或四板为一组,前两或三板匀速挥动击球,第三或第四板突然加速,变成:1、2、“叭!”,或1、2、3、“叭!”。“叭”的那一板在速度和力量上与前几板要有反差。这里有个问题要特别提出:前面的两或三板球,动作幅度一定要和最后一板球一致,不能小,不能凑合!
    最后一板球击球时间不变,但要在触球前瞬间加速,就是在最后触球前的30公分左右的距离内瞬间加速。随后放松还原,准备下一个循环。这样你的动作就不容易僵。否则,动作没打开,只想去发力,是基本功练习时最不可取的。同样,支撑这个练习的首要因素还是重心交换。
    瞬间加速的那一板球,要顶着球打。这有两层含义:来球跳到最高点,是你触球发力最好的“点”,更是你可以借上来球之力最多的“点”;而只有带着重心交换做动作,那个“顶”上去的感觉才出得来,这既是合力,又是迎球。这种训练对日后前臂、手腕手指在击球时要起的作用,是重要的前期铺垫。为什么不要求板板都发力,一是程度问题,初学者不宜;二是练你的击球节奏。但我不想掉书袋似地照本宣科,而是用实际练习来体现。同样的击球点,你不能全用一个速度打。这既练了发力,节奏也出来了。从三板对一板,到两板对一板,最后能练到一板对一板的时候,正手的威力就开始显现。然后,你可以站位退出半步,双腿站得更开一些,重心再低一些,击球时由后向前的感觉再多一些,每板都能发个7成力。这时,你正手的速度力量可以说基本建立了。

9、死球活练

      起步阶段,往往是以借力为主,这样易于动力定型。但要注意,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越打越贴台,结果动作越打越小,而现代乒乓球对力量的要求却越来越多。解决这个问题有很多方法,笔者的建议是,近台攻球手法有了一定的稳定性后,不妨练一练带前后步法的连续正手攻球。1/2台就够用。先站在你平时练正手攻球的基本站位上,打两板,然后左脚往斜后方退一步,右脚肯定要跟着往斜后方迈,同时转腰摆手、转腰击球,也是打两板,再回到原来贴台的位置上,打两板,再退,再两板……这样就变成了斜前后方的两板两板交替练习,这种斜向的步幅如果能越走越大,你在中近台也就能正手攻球了,你的正手动作就打开、打活了,能大能小,收放自如。

    224105ghhl41l7hmzshg7l.jpg

10、尽早侧身
    实战中,中国人一般还是强调多一些使用正手,其中用得较多的是侧身位正手攻。所以,我们不妨早些开始练习侧身正手攻球。在正手位攻斜线时,很多教练会强调触球时要打在球的纵轴线偏右一点,但在侧身位攻斜线时,就需要做相应的改变,尽量击打在球的正面纵轴线上,否则会变成“勾”着打球,球速既慢又乏力。这条线还有一个现象,给人的感觉似乎比正手斜线要长。其实这是侧身造成的,所以,打这条线时,还要更多地向前打,争取把球打到对方的底线,否则,威胁和杀伤力会小很多。
    (注:练习侧身斜线有一个细节需要大家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正正手位练攻斜线,我一般要求重心要完整地从右脚转至左脚上,但侧身斜线略有变化,一是向前打的成分多一些,二是重心交换时,右脚还要吃住一点劲,不能100%转至左脚上,否则不是打不长就是角度打不开,球总往偏中线方向跑,这不同的两条斜线得打出不同的感觉才行!)
224117tlxazepg9hmzxaeh.jpg

11、多练直线
    直线与斜线的练习比例,我建议不能少于3:7,肯定是斜线多,但也不能一味斜线。基本技术动作较自如后,就要加大直线的比例。我观察过,很多业余球友侧身几乎只会打斜线。其原因固然是斜线好打,但更为关键的是小时候或学球阶段斜线练得太多了。要知道,乒乓球比赛中,会打直线才是真正的高手。你可以观察职业选手尤其是老瓦的经典赛事,正反手打直线使用频率之高,超乎你的想象。
    侧身打斜线,站位时左脚前插会多一些(右手为例),打直线则不然,左脚不能前插太多,站位要相对稍平。只有先把站位调整好了,整个动作才能合理,否则不是斜线好就是直线好——站太平了,打斜线好不了,要不然只能“抹着”打;左脚前插过多,一定是打斜线好,打直线容易“搂”。练侧身正手,我建议多练一点打直线,打直线好的人,斜线差不到哪里去,而只会打好斜线的,直线好不了,因为直线比斜线难打,线路短,下手得快,动作得更为紧凑。
   另外,侧身打斜线,要把前臂“收”的感觉变成多往前打。多往前打,少往里收,前臂“收”多了球长不了,而且撞击少了,会形成“裹”着打,绵软乏力。练习方式一般是:1、单一斜线;2、单一直线;3、复合线路。可以用2x2 或3x3的方法练习,即两板斜线+两板直线;或3+3,练到这个计划时,由打斜线变成打直线或者颠倒顺序时,脚下的站位要做小范围的调整,斜线时左脚偏前多一些,直线时双脚的平行感多一些,用小范围的垫步最好。这是非常有用的一个计划。手与脚协同,并碎步一体,希望大家试一试。(按,下图说明有误,原文是以右手为例,图示为左手)
224129whocdzi10hi9hcw0.jpg


二、反手技术

1、别立拍头
    初学横板反手技术,经常遇到的一个困惑就是,拍头横些好还是立些好?我的观点是:拍头稍微高一点可以接受,但不能完全立起来,否则以后台内技术不好练,球拍伸不进台内,就是进去了也无法很好地用上手腕手指,损失太大。拍头立一些当然也有好处,比如以后防弧圈方便,但你只能“贴”,你发不出太大的力,这样的板形就像帖雅娜的反手那样,借力很好,发力就差多了。这里想给大家一个重要的建议:初学建立动作阶段,要想到以后的发展,要考虑日后往下练的时候能掌握更好更深一层的技术。所以,你的正反手技术动作要练成一个合理的系统,而没有太多外型上的变化,这样,掌握起技术来容易、合理。不能反手拉球时这样,快拱时那样,三、四种变化,练习新技术难度高,使用起来更痛苦。只有刚开始时设计合理,以后往上加技术才容易。
   
2、由轻到重
    开始以反手平挡为主,少点摩擦,要建立“顶拨”的概念,就是身前、上升中后期触球,不能让球顶住你。反手的空间小,后退更困难,这个关键概念不建立,以后的反手技术会处处被动。业余爱好者很多都看技术文章,喜欢直接就练快拱、快带、弹打……不是不行,但最好还是先有快挡、快拨的基础,然后练反手攻,再进而练习弹打、反手拉球。其过程应该是从借力过渡到发力,太激进反而欲速则不达,所以刚开始不能上来就练发力。
224137ukeusz5y6yvykssy.jpg

3、合理供球
    同伴配合你练习时,球要打到你身体纵轴线稍偏左一点,但不可太多,太偏反手位你就发不好力(这是近台技术,不是反手中台发力拉),而且近台贴挡、快带弧圈球时容易时间过晚,被来球顶住而发不出力。同时,喂球别太短,当动作挥到手臂完全展开距离的70-80%左右,是最好发力的位置,过了80%就变成了“够”着打,那就失去了对动作的控制,低于50%则会被来球顶住了,无法发力。
224146v6wrmwv02ji8v525.jpg

4、切忌翻肘
    由平挡过渡到练习快拨技术时,肘不要翻动太多,而要有点撑住的感觉,用外在的形态来保证你动作的稳定性。如果不自觉翻肘太多,我的思路是矫枉过正,宁肯直前直后的出手、还原,也不接受翻肘,不能用肩去支撑动作。所谓翻肘,其实是用肩来支撑,到最后是肩酸,那就不对了。刚开始时你可能会觉得自己在做机械运动,没关系,随着动作越来越熟练、紧凑,再把触球时的动作往右斜前方挥动,就会越打越开,看上去受用了。

5、留出空间
    此外,一定要有还原,刚开始还原要做得夸张一点,这对以后保证反手技术质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还原引拍时,前臂不要太贴近胸前,因为反手不像正手有那么大的回旋空间。如果太贴身,以后防弧圈时很容易被来球顶住。
224153nkof5lajs25narqo.jpg

6、手背微拱
    横拍初练反手技术,有了基本外形之后,不妨刻意让手背略微拱起来一点儿,这样手背与球板成一平面,更容易建立“贴球”的感觉——从前臂外侧,到手腕,到手背,建立这种一体的感觉。由于反手位技术受身体结构的限制,特别是近台技术没有正手那么多的空间去施展,这就要求肢体结构要紧凑,体现在近台挡拨、快拉、弹打时既能保证速度,又可以发得出力。手背微拱及与手腕手指的配合使用的好坏,将在挡弧圈、快拉快拱,特别是弹打发力时,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王涛的反手弹打为什么天下第一?笔者曾跟他交流过,问他“发力怎么发?”他说,“手背拱起点,到出球的最后瞬间这儿跟出去,拱一下,叭!然后马上放松。但也不能完全拱出去拱到僵,否则也发不出力。”坊间一提反手发力就用一个“甩”字,那样练出来的反手几乎一文不值!

7、略为往右
    关于迎球时的挥拍方向,借用李晓东的话说,反手挥拍时别只强调向前,稍微向右挥一点,其实就是向前。因为人的生理结构决定了不可能单纯向右,必定是向前。我的理解,更主要的是,这样会使动作结构更经济、紧凑、合理。
224200hgr658qdqzpj6fuu.jpg

8、先斜后直
    刚开始还是练习打斜线。反手技术与正手的最大不同是击球时间,一般是上升期后段触球。所以,节奏上的感觉是快多了。但正是由于这个不同才产生了一个最常见的问题:越打越往前赶。就是越打越早。绝大部分初学者都是因为一个原因:还原太快。
    前面我们讲过,反手空间小,正因为这一点,特别是练单线时,还原变得似乎容易了,再加上刚开始的拨挡等技术结构相对的简单,还原过早就形成了。初学者这时还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动作,看上去就成了拍子挥出去,动作几乎做完了,才碰到球。这时,一定要换个方式,看对方的球拍,也就是盯球。动作还原之后是无法把手放在那里等球的,肯定是就势再挥出去。所以要慢引拍,根据球的速度还原,对着来球的轨迹迎球打下一板。只有对上了来球的节奏,你练出的动作才值钱,否则就是假快。
    斜线能打十几二十板就可以适当练习直线了。打斜线向右挥的成分多一些,触球的部位为球体纵轴线偏左一点,但打直线时,首先手腕要向内多屈一些,外观上看就是手背拱起多一些,触球点向中心线靠,动作简单,然后向前挥动多一些,直线打得越直越好。


三、直板推挡

1、重心稍高
    从站位上讲,其实横板也是一样,但直板更要特别强调一下,打反手或推挡时身体重心应该比正手稍高一些,这样才发得出力。直板推挡有一个常见的问题,业余选手尤其如此,就是由于动作和击球时间的错误,无法在合理的范围打到球,总觉得自己个子矮,于是就耸肩架胳膊。这里,除了站位合理之外,要强调盯球后的引拍和其后的前臂伸出迎推,再有就是一定要在上升后期触球,晚了一定被顶住,多高的个子也没用了。直板打正手靠的是拇指及中指的配合,食指搭在拍肩上,而推挡时,拇指要放松,靠食指中指击球,特别是中指,要倚仗它来传导力量和控制落点。这也正是打中国式直板时,主要由三个手指互相配合、协调工作的难点和精华所在。
2、动作有根
    直板推挡纯粹往前推的感觉会多于横板动作,横板(斜线)实际上是要求往斜前方挥动,而直板推挡,直来直去的成分更多。但要注意,还原时不能只往后拽胳膊,重心感觉应该是偏左腿支撑多一些(右手为例),而能做到这一点,还原时一定要用重心带手臂还原,再次推的时候,还要用腰把手臂送出去。否则,几板球下来,胳膊就吃不消了。每一次的推挡动作完成时,右膝和腰要有制动并支撑的感觉。如果重心运用得好,手就能放松,而且动作有根、快慢自如,技术提高就快。


3、斜直变化
    开始练习推挡不必强调“盖”(压板型),平推就行。到一定熟练程度后,要练斜直线的变化,借助拇指、食指、中指三个手指来调整板型,这是打中式直板永远的功课,击球时尤其要体会、揣摩中指对落点力量控制时“顶一下”的那种感觉。直板推挡在推不同线路时,主要靠的是板形和球拍触球时那个点的变化来完成。


    《后记》:这是一篇几年前写的文章,确有不尽人意之处。这次有朋友索要原稿,所以稍作修订。在这里我想强调一下,随着新一代运动员的崛起,对技术的要求有了相应的改变,就本人的能力水平,加以简要说明:
    1、如果说老瓦、孔令辉一代所代表的是横板的技巧派的话(我认为萨姆索诺夫、波尔亦属同类),现在却是张继科、樊振东一代更凶狠,力量、旋转兼顾的一代。所以,撞击非但没有失势,反而变得更有生命力了。因为当道的撞击+摩擦式的弧圈球就是这么要求的。
    2、塑料球挡不住地来了,根据试打效果看,旋转、速度都有一定程度的减弱,这样,力量的地位就会明显升高、加大。而要发出更大的力,除了技术动作合理以外,离开撞击这个核心元素免谈。
    3、有一点需要和大家商榷:再现代的技术也是脱胎于前一代,甚至前二、三代的技术而来,没有无本之木那一说。所以除了细节上的改动、调整,动作的具体要求与时俱进,只要乒乓球还存在,只要那个球台的距离还存在,撞击就永远也死不了!
    4、撞击比摩擦更能在早期训练中帮助习球者建立手感、建立发力机制,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我认为至少在近期,仍然如此。
    5、反手技术的突变,使得原有的指导思想受到了冲击。至少在职业选手圈子内,反手进攻技术已经成为得分的重要手段,成为组织进攻的发动点,是一个运动员综合实力的体现。当然,这是在职业选手层面的现状。作为业余爱好者,我们可以借鉴的是,在建立较好的手感后,加强弧圈球的旋转成为必须。而现代理论对拉弧圈球时是有高要求的:先击实,后擦转,具体地说就是:上台→拉转→弧线低→拉死,拧拉更是要求:球到对方台上后要下沉、下坠,跳得越低越好!
    6、所以,有个说法请大家体会一下,那就是:每一板拉弧圈,力量都要串至板头,否则动作不能算是完整的。做到这一点,业余选手确有难度。但只要交换重心解决的好,动作放松合理,达到一定程度的追求是可以做到的。简单地说,就是不管什么技术,尤其是进攻技术,发力必得起自下盘。就是我们常说的,动作出了毛病,一定要从下往上找原因。这是我们教学时几乎可以说是“定律”的东西。有的说法你一定听过,就是把力自脚(或腰,髋,交换重心等等等等)传导到上身,然后由收前臂来体现,庄则栋老师的大臂前臂手腕手指说你一定也听说过。举例说:拉半出台下旋,动作最后的最后,是要由食指带动板头向上加力来体现的,但反手近台反撕则是拇指内侧+手腕手背把力串至板头,用力方向是板头向下来体现的。这有个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身体里力的传导尽量同时同向地传至板头,这才算是尽善尽美了。只能是“尽量”,所以艺无止境,大家努力吧。
    遗憾的是缺直板横打的篇幅,只好以后再说了。抱歉!
                                         北京 甲午清明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