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宫一号数据推广商用 为中国空间站商用打前阵|空间应用|厨子

 GCWS 2014-05-19

——记天宫一号数据商业服务路线图

“天宫一号的数据,就好比高质量的土豆,我们用厨艺来精细加工,将这些土豆烹饪成精美菜品。我们希望菜端上桌后,客人吃完觉得不错,下次还想点这道菜。”

天宫一号数据的商业服务已经运行两个多月。

近日,《中国科学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以下简称空间应用中心)了解到,目前,“天宫一号空间应用推广服务平台”的注册用户已有两百多人,商业代理机构陆续接到订单,其中部分订单已完成交易。

3月2日,空间应用中心与首批三家商业代理机构签署了《天宫一号应用数据商业代理协议》。自此,天宫一号的数据服务从过去完全免费的公益模式,走上了公益与商业服务并存的新路。

“这使我们必须面对新的压力,不过,这种压力是我们愿意看到的。”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张善从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

一个服务平台,两类数据用户,三家代理机构。天宫一号数据的商业应用之路仍在探索之中。

从无到有:把工程“用”起来

4月份,某海域发生漏油事故,紧急之下,当地用户找到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以下简称遥地所),希望能够帮助他们获取该区域遥感数据。

“我们将这一情况报告给空间应用中心后,他们调整了原先的拍摄计划,优先安排观测并获取该区域数据。”遥地所数据服务部主任苏杭告诉记者。

自商业服务开始,空间应用中心接到的类似紧急需求越来越多。“商业应用是检验工程技术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张善从表示,天宫一号机动反应性强,高光谱数据质量好,精度高,能提供快速的数据服务。不过紧急事件的增多,用户对于付费数据要求的提高,还是让工作人员感到了压力。

但作为探路者,张善从却乐于承受这样的压力:“载人航天等许多国家航天工程往往重建设、轻应用,很少涉及商业应用。我们之所以要探索商业模式,目的正是想让国家的投资更有效,在‘反哺’航天工程的同时,更好地提升数据服务质量。”

据了解,目前,在天宫一号数据服务方面,空间应用中心的主要任务有三类:一是飞行器有效载荷的运行管理;二是数据加工处理与管理;三是提供数据服务,由指定代理机构去做更多的增值服务。

商业运作:“上帝”更愿当“厨子”

采访中,张善从将三家指定商业代理机构——遥地所、中科院电子所(以下简称电子所)、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比喻为“上帝”。“他们是我们的服务对象。”他说。

作为数据处理与分发单位,空间应用中心并不直接面对商业用户,他们将对地观测数据提供给代理机构,再由代理机构按照用户需求,将数据加工至更高级别的增值产品。

但是,被视为“上帝”的代理机构却更倾向于将自己定位为“厨子”。

“天宫一号的数据,就好比高质量的土豆,我们利用自己的厨艺来精细加工,用这些土豆烹饪成各式各样的精美菜品,满足客人的多方需求。我们希望菜端上桌后,客人吃完觉得不错,下次还想点这道菜。”电子所信息技术创新工程中心高级工程师王军锋说。

不过,这样的“厨子”并非人人堪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