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产量创历史记录,果农们却为此忧心忡忡——
地产水果丰产难“丰收”?
本报记者 周伟蔚
昨天的一场雨,让西山黄家堡村村民吴阿姨心中喜忧参半:忧的是还有一两天就可以成熟的枇杷被雨一淋,恐怕有不少要崩裂变坏;喜的则是这场雨有可能会“冲”低丰收年的产量,让市场上单斤价格可以高一些。吴阿姨的这种矛盾心理也是东山、金庭很多果农的心声。 据介绍,今年地产枇杷产量有望突破历史记录,达到3500吨。然而,在市民们“摩拳擦掌”准备大饱口福时,当地不少果农心中却充满焦虑:辛苦一年的劳动果实已近在眼前,却在最后几天面临天气和市场的双重考验。枇杷的生长异常“娇气”,成长周期覆盖一年四季,被称为“果木中独备四时之气者”。但这种凝聚果农整整一年心血的水果,长期以来却难以逃脱被天气和市场“牵”着走的命运,丰产难“丰收”成为历代果农们走不出的怪圈。 担忧:产量过高,果农担心价格被“冲”低 19日下午,看着窗外的雨,吴阿姨心情非常复杂,她告诉记者,枇杷整个生长过程都对天气要求非常高,即使离采摘的日期只剩一两天,依然无法准确估计今年的产量,因为有可能一场大雨过后,很多枇杷吸收水分就会崩裂、变坏。 记者了解到,根据今年枇杷产量大增的情况,目前市场上的预估价在每斤20元左右,然而,不少当地果农对这个数字并不乐观,“产量这么高,能卖到一斤18元就很不错了。”吴阿姨推测。枇杷的产量受天气影响较大,“大小年”现象比较明显,而价格又与产量息息相关,每年的价格都不同。不少当地果农都提到前年的收成:前年枇杷在成熟之前被淋雨较多,因此当年的枇杷崩裂了近一半,导致单斤价格高达四五十元,后期甚至“飙升”至70元一斤。70元一斤的单价是否太高?面对当时外界的质疑,吴阿姨一脸无奈:“那年很多人都抱怨枇杷价格不合理,但当客人们跟着我上山去采摘,亲眼看到枇杷的种植环境后,大家都说这个价格其实并不高。” 吴阿姨介绍,种植枇杷需要经历重重“闯关”。首先在种植期间,因为枇杷需要依靠照射阳光提高甜度,所以果农们要将枇杷树种在山顶,施肥、匀果、除草等工作都要往返山顶、山下。当辛苦了一年,看着果实即将成熟,果农们又将迎来第二波挑战:枇杷的成熟期往往多雨,他们整一年的劳动成果有可能在最后一两天遭破坏。即使顺利采摘下成熟的果子,农民们依然面临考验:枇杷的价格根据“大小年”产量不同会有波动。“种枇杷是一件劳心又费力的事情,收获有时远不能和付出成正比。”吴阿姨的感慨得到了周围不少果农的回应。 反思:土特产不“土”,为何不能与“洋水果”比肩 黄家堡村村民蒋回荣家种植有200棵枇杷树,作为新生代农民,深谙市场规律的他却舍不得为亲手种下的枇杷估价:“听说今年价格不会高,我只求在一个相对平稳的价位把枇杷全部销出去就可以。不忍心看到它们烂在地里。”蒋回荣说,自己靠土地为生,在他眼中,枇杷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水果,更是陪伴了自己一年的伙伴:“天天料理它们,眼看着一天天长大成熟,怎么可能没有感情。”曾经有一年,因为产量太高,枇杷的单斤价格一度下跌到5元不到,蒋回荣家中还有200斤枇杷没有销出去,在贱卖和任由它们烂在地里两个选择里,他做了第三种选择:赠送给朋友。 蒋回荣说,自己心中一直有个疑问:“枇杷长在最生态最干净的环境里,营养如此丰富、产量又是有限的,本该是珍品,为什么价格却一直上不去?”蒋回荣告诉记者,他看到很多进口水果包装得很美、摆放在精品水果店中,动辄单斤价格近百元,依然很多人抢着买,想到自己种的枇杷却一直被贴上“土特产”的标签,不明白为何人们习惯于将枇杷的销售定位于城里人上山采摘、果农挑着担子进城卖的传统销售形式。 蒋回荣也曾试图让枇杷“冲”进大都市,他嗅到了枇杷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商机。“但不熟悉那边市场,尝试了几次,都失败了。”几番折腾,蒋回荣还是退回黄家堡村,沿袭着自产自销的传统模式。 尝鲜:“金选枇杷”闯入沪上金融区,为地产水果“撑腰” 今年,东山、金庭蒋回荣们的设想有望被实现。吴中区农业部门结合当地15个果品合作社,精挑细选了一批品相最好、口感最佳的枇杷,并请来台湾知名设计大师蔡慧贞进行外包装设计,这批被命名为“金选枇杷”的产品将带着果农们的期待,以10元一颗的单价进军上海等大都市。记者了解到,19日是“金选枇杷”上市的第一天,上海陆家嘴金融区的一家公司发出了一笔多达2000斤的订单,而上海国金中心、淮海路、香格里拉大酒店等销售点也纷纷传来争相购买的信息。 记者在东山镇大咀山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的收购点见到了果农周福根,他正在收购当地产出的最好枇杷。周福根告诉记者,想成为“金选枇杷”不是一件容易事。白玉枇杷要求单颗重量在40克以上,青种枇杷单颗重量在55克以上。此外,果型必须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绒毛完整,枇杷柄统一在2厘米左右。而这还只是“金选枇杷”的第一步。为了让地产水果“闯”得更有底气,吴中区农业部门还专门请蔡慧贞大师为枇杷设计包装,并在每个包装盒上贴有二维码,客人可以查询枇杷详细产地、联系电话、地址等信息。 与20元一斤的市场价相比,10元一颗的“天价”是否会被认可?记者联系到订出2000斤订单的吴先生,吴先生是陆家嘴一家金融公司的高管。谈及自己购买的原因,吴先生说:“我是为了送客户,他们也都是金融界的高层,我希望可以拎着精致的礼品盒出入写字楼,而不是提着一只只红色的塑料袋。对我而言,专程来东山、金庭采购太浪费时间。”吴先生说,其实自己是地道的苏州人,他很理解果农的辛苦和枇杷的价值,而在他所工作的寸土寸金的陆家嘴,不少水果都卖得比“金选枇杷”更贵,看到这次家乡的水果在金融区“发声”,他感到很高兴。 吴中区农业部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金选枇杷”只是一种尝试,目的不在于卖出去多少,而是希望以此为契机,让地产枇杷的价值被外界重新重视,给当地果农一个“丰产又丰收”的期望。 |
|
来自: 苏迷 > 《苏州太湖旅游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