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油画-名人佳作 庞薰琹之《贵州山民图篇》

 愚雅轩 2014-05-21

 

油画-名人佳作

 庞薰琹之《贵州山民图篇》


 庞薰琹

庞薰琹贵州山民图

 

    庞薰琹中西融合的绘画艺术在其作品中得以充分的体现。《贵州山民图》系列是庞薰琹创作的一组工笔重彩画。这些作品反映出他在绘画艺术上新的思考和探索。作品描绘西南少数民族生活和劳动的不同的场面,表现他们的愿望和愁苦。画家十分熟悉笔下对象,具有娴熟的艺术技巧。他把西方的写实素描技巧融进中国画的情趣之中。作品中人物似有几许淡淡的哀愁,生动地传达出时代的情绪。他用浪漫的色彩再现了柔和、淡雅的贵州景色,低矮的茅屋、与鲜艳的民族服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将传统国画的兰叶描与铁线描合用,线条结实有力而有韵致。显然已与决澜社时期的作品不同,和留法时期的作品相比更有变化。不论白描、淡彩或水彩画均趋于写实而赋有装饰性。多年的磨练使他的创作更具中国气派,在使用传统与现代绘画的表现手段上,也更为娴熟。苏利文先生评价说:“与他的许多同事不同,他不满足单纯的临摹,而是把题材作为出发点,创作出一种结构合理、令人满意的《贵州山民图》。”

 

 《撑伞走亲》
贵州山民图》撑伞走亲

  庞薰琹 白描 纸本 41.5×31.5cm 1945年 常熟美术馆(庞薰琹美术馆)

 

  1938年,庞薰琹深入到“地无三里平”的贵州地区,当地土著居民的歌舞和纯朴的性格、健壮的体格、欢快自立的精神,极大地吸引了他。他踏遍80多个苗家山寨,创作了20幅《贵州山民图》。庞薰琹:“我认为研究少数民族的民族传统,必须采取严肃的态度,不是用那种猎奇的眼光,有些装束过去存在,现在他们自己已经抛弃,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意见。少数民族都比较单纯、善良,内心是美的,我们应该看到这种内在的美。”

 

  庞薰琹在创作《贵州山民图》时,选择了一种适合表现个性特征的独特艺术形式,那是中西绘画融合成有机整体的崭新的艺术形式的探索,标志着他是在与法国的传统决裂中探索着自己的艺术道路,因而有的批评家称这批作品为“他的艺术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作品。”20世纪40年代的庞薰琹是白描高手,眼明手巧,走笔如行蛇,游丝似银钩,傅雷称赞他“具有东方人特有的气质,他的线条艺术成就很高,是东方人中的佼佼者。” 为此,其中10幅为英国皇家协会收藏,其余则为中国美术馆珍藏。

  庞薰琹是中国画家进入苗寨,表现贵州苗族生活的第一人。在完成《贵州山民图》的同时,庞薰琹还画了一批反映苗民民俗的作品。

 背篓 1946年 水彩画 40×30cm中国美术馆藏

背篓 1946年 水彩画 40×30cm中国美术馆藏

    《背篓》即是庞薰琹这一时期创作的一件淡彩作品。他将画面作了高度平面化和装饰化的处理,写实和变形结合起来,具体的人物形象和非具体的装饰图案结合起来,再现客观对象和表达主观情感结合起来,作品艺术形式和谐完美,从形式美的外表迸发出艺术家心灵深处的激情。揹篓和植物笔法细腻而严谨,衣饰在对比中衬托出明净的及其略带忧郁的神情,体现了画家寓雅典精致于平淡之中的艺术构思。

赶集归来 1944年作 纸本 46.5×36cm 
橘红时节 1942年 43×35cm 庞薰琹美术馆藏 

 橘红时节 43X35cm 1942

 

   庞薰琹1942画的这张《橘红时节》,橘果灿烂,衣饰精致,人物夺目。庞薰琹一向认为画作应该“足够妙”,他在画苗家女子时,不是为了只画她们的形,而是专画她们的气韵,要她们呼之欲出。

   在画苗家女子的蜡染头帕与刺绣围兜时,庞薰琹曾因要记录下苗族刺绣的本来面目而需将花纹仔细描出,这让他感到笔法拘束,失去自由描绘的心性,好一番苦闷。但他这一点小小的耐心,这一点点精致的勾勒,为整体的画面增色良多,后人既可于其中见到银饰与刺绣的工艺特点,也可见识苗家女人在那个时代就已拥有的好美的传统。

   在现实生活里,为劳动之便,苗家女子一般只着朴素结实的粗布衣服,因为棉花难种,棉线难纺,棉布难织难染,她们只在节日里才身着盛装。画里的苗女穿着盛装,是艺术的需要,亦是艺术的再现。

名族少女 , 1944年-1946年 
庞熏琹 40年代作 苗女 
 庞熏琹 苗族女孩 纸本设色
庞薰琹 背筐少女 
 庞薰琹 采摘
 庞薰琹 人物 纸本 水彩
 庞薰琹《贵州山民图卷》中的苗女
 人物
 笙舞 庞薰琹 1941年作 纸本 39×52 庞薰琹美术馆藏

笙舞 52X39cm 1941

 

    苗家人每年都有自己的许多节日,一年中最热闹的是过苗年,十二年一个轮回的是更隆重的鼓藏节。每逢大大小小的节日到来,苗家人都会齐齐聚会欢庆,吹芦笙的吹芦笙,跳舞的跳舞,唱歌的唱歌。

    庞薰琹1941年创作的《笙舞》,就是一幅表现苗族人民欢乐节日的盛典场面,画面安详,调子热烈,画得真是太入眼了。绘画“要有自己的想法”, 是庞薰琹一直潜心追求的终极目标。这朴实的语言,听上去简单,做起来好难。

    在这幅作品里,他的“想法”有如神助一般地被再现出来。正面、背面、侧面、半侧面的苗家青年男女,被画得眉目传神。人物亲密却并不拥挤,疏密有度间描绘出他们在节日里的热闹与欢快。盛装少女与男子的面庞,是庞薰琹特有的写实又略有夸张变形的笔法。衣服上的贴布绣、十字绣历历在目,这些细节的描绘并不使画面小气,反而起了点睛之妙。

     静止的画面,仿佛能听到悠扬的乐声。

 盛装 1942年作 水彩 45×43.5cm
 挑花 1945
 小憩 1944年作 纸本 40×52.5 庞薰琹美术馆藏

小憩 52X40cm 1944

     1944创作的人物画《小憩》,作品同样是惊艳的,既有扎实的基本功,又有对于现实的超越描绘,是令人倾倒的上品之作。

     敷色照样是他那种特别的调子,很漂亮,很沉着,无坏笔。晕染勾勒间,苗家女子大方健康的五官、稳稳端坐的体态便跃然纸上。人物的相貌既有苗家女子的特征,又有画家的想像与提炼,不纯粹照样画样的。衣服的质地是苗家世代相传的家织布,色彩晕染得当,粗厚的肌理是出来了的。

     最妙的是,过去的许多古画美则美矣,但因中国传统绘画里没有对于人体的写生,所以往往只见衣服不见人体。而庞薰琹的衣裳下,是有结结实实的身体的,这与传统的中国画有着极大的差别。

    山脉之层次,树木之远近,既衬托人物,又与人物浑然一体。

 
《撑船》 
 《撑伞走亲》
垂钓 53X33cm 1944年 

 垂钓 53X33cm 1944

 

    1944年画下的这幅淡雅的《垂钓》图,完成于抗战胜利的前一年。在庞薰琹一系列的山民图里,这幅美态的作品有着最浓的诗意、最闲情的逸致。春江水暖鸭先知,是庞薰琹先生预知到抗战快胜利了吗?是他的内心蕴含着对幸福生活的暗暗期待吗?春天,桃花灼灼盛开的苗寨确实是这个样子,不,比这个样子更灿烂、更醉人。倒是这番悠闲自在的垂钓,在苗家人的日子里是少有的。山区偏远,物产匮乏,家里吃的喝的,样样要靠自己的双手去生产出来、换取回来,不劳不得食。女人从早忙到晚,从春忙到秋,一直少有歇息。钓鱼,是万事做完后的闲情,是一种心情安逸的象征。

    那本来就是庞薰琹的心境吗?

 

归来 
 贵阳夷族洗衣图
黄果树瀑布 
绢本水彩《贵州山民图》(丧事)(40x33.5cm)1942年 庞薰琹美术馆藏 
乐舞 
苗人畅饮图  66X45cm 1941年 

苗人畅饮图  66X45cm 1941

 

   1941年画下的《苗人畅饮图》是值得大大一书的,画中不但能见到他们那个时代居住的茅草屋——这与现在苗家人气派的吊脚木楼已很不相同了——或是那个时候人口稀少之故,而描绘的喝酒场景,确实是苗家男男女女最热爱的生活内容之一。

   在苗寨,家家自酿米酒,人人擅饮会喝。逢年过节、婚丧嫁娶,苗家人往往一边痛饮着美酒,一边唱着酒歌,从日落喝到清晨,又从清晨唱到日落。女人喝酒甚至比男人更凶,喝醉了一头扎进沟里是常有的事。多少的情爱事、欢笑事,也与喝酒有关。

   庞薰琹在这里画的,是男人劳动之余喝酒解乏的场景,他们有的背绑蓑衣,有的腰扎绳子,有的背挎着酒壶,大概是为哪家建房子背石头去了,苗家的风俗习惯一直是这样:一家建屋,家家出力。劳动一天下来,大口地喝美酒,是何等的至美事。

   庞薰琹的笔,画出了苗家男人喝酒时的畅意,神思与他笔下的人交融在一起。

苗舞 
 
庞薰琹 山寨图 
庞薰琹水彩作品《割稻》 

割稻 水彩 绢本 54.5×40.5cm 庞薰琹 1946年 常熟美术馆(庞薰琹美术馆)

 

  继20世纪40年代初完成20幅《贵州山民图》之后,庞薰琹于1946年回到上海,又以同样的手法,以苏南农民为对象,创作了水彩画《背篓》、《小憩》、《捉鱼》、《割稻》等作品,这些作品造型真实和写意结合,形意皆备。

 

  当时,有的批评家批评他不顾社会黑暗面而片面描写光明,导人盲目乐观。庞薰琹即予反驳:“我为什么不常写社会的阴暗面,因为现在我以为写黑暗不如写光明;人生需要艺术,艺术能给人以鼓励……。反之,过去我的作品时时蒙上一层薄薄的悲哀。”显然,这是他经过人生体验后选择的创作道路。

 《贵州山民图》这批画作完成于中国的抗日战争时期,共约有二十来张,另有少量的白描作品,它们一出现即受到批评与置疑。

 

  有人认为在民族危亡之时,画这样的美人图与时代精神没有关系,无益于解救国家与人民于危困之中。狭隘的民族主义,总是以比杀敌更坚硬更凶猛的姿态,要否认那些不上战场的人以其它的方式爱国。也总认为文化因特殊历史事件而断裂,理由正当,可以得到原谅。他们没有想明白,除了有人直奔战场,有人生产武器,有人上街游行,还当有人生产粮食,有人纺织棉花,有人拿出抚慰人精神痛楚的另一种武器,用以强化人的生存信念。

 庞薰琹水彩作品《卖柴》1942
庞薰琹水彩作品《收割》 
 庞薰琹水彩作品《挑水》1940

挑水 40X33cm 1940

 

   除了描绘设色浓烈、欢歌笑语的节日场面,庞薰琹也爱画苗民的日常生活。

   通常,苗家女人是家里劳动致富的顶梁柱,砍柴挑水养猪煮饭洗衣,几乎全是她们的活儿。家里有个勤劳的好女人,一家人的生活就会有无限的生气。

   庞薰琹1942的绢本水彩画《挑水》,淡色浅抹,再现的就是苗家女人一个普通的劳动场景,画面简约,非常耐看。由画面的淡雅敷色,可看出庞薰琹对于色彩的运用自如。浓烈斑斓之色调控得停匀,淡到几不欲见的色泽也运用得当。女子不很大的脸孔,也有色泽上的明暗描绘,这是学过西画的人的明显特点。

   贵州地无三尺平,苗家人一般于山坡上居住,山脚下的小块平地,留来耕田种菜,挑水捉鱼这样的农事都得到山下去,到河边去,所以画面里大片的空白是水,只有淡淡的远山。捉鱼的罩子,装鱼的竹编篓,直到今天也一模一样,只是没有那么多可捉的鱼了。为防虫子爬腿叮咬吸血,苗家男人女人多扎绑腿。至今,有些村寨仍然保留着这样的着衣习惯。

 射牌
 笙舞
收地瓜 
双人吹笙图  64X40cm 1941年 

双人吹笙图  64X40cm 1941

 

   庞薰琹的笔下多画女子,少画男人,此幅41年所绘的《双人吹笙图》是有限的几幅男人画作中的一幅,谓为珍贵。画取缔了背景,专画苗民的憨实脸膛与健美体态,更重要的是描绘他们精美的着衣样式,为后人留存一份研究的样稿。

   绘画服饰与其说是庞薰琹的工作内容,不如说是他满腔的善意。他画这些花纹时,形容自己如同绣花:不敢错误,不敢欺骗后人。画画不全是仅为自己高兴,对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的研究是他的责任之一,他要花最大的耐心,忠实地带走这些图案。这样说来,那倒是格外看出庞薰琹的艺术功底了。今天的哪个时装设计师,可以画出这种品质的“设计稿”?!

   不过,有个小常识尚需说明一下,从根本上来说,苗家人精繁复杂的刺绣大多是专给女人的。苗族男子有耕田有房子,他们的立家之本已然富足,于衣饰上的要求就会比较简单,一般多着素衣。而苗家女儿总有一天要出嫁,所以娘家自小便给她们准备成套的银饰与刺绣嫁妆,好使她们有一天能体面地嫁到婆家去,这是他们分配资产的传统,到今天也仍然如此。

 提篮少女
提水少女 绢本设色 36×26cm 

 提水少女 绢本设色 36×26cm

 

    最早看到的庞薰琹的作品是这幅绢本设色的《提水少女》,真是美雅极了,很好地运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山水画风格,将人物与风景安排得舒展适度,透视准确。

    庞薰琹是对西方艺术十分稔熟的人,所以他的苗家女子与生活里的人不尽相同,面庞是中西融合之貌,西画感觉凸显,但穿了中国女子的衣裳站在中国的时空里,不突兀也不异样,恬恬静静的,大大方方的,天然地协调。头帕、银挂饰、粗布百褶裙、袖口与裙边的花纹、布鞋与布袜的样式,描绘到家。只有自己去过了苗寨,眼睛方能一眼瞧出这熟悉的色泽与质地。

    庞薰琹作品里的敷色,最值得一书。再浓再淡的色彩,他都有办法让它们浓而可透、淡而可见,层次非常丰富,特别好看。

    只有美学与技法同时成熟的艺术家,才会有这样的手笔,才会出这样的作品。

 田园生活
 跳花
 捉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