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体现中华民族数千年生命力的“中医之真谛”

 博览众长123 2014-05-21
阅读原文
天人合一的“医”文化  
“中医”,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运用“阴阳平衡律”原理而建构的生命科学。中医的核心思想就是阴阳平衡。  
自然界万事万物相生相克,最终保持着一种相对平衡和谐状态。人是自然界的一分子,生于自然,消亡于自然,其疾病亦如此,遵循着大自然相生相克的平衡原理,患于自然,亦康复于自然,因而疾病的“克星”就在自然界,即“中草药”。因而,人与生活相关的自然界则互为阴阳,平衡和谐则健,失衡失谐则损;人的身体各部位,也都互为阴阳,平衡和谐则健,失衡失谐则损。所以,人的身体犹如自然界万事万物的运动发展一样,只有阴阳平衡,才是有序的、正常的、健康的、稳定的。这就是天人合一。  

“中医”医理:  

整体性——即讲究身体整体的阴阳平衡。中医非常强调人的身体的整体性、综合性和相互性,一旦出现病兆,病在某个具体的部位,病因却是来自身体某一系统,影响的却是全身整体的系统功能。所以,治疗时既要重视局部,又须兼顾整体,而不是仅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比如头上长出毒性很强的“疖子”,说明身上虚火过旺,一方面要对“毒疖”进行去毒治疗,另一方面要饮用一些清热解毒的中药或药膳,如苦菊、苦瓜、绿豆汤等,都可起到很好的效果,而如果仅靠局部的治理,或像西医那样的局部手术,治疗好一个还会冒出另一个,或者“转移”为其他的毛病,原因就是人们常说的“毒气”未出。  

协调性——即对身体的失衡现象进行“调整”,由失衡复归于平衡。中医、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气功等,都有如此功效。  

自然性——即讲究人的自然属性,把人放在整个社会及大自然的环境中进行考察和诊疗,如在实施防病、治病、调理等过程中,必须遵循自然法则,如春夏秋冬四个节气,在养生、保健、调理、食补等方面各不相同,用错了不仅达不到效果,甚至有害。  

整体性、协调性、自然性,其实质体现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和理念。  

“中医”机理:  
防——预防疾病。即强调提前预防,防患于未然,不要等到疾病上身才去治疗,比如夏天高温湿热,蚊叮虫咬易于传播疾病,即需提早预防湿热性或传播性疾病,如疟疾、痢疾、感冒、中暑等;秋天阳气开始下降,阴气开始上升,即需开始注意阴凉的侵袭,脾胃虚寒、畏寒体弱、风湿性关节炎之类的疾病,就需要格外谨慎了,并施以适当的温补和食补,确保阴阳平衡而不失调失衡。 

治——治疗。即根据阴阳平衡理论,治与疗相结合,调与理相配合等,进行综合治理,进而实现新的肌理的阴阳平衡。  

调——调理。即运用综合手段进行逐步调整、逐渐改善身体某部位或某系统的“失衡”征兆或状态。同时,还要强调心态、心里、情绪、精神等方面的调理、调整。病者心病,心病不去身病难除,三分病七分养,三分身病七分心病,精神不垮身体就不会垮,癌症多半是被吓倒的。所以,身体与精神,互为阴阳,阴阳失衡,必出毛病。调理,就是消除失衡的征兆或状态,复归于平衡。  

养——补养。即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进行综合、渐进的调整、调理。确保身体各器官阴阳平衡,进而确保身体整体系统的阴阳平衡。  

总之,中医治病,不单纯在“治”,而是防与治相结合、调与理相协调,以实现阴阳平衡为目的;在病理诊断方面,望、闻、问、切,寒、暑、湿、热、表、里,强调整体性和全面性;在医疗手段方面,则主张治、疗结合,标本兼治,药物与调理并举,心理与病理共用,以人为本,平衡阴阳,理顺五行,抚平五气,对症下药,全面调理等。  


“中医”特点:  

自然性。生长在自己的山上、自然的土地上,顺手拈来,皆可入药,大至皇宫太医的《黄帝内经》,小至平民百姓的一个“土单方”,莫不如此。  

简易性。一碗绿豆汤,一碗莲子羹、一碗菠菜汤,谁都可做,皆可发挥疗效。比如一个治疗感冒的“土单法”:芦根七节(剪去结节),干白菜疙瘩一个,落到地上的干柳条尖七八根,墙壁阴处的青苔少许,用水煮,后放少许白糖及适量绿豆瓣冲服,可治疗咳嗽、鼻塞、发热等症状的感冒,效果不错,儿时母亲常用此“土单法”为家人治疗。  

普及性。人人通中医,人人会保健,人人会养生,人人会预防。从根本上讲,中医是“自己医自己”、“健康靠自己”。  

综合性。即专家治疗与自我调理相结合,治与疗相结合,平时保健、预防与病时积极配合治疗相结合等等。  

不医性。即尽可能平时保健好、预防好、养生好、以补代疗,以食代补,尽可能不患病,保持一个健康的身体。  

超前性。即提前预防,防患于未然,重在平时,重在养生和保健,重在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人生。  


“中医”追求的境界:  

根据阴阳平衡原理,即为:

平衡饮食:“吃”是个大问题,不仅在于“民以食为天”,还在于人类的绝大多数疾病都与“吃”有关。贫穷,因营养缺乏而导致肌体系统失衡的“营养不良症”,富裕,则因营养过剩而导致肌体系统失衡的“富贵病”,如肥胖症、啤酒肚、高糖、高血脂、高血压、痛风等,“吃”成了现代一些人的“负担”。然而,也用不着谈“吃”色变,对于常人来说不在于吃什么,关键在于吃后能否将多余的热量消耗掉,即保持吸收与消耗的平衡!有的人守着山珍海味却什么也不敢吃、不能吃,“喝凉水也长肉”,有的却肥油肥肉大口朵颐无顾忌,原因就在于吃后能否消化、消耗掉,能者吃无妨,不能者吃成灾,就像蓄水池,只进不放最终要溢出来。这也是当今社会在人们物质生活极大改善、营养极易过剩的情况下,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乃至精英管理层的一个有意思的“平衡”,但关键在个人,能动(消耗)则吃,少动则少吃,不动则限吃,否则吃久必生灾(不管粗粮细粮,荤菜素菜),这就叫“营养失衡”。当今医生有句口头禅:“管住嘴,迈开腿”,意即:吃——动,摄取——消耗,以求最终的“阴阳平衡”!失衡、失谐,久必成病!只要掌握了“吃”的平衡,就等于掌控了“富贵病”的克星。  

平衡活动:锻炼就是要“动”起来,解决摄入与消耗的平衡问题。说到活动锻炼便出现了五花八门,有人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也有人说“饭后百步走,危害随时有”,有人认为活动量越大越好,恨不能一次消化个胖子,也有人提出每天活动半小时即可,等等,再加上各种“专家”一人念一个经,往往让人无所适从。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因人而异!我的身体我做主,如何活动才最有效只能靠自己体验、感悟!根本在于:适度、有效,平衡、和谐!既要考虑到如何把摄入多余的热量消耗掉,达到摄入与消耗的平衡,同时也要考虑到自己身体适应性的平衡(如过度疲劳或其他不适等),还要考虑到身体整体系统的阴阳平衡,不能锻炼了脾胃而伤了关节损害了腿等造成新的失衡。有人做屈膝运动,从50下到100下,再到200下,结果搞了个膝关节积水。所以,活动锻炼要“适度”,“失度”则达不到消耗的目的,“过度”则伤身,只要既消耗了热能,又感到适意、惬意,精力充沛,就是好方法,就是“适度”的运动量,关键:掌控“适度”,追求“平衡”。  

平衡心态:百病“心”为首,伤“心”必伤身,长期心情不好,必然百病缠身!现代人有一种病叫“亚健康”,理论上讲是介于有病或无病之间,实际上就是一种病,主要表现为乏力,萎靡,睡不好,吃不香,噩梦,盗汗等,此时的身体抵抗力非常脆弱,极易患上流感及其他疾病。而“亚健康”的病因就是“压力”,即长期处于压力之下犹如紧绷的“弦”,总有一天要绷断,如果再往深处探究,“压力”的罪魁祸首就是“竞争”!竞,比赛、较量;争,抢掠、争夺,即为了利益而相互较量、争夺。所以,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竞争无公平。
竞争是市场的产物,市场就是逐利,而市场逐利的主要手段就是竞争。竞争远离道德,讲亲情、讲谦虚、讲礼让等就别参与竞争,参与竞争就必须抛弃这些道德约束;法律只保护竞争的秩序但不保护良心、公正和道德,在竞争中只要不违法,可不择手段;竞争的“天平”永远向“资源优势”者倾斜,不管这些资源是否合理、公正,如实施者的个人倾向、参与者的社会关系、相关权力的影响,以及垄断、暗箱操作等;竞争衍生出的“潜规则”怪胎,更助推竞争的不公平性。竞争不仅无公平,而且还非常残酷有时还非常残忍,不仅会让人贪婪,还会让人丧失人性。当然,讲竞争无公平是相对而言的,在当今时代有些特殊岗位、特殊人才、特别是纯商业性行为以及参与世界的竞争,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但是暂时需要的不等于就是美好的,不要把竞争抬高到不恰当的地步,人类总有一天会像消除战争那样消除竞争。优劣、美丑,实质上是“比”出来的,而非“争”出来的,真正能够体现公平的,是人民群众能够充分参与的评比、评选、推举、推荐、比赛,以及出于公心的“推贤让能”等。就连两千多年前的管子都提出:“使民于不争之官;使民于不争之官者,使各为其所长也;使民各为其所长则用备。”意思是:把百姓安排在不相互争夺的位置上;就要各尽所能发挥各自的长处;让百姓各尽所能,器用物品(物质)就会丰富。  
竞争无和谐。竞争助推了市场,市场更助长了竞争,刺激了个人的物欲和贪婪;弱者、资源劣势者没有竞争力,亦没有资格参与竞争,无形中造成人际关系的割裂和失衡;道德缺失者更是采取不公平竞争,假冒伪劣,坑蒙拐骗,赌渎妒毒,不仅害人害己,还常常把事物推向极端。所以,竞争激烈的市场只能导致更大的失衡,不可能产生平衡和谐,换言之,和谐社会不可能在为了利益你争我夺、激烈博弈、生死较量的竞争环境中产生。  竞争无健康。有人形容“商场如战场”,虽不见刀光剑影、鲜血淋淋,但对人的心志却极具杀伤力,特别是在中国尤甚。因为,一方面,绝大多数是为基本的“生存压力”而竞争,如上学、就业、房子、工作岗位、就医、养老等问题。而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过了早期摧残人性的原始资本积累竞争时期,如今又将低收益竞争的压力以及高污染行业导向了第三世界,自己却垄断并掌控着高端竞争优势的收益,享受并维系着“高工资、高福利、低压力”贵族般的奢侈生活。另一方面,“竞争扩大化”。有人说文革时期“阶级斗争扩大化”害人匪浅,而如今的“竞争扩大化”之害尤甚!因为竞争伴随每个人特别是年轻人的一生,从入幼儿园到大学毕业,从竞争上岗到千方百计保住岗位(饭碗)而不被别人抢走(下岗),再到买房、就医、养老等,一生都是在竞争的压力中度过;竞争更是已渗透到我们国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试想:当今社会在“利益”面前,有不需要“争”或无人“争”的吗?出门“挤”公交,过人行道还要与车争道,购买东西更需与商贩斗智斗勇,要不然被宰吃亏事小,弄个假冒伪劣甚至有毒食品伤害更大,出去转一圈回来,窝一肚子火不说,还要吸一肚子“毒气”(空气污染)。即便是职场上的成功人士,长期处于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有几人能“全身”而退的?一个人长期处于压力之下谈何健康!为何现代人出现众多“亚健康”?为何有些传统的疾病年龄前移?为何有些疑难杂症现在却成了常见病、普通病、多发病?如癌症、高血糖、高血压、痛风等。除了污染等因素外,都是“竞争”带来的生存压力给闹的。  

既然知道“压力”是现代病的重大杀手,也找到了“病因”,防治的药方也只能是中医的“平衡”法:一是“随缘法”。中国有句古话:“属于你的不用争,不属于你的争不来”,也就是说有缘分则自然属于你,无缘分争不来,争来也守不住。不要认为这是迷信,心理咨询师也会这样告诉你,是平衡心态的妙方,不妨一试,“心诚则灵”!人生总是有得有失、有进有退,得失进退一切随缘,顺其自然,这既是一种胸怀和境界,也是一种福分,为人处世心态平和即是福!什么都争,什么都想得到,最终失去的更多!不争、不抢、不“透支”、不“过度”、平衡心态、平衡人生、珍爱身体、珍爱生命! 

二是“随意法”。孔子有句名言:“尽人事,听天命”,只要我努力了,结果么随它去!这样最终无论得失都会给你一个平衡,假如未得,但稳住了心态、护住了身体,亦然是得。辛勤耕耘祈盼能有个好收成,通过努力希望能有个好结果,心情可以理解,但生活并非如此!成功了说明天遂人愿,得所应得,未成功说明天不遂愿,时机未到,继续努力。得其不应所得未必是福,未得其不应所得未必是祸。“只要努力了”就无怨无悔,守住一个心态,保持一个平衡,得到一个健康,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三是“上进法”。非特殊时期、特殊环境等特殊情况下,不建议拼搏,拼搏亦如拼命,是以“透支”身体和生命为代价,不可持久或持续,最好为进取或者上进,上进即讲道德,重德行,勤奋、勤勉、勤劳,坚信“天道酬勤”,“善人善己”!万事万物平衡和谐方健康发展,人亦如此,经常化、常态化,平衡和谐,才最有利于健康持久发展。  

不少人常因羡慕有钱人而心态失衡,然虽很有钱却没有健康的身体,或“先拼命赚钱,后拼命治病”(时下流行语),相较于:钱虽不多,但心态平和,衣食无忧,身体健康,你会作何选择?人一旦心生贪婪,心态则必失衡,心态失衡则必导致身体失衡,失衡、失谐、必失健。钱看得太重了,生命也就轻了!  

平衡运动:一旦自己选择了最佳活动方式、活动时间、活动力度等,就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就像一部机器,做持续、持久的衡率匀速运动,并以此形成自己日常生活及活动锻炼的规律,不轻易改变,中老年人随意改变自己的生活、活动规律是健康之大忌!  

但最根本的还是讲道德。女人“善良”就美丽、健康;男人“道义”就健康、魅力;老年夫妇“相伴相随、相依为命”则最为美。  

总之,万事万物,平衡和谐是法则。人只有通过自身各方面的平衡,才能达到身体整体的和谐,进而实现与大自然乃至宇宙的平衡和谐,平衡——和谐——健康,这就是中医追求的境界“天人合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