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中医药外治概况

 johnney908 2014-05-21

    《外台秘要》中用雄黄散(雄黄、朱砂、菖蒲、鬼臼,涂五心、额、鼻、人中、耳门)作为辟瘟方。

    张文阁等 [10]  认为采用“定喘膏”外贴治疗非典,有止咳定喘、活血通络、祛毒杀菌的功效。膏贴虽然不能直接杀灭sars病毒,但可以改善sars的临床症状。外治法可使药性直达病所,又不妨碍同时使用其他治疗方法。其用法如下:(1)初期患者,可于胸前以天突穴为中心及上沿,定喘穴为中心及上沿贴一帖。1~2h后咳嗽、多痰、喘促等症状即可缓解;4~6h后,病情趋于稳定,但病人出院后,如仍有纤维化倾向,需继续间歇贴敷一段时间。(2)如果喘促、胸闷、气粗者,为防邪毒内陷心包,可于背后心俞穴及前部膻中穴或膺窗或大包加贴一帖“通脉护心膏”。该药活血止痛、宣痹通阳、安神定悸之功较强,可防止病人后期出现循环衰竭。(3)对脘痞、纳呆、腹胀、便溏、泄泻者,可在中脘及关元各贴一帖“散结止痛膏”,并从膏药上取下1~2g,摊于纸上,贴于神阙穴。“散结止痛膏”能破瘀散结、活血通络、消肿止痛。

    5 针灸

  陈以国、成泽东 [11]  根据建国以来灸法对免疫功能的调整作了大量的实验研究的结果,提出灸法对免疫功能的良性调整作用是肯定的。神阙、足三里、气海、关元、膏盲施灸能增强体质,能在第一时间提高人体的免疫力,认为非典当灸,以提高免疫力,抵抗疫毒。

    王慧 [12]  提出,风门、足三里等腧穴逆灸应激,可以疏通经络之气,激发机体潜能,调整脏腑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加白细胞总数及其吞噬能力,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对于预防sars有积极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

    刘慧林、贺普仁等 [13]  认为针灸治疗的目的应该着眼于:(1)改善sars导致的肺纤维化、肺功能损伤,予以益气扶正,改善乏力、气短等症状表现;(2)减轻应用激素等所导致的内分泌紊乱、糖代谢异常等副作用。著名针灸专家贺普仁率先提出了针灸治疗非典的思路,形成了《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恢复期中医药治疗方案》针灸基本处方,他认为,针灸尤其是火针,在治疗肺部炎症吸收缓慢、肺纤维化方面可能发挥奇效。火针热力大于艾灸。可以活血化瘀、温通散结,清理肺中余邪、瘀滞,通过阶段性的积极治疗,可能起到促进炎症渗出吸收、逐渐改善肺纤维化程度的作用。辨证取穴,选用大杼、风门、肺俞、膈俞、膏盲俞、脾俞、胃俞、秉风、曲垣、天突、膻中、中府、膺窗、尺泽、大陵、二间、曲池、足三里等穴。89例患者中接受针灸治疗者共20例,100余人次,全部20例患者胸部χ线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取得初步疗效。赵宏、李以松等 [14]  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非典型肺炎恢复期患者9例,采用艾灸大椎、膏盲俞、足三里穴并配合中西药物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x线胸片以及部分患者t细胞亚群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艾灸治疗后,低热、胸闷、乏力、头身酸痛、胸腹胀痛、纳呆、便秘等症状明显改善,而干咳、咯痰、咽干、口渴、恶心、心悸等症状的改善并不明显。治疗后cd4与百分比较治疗前有所升高,提示艾灸可以增强sars患者的部分免疫功能,改善sars恢复期患者的部分症状,它的疗效以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尚需要进一步大样本的研究证实。

    刘炜宏 [15]  提出,针刺、灸法、拔罐、穴位注射等在内的针灸疗法对人体的免疫系统有双向调节作用,既能够调动免疫成分的不足,又可以抑制过度的免疫反应。针灸对呼吸系统功能障碍的作用在于不仅能够全面调整人体的免疫功能,而且还能有针对性的治疗呼吸系统功能障碍性疾病。可治疗急性肺感染之发热;针刺可改善肺功能;针刺能抢救呼吸衰竭。即使到了疾病后期呼吸衰竭阶段,仍然有办法积极抢救。后期调理可选用足三里、三阴交、胃俞等针刺或电子艾灸仪温和灸,以调整脾胃,加速恢复健康。

    6 讨论

  治病不拘一格,关键在于有效。虽然古人在流行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提出了许多方法,但对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关键的针对性并不强。本文提出的中医外治法也还有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1)应结合现代科技,改革外治药的剂型,如应用纳米技术对中药进行加工,促进呼吸,保证有效血药浓度。(2)本文综述的大多数外治法属于对非典治疗和预防的建议或推想,还没有通过临床特别是大样本临床试验证明。所以,应掌握好各种外治法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按照现代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实践证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