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刃针疗法

 太原中医42 2014-05-21

三、 操作细则

 

 

 刃针疗法的操作细则,主要包括治疗点的选择、进针的方法、层次、针法与注意事项。

 

 

1.治疗点的选择:

 一般而言,选择的治疗点就是病灶处,也就是损伤变性软组织的结疤、粘连处,或无菌性炎症的部位。既然结疤、粘连或无菌性炎症是造成慢性软组织损伤疼痛的主要病理改变,那么选择在这些部位进行松解治疗,就是抓住了主要矛盾,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疗效。

 

 

 

选择治疗点的思路,大致有如下过程:

1)询问疼痛部位,目的在于缩小检查范围,不致于大面积寻找。

2)在限定范围内寻找压痛点,需要注意的是:

①分清是按压正常部位的痛感,还是病变部位的痛感。有相当多的部位,既使是无病状态按压也会出现明显痛感,常称为“生理性压痛点。”例如腰部两侧,肩胛冈下以及肘外侧等。

②同时按压患、健侧相同部位,对比疼痛的性质与程度,这样可较为准确。

 

3)仔细触摸、细心体会压痛点处有否软组织的异常改变,以及病变的层次和大致的深度。如果是长形、椭圆形或条索状的软组织异常改变,还应记住其纵轴方向。

 

4)利用体表标志,初步判断出损伤软组织的体表投影。

 

(5)通过下述检查,对压痛点进行解剖学解释,即判断是何软组织损伤及其损伤部位:

①压痛点是在软组织与骨附着的起、止点,纤维部,腱鞘或滑囊等部位。②牵拉该软组织时,压痛点处疼痛加剧。③作某些特定方向活动时,压痛点处疼痛加剧。④抗阻力主动收缩该软组织时,压痛点处疼痛加剧,或因疼痛而致收缩无力。⑤长形软组织异常改变的纵轴,是否与软组织纤维走行方向一致。

 

6)经过上述过程,在判定是哪一个软组织损伤及其部位、层次后,该伴有软组织异常改变的压痛点,即可作为刃针疗法的治疗点。

 

7)治疗点位于神经或血管部位时,应选择离治疗点较近的旁边部位入针,避开神经或血管后,再深入到病灶进行治疗。

 

8)对于一些特定的部位,如棘突、横突、脊椎的后关节等,可以依照与骨性标志距离的正常值,大致确定。也可经根据X光片上测出的与骨性标志间的距离,准确确定。

 

(9)把穴位处做为治疗点时,应复习此穴位的层次解剖,如深层没有重要神经血管或邻近内脏,即可进行刃针治疗。如有损伤可能时,严禁刃针治疗。

 2.进针的方法:

 

 

   常用的进针方法有以下数种,均需按无菌要求操作。

 

1)爪切进针法:左手拇指或食、中指的指甲切压在治疗点处体表上,右手持针,紧靠指甲缘刺人。指甲切压,一可定位不偏,二可于下压时将浅层神经和血管挤到两边,进针时不致损伤,还可减轻疼痛。

 

2)夹持进针法: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持针身下端,将针固定在治疗点局部体表位置:右手持针柄下压,迅速穿皮达皮下组织层。此法针体稳定,穿皮迅速、易于掌握。

 

3)舒张进针法:左手拇、食二指将治疗点处皮肤稍下压并分开,使皮肤绷紧,利于快速进针。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间刺入。尤其适用于皮肤松驰或有皱纹的部位。

 4)提捏进针法:左手拇、食二指将治疗点处皮肉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处将刃针刺人。适于皮肉浅薄的部位。

 

 

 

5)弹击进针法:先制做比刃针短0.50.8mm的针管(玻璃、金属、塑料均可),稍下压放于治疗点局部皮肤上,左手拇、食指捏定,将针插入针管内,右手食指或中指弹击或拍击刃针尾部迅速穿过皮肤,进入皮下组织层。此法可有效地减轻进针时的疼痛,患者乐于接受。

 

(6)单手进针法:右手拇、食指捏定刃针的尾部、中指顶抵刃针针柄的中部,略用力与拇、食指产生~对抗力,此时刃针略是弧形弯曲,与治疗点局部体表垂直快速刺人。对抗力虽使刃针略弯曲,但将刃针捏得很紧,进针时手与针之间不致滑动、易于进针。尤其适用于最细的Ⅲ型刃针。

 3.层次:

 

 

 层次的概念,在刃针疗法中有其相当重要的意义。诊断是哪个层次组织病变、逐层进针、针达病灶进行治疗,是刃针治疗成败的关键。也是在施术过程中最难掌握的一环。

 

 

一般的说,肢体由浅入深的层次依次是:

 

1)皮肤:皮肤覆盖身体表面、直接与外界接触,具有丰富的感觉神经纤维及感受器,可接受冷、温、痛、触和压觉等各种刺激,由表皮和真皮组成:

①表皮:位于皮肤表层,由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组成。它对于外界机械性损伤、干燥和微生物的侵袭起着保护作用,还能防止水分的化学物质侵入体内,同时还具有很强的再生修复能力。②真皮:位于表皮的深面,其厚度随身体部位而异,眼睑及包皮等处只有0306毫米厚。而手掌和足底则可厚达3毫米以上,平均厚度为0520毫米厚。它具有相当的弹性和很强的韧性,以及防止感染和再生、修复深部创伤的能力。此外,由于皮肤的血管全部分布在真皮内,所以表皮的营养和物质代谢,都依靠真皮浅层毛细血管网的弥散作用供给。

 

2)皮下组织:位于真皮下面,主要由大量的脂肪组织构成。大体解剖所指的浅筋膜,就是皮下组织。

 

皮下组织中含有皮下血管和神经的主干、神经末稍、毛囊及皮肤腺等多种组织,其脂肪层的厚度在腹部及臀部等处可达35厘米,而有的地方则较薄,甚至没有。皮下组织是储存能量及贮存脂肪的地方,能够限制外界的辐射热进人体内,同时又能防止体内的热量过多地发散,而在臀部与足底等处更有弹性垫的机械作用。

 

3)深筋膜:也称固有筋膜,位于浅筋膜的深面,多附着于骨突出处,伸面较厚、屈面较薄。深筋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遍布全身。它包裹肌肉的周围形成筋膜鞘,还插入肌群之间,并附着于骨,构成肌间隔。

 筋膜的功能意义很大,其作用是多方面的,能减少肌肉摩擦,保证每个肌肉或肌群能够单独进行运动;可以约束肌腱,改变肌肉的牵引方向,以调节肌肉的作用;供肌肉附着,以扩大肌肉的附着而积;尤其重要的是,由于血管、神经都沿着筋膜走行,所以掌握筋膜的知识,可以帮助寻找血管与神经。

 

 

 

4)骨胳肌:骨胳肌,是根据其起止点附着于骨胳这样的组织和形象而定,由肌组织、腱组织、结缔组织膜、血管、神经等组成。

 肌组织构成肌肉的肌质部分,色红、柔软,有收缩能力,其主要成份为肌纤维。每一肌纤维周围都包绕有结缔组织膜,称肌内膜;肌纤维集合成束,称为肌束,每个肌束周围都包绕有结缔组织膜,称为肌束膜;肌束集合成肌肉的肌腹部分,肌腹的周围包绕较厚的结缔组织膜,称为肌外膜。

 

 

 

神经、血管和与肌肉的关系,颇为复杂,临床医生必须熟悉,与刃针治疗有关的,主要有以下内容:

 ①进入某块肌肉的神经,先通过肌间隔,进入该肌的表而;然后于肌外膜内而进行分支,细小的神经分支分布于肌束膜内面和肌内膜的内部。②一些长条形肌的神经走行,多与该肌的肌纤维平行。③一些阔肌的神经走行,多与该肌的肌纤维垂直。④支配某个肌肉的神经分支的粗细程度,不取决于该肌的体积大小,而是取决于该肌的运动复杂程度。⑤在大多数情况下,比较粗大的血管及神经,相互伴随着一起进入肌肉,其主要分支大多穿经较大的肌间隔中。⑥一般情况下,血管的主要分支穿经每块肌肉时,其经过方向与神经干的经过方向并不一致。⑦每一块肌肉都有神经支配,头部和颈部的某些肌肉由脑神经支配;背部、胸腹部固有肌,直接由脊神经支配;四肢肌肉分别由其所在部位脊神经分支支配,即上肢肌由臂丛发出的分支支配,下肢肌由腰骶丛的分支支配。

 

 

 

5)骨膜:除关节面以外,骨的表面都覆有骨膜,它呈浅粉红色,坚韧,且富有神经、血管和淋巴管,还与骨的滋养、新生及感觉有关。幼年时骨膜较厚,血管丰富;成年后逐渐变薄,血管也逐渐减少。由骨膜发出许多胶质纤维,伴随神经和血管进入骨内,使骨膜能与骨面紧密相连。与刃针疗法临床实践密切相关的概念,有下列几个:

①由于神经感受器集中,所以骨膜是运动系统中敏感性最强的部位,对疼痛的敏感程度,骨膜仅仅次于皮肤。

②骨膜的感觉形式与皮肤的感觉形式不同,刺激骨膜时的感觉有如下特点:

a、疼痛感受不到明显的定位。

b、疼痛的性质为钝痛或胀痛。

c、疼痛随刺激强度的增加,沿一定方向向周围放散,但是不完全与神经根或周围神经分布区吻合,同时也不伴有表面皮肤的感觉过敏或感觉丧失。

d、强刺激时,除钝痛或胀痛外,还有被患者形容为“抽筋感”的、附着于骨膜上肌肉的牵拉感。

③由于骨膜的神经支配与植物神经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当骨膜病变引起强烈疼痛或强刺激骨膜引起强烈感觉时,都会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象,如脉缓、出汗、血压降低、心悸胸闷、恶心呕吐等。④与肌腱相连的骨膜,其神经纤维走行的方向与肌腱纤维相垂直,故肌痉挛肌腱牵拉骨膜时,并不是拉应力作用于骨膜上的神经纤维而出现疼痛,实际上是该处骨膜损伤后,继而刺激、挤压了未被损伤处的神经感受器,引发的疼痛。

 

通过以上上概念可知,除无菌性骨膜炎外,一般都不宜在骨膜上强烈刺激,以免引起患者不适甚至虚脱。娄刃针角到骨面感时,应稍提起在骨膜外操作。

 

5)骨密质:骨密质分布在骨的表面,结构致密、坚硬,略有弹性,由许多骨板层组成。其厚度及抗张力的强度,随年龄的增长面减小,长骨骨干的骨密质最厚。

 

 

 

4.针法

 

 

所谓针法,即刃针治疗时的操作方法,主要有以下数种。

1)纵行切割:在与刃针针刃方向一致的线上,分次、间断地穿过病变组织层。

2)横行切割:在与刃针针方向垂直的线上,分次,间断地穿过病变组织层。

3)纵行斜切:切割一针后,将刃针退至皮下组织层,将刃针与针刃方向一致地倾斜,与刃针针刃方向一致地斜行穿过病变组织层。

4)横行斜切:切割一针后,将针我退至皮下组织层,将刃针与针刃方向垂直地倾斜,与刃针针刃方向垂直地斜行穿过病组织层。

5)边缘铲切:将刃针针刃调到与骨边缘一致,针体稍倾斜紧贴骨缘间断穿透附着在骨缘上的变性软组织,穿过深度控制在0.5cm范围之内。

6)十字切割:切割一针后,略提起刃针,旋转900后再切割一针,此时呈纵横十字形切口。若依此斜行再切数处,则称“连续十字切割”。

7)米字切割:切割一针后,略提起刃针、旋转450后切割一针,依此连续两次,此时呈米字形切口,若斜行再切数处,称“连续米字切割”。

8)扇形切割:刃针刺入皮下组织层,将针体倾斜,在组织层面间穿刺,然后退至原处在同一平面倾斜100左右再穿刺,如此反复数次。从被切割平面的针孔看,形如扇子骨的形状。

9)纵行摆动:以刃针与皮肤的接触处为支点,与刃针针刃方向一致地摆动针尾(针刃则将病变软组强锐性切开一个弧形切口),此法只适于I型刃针。

10)横行摆动:以刃针与皮肤的接触处为支点与刃针针刃方向垂直地摆动针尾(针刃则将病变软组织钝性分离开一个间隙),此法只适于I型刃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