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临床文献研读点津

 johnney908 2014-05-22
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100700)

【关键词】  临床文献 中医古籍 名词解释

    当前多数的中医工作人员大致有这样的共同认识,即学习中医必先打好理论基础,而在较多的中医课程中,又以医古文和中医基础理论更为重要。学好医古文是取得飞速进步的“入门之钥”,它不仅和中医基础理论密切相关,而且对较快地读懂和正确地理解中医临床文献,也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现今世存中医药古籍计有一万多种,其中中医临床文献约占80%,这是从事中医医疗和临床研究的宝贵财富。而以基础理论为主的《黄帝内经》、《难经》等书,文字深奥,难以卒读,不易体会经文的意蕴精髓。我在开始学习《内经》时,业师秦伯未先生要求我熟读原文,多看注本,勤查辞书。他说:“要想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首先要突破‘文字关’,然后才能进一步深入探求经文的义理所在。因而在学习的速度方面不宜贪快,遇到费解的文字或名词,应不断翻阅各类字书和医学辞典,或请教积学之士。”我在学习过程中更体会到,读中医古书,必当“善入善出”。所谓“善入”,就是要钻进去,穷极义理;所谓“善出”,就是要出得来,能够联系实际,为临床、科研、教学服务,化书本知识为直接经验。同时在学习中医古代临床文献时,还应注意“四不要”,即:

    不要遇难而退  特别是古文基础欠佳者,须有适量的辞书、字书及有关工具书,以供翻查检阅。开始学习的阶段,尤当注意勤读、勤记和勤问。通过一个阶段的认真学习,困难就会显著减少。

    不要神秘玄化  中医古籍内容,未必全是精华,宜用科学的眼光研读,对于一些可能属于糟粕的内容,须予分析,批判地对待,防止以辞害义但又须抱十分谨慎的态度。

    不要主观臆测  这意味着研读古医书的有关内容,应着重探求其义。要重视客观依据,所谓“言必有据”,否则可能“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不要生搬硬套  我们学习中医文献的目的,就是要能联系于临床、科研和教学实践。所以在攻研时,重点在于学习古典医籍中的实质内容,应根据其本来面目予以认识理解,避免不恰当或生硬地用西医理论加以联系。

    在学习中医临床文献时,遇有艰深的文字、词句,须充分利用辞书、注本、语译本、研究性著作或有关学术论文加以攻研。此外,尚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不容忽视“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在各学科的古文典籍中均较多见,中医古籍也不例外,一个名词术语,在不同的医籍中可以有不同的诠释。如“三部九候”,最早见于《素问·三部九候论》,是秦汉以前的脉诊法,指全身的诊脉部位。所谓“三部”,即头部、上肢和下肢;“九候”是上述“三部”共有九处可供诊脉之处。头部为两额动脉、两侧耳前动脉、两颊动脉:上肢为“寸口”(手太阴肺经动脉),“神门”(手少阴心经动脉)和“合谷”(手阳明大肠经动脉);下肢指“五里”或“太冲”(足厥阴肝经动脉)、“箕门”(足太阴脾经动脉),“太溪”(足少阴肾经动脉)。而同样是“三部九候”这个诊法名词,在《难经·三十八难》中,只把它限制在“寸口脉”范围之内,即寸口分寸、关、尺三部,三部各有“浮、中、沉”诊法,称之为“九候”。

    在中医临床文献中,这类情况也很多。如“胞”,原指包裹胎儿的脂膜囊。而中医妇科所说的“胞”,多指胞宫(即子宫),至于内科杂病和一些妇科著述中所载述“胞系了戾”、“胞转”之“胞”,则均指膀胱而言。再举病证或症候名称,如“失精”,往往被单纯地解答为“男子的肾虚失精病证”,然而在《素问·疏五过论》中还有这样一段记述,即:“尝富后贫,名曰失精。……身体日减,气虚无精,病深无气,洒洒然时惊”。这里所谓“失精”,从病因到症候,与前者判然有别。又如“消渴”,不少临床医生认为就是糖尿病,但从中医古籍所记载的不同情况分析,可有三种情况:1.病证名称,泛指以多饮、多食、多尿症候为特点的病证。多因过食肥甘,饮食失宜,阴虚火旺所致,治以滋阴、润燥、降火(或参以益肾)为大法。这实际上可见于多种病症,如糖尿病、尿崩症、甲状腺机能亢进等病,均可能产生“三多”的症候。2.单指糖尿病,如《外台秘要》记述以多饮、多尿、尿甜为症候特征的“消渴”(消渴症见尿甜,最早见于唐初甄权《古今录验方》)。3.指口渴甚的症候,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汗后,……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这在学习中医病证名称时应予注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