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方在《温病条辨》中的运用与发展探析

 johnney908 2014-05-22
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

【摘要】  本文通过总结并分析《伤寒论》方在《温病条辨》中的应用情况,认为吴鞠通从三个方面灵活运用和发展了经方:1、依证依法灵活应用经方;2、扩大了经方的应用范围;3、巧用经方化裁新方。既开拓了灵活运用经方的思路,又在经方的基础上创立了许多有效的新方。

【关键词】  伤寒论 方剂 温病条辨 运用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中所载方剂200余首,其中直接引用《伤寒论》方近30首,由经方化裁变方约50余首。本文仅就《温病条辨》中对《伤寒论》方的运用与发展作初步探析。

    依证依法灵活运用经方

    《温病条辨》中,病证或病机与《伤寒论》中相同的或类似的,吴氏多师法仲景,采用仲景原方治疗。但是,吴氏并不是把经方一成不变的照搬运用,而是根据症情的需要在药物的剂量上加减灵活运用,在《温病条辨》中所运用经方近30首,几乎没有一首经方是原方剂量不变使用的。如《卷一·上焦篇》的第4条:“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具体方药为:桂枝汤方,桂枝(六钱)、芍药(炒,三钱)、炙甘草(二钱)、生姜(三片)、大枣(去核,二枚)。且注明:“煎法服法,必如《伤寒论》原文而后可,不然,不惟失桂枝汤之妙,反生他变,病必不除。”在本条下,吴氏明确指出:“盖寒水之病,冬气也,非辛温春夏之气,不足以解之,虽曰温病,既恶风寒,明是温自内发,风寒从外搏,成内热外寒之证,故仍旧用桂枝辛温解肌法,俾得微汗,而寒热之邪皆解矣。”此处用桂枝汤着重的是“初起恶风寒”5字,说明无论是否内热之证,只要有“恶风寒”则说明有表寒,便当用桂枝汤发汗解表。而在剂量上与《伤寒论》原方有所变化,《伤寒论》原方桂枝与芍药的剂量比是1∶1,而《温病条辨》中桂枝与芍药的剂量比是2∶1,即桂枝的量倍于芍药,其功效主要是发汗解表寒;《伤寒论》中桂枝汤是用于太阳中风证,其功效不仅是发汗解表,还有调和营卫的作用,是通过发汗及调和营卫而达到解表的功效。在“下焦篇”第33条用桂枝汤又指出:“但此处用桂枝,分量与芍药等,不必多于芍药也;亦不必啜粥再令汗出,即仲景以桂枝汤小和之法是也。”可见吴氏用经方之灵活。

    《卷二·中焦篇》第1条:“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大便闭,小便涩,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但恶热,不恶寒,日晡益甚者,传至中焦,阳明温病也。脉浮洪躁甚者,白虎汤主之;脉沉数有力,甚则脉体反小而实者,大承气汤主之。”大承气汤方为:大黄(六钱)、芒硝(三钱)、厚朴(三钱)、枳实(三钱)。《伤寒论》阳明病篇中208条用大承气汤,强调“大便已硬”4字,方中厚朴的剂量倍于大黄,行气导滞的力量较强;而吴氏在阳明温病中用大承气汤,大黄不需酒洗、生用,且大黄的量倍于厚朴,取大黄泻热、急下存阴之功效。

    扩大经方的应用范围

    吴氏运用《伤寒论》方,不仅是病证病机类同者灵活运用原方,而且引而伸之,根据原方的内涵扩大了《伤寒论》方的主治范畴。如桂枝汤,在《伤寒论》中,桂枝汤的主证是太阳中风证,凡见太阳病恶寒发热、自汗恶风、脉浮弱者可用桂枝汤发汗解表,在阳明病或太阴病中,凡有表证者,须用桂枝汤先解表再治里;桂枝汤在《伤寒论》中另外一个主要功效是调和营卫,在太阳中风证中用桂枝汤已经体现了桂枝汤的这一功效,在“霍乱病脉证并治”中的第387条“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此条的“身痛不休”四字说明霍乱病吐利止后仍然有表证,故用桂枝汤发汗解表以和其营卫。而在《温病条辨》中,“上焦篇”第4条用桂枝汤,取其发汗解表的功效,“补秋燥胜气论”第3条及“中焦篇”第51条用桂枝汤,取其“小和”的功效。但在“下焦篇”第33条用桂枝汤,吴氏明确指出:“此亦阳气素虚之体质,热邪甫退,即露阳虚。故以桂枝汤复其阳也。”此处用桂枝汤是取其复阳的功效,并在用量用法上强调桂芍等量,且不必啜粥再令汗出,以免再发汗伤阴损阳。吴氏不仅扩大了桂枝汤的主治范畴,也体现了吴氏学验俱丰,用方灵活,细致周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