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只能赢 生活中父母经常会让小学生举起自己的大拇指对自己大声地说:“我是最好的,我是最棒的。”这无非是想让孩子有自信心、有上进心。但是,一些孩子在“最好”“最棒”的引导下,产生了争强好胜的心理,凡事必争“第一”,得不到第一就伤心、痛苦,令父母担心。那么,父母该如何面对只想得“第一”的小学生呢? 原因:孩子为什么“只能赢” 1.孩子只想争第一,有其“历史背景” 这个“历史背景”往往跟父母本身有关。要么是父母有意无意间给了孩子争第一的心理暗示,要么是父母给予孩子关注太少,导致孩子缺乏被认同感,凡事争第一来吸引父母的注意,赢得他在父母心目中的地位。 2.不当的赏识导致孩子的心理很脆弱 现在提倡赏识教育,“你太棒了”“你真聪明”,赞扬之声泛滥,父母总是把孩子夸得太强、捧得太高,让孩子产生错觉:我什么都会,我什么都行,我最厉害,我最聪明……久而久之,孩子只爱听表扬、受不了批评,只能赢、不能输,一旦不如意,就会失去心理平衡,精神防线崩溃,无法面对失败。 3.父母的包办代替弱化了孩子的能力孩子 在父母的包办代替下,孩子想自己叠被子,兴致勃勃,手忙脚乱,妈妈却说:“你这么小,哪叠得了这么大的被子,妈妈来弄,你去玩吧!”孩子想自己洗衣服,妈妈说:“你哪里洗得干净,我来吧!”父母总是帮助孩子打理好生活中的一切事务,什么都不需要操心,没有自己经历困难和解决困难的机会。父母的好心,让孩子丧失了尝试的机会和努力的欲望,这只能使孩子遇到挫折时无法承受,耍赖、逃避、退缩、放弃。 4.太顺的环境让孩子缺乏适应力和抗挫力 父母总是希望竭尽所能为孩子提供尽量好的成长环境,为孩子排除一切干扰,结果孩子从小一帆风顺、养尊处优,没有经历过磨难。当面临别人或者社会施加的压力时,孩子缺乏适应环境的能力和抗挫折的能力,遇到失败,又怎能“输得起”呢? 方法:怎样才能让孩子“输得起” 1.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和成败观 不要以为孩子小,其实很多道理都是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要让孩子明白:在人生的漫长旅途中,每个人都会面临挑战、遇到挫折,唯有接受了“胜败乃兵家常事”、“失败乃成功之母”,才有信心和勇气去战胜困难。有了输的积累,才有赢的希望! 每个人都有所长、有所短,你不可能在所有的竞争中都是强者。竞争中输和赢都是自然的事情,我们应该坦然接受! 追求某件事情的成功,不是为了得到表扬、为了虚荣,而是因为发自内心的喜欢,兴趣是一种动力,从中获得快乐。所以,“成功”是把一件事情尽心尽力地完成,而非把别人打败! 2.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有进步就是收获 可能每个孩子都会经历“输不起”的心理阶段,别着急,让孩子慢慢成长,慢慢理解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享受过程比赢得胜利更重要。引导孩子不要把“结果”作为唯一的关注重点,只要孩子勇于尝试,并且付出了努力,那就是最大的进步。孩子在竞争中发现了许多的乐趣,玩的很开心,孩子有足够的耐心,能坚持把一件事情做完,这些都是收获。即便失败,也不代表自己没用,家长要帮孩子分析原因寻求解决之道。 3.树立榜样,示范自己对待输赢的态度 身教大于言传,当父母自己遇到问题时,展现的态度就是很好的机会。比如,妈妈烧焦了一锅菜,与孩子分享:“好可惜啊,不过没关系,我已经知道秘诀,下次一定能做的很好吃!”比如,爸爸修理电风扇,屡试不爽,与孩子分享:“怎么这么难呢,不过没关系,我再仔细找找哪里出问题了!” 当孩子出现“输不起”的状况时,等他的情绪缓和之后,父母可以情境重现,模拟孩子刚才遇到的问题,示范正确的态度。比如,下棋,你比我快,没关系,我要向你学习!还可以假装学孩子的样儿耍赖发脾气,让孩子反过来安慰你、教育你。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也有许多做不到、做不好的事情,失败并不“丢脸”,我们可以从失败中学会很多东西。 4.通过游戏感受竞争,尝试“输”的滋味 童年的主题是“快乐“,孩子的任务就是“玩”,游戏是孩子最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也是最不留痕迹的教育方式。石头剪刀布,打扑克,下棋,比赛拍球、跑步等等,通过各种游戏,让孩子有机会在玩乐中尝试“输”的滋味。 刚开始,父母可能会故意输给孩子,激发孩子的兴趣和积极性,但是,不能总是“让”,孩子绝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孩子必须有一些输的惨痛经验,必须亲身体会一下内心的失落,这时,父母要给予安慰和鼓励,输赢很正常,锻炼其心理承受能力。 5.在集体活动和比赛增加认识,积累经验 人总是要融入群体的,与人交往的能力很重要。集体游戏中,孩子一方面要学会如何和同伴友好相处,共同合作,另一方面,还要面对伙伴之间的竞争,面对比赛的规则,面对失败,这些磨练有助于提高孩子的适应力和抗挫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