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藏自治区概况中国西部开发网

 品味幽然 2014-05-22

基本概况

面积

西藏总面积12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8,仅次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中国第二大省区。

人口

2006年末全区总人口为281万人

行政区划

全区共71个县,1个县级市(日喀则市),1个市辖区,6个地区和1个地级市。

主要城市

主要城镇有:拉萨、日喀则、昌都、泽当、那曲、八一镇等。

地形

西藏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平均海拔在4000以上。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形复杂多样。境内海拔7000以上的山峰有50多座,8000以上的有11座,其中喜马拉雅山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13,为世界最高峰,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称。

西藏地形地貌可分成四大片:东部藏东三江峡谷。在南北走向的平行山脉之间,分别挟持着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的深切沟谷,山顶与谷底高差2000余米,气候垂直差异明显,山顶终年积雪不化,山腰森林密布,山麓田园常青,景色奇特;西北部羌塘高原。绵延成片、波状起伏,海拔4500以上的是占全区面积2/3;藏南谷地。位于羌塘高原以南,是由雅鲁藏布江流域构成,平均海拔在3500左右,土地肥沃,为西藏主要的农业区;喜马拉雅山地位于西藏南部,由几条东西走向的山脉组成,平均海拔6000以上。 据测算,海拔4000以上地域占全区国土总面积的86.1%,海拔3000以下的地域仅见于横断山区南部、雅鲁藏布江下游及喜马拉雅山南麓局部河谷地区,不及全区国土总面积的5%

水文

西藏境内外流水系的流域面积约占西藏总面积的49%,其中雅鲁藏布江是西藏最大的河流,在我国境内长达2057公里,流域面积达24万平方公里,水量仅次于长江和珠江,名列中国第三位。高原内部还有许多短小的内流河,如藏北的扎加藏布、波仓藏布及索里藏布等。它们的流域面积有限,流量远逊于外流河,而且不少内流河仅雨季才有径流。 西藏地区绝大部分河流主要靠雨水补给,其次靠冰川融水和地下水补给,在雨季,7-9月的径流量占2005年总径流量的一半以上;而11月至翌年3月为枯水期,小河溪一般断流。因此,在春旱时期,农田灌溉用水颇显紧张。 西藏的地下水较丰富,它与河湖等地表径流的关系十分密切,估计全区地表径流约有30%系由地下水补给。

气候

西藏高原具有较明显的季风气候性质。夏季高原为热低压中心,高原内部温凉少雨,其东南部则温暖多雨。海拔4000地区,最热月平均约10-15,降水量在300-600毫米之间。冬季,高原受西风带控制,寒冷而干燥,最冷月平均气温多低于0,大风频繁。 受地理条件的影响,西藏气温较低,热量水平不高,年平均气温,藏西北和藏南高原一般低于0;“一江两河”(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拉萨河和年楚河)和藏东“三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区则在0-10之间;只有藏东南一角与喜马拉雅山南坡深切河谷地区,年平均温度高于10。年温差较小,昼夜温差较大是西藏的主要气候特征。

西藏阳光充足,2005年平均日照时数在1500-3400小时之间,以西部地区最高,藏东南地区日照数最少。西藏绝大部分地区多年平均降水在500毫米以下,趋势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无霜期一般在120-140天左右,主要农区终霜期平均在5月中旬,初霜期在9月中、下旬。在藏北,则无明显无霜期。

资源情况

土地资源

西藏有耕地面积343.14万亩,人均耕地1.41亩,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占耕地2/3面积以上的水浇地坡度小,土地肥沃,耕种时间长,作物产量较高。旱地多为坡耕地,坡度大,分布零散,休耕时间长,土壤质地较差,漏水漏肥,是西藏的中低产田。由于受自然条件和农业技术条件的限制,西藏垦殖系数和复种指数都不高。全区平均垦殖系数仅为0.2%左右;复种指数也只有100.2%

西藏农业用地比重大,生态环境恶劣的地域面积大,砂地、冰川、沼泽、裸地、戈壁面积达55504万亩,约占土地面积的30.7%。在农业用地中,草地、林地占99.3%,而居民点、工矿交通用地则只有38万亩。广阔的水域(3361万亩)基本上处于未利用状态。

气候资源

西藏高原光能资源丰富,日照时间长,太阳总辐射量大,平均在6000兆焦/平方米以上。热量资源随地形、气温的时空分布以及海拔高度的变化较明显,因此,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差异较大。西藏绝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下,但喜马拉雅山脉南坡及藏东南靠近边境的部分地区,降水量分布极其丰沛。

水资源

西藏是中国河流与湖泊最多的省区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流域面积大于1万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0余条,面积大于1平方公里的湖泊有612个,湖泊总面积为24183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湖泊面积的30%;根据水系和湖泊的分布特点,区内湖泊相应地划分为3个区,即藏东南外流湖区、藏南外流—内陆湖区、藏北内陆湖区。 西藏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据《中国水资源评价》资料,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132亿立方米,径流量为4482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在1万千瓦以上的河流有356条。

植物资源

西藏是中国植物最富集的省区之一,也是中国森林资源和药用植物资源的一大宝库。全区有林地10754.93面积万亩,木材积蓄量达17.03亿立方米。目前已知的高等植物有6400多种,几乎包含了北半球从热带到寒带的各种植物物种科属和生态类型,同时还保留了一部分古老的孑遗植物种群,是最丰富、最独特的野生植物宝库。

目前已知的野生植物有6897种,其中苔藓植物62科;蕨类植物44科;裸子植物7科;被子植物163科。在这些野生植物中既有药用植物、树脂树胶类植物、纤维植物和淀粉植物,又有珍稀植物和特有植物。

西藏药用植物有1000多种,其中常用的中草药400多种,具有特殊用途的藏药300多种,较著名的药材有天麻、贝母、三七、黄连、大黄和鸡血藤等;菌类有200多种,其中虫草、灵芝、茯苓是珍贵的中药材,松茸、猴头、獐子菌是名特食用菌。

西藏珍稀植物很多,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有39种。其中,西藏水叶松、西藏白皮松和喜马拉雅长叶云杉,是喜马拉雅山南坡特有的树种。中国仅在西藏吉隆和札达两县有分布。

动物资源

到目前为止,在西藏已发现野生哺乳动物142种,鸟类48898亚种,其中有22种西藏(青藏)高原特有种。爬行类56种,两栖类45种;鱼类68种,野生脊椎动物。西藏野生脊椎动物共计799种,构成了西藏的动物资源优势。在这些动物中,虎、豹、猴、野牦牛、马鹿、白唇鹿、羚类、猞猁、麝、小熊猫、水獭、藏马鸡、雉类、鹤类、蟒等123种野生脊椎动物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占全国重点保护动物的1/3以上。其中,滇金丝猴、孟加拉虎、云豹、西藏野驴、野牦牛等45种野脊椎动物,是濒危灭绝或西藏特有的珍稀保护动物。

水生生物。根据各种研究资料表明,西藏已发现的浮游动物有760多种,其中原生动物458种,昆虫208种,鳃足类56种;水生源植物—硅澡隶属2目,7个亚目,11科,35属,共计340种。

陆生无脊椎动物(昆虫)。陆生无脊椎动物(昆虫)在西藏有2307种,其中中华缺翅虫,墨脱缺翅虫是中国的重点保护动物。西藏的有益昆虫繁多,例如蜜蜂有103种,昆虫中的蝙蝠蛾类有9种。

矿产资源

西藏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但因地质工作程度低,大量的矿产尚未得到发现,故现有矿产地的数量和分布范围还不能完全反映全区矿产资源的总体面貌。据初步统计,已发现矿产94种,矿产地2000余处。已探明储量46种,产地164处。居全国前10位的有18种。

旅游资源

西藏具有优越和独特的旅游资源。有山景、水景、地景、天景和生景,交相辉映,更显丰富多彩。西藏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也是藏传佛教的发源地和广布之地。人文景观种类繁多,具有独特的民族、民俗风貌。西藏有众多的寺庙殿堂、古城佛塔、石窑壁画等景物,物尽其妙。许多著名的寺庙、古墓,如大昭寺、哲蚌寺、色拉寺、萨迦寺、扎什伦布寺、夏鲁寺和藏王墓、古格王国遗址等均为国家或自治区重点文化保护单位。

目前西藏旅游区只限于中部地区,仅形成了以拉萨、日喀则、泽当为中心的旅游网络,而藏东及藏北的旅游资源还基本处于闲置状态。现已开发的旅游资源当中,人文资源所占比重大,尤其是宗教旅游占突出地位,对风情、习俗、文化旅游资源利用还不充分,自然旅游资源利用得更少。由于高原奇异的景观大都处于偏远、海拔高及自然地理的突变区,远离城市,交通极为不便,虽然有较高的旅游价值,但开发难度大,因而未能利用起来。目前开发项目有登山、风情观光、参观寺庙等几大项,而综合性的游览及旅游商业活动并未展开。

能源

西藏能源资源主要有水能、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林草和畜粪等可再生能源。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非可再生能源资源发现较少。

西藏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达2亿多千瓦,年电能可达17600亿千瓦时,占全国的29.7%;其中初步调查可开发水能5660万千瓦,年发电量约3300亿千瓦时(折合标准煤13200万吨),占全国的17.1%。水能资源绝大部分集中于藏东南地区。

西藏太阳能资源居全国首位,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年日照时数在1500-3400小时之间,辐射总量大部分地区为6000-8000兆焦/平方米。直射比例大,年际变化小,与水能在地域分布上有互补特点。

西藏是中国地热活动最强烈的地区,各种地热显示有1000多处,几乎遍及全区。中高温资源主要分布在藏南、藏西和藏北。

西藏有两条风带,推测年风能储量930亿千瓦时。除藏东地区风能资源较贫乏外,大部分地区属风能较丰富区和可利用区。风能资源最丰富的是藏北地区,年平均有效风能密度为200瓦/平方米左右;其次为喜马拉雅山脉地区,年平均有效风能密度为140瓦/平方米左右。

经济

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

初步核算,2006年实现全区生产总值(GDP)290.0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1.04亿元,增长6.2%;第二产业增加值80.03亿元,增长22.9%;第三产业增加值158.98亿元,增长11.7%。人均GDP达到10396元,增长11.9%

在全区生产总值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17.6%27.6%54.8%,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上年下降1.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2.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0.8个百分点。

农业和畜牧业

2006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3.75亿元,比上年增长6.3%。其中:农业产值32.30亿元,增长6.0%;牧业产值32.08亿元,增长9.5%。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71.65千公顷,比上年减少6.03千公顷。其中:青稞面积116.28千公顷,减少3.99千公顷;小麦面积41.49千公顷,减少0.51千公顷。油菜籽面积24.05千公顷,减少2.00千公顷。蔬菜面积18.99千公顷,增加0.95千公顷。全年粮食产量92.37万吨,比上年下降1.1%;油菜籽5.45万吨,下降10.9%;蔬菜45.00万吨,增长4.8%

年末牲畜存栏总数为2436万头只,比上年末增加21万头只。其中:牛651万头,增加19万头;羊1703万只,增加5万只。全年猪牛羊肉产量达22.21万吨,比上年增长3.5%;奶类产量27.61万吨,增长2.3%

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1.65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其中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0.95亿元,增长19.8%。全区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37.40亿元,比上年增长20.9%。其中:轻工业实现产值13.61亿元,增长0.6%;重工业实现产值23.79亿元,增长37.1%。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全年实现产值21.80亿元,比上年增长9.4%。按登记注册类型分,

国有企业实现产值13.57亿元,增长10.5%;集体企业实现产值5.37亿元,增长15.4%;股份制企业实现产值13.56亿元,增长38.7%;股份合作企业实现产值0.99亿元,增长18.7%;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实现产值2.51亿元,增长13.3%;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实现产值1.41亿元,增长4.6%。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2.0%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90亿元,比上年增长6.0%。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2.32亿元,下降18.3%;集体企业实现利润0.27亿元,增长49.7%;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1.22亿元,增长32.6%

全年完成水泥产量166.67万吨,增长21.7%;发电量15.15亿千瓦时,增长13.6%;铬矿石12.18万吨,增长4.4%;啤酒6.33万吨,增长29.4%;中成药(藏医药)1296吨,增长7.1%;自来水8466万吨,增长4.5%;瓶()装饮用水8115吨,增长30.6%

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58.38亿元,比上年增长25.2%

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2.35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其中民间投资65.53亿元,增长99.5%

按经济类型分,国有经济完成投资157.83亿元,比上年增长15.1%;集体经济完成投资5.48亿元,下降18.7%;其他各种经济类型完成投资34.81亿元,增长38.6%;个人投资34.23亿元,增长1.4倍。按地域层次分,城镇完成投资201.84亿元,比上年增长6.1%,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8.90亿元,增长47.8%;农村完成投资30.51亿元,增长4.1倍。在农村投资中,农户投资25.83亿元,增长5.3倍;农村集体投资1.34亿元,增长2.9倍。按产业分,第一产业13.40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26.57亿元,增长11.2%;第三产业192.38亿元,增长20.6%

从资金来源渠道看,全年共到位资金244.90亿元,比上年增长20.4%。其中:国家预算内投资109.03亿元,下降4.9%;国内贷款4.71亿元,下降24.4%;自筹资金67.26亿元,增长75.0%;其他投资63.90亿元,增长44.9%

国内贸易

2006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70亿元,比上年增长22.7%。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43.80亿元,增长32.7%;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45.91亿元,增长14.5%。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71.61亿元,增长21.0%;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15.76亿元,增长27.3%;其他行业零售额2.34亿元,增长53.2%

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中,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额增长33.0%,石油制品类零售额增长17.3%,汽车类零售额增长72.9%,金银珠宝类零售额增长24.0%,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增长14.6%

全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0%。其中:城市上涨1.9%,农村上涨2.4%。服务项目价格上涨5.0%;消费品价格上涨1.5%。在各类消费品中,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交通通讯、居住类和食品类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分别上涨了4.8%4.0%3.6%2.9%,其他各类价格略有上涨或下降。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2%;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0.4%;农产品收购价格上涨3.3%;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6.0%

对外经济

2006年,全年进出口总额达3.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9.9%。其中:出口总额2.22亿美元,增长34.4%;进口总额1.06亿美元,增长1.7倍。

全年对亚洲出口2115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5.4%;对欧洲出口636万美元,增长52.5%;对北美洲出口276万美元,增长11.6%;对大洋洲出口43万美元,比上年下降69.1%

在进出口贸易中,边境小额贸易实现进出口总额17618万美元,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53.6%,比上年增长44.2%。其中:出口17158万美元,增长48.2%;进口460万美元,下降28.0%

全年审批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7个,协议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808万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1522万美元。

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全年完成货运量359.63万吨,比上年下降2.7%,其中:公路运输完成346.00万吨,下降3.1%;铁路运输完成2.10万吨;航空运输完成1.08万吨,增长42.8%;管道运输完成11.4万吨,下降3.0%。全年客运总量605.61万人次,增长26.3%,其中:公路运输完成444.80万人次,增长25.1%;铁路运输完成27.90万人次;航空运输完成122.91万人次,增长19.5%

年末公路总通车里程44813公里,比上年增加1334公里,其中有铺装路面总里程1984公里,增加481公里

年末全区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14.39万辆,比上年末增长35.2%

邮电: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1.55亿元,比上年增长30.7%。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13亿元,增长8.2%;电信业务总量20.42亿元,增长32.2%。全年新增局用交换机5.69万门,总容量达到39.44万门。新增固定电话用户15.67万户,达到68.22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64.97万户,乡村电话用户3.25万户。新增移动电话交换机14.00万门,总容量达80.00万门。新增移动电话用户13.62万户,达到了60.55万户。年末全区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28.77万户,比上年末增加29.29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46.5/百人。

旅游: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51.2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9.5%。其中:接待国内旅游者235.73万人次,增长40.4%;接待海外旅游人数15.48万人次,增长27.6%。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7.71亿元,比上年增长43.2%。实现外汇收入609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7.1%

财政、金融、证券
和保险

财政: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7.27亿元,按同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20.5%。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4.56亿元,增长21.0%。在一般预算收入中,增值税增长27.2%,营业税增长4.7%。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6.0%

财政总支出202.29亿元,按同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6.9%。其中一般预算支出200.20亿元,增长8.0%

金融: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545.74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9.5%,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40.57亿元,增长13.5%。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04.14亿元,增长13.8%。金融机构累计现金收入643.50亿元,增长23.5%;累计现金支出670.95亿元,增长20.1%。现金净投放27.45亿元,比上年少投放10.06亿元。

保险:全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1.95亿元,比上年增长23.9%。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0.24亿元,比上年增长14.9%;人身意外伤害险实现保费收入939万元,增长3.4%;机动车辆险收入1.59亿元,增长26.3%。全年共支付各类赔款6568万元。

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全区普通高等教育招生8359人,在校生23327人,毕业生3846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2336人,在校生14775人,毕业生2280人。全区普通高中招生1.32万人,在校生3.77万人,毕业生0.99万人。普通初中招生4.50万人,在校生12.79万人,毕业生3.58万人。普通小学招生5.29万人,在校生32.95万人,毕业生4.87万人。全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6.5%,比上年提高了0.6个百分点。幼儿园在园幼儿9149人。

科学技术:全年共承担国家科技项目25项,安排自治区级重点科技项目121项,全区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28项。受理专利申请89件,授权专利81件。

    全区共有气象台站41个,气象雷达观测站点4个,卫星云图接收站点7个,地震台站8个,水文监测站28个。

文化、卫生和体育

  2006年末全区共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25个,文化馆、站208个,公共图书馆4个,博物馆2个。广播电台3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38座,电视台5座。广播人口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85.8%86.9%。出版报纸4208万印张,各类杂志268万册,图书928万册。

年末全区共有卫生机构903个,其中:医院、卫生院763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防治机构81个,妇幼保健院、所、站55个。实有病床床位7516张,其中医院4531张。卫生技术人员7912人,其中执业医师2691人。每千人病床数和卫生技术人员数分别达到了2.7张和3.0人。

    全年新建全民健身活动场所1处。我区运动员在国内、国际竞技体育比赛中共获得金牌2枚、银牌7枚、铜牌8枚。全年销售体育彩票2017万元,筹集公益金656万元。

人口、人民生活和
社会保障

根据2006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推算,年末全区总人口为281万人,比上年净增加4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7.4‰,死亡率为5.7‰,自然增长率为11.7‰。

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实现可支配收入8941元,比上年增长6.3%;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435元,增长17.2%。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50.2%53.0%

年末全区就业人员142.28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22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8.12万人,增加3.34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3%

年末全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人数4.45万人,领取养老保险金人数3.14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7.20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16.49万人。全区共有4.41万人的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全年发放低保救济金5645万元。年末全区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3491张,收养各类人员1899人。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7600万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2660万元,直接接收社会捐赠款1520万元。

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全年新发现矿产地2处,有8种矿产新增探明储量;地质勘查完成机岩芯钻探工作量4.03万米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8.47千公顷,其中:用材林1.84千公顷;经济林8.82千公顷;防护林6.23千公顷。

全区共有各类环境监测站8个,水质监测站61个,水土保持监测站6个。全区共有自治区级以上自然保护区15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个。自然保护区面积40.83万公顷,占我区总面积的34.0%

全年共发生各类事故1021起,比上年下降10.0%;死亡574人,下降2.7%;直接财产损失1213万元。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1.98人,下降20.4%;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10万人死亡人数为5人,下降33.5%。全年道路交通万车死亡人数为37.9人,下降9.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