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端午节简介
2014-05-22 | 阅:  转:  |  分享 
  
二、纪念伍子胥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
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
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
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伍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太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伍子胥,夫
差信之,赐“历镂”剑令伍子胥自刎。伍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
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伍子胥含冤死后,传说变成了“波涛之神”,江
浙一带百姓每逢端午节都要举行各种祭祀活动以悼念伍子胥。三、古越民族图腾祭端午节
是古代吴越民间举行图腾祭的节日,认为端午节实际上是一个龙的节日。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
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
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
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
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端午节的其他传说:1、认为端午节起源于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其时仲夏之日
,万物方盛,夏至日,阴气萌生,恐物不懋,故在五月初五以五色印为门户饰,以惩恶气。《风土记》写道:“俗重五月五日与夏至同。”
2、古人认为五月是个“恶月”,“阴阳争,血气散”,汉人应劭的《风俗通义》甚至有“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记
载。因此自古便有端午避恶去毒的礼俗。3、原始宗教的植物崇拜。如《诗经。大田》中有“与其黍稷,以享祭祀”的记登,以及《
风土记》中"仲夏端午,烹骛角黍(粽女)的记载4、认为据东汉时期蔡邕《琴操》中载,端午节系为纪念先贤介子推。
5、认为宋代高承《事物纪源》刊文,端午源于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于此日操练水军。6、认为在《道书》中载有五月初五是为祭祀
先祖日。7、民间有一传说认为,端午源于湖北沔阳沙湖曾有四位豪杰专门劫富济贫,后因遭当地官兵突袭围困而于五月初五投江
而亡。当地民众万分悲哀,将这一天定为端午节,以示悼念。8、说是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夏商周三代的兰
浴说。道教定农历五月初五为“地腊”,是日要香场沐浴,驱逐瘴气,祭奠神祖,以保平安。粽子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当
时主要有两种粽子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到晋代,端午食粽子成为全国性风俗,“仲
夏端午,烹鹜角黍”,这是西晋周处所作《风土记》一书中的明确记载。当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还添加中药材益智仁,称“益智粽”。艾虎
挂艾草、菖蒲、榕枝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它原因。通常将挂艾草、菖蒲、榕枝艾
、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
,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
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
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
门口,可使身体健康。在我国古代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有关艾草可
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像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
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从科学角度来讲: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
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
虫灭菌的药物。画额戴香包六幺令?天中节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
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
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宋?苏
轼简介DragonBoatFestival(DoubleFifthFestival)端午节简
介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
假日。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
,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所以亦称端阳节。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
《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居三毒之端。端午节又叫“五月端”。五月是整个热天的
开端,五毒蛇开始活跃,鬼魅魍魉也会猖獗,这些都会给人特别是会给无所顾忌又无抵抗能力的孩子带来灾难,必须在五月端这天集中地为孩子消灾
防毒,因此,人们又把五月端午节说成是“小孩节”或“娃娃节”。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避邪。
关于端阳节的起源,历代说法不一。一说是为纪念春秋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因为这一天是他的殉难日;二说是为纪念同
时期吴国忠臣伍子胥;三说是龙的节日;四说端乃“头”,端阳节为夏热即将到来之祈丰节。在诸多说法中,民间流传最广、最有影响的是第
一种。一、纪念屈原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
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端午节的由来又传,屈原
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
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端午
节的由来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的由来四、纪念孝女曹娥端午
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
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
,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
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的由来
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端午
节的由来端午节的习俗粽子的制作方法端午节的习俗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
品。我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端午节的习俗艾虎,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
饰品。我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风俗通》云:“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恶”。故民间多取
虎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节的艾虎为最具特色。艾虎或以艾编剪而成,或剪彩为虎,粘以艾叶,佩戴于发际身畔。端午节饰戴艾虎的风习已经有
千年以上的历史。宋陈元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王沂公《端午帖子
》诗:‘钗头艾虎辟群邪,晓驾祥云七宝车’。”又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以彩线穿
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古诗云:‘玉燕钗头艾虎轻’,即此意也。”端午节的习俗挂艾草、菖蒲、榕枝端午节
的习俗悬钟馗像:人们在端阳节悬挂钟馗像,用来镇鬼避邪,希求家庭平安。挂艾叶菖蒲:家家都以菖蒲、艾叶
、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以僻邪驱瘴。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
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端
午节的习俗饮雄黄酒:在长江流域地区盛行。雄黄是一种中药材,中医药书籍说雄黄能治百虫毒、虫兽伤,故民
间有"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五月五日饮雄黄菖蒲酒,可除百疾而禁百虫"、"带雄黄进山不怕蛇"等俗言。在碘酒未发明年代,我国人民
就是用白酒调配雄黄和白矾水来涂抹毒虫蜇伤和蚊叮虫咬的。不过据现代科学分析,雄黄有毒,不宜内服。端午节的习俗
佩香囊:小孩佩香囊,避邪驱瘟、襟头点缀。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拴五色丝线。长命缕女儿节:明沈榜《
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禳解、祛除及避五毒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没之时,民间要用各种方法以预防五毒之害。端
午节的习俗五毒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才有
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其实,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
这才形成此习惯。种种节俗,如采药,以雄黄酒洒墙壁门窗,饮蒲酒等,看似迷信,但又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卫生活动。端午实在可算是
传统的医药卫生节,是人民群众与疾病、毒虫做斗争的节日。今天这些卫生习俗仍然是应发展,并应弘扬传承的。
龙舟,与普通船只不太相同,大小不一,桡手人数不一,通常约长16
~22米,挠手24~48人。一般是狭长、细窄,船头饰龙头,船尾饰龙尾。龙
头的颜色有红、黑、灰等色,均与龙灯之头相似,姿态不一。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绘(也有用纸
扎、纱扎的)。龙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鳞甲。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祭过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并且买一对纸
制小公鸡置龙船上,认为可保佑船平安(隐隐可与古代鸟舟相对应)。在正式竞渡开始时,气氛十分热烈。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
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或多)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或多)龙望标且如瞬。坡
上人呼霹雷惊,竿头彩挂虹霓晕。龙舟竞渡端午节的习俗端午节的习俗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端午诗作五月五日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未泯生前恨
,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宋·梅荛臣端午诗作
端午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当轩知槿
茂,向水觉芦香。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唐·李隆基端
午诗作端午日赐衣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
,终身荷圣情。——唐·杜甫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唐·文秀端午诗作浣溪沙轻汗
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宋?苏轼
端午诗作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
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松等闲惊破纱窗梦。——宋·欧阳修
乙卯重五诗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
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南宋·陆游文化影响
中国大陆南方地区端午节习俗保存较完善,也较北方地区气氛浓厚,各地纷纷举办各种规模的赛龙舟活动,家庭也都包粽子全家同吃,虽然不
一定代表端午节本身的纪念屈原的意义,很多人尤其是青少年都不知道它代表的含义。但这种习俗一直保着。自2008年
开始,端午节在中国大陆地区也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按规定放假一天。台湾俗谚有:“未食五月粽,破裘不愿放”,形容过了端午节才算真正进入夏季的炎热。端午节与春节、中秋节是台湾民间三大民俗节日。中华民国政府立端午节为法定假日,依规定放假一天。文化影响台湾端午节保留大量端午信俗,台湾人俗称端阳、“五日节”或“五月节”,习俗为吃粽子、饮雄黄酒、驱五毒、饮午时水、沐午时水、午时立蛋(传说中能在午时,立起鸡蛋可以得到好运)与赛龙舟。端午禳除的习俗源自于夏至,台湾习俗认为端午当天正午,是全年阳气最盛的时刻,因此配合饮用午时水可强身健体、驱除百病,加入了香茅、艾草、菖蒲等驱邪植物,或是挂榕枝、饮雄黄酒、佩挂香馨(香包)更可达到功效;另外当天也会使洗艾草水,同样也有防毒健身的效果。全国最著名汲取“午时水”地点在台中县大甲镇铁砧山上的剑井。
献花(0)
+1
(本文系aqzh7894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