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间谚语里的家庭和谐问题

 秀水拖蓝 2014-05-22

         民间谚语里的家庭和谐问题 

 

    家庭是组成社会、国家的基本单位,犹如机体上的每一个细胞。因此,家庭的和谐与稳定,必然会对社会、国家的和谐与稳定产生一定的影响;反之也就会对社会、国家的紊乱与退步种下危机。

    封建社会的家庭、社会关系,是由封建的伦理观念来传承延续的,诸如儒家提倡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及“三纲五常”中的“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都是为了摆正各个阶级、阶层的既定位置,倡明不可逾越的等级鸿沟。即使是在家庭里,也有“三从四德”的桎梏,专门用来巩固男性的统治地位,明确妇女必须“未嫁从父、即嫁从夫、夫死从子”,必然遵从“妇德、妇言、妇工、妇容”的严格规矩,老老实实做牛做马。这种一层控制一层相互不平等的社会关系,虽在对维护封建统治起到相当的作用,但要想以此来建立起广泛的和谐家庭局面,使之对社会的进步产生巨大推动力,那只能是一厢情愿,缘木求鱼,越往现代越办不到。

    然而也必须看到,当年的社会发展还有其另一端,即千千万万的平民百姓家庭,在处理亲情关系方面,并没有完全依据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照章办事。老百姓有老百姓的传统,老百姓有老百姓的章程。在家庭的成员间,人们主张互相关爱温情脉脉,主张平等相待和睦共处。这种传统的渊源,可以上溯几千年、几万年,一直到人类的蒙昧时期。它和封建社会官方倡导的伦理关系,有的是并行不悖,有的是互不干扰,有的则是完全的背叛。这种属于民间传承的伦理道德,其中不少还升华为谚语固化下来,一代一代地口传心授流传自今。这股汹涌澎湃的潮流无可阻挡,它强化了家庭的稳定,促进了社会的和谐,自然在一定程度上也相助了封建统治者巩固政权,尽管封建统治者并不是完全赞同和喜欢它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翻身做主,推翻了封建制度的一切桎梏,确立了新社会的伦理道德,使妇女得以和男人平起平坐,顶起了半边天,也使长幼相亲相助各得其所,才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矛盾。本文意图通过对连云港市地方谚语的调查研究,进一步认识民间伦理道德观的流传和发展,以期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更好地为建立和谐家庭、和谐社会服务。

 

民间谚语里的家庭和谐问题

 

    既然家庭是社会的一个细胞,维护家庭的向心力,保证家庭的和睦健康,这个细胞才能充分起到积极向上的作用,才能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国家。调动起绝大多数家庭的积极因素,那就是治国安邦之本。民谚强调“金家银家,不如自己穷家;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穷窝。”“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这都是强调了家庭是成员间相互赖以依存的集体,是一个单独核算、自负盈亏的基本单位,大家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要想幸福,就必须“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全家一条心,黄土变成金;一家十样心,散板不着钉。”民谚中强调“酒肉朋友,柴米夫妻”,家庭存在的起码条件是先要把饭吃饱,然后才是财富不断积累,才是事业的不断发展,一个家庭的希望全在于和谐与勤劳,“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黄金万两米为贵,一家安乐值千金”,“夫妻一对勤,日子不受穷;夫妻一对懒,吃早没有晚。”如果不幸而沦为贫困,民谚还告诫人们不要怕,不要“穷煎饿吵”。只要有志气便有翻身之日,往往穷困的际遇倒是能够锤炼人,培养出人的高贵品质,即:“家贫出孝子,国乱见忠臣。”

    在众多民谚当中,有一条特别闪光的是:“女当家,有饭吃。”虽然只是短短六个字,却应该看作是原始社会母系家族制的宝贵传统,它越过千万年的悠悠岁月,承受封建社会的层层排斥,却一点也没有失去其生命力,依然那样火辣辣地灼人。这六个字从家庭的角度看,很自然地便会想到《大宅门》里的二奶奶,能够受命于家族的危难之际,一手擎天;往大处想,那些为国为民的女英雄花木兰、梁红玉、王昭君、文成公主之流,都足以说明与证实这一点。我们只要再对照民谚中那些少量浸透封建意识的糟粕,就更显其可贵了,那些糟粕如:“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给扁担挑着走。”“小小狸猫能逼鼠,小小男人能做主。”等等,这些今天都已经逐渐化为历史的梦魇了。

    与其相反,占据绝对优势的民谚,却是根本没把封建社会的三从四德当一回事,而是将夫妻关系放在一个绝对平等的位置上,说恩爱,讲同心。如“恩不过父母,亲不过夫妻。”“一夜夫妻百夜恩,百夜夫妻似海深。”“老婆家,老婆家,丢了老婆失去家。”要求“上床夫妻,下床君子。”“好汉不打妻,好狗不咬鸡。”夫妻常年生活在一起,难免会遇到些分歧,磕磕碰碰,以至于“夫妻吵嘴小玩意,勺子难免碰锅台。”提倡处理的原则是“天上下雨地下流,小两口打架不记仇。”“小两口打架不记仇,夜晚睡觉在一头。”这样,夫妻生活才会越来越协调,越过越成熟,越过越甜蜜,到了老年,方才真正体会到“少年夫妻老来伴”,“穿破才为衣,到老方为妻。”“家常饭压饿,老夫妻贴心。”

    值得一提的是,民谚中有一些是推崇妻子道德力量的,这便将“女当家,有饭吃”的含义提高到一个新的档次。民谚说:“妻贤夫祸少,子孝夫心宽。”“家有贤妻,夫不遭横祸。”这可以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封建社会如此,社会主义社会如此,即使在一万年也仍然会是如此,虽然这一类谚语为封建伦理所不容,但确是千家万户的旺发之源和男子汉们的立身之本。现今一些惯听枕边风的男人,或是沆瀣一气的夫妻,是不屑一顾这个道理的。所以折戟沉沙的命运,往往也就会降临到他们的身上。

 

民间谚语里的家庭和谐问题

 

    如果说夫妻和睦是一只鸟的身体,那尊老和爱幼就是它的两个翅膀,有了两个坚挺的翅膀,这只鸟才能扶摇直上,这个家庭才能兴旺发达。古人很懂得“家有老,是个宝”的道理,主张“父母养我小,我养父母老。”以至把孝敬父母放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将孝敬父母与敬天、敬地、敬鬼神等同起来,说“家有父母在,何必去烧香。”诚然,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必然会孝敬父母;反过来说,一个连生身父母都不肯孝敬的人,自然也就不会对社会有责任感,汉代皇帝的“以孝治天下”便着眼于此。

    正是因为“父子天性,母子连心。”所以老一辈的人总是希望将自己一生积累下来的精神财富,连同物质财富一起传给后代。因此才“若要诸事好,必先问三老。”“老人传帮带,新人成长快。”“老人不讲古,后人要失谱。”当然,在这方面封建意识的糟粕与民间谚语截然不同,它们各行其道,冰火不同炉。封建意识强调愚忠愚孝,“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父叫子死子不得不死,君叫臣亡臣不得不亡。”而民间谚语的主流则特别强调父母的主导作用,榜样作用。“老猫屋上睡,上辈传下辈。”“好底好帮做好鞋,好爷好娘养好孩。”要求父母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儿孙示范,把认真做人的好家风一代一代传下去,把孝敬父母的好家风一代一代传下去。民间谚语说:“瓦屋檐前水,点点不离窝。”“你孝公婆四两,儿孙敬你半斤。”“锅不热,饼不靠;父不慈,子不孝。”

    对于父母不能以身作则的危害,民间谚语也有生动的描述:“做老不正,儿孙不敬。”“做老不正,拉过来垫腚。”民间谚语里提到,因前辈的不正而导致后辈对他的蔑视,那不仅仅害了自己,更可怕的是影响到儿孙的做人,给社会带来不安定的因素:“人生人,鬼生鬼,癞咕养儿撇拉嘴。”“老子偷瓜摸果,儿子杀人放火;老子无二不轨,儿子做贼当匪;老子不忠不孝,儿子歪打斜炮。”这种因果关系,对所有为父母者来说,都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在健康的家庭当中,爱幼是和尊老同等重要的一翼。“人留儿孙草留根”、“养儿防老,积谷防荒。”“养儿不孝,不如不要。”许多民间谚语都对儿孙的教育与优化提出了忠告:“好儿不要多,一个顶十个。”“虎生一子能拦路,老鼠生多尽喂猫。”“龙生一子混三江,母猪子多尽吃糠。”父母对于子女没有不疼爱的,“手心手背都是肉,十个手指个个疼。”但“马看蹄爪,人看从小。”“牛要耕田马要骑,小孩不管会调皮。”要“疼儿不给儿知道,疼女莫让女撒娇。”千万不能忘记:“严是爱,宽是害,不管不教会变坏。”

 

                          民间谚语里的家庭和谐问题

 

    要想组建一个团结和睦的家庭,就不能不注意到社会矛盾的普遍性,家庭关系自不例外,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自家有事自家知。”要想治好家,全家人都须懂得团结和睦的重要性,“自家吵闹自家祸,全家和气全家福。”“家不和,受人欺。”全家人必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因这“屋漏顶着席,家漏治不的。”不能一点事便“家无主,扫帚舞。”甚至把矛盾向外人宣泄,“没有家鬼,不带家人。”在家庭关系中,不同的地位有不同的作用,不同的地位有不同的难处,因此每个人都要尽到自己的责任,每个人都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论老少,看问题做事都要一碗水端平。作为长辈,“老天难当,婆婆难做。”既不要无原则的迁就,造成“三天孩子娘惯的,三天媳妇婆惯的。”局面,也不要给晚辈受气,“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媳妇天天哭啼啼。”作为晚辈,要尊重长辈的意见,主动协调好关系,“家有小姑贤,婆媳不变脸。”全家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体谅,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只能补台,不能拆台,更不能整天唠唠叨叨地埋怨不已,因为“家有穷神嘴,必定倒头鬼。”

    笔者在初步研究连云港市地方谚语的过程中,感到这里民间对于和谐家庭的理想构建有着悠久的传统,有着高屋建瓴的眼光,更有着相当强烈的反封建意识。它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哲理深刻,感染力强,在下里巴人的外形下,充盈着非常丰富的阳春白雪的内涵。这一部分文化遗产如果能够得到很好的收集、整理和利用,相信它必然会对当代构建和睦家庭、和谐社会的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