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本人初次印象

 我爱恋恋 2014-05-23

王凡夫 

所谓初次印象,应该有两层暗示:一是非常感性、直观的印象。这种印象是生动而难忘的。二是有待于进一步思考、整理和批评的印象。本人现将近两周来对我们的近邻---日本人---绝对真实客观的感受一一道出,供大家体会和批评。

一、  一个注重细节的民族

日本人注重细节的名声大概世界闻名。只要你处处留心,你会发现哪怕是在日本的一个城市里、一所建筑内、甚至一间屋子里---“皆学问”。日本人注重细节这种民族特性体现在其生活中衣、食、住、行各个方面。这种说法在我来日本前早有耳闻,却从未目睹;今日一见,果然不同凡响,令人叫绝。初来乍到,对所住的公寓楼体会最深,就暂且先说说它吧。

日本的建筑较有特色,突出表现为节约和经济。日本国土小,资源有限。如何最大限度并最合理地利用每一寸空间和点滴资源,便成为日本民族长期以来与大自然打交道过程中形成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模式。

本人现居住的日方公寓则明显体现了这一特点。整个公寓呈口字型,四围是宿舍房间,中间是很开阔的天井,使四个方向的住户之间拉开了距离,且有较强纵深感。天井并不是一通到底,二、三楼之间的地方由玻璃隔开,且缀有花卉。大概是用了加膜玻璃或是玻璃有一定铺陈角度的缘故吧,在楼上走廊的人从任何窗边向下望,只能看到你的倒影和墙垣,而在二楼房间里向上仰望却能清楚地看见三楼以上的建筑和蓝天白云。在每个宿舍层,除了有宿舍房间,还有开水房、洗衣房、娱乐室、休息厅等设施。它们都是充分利用了每层的角落空间和天井的一部分,同时不会使你感到一点儿局促。不过,房间的卫生间和浴室相比之下显得压抑了些,是个大概四平米的正方形;然而卫生设施一样不少,尤其是卫生间的垃圾桶,是三角形的,稳稳地卡在一个角落里,占了很少的面积,却丝毫不影响使用。

公寓的大厅的设计也有独到之处。进门后是一片开阔地面,左面是几排软座,供人休息;右面是前台,前台旁边是公用电话。在软座和前台中间稍后一点是两部电梯,电梯后面又是几排休息用的软座,但是却由于有了电梯的缘故,与刚才所见的空间隔开自成一个小休息厅,而且显得十分幽静。旁边还有吸烟间。日本社会近年提倡禁烟,街道上经常见到禁止吸烟的标志,餐馆里要么分离出吸烟区,要么干脆禁止吸烟。街上也的确很少见到有人吸烟,这让我们同行中的几位烟民着实不爽。他们于是成了这公寓大厅两个吸烟间里的常客。

吸烟间的设计也令人叹服。它四周不用任何隔板,只用离地约一二尺的透明厚塑料布围起来,因此绝不会使里面的烟客顿生负罪之感。吸烟间内是一小平台,平台与头顶抽风机相连。只要走进去,顶部感应器便会通知抽风机立即工作。风力很强,烟气除了上面烟道口一个方向,再也无路可走。

公寓楼里还有让我觉得最妙、最有意境的一处:大厅里的一段阶梯。从上文所述电梯后面的小休息区起身再行数步,就是一段通向二楼的阶梯。这个设计我认为最起码有三个优点:一是为客人方便着想,如果你在此休息后想去二楼,起身就可由此上行。二是节省了能源,因为去二楼的人不必再特意寻电梯(除非十分懒惰或有特殊原因者)。三是增加了空间的层次感和美感。无论在一楼还是二楼向这块空间望去,总使人联想到中国的古城墙和古埃及的帝王行宫。

不仅我们住地建筑是这样,东京很多建筑也都有类似特点。在超市、车站、博物馆等地,其内部设计和物品摆放既方便民众,又节省空间,可谓实用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典范。比如上野的美术馆,内部设计实用性十分突出。展品摆放规矩有致,按一定顺序依次排出,同时保证空间得到最有效利用。进馆初看时因为有不少逶迤迂回之处,便觉得有些迷宫状。但观众只需按箭头指示方向一步步欣赏下去,轻轻移动脚步;这里转过一个弯,那里进入一个回廊,不知不觉中就会轻松走完全程。再比如东京的六本木,该城的地下空间之利用十分统一细致,商场、餐馆、停车场、地下通道、辅助设施与设备空间,繁而不乱,并且注重绿化和环保。个别广场同时注意现代时尚与传统文化气息相结合,在建设现代新城的同时不忘留给人们畅游历史的权利。

以上是对日本建筑的直观感受。其实除了上述情况,日本建筑还有一个很大优点:节能。日本资源困乏,所以政府对能源节约的关注程度非常之高。日政府早在1979年就颁布了《关于能源合理化使用的法律》,并于1992年和1999年先后修订过两次。早在80年代,日本在建筑节能方面就取得了突出效果并闻名于世。在同样生活水平条件下,日本以每户为计算单位的生活能耗量仅为英、法、瑞典的5O%和美国的30%左右。目前,日本成为世界上能源利用效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并是美国的2.75倍。

在东京的街头,我见到很多房屋动采用了节能材料,如反射玻璃,双层窗户、太阳能热水器等等。这些设计能够有效控制温度,从而降低人们对空调及其他调温设备的依赖。日本也有不少全玻璃幕墙建筑,但是设计师都运用匠心达到节能标准。除了注重技术这一原因,日本建筑的经济性和节能性与其相关政策的实施紧密相关。比如说,日本推行鼓励采用节能措施的优惠金融制度,对住宅采用隔热构造的法人采取补贴贷款制度。日本建筑这种追求经济、节能的特色以及国家和团体对实现该标准的细致功夫常令我感叹不已。

说到这里,我忽然想起北京的中日友好医院当初就是由日方设计的建筑,据说内部走向设计与其他医院相比,特点非常突出。本人没有亲见,若哪位朋友不幸偶有去该医院的原因,离开医院之前,或可作些调查见证则个。

二、热情友好的民众

如果提到日本人,中国人心中会涌出哪些形容词?客气?呆板?礼貌?阴险?......在我没来到这个岛国前,心中也曾对赴日后的生活做过几种猜测。因为某些原因,我甚至做好了在生活中面对挑衅甚至是攻击的准备。

短短三周时间已经过去了,我所见到的日本人以及所经历的一些事情使我感受与先前有较大不同。虽说本人现在仍不能对我们这个近邻民族性格进行非常全面,深刻的剖析;不过我想,我如果能将所见所闻,尤其是亲身经历的一些事情说出来,应该说对于无论是我的同胞还是日本邻居都是有好处的,尤其是在中日关系敏感的今天。

如果说日本人是世界上最讲究礼貌并强调形式的民族,这话不能算夸张之辞。日本人从小就接受严格的礼仪训练,日常生活中彼此因为礼仪而付出的心思和精力也要比其他民族多得多。就其语言来说,日语中还有普通用语和敬语的区别,甚至还有男用女用的区分。

提起日本的礼节,我们都会马上想到其绝对标准和够深度的鞠躬。日本人的鞠躬分三种:非常熟悉的朋友见面略鞠一下,大致相当于点头打招呼,但仅限于非常熟悉的朋友之间。第二种是作45度角鞠躬,这种鞠躬是十分正式的礼貌性鞠躬,用于正式场合和初次见面。但最能表达内心诚意或忏悔的鞠躬则是不折不扣的90度鞠躬,并一定加上一句“拜托您了”。

日本人非常注重鞠躬这个礼节和形式,孩子们从小就被告知其重要性。我观察到在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确实是这样做的。不同场合的鞠躬角度非常到位,而且说话十分客气,完全超过我们想象。在商场、餐厅、大厦电梯里……,只要有人走进,门口的服务员必将向其鞠躬,同时口齿清楚、面带笑容地大声说句“欢迎光临”;每位顾客离开时,他们也同样不厌其烦地道声“谢谢惠顾”,哪怕你与来时一样的两袖清风。他们对这种高度重复性的单调工作毫无怨言,毫无敷衍和倦怠;笑容对人一律平等,举手投足展示出的是令人倍感温馨的真诚和友善。

按照日本政府规定,外国人在日居留时间满一年可以办理国民健康保险。我们上周去办理保险的时候,恰好旁边有几个办理其他保险业务的窗口。我看到办事员的态度都非常友善和蔼,规矩利索。有一个日本老太太在办理有关保险的业务,大概是很多问题不懂,所以显得很有些啰唆,但那个办事员面上没有显出什么不耐烦的神情,一直耐心地为其解答,直到把所有手续帮老人办理完毕。而老太太也并没有表现出十分的感谢,只是礼貌性地道谢,然后提包走人。

日本人对待本国人如此,对待外国人同样彬彬有礼。刚到日本时,因为语言不通,在各种场合沟通非常受限制。然而,语言障碍并没有使我的生活到处充满障碍。是日本民众的友好热情帮我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看似微小,却又不得不解决的问题。这种热情常使我非常感动,

一次去秋叶原买电脑。柜台服务员似乎连YES和NO都不会,我凭借支离破碎的日文根本无法与其交流。不知何时,旁边多了一位十分和善的小姐。她安静地看着我们,似乎有话要说。我和她对视了一下,她马上过来用英文问我可否为我当一下翻译。我大喜。尽管她英文不是十分流利,但毕竟交流可以顺利进行。为了买到称心如意的电脑,我的问题不得不变得深入而繁琐,但她都很认真很努力地一一翻译出来,使我得到满意答复。

我终于认定选择一款东芝牌电脑,并谈妥价钱。在等候提货时,我向她道谢,并与她聊起天。她说她在商场里经常会遇到象我这样的外国人,包括来自欧美国家的西方人。外国人购物时经常会遇到麻烦,于是提供翻译服务对她来说是家常便饭。我于是开玩笑说老板发的奖金一定很高了。孰料她说,她其实不是这个电脑专卖柜台的人,只是旁边网络公司咨询台的雇员;说完还送我一张公司名片。我不禁暗自惊讶:她为了一个与其本公司业务毫无关系的人花费了这么长时间,公司却不会认为其“擅自脱岗”而对其处罚。我甚至还在估计她也许是要趁此机会向我推介其公司产品,可是她除了向我致名片外对于她的公司的事只字未提。

不多时,电脑从仓库里送来。我以为这为小姐要返回其柜台工作了。没想到,她担心我沟通不畅,主动领我走到收款处,帮我办理交款和该商场其它相关手续。她仔细询问了我的名字和住址,将顾客需要填写的所有表格一一帮我填好。我要做的事除了点完钞票交给她之外,就是优哉游哉地在旁边乐器柜台里欣赏各种电声乐器的音色。

该是道别的时间了,结果又是一个没想到。她因担心我---一个中国人---不熟悉周围路径,坚持把我送出商场门口,并将远处一块十分醒目的新宿车站牌子指给我看。

我按照当地礼节向她鞠躬道谢---虽是入乡随俗,却是真心实意。她也微笑着还礼,笑容依然象第一次出现我身边时那样和善,那样文静。于是,今天的东京街头出现了这样一幕画面:一个中国人和一个日本人相互致意,虽属礼节,却超越礼仪,因为彼此心中充满了真挚的诚意。

当我走进新宿车站口时,忍不住回头望了一下我刚刚离开的方向。午后的阳光温和地覆盖在东京每个角落。一座大厦表面的几个日文字母在这阳光中闪出温和的光,那是这家商场的名字。我想,这个名字在我日后生活中,无论我走到哪里,我都不会忘记。

也许有人会说,商场里的热情很可能是商家唯一目的的表象。也许事实真的如此吧,但即便如此,这种追求目的的手段和方式,包括商家对员工的管理思维也非常值得称道。想到我们的一些因恶性竞争而导致倒闭甚至更加恶劣后果的公司,我觉得今天这段故事背后体现出的某种价值观难道不正是它们缺乏的重要发展软件么?

这件事过了没几天,又有两件事发生在我和日本人打交道的生活中,同样是些“微不足道”的小故事。

一天,  我和几个朋友在一车站无论如何钻研不出回程线路。环顾四周,竟无一人形似同胞。无奈之下,必有勇夫。我们硬着头皮向旁边一西服革履、两眼却绝不斜视两侧的中年男子打探--基本上属于身体语言远远多于口语的情景。不过他很快明白了我们这些人手舞足蹈的真正含义。他先是抬起略显光亮的额头,把周围所有列车路线图仔细巡视了一圈,然后指着其中一条向我们示意。

我们的thank you第一个音节未及出口,未料那人猛抬手做了个“稍等”的手势,随即回身一路小跑跑向进站口。我们正疑惑,突然明白他是要到站口更为详细的路线图那里做最后确认。果然,他研究了数秒后,十分确定地再次冲我们指着先前那条线路,没有说话,只是用力地点了几下头。

列车很快驶来,我们很快分开。我们甚至没怎么道谢和道别。他也没再理会我们,匆匆登上对面的一辆列车离去。就是这么一瞬,就在这样一个拥挤的站台,我们素不相识,萍水相逢,只有寥寥数语,绝无热情洋溢;我们甚至没太记得对方的容颜,可是我们得到的却远非萍水相逢的印象。这颇有些张爱玲小说中那种不可多得的空灵意境了。然而仔细想想,这二三分钟的人生交错其实一点也不显得空灵,而是一种踏踏实实的内心感动。

还有一次,也是朋友们出去游玩。上车时顺手把带着的伞挂在座位扶手上。下车时,几个人头也不回地如同筷子般笔直地出了站台。行数步,忽觉手头如此轻松;猛回头,唯见数条无尽铁轨。

两把伞,一晚日本拉面的费用。东西的价值倒是不高,可问题是这倒霉的东西是临出来时向日方借的,上面还有标记。如果这样回去如实交代实在是有点难为情。踌躇了六十秒后,我们便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向车站乘务员走去。事在人为么!

说实话,这个小眼睛的日本人英文很糟糕,大概相当于国内初一水平吧。反过来,我们的日文尚不及他英文。如何把丢伞经过和找伞意图诸如此类复杂无比的东西清楚、无误地表达出来并请求帮助呢?我们的绘画天赋此时体现出绝对的价值。

他搞清楚我们的来意后,马上进屋去打电话,我们猜他可能是在和列车联系。不一会儿,他出来给我们看手表,示意让我们等十分钟。他要等对方打电话过来,以确定那两把不幸的伞是否被那边锁定。

片刻,屋内电话响了。小眼睛马上冲进屋哇里哇拉说了一通。随后,他走出来指着站牌表上其中一站连比划带说表达了半天。我们连蒙带猜:那一站的乘务员已拿到伞,正等着我们过去取。

我们的心放下一大半。但是我们实在不能放弃这难得的大好时光。附近江之岛的海滩风情在召唤着我们,近在咫尺却不能近前,如何不叫遗憾?我们于是厚着面皮再次请求,能否让那一站的人将伞交给这趟列车的司机由他帮我们捎来。小眼睛微露难色,向我们不好意思地摇摇头。

我们知道日本人向来按规矩办事,较难通融。可是就在我们将无奈的手伸进口袋准备买车票时,小眼睛突然回屋又去拨打他那架宝贝电话。我们在窗外望着,猜测他此时此举对于我们的伞究竟意味着什么。两三分钟后,他走出来,一双小眼睛绽出无比青春的光彩。他一脸灿烂地冲我们点头,指着手表给我们看。意思是:到这个时间你们来取吧!

我们得寸进尺,向他再次提出,若司机将伞送至,能否暂时在此存留,等我们游玩回来后再取不迟?他不假思索地点头,同时没有忘记拿出笔和本记下我的名字。

江之岛的海滩风光惹人爱恋。温柔而清新的海风毫不吝啬的亲吻着人们的面颊。海浪追逐着、喧闹着漫上滩来,将不问世事的海鸟们留下的爪印徒劳地抹去。我们一路上心情无比舒畅,好象春游中的孩子。有同行者说,看来还要事在人为啊。事在人为?不错。没有大伙儿的齐心协力和得寸进尺的勇气,自掏腰包是不可避免的了。可是,在前后不过一刻钟的过程中,我们和这个小站的乘务员靠着几乎无法用来沟通的语言,把麻烦迅速解决,而且几乎没有降低我们的旅行开心指数。其中滋味,岂是一句简单的“事在人为”能够涵盖的?

写下上述文字,不仅是为记录自己内心的感受与感动,更是为了客观还原事实的本来面目。如果抛开历史问题不谈(仅仅是假设),日本民众应该说是一个具有较高素养的民族。在东京街头,无论是繁华的市区,还是僻静的小巷,几乎不见大声说话的人,更不必说吵闹和斗殴。当然,社会犯罪不在我所谈之列。今天的日本人给外人的印象,至少从表面上看,就象是这里六月的梅雨,温和而亲切,有时还带有恰到好处的回味,而绝非我们熟悉得不能不再熟悉的《小兵张嘎》、《地道战》里那些野蛮而愚蠢的形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