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京氏易传-汉-京房(2)

 峰峰586 2014-05-23

京房易传
  汉 京房
  
  夫易者,象也;爻者,效也。圣人所以仰观俯察,象天地日月星辰,草木万物。顺之则和,逆之则乱。
  夫细不可穷,深不可极,故揲蓍布爻,用之于下。筮分六十四卦,配三百六十四爻,(虎易注:此处的三百六十四爻,当为三百八十四爻之误。)序一万一千五百二十策,(虎易注:此数为《系辞上》揲蓍之数。)定天地万物之情状。故吉凶之气顺六爻上下,次之八九六七之数,内外承乘之象。故曰:兼三才而两之。孔子曰:阳三阴四,位之正也。三者东方之数,东方日之所出,又园者径一而开三也。四者西方之数,西方日之所入,又方者径一而取四也。言日月终天之道。故易卦六十四,分上下,象阴阳也。奇偶之数,取之于乾坤。乾坤者,阴阳之根本;坎离者,阴阳之性命。分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卦象定吉凶,明得失。
  降五行,分四象,顺则吉,逆则凶。故曰:吉凶悔吝生乎动。(系辞下: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又曰:明得失于四序。【言吉凶生乎动,五行休废,内犯胎养,合五行。】运机布度,其气转易,王(通旺)者亦当则天而行,与时消息。安而不忘亡,将以顺性命之理。极蓍龟之源,重三成六,能事毕矣。
  分天地乾坤之象,益之以甲乙壬癸,【乾坤二分天地阴阳之本,故分甲乙壬癸,阴阳之始终。】震巽之象配庚辛,【庚阳入震,辛阴入巽。】坎离之象配戊己,【戊阳入坎,己阴入离。】艮兑之象配丙丁。【丙阳入艮,丁阴入兑。】
  八卦分阴阳,六位,五行。光明四通,变易立节,天地若不变易,不能通气。五行迭终,四时更废,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以为典要,惟变所适。吉凶共列于位,进退明乎机要,易之变化,六爻不可据,以随时所占。
  《周礼、太卜》: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初为阳,二为阴,三为阳,四为阴,五为阳,六为阴。一三五七九阳之数,二四六八十阴之数。【阴主贱,阳主贵。】
  阴从午,阳从子,子午分行。子左行,午右行,左右凶吉。吉凶之道,子午分时。
  立春正月节在寅,坎卦初六,立秋同用。雨水正月中在丑,巽卦初六,处暑同用。
  惊蛰二月节在子,震卦初九,白露同用。春分二月中在亥,兑卦九四,春秋分同用。
  清明三月节在戌,艮卦六四,寒露同用。谷雨三月中在酉,离卦九四,霜降同用。
  立夏四月节在申,坎卦六四,立冬同用。小满四月中在未,巽卦六四,小雪同用。
  芒种五月节在午,乾宫九四,大雪同用。夏至五月中在巳,兑宫初九,冬至同用。
  小暑六月节在辰,艮宫初六,小寒同用。大暑六月中在卯,离宫初九,大寒同用。
  孔子云:易有四易,一世二世为地易,三世四世为人易,五世六世为天易,游魂归魂为鬼易
  八卦鬼为系爻,财为制爻,天地为义爻,【天地即父母也。】福德为宝爻,【福德即子孙也。】同气为专爻。【兄弟爻也。】
  龙德十一月在子,在坎卦左行;虎刑五月午,在离卦右行。甲乙庚辛天官,申酉地官;丙丁壬癸天官,亥子地官;戊己甲乙天官,寅卯地官;壬癸戊己天官,辰戌地官。静为悔,发为贞,贞为本,悔为末。
  初爻上,二爻中,三爻下;三月之数,以成一月。初爻三日,二爻三日,三爻三日,名九日;余有一日,名曰闰余。初爻十日为上旬,二爻十日为中旬,三爻十日为下旬;三旬三十,积旬成月,积月成年。
  八八六十四卦,分六十四卦配三百八十四爻,成万一千五百二十策,定气候二十四,考五行于运命,人事天道,日月星辰,局于指掌,吉凶见乎其位。《系》云:吉凶悔吝生乎动。(系辞下: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
  寅中有生火,亥中有生木,巳中有生金,【亦云上生之位。】申中有生水。丑中有死金,戌中有死火,未中有死木,辰中有死水,土兼于中。
  建子阳生,建午阴生,二气相冲,吉凶明矣。积算随卦起宫,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相荡,二气阳入阴,阴入阳,二气交互不停。故曰: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内,无不通也。
  乾起巳,坤起亥,震起午,巽起辰,坎起子,离起丑,艮起寅,兑起【缺】。于六十四卦,遇王则吉,废则凶,冲则破,刑则败,死则危,生则荣。考其义理,其可通乎。
  分三十为中,六十为上,三十为下,总一百二十,通阴阳之数也。新新不停,生生相续,淡泊不失其所,确然示人。
  阴阳运行,一寒一暑,五行互用,一吉一凶。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故易所以断天下之理,定之以人伦,而明王道。
  八卦建,五气立,五常法象乾坤,顺于阴阳,以正君臣父子之义。故易曰:元亨利贞。夫作易所以垂教,教之所被,本被于有无,且易者包备有无。有吉则有凶,有凶则有吉。生吉凶之义,始于五行,终于八卦。从无入有,见灾于星辰也。从有入无,见象于阴阳也。阴阳之义,岁月分也,岁月既分,吉凶定矣。故曰: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六爻上下,天地阴阳运转,有无之象,配乎人事。八卦仰观俯察,在乎人;隐显灾祥在乎天。考天时,察人事,在乎卦。八卦之要,始于乾坤,通乎万物。故曰: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久于其道,其理得矣。
  卜筮非袭于吉,唯变所适。穷理尽性于兹矣。
  
  晁氏公武曰:《汉、艺文志》,《易、京氏》凡三种,八十九篇。《隋、经籍志》,有《京氏章句》十卷,又有《占候》十种,七十三卷。《唐、艺文志》,有《京氏章句》十卷,而《易占候》存者五种,二十三卷。今其章句亡矣,乃略见于僧一行及李鼎祚之书。
  今传者曰:《京氏积算易传》三卷,《杂占条例法》一卷,或共题《易传》四卷,而名皆与古不同。
  今所谓《京氏易传》者,或题曰《京氏积算易传》者,疑隋唐志之《错卦》是也。《杂占条例法》者,疑唐志之《逆刺占灾异》是也。《错卦》在隋七卷,唐八卷。所谓《积算杂逆刺占灾异》十二卷是也。至唐《逆刺》三卷,而亡其八卷。元佑八年(1093年),高丽进书,有《京氏周易占》十卷。疑隋《周易占》十二卷是也。是故:易家有书,而无传者多矣。京氏之书,幸而与存者,才十之一,尚何离夫师说邪。
  景迂甞曰:余自元丰壬戌(1082年),偶脱去举子事业,便有志学易,而辄好王(注:王弼)氏。本妄以谓弼之外,当自有名象者,果得京氏传。而文字颠倒舛讹,不可训知。迨其服习甚久,渐有所窥。今三十有四年矣,乃能以其象数,辨正文字之舛谬,于边郡山房寂寞之中,而私识之。曰:是书兆乾坤之二象,以成八卦,凡八变而六十有四。于其往来升降之际,以观消息盈虚于天地之元,而酬酢乎万物之表者,炳然在目也。
  大抵辨三易,运五行,正四时,谨二十四气,志七十二候,而位五星,降二十八宿,其进退以几。而为一卦之主者,谓之世。奇偶相与,据一以起二,而为主之相者,谓之应。世之所位,而阴阳之肆者,谓之飞。阴阳肇乎所配,【乾与坤,震与坎,巽与离,艮与兑。】而终不脱乎本。【以飞某位之卦,乃伏某宫之位。】以隐显佐神明者,谓之伏。起乎世而周乎内外,参乎本数以纪月者,谓之建。终之始之,极乎数而不可穷以纪日者,谓之积。会于中,而以四为用,一卦备四卦者,谓之互。
  乾建甲子于下,坤建甲午于上。八卦之上,乃生一世之初。初一世,之五位,乃分而为五世之位。其五世之上,乃为游魂之世;五世之初,乃为归魂之世。而归魂之初,乃生后卦之初。其建,刚日则节气,柔日则中气。其数虚则二十有八,盈则三十有六。盖其可言者如此。
  若夫象遗乎意,意遗乎言,则错综其用,唯变所适。或两相配而论内外二象,若世与内,【革水火配位,离火四世水。】若世与外。【用金木交争,外先金初世木。】或不论内外之象,而论其内外之位。【萃土木入艮兑,初土四水。】或三相参而论内外与飞,【贲土火木分阴阳,艮土离火飞水。】若伏。【旅火土木入离艮,离火艮土休伏木。】或相参而论内外世应建伏。【观金土火木,互为体建,金水应内,土伏火外木。】或不论内外,而论世建与飞伏。【益金土入震巽,世与飞土,建与伏金。】或兼论世应飞伏。【复水土见候,世应水土,飞伏水土。屯土木应象,世应土木,飞伏土水。】或专论世应。【夬金木合乾兑,入坤象,世金应木。蛊金木入艮巽,世金应木。】或论世之所忌。【履金火入卦,初九火【缺】九四火,克九五世金爻,及乾爻金。】或论世之所生。【巽火木与巽同宫,世木巽木见火。】于其所起,见其所灭。【大壮起于子,灭于亥。】于其所刑,见其所生。【随金木交刑,水火相激,兑金巽木。】故曰:死于位,生于时;死于时,生于位。苟非彰往而察来,微显而阐幽者,曷足以与此。
  前是小王(注:王弼)变四千九十有六卦,后有管辂定乾之轨七百六卦,复有八坤之轨六百七十有二,其知之者,将可以语邵康节三易也。从小王之徒,唯知尚其词耳,其谓斯何。
  昔鲁商瞿子木,受易孔子。五传而至汉田何子壮,何授洛阳丁光,光授砀田王孙,王孙授东海孟喜,孟喜授梁焦贑延寿,延寿授房。房授东海殷嘉,河东姚平,河南乘弘。由是易有京房之学,而传盛矣。
  有瞿牧自生者,不肯学京氏,曰:京非孟氏学也。刘向亦疑京托之孟氏,予不知当时为何说也。今以当时之书验之,盖有孟氏京房十一篇,以大灾异;孟氏京房六十六篇,与夫京氏殷嘉十二篇;同为一家之学,则其源委,孰可诬哉。此亦学者不可不知也。
  若小王者,果何所授受邪。盖自京氏,为王学有余力,而王学之适京氏,则无繇矣。或传是书,而文字舛谬,得以予言,而考诸凡学,不可就正者,缺以待来哲。《积算杂占条例法》,具如别录。
  
  乾:姤遁否观剥晋大有
  震:豫解恒升井大过随
  坎:节屯既济革丰明夷师
  艮:贲大畜损睽履中孚渐
  坤:复临泰大壮夬需比
  巽:小畜家人益无妄噬嗑颐蛊
  离:旅鼎未济蒙涣讼同人
  兑:困萃咸蹇谦小过归妹

 

 

 

 

卷二
  周易上经艮下坤上
  (《谦》,《序卦》: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谦。其有既大,不可至于盈满,必在谦损,故大有之后,受之以谦也。为卦,坤上艮下,地中有山也。地体卑下,山,高大之物,而居地之下,谦之象也。以崇高之德,而处卑之下,谦之义也。)
  谦:亨,君子有终。
  (谦有亨之道也。有其德而不居,谓之谦。人以谦巽自处,何往而不亨乎。君子有终,君子志存乎谦巽,达理,故乐天而不竞,内充,故退让而不矜,安履乎谦,终身不易,自卑而人益尊之,自晦而德益光显,此所谓君子有终也。在小人则有欲必竞,有德必伐,虽使勉慕于谦,亦不能安行而固守,不能有终也。)
  《彖》曰: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
  (济当为际。此明谦而能亨之义。天之道,以其气下际,故能化育万物,其道光明。下际谓下交也。地之道,以其处卑,所以其气上行,交于天,皆以卑降而亨也。)
  天道亏盈而益谦,(以天行而言,盈者则亏,谦者则益,日月阴阳是也。)地道变盈而流谦,(以地势而言,盈满者倾变而反陷,卑下者流注而益增也。)
  鬼神害盈而福谦,
  (鬼神谓造化之迹。盈满者祸害之,谦损者福祐之,凡过而损,不足而益者,皆是也。)人道恶盈而好谦。
  (人情疾恶于盈满,而好与于谦巽也。谦者人之至德,故圣人详言,所以戒盈而劝谦也。)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
  (谦为卑巽也,而其道尊大而光显。自处虽卑屈,而其德实高不可加尚,是不可逾也。君子至诚于谦,恒而不变,有终也,故尊光。)《象》曰: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
  (地体卑下,山之高大而在地中,外卑下而内蕴高大之象,故为谦也。不云山在地中,而曰地中有山,言卑下之中蕴其崇高也。若言崇高蕴于卑下之中,则文理不顺。诸象皆然,观文可见。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君子观谦之象,山而在地下,是高者下之,卑者上之,见抑高举下、损过益不及之义;以施于事,则裒取多者,增益寡者,称物之多寡以均其施与,使得其平也。)
  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
  (初六以柔顺处谦,又居一卦之下,为自处卑下之至,谦而又谦也,故曰谦谦。能如是者,君子也。自处至谦,众所共与也,虽用涉险难,亦无患害,况居平易乎?何所不吉也?初处谦而以柔居下,得无过于谦乎?曰:柔居下,乃其常也,但见其谦之至,故为谦谦,未见其失也。)
  《象》曰: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
  (谦谦,谦之至也。谓君子以谦卑之道自牧也。自牧,自处也。《诗》云:自牧归荑。)六二,鸣谦,贞吉。
  (二以柔顺居中,是为谦德积于中。谦德充积于中,故发于外,见于声音颜色,故曰鸣谦。居中得正,有中正之德也,故云贞吉。凡贞吉,有为贞且吉者,有为得贞则吉者,六二之贞吉,所自有也。)
  《象》曰:鸣谦贞吉,中心得也。
  (二之谦德,由至诚积于中,所以发于声音,中心所自得也,非勉为之也。)九三,劳谦,君子有终,吉。
  (三以阳刚之德而居下体,为众阴所宗,履得其位,为下之上,是上为君所任,下为众所从,有功劳而持谦德者也,故曰劳谦。古之人有当之者,周公是也。身当天下之大任,上奉幼弱之主,谦恭自牧,夔夔如畏然,可谓有劳而能谦矣。既能劳谦,又须君子行之有终,则吉。夫乐高喜胜,人之常情。平时能谦,固已鲜矣,况有功劳可尊乎?虽使知谦之善,勉而为之,若矜负之心不忘,则不能常久,欲其有终,不可得也。唯君子安履谦顺,乃其常行,故久而不变,乃所谓有终,有终则吉也。九三以刚居正,能终者也。此爻之德最盛,故象辞特重。)
  《象》曰:劳谦君子,万民服也。
  (能劳谦之君子,万民所尊服也。《系辞》云: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礼言恭。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有劳而不自矜伐,有功而不自以为德,是其德弘厚之至也。言以其功劳而自谦,以下于人也。德言盛,礼言恭。以其德言之,则至盛,以其自处之礼言之,则至恭,此所谓谦也。夫谦也者,谓致恭以存其位者也。存,守也。致其恭巽以守其位,故高而不危,满而不溢,是以能终吉也。夫君子履谦,乃其常行,非为保其位而为之也。而言存其位者,盖能致恭所以能存其位,言谦之道如此。如言为善有令名,君子岂为令名而为善也哉?亦言其令名者,为善之故也。)
  六四,无不利?谦。
  (四居上体,切近君位,六五之君又以谦柔自处,九三又有大功德,为上所任、众所宗,而己居其上,当恭畏以奉谦德之君,卑巽以让劳谦之臣,动作施为,无所不利于?谦也。?,施布之象,如人手之?也。动息进退,必施其谦,盖居多惧之地,又在贤臣之上故也。)
  《象》曰:无不利?谦,不违则也。
  (凡人之谦,有所宜施,不可过其宜也。如六五或用侵伐是也。唯四以处近君之地,据劳臣之上,故凡所动作,靡不利于施谦,如是然后中于法则,故曰不违则也,谓得其宜也。)
  六五,不富以其邻,利用侵伐,无不利。
  (富者众之所归,唯财为能聚人。五以君位之尊,而执谦顺以接于下,众所归也,故不富而能有其邻也。邻,近也。不富而得人之亲也,为人君而持谦顺,天下所归心也。然君道不可专尚谦柔,必须威武相济,然后能怀服天下,故利用行侵伐也。威德并著,然后尽君道之宜,而无所不利也。盖五之谦柔,当防于过,故发此义。)
  《象》曰:利用侵伐,征不服也。
  征其文德谦巽所不能服者也。文德所不能服,而不用威武,何以平治天下?非人君之中道,谦之过也。上六,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
  (六以柔处柔,顺之极,又处谦之极,极乎谦者也。以极谦而反居高,未得遂其谦之志,故至发于声音;又柔处谦之极,亦必见于声色,故曰鸣谦。虽居无位之地,非任天下之事,然人之行己,必须刚柔相济。上,谦之极也,至于大甚,则反为过矣。故利在以刚武自治。邑国,己之私有。行师,谓用刚武。征邑国,谓自治其私。)
  《象》曰:鸣谦,志未得也,可用行师征邑国也。
  (谦极而居上,欲谦之志未得,故不胜其切,至于鸣也。虽不当位,谦既过极,宜以刚武自治其私,故云利用行师征邑国也。)

坤下震上
  (《豫》,《序卦》:有大而能谦必豫,故受之以豫。承二卦之义而为次也,有既大而能谦,则有豫乐也。豫者,安和悦乐之义。为卦,震上坤下,顺动之象。动而和顺,是以豫也。九四为动之主,上下群阴所共应也,坤又承之以顺,是以动而上下顺应,故为和豫之义。以二象言之,雷出于地上。阳始潜闭于地中,及其动而出地,奋发其声,通畅和豫,故为豫也。)
  豫:利建侯行师。
  (豫,顺而动也。豫之义,所利在于建侯行师。夫建侯树屏,所以共安天下,诸侯和顺则万民悦服,兵师之兴,众心和悦,则顺从而有功,故悦豫之道,利于建侯行师也。又上动而下顺,诸侯从王,师众顺令之象。君万邦,聚大众,非和悦不能使之服从也。)
  《彖》曰:豫,刚应而志行,顺以动,豫。
  (刚应,谓四为群阴所应,刚得众应也。志行,谓阳志上行,动而上下顺从,其志得行也。顺以动豫,震动而坤顺为动而顺理,顺理而动又为动而众顺,所以豫也。)
  豫顺以动,故天地如之,而况建侯行师乎?
  (以豫顺而动,则天地如之而弗违,况建侯行师,岂有不顺乎?天地之道,万物之理,唯至顺而已。大人所以先天后天而不违者,亦顺乎理而已。)
  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
  (复详言顺动之道。天地之运,以其顺动,所以日月之度不过差,四时之行不愆忒;圣人以顺动,故经正而民兴于善,刑罚清简而万民服也。)豫之时义大矣哉!
  (既言豫顺之道矣,然其旨味渊永,言尽而意有余也,故复赞之云:豫之时义大矣哉!欲人研味其理,优柔涵泳而识之也。时义,谓豫之时义。诸卦之时与义用大者,皆赞其大矣哉,《豫》以下十一卦是也。《豫》、《遁》、《后》、《旅》言时义,《坎》、《暌》、《蹇》言时用,《颐》、《大过》、《解》、《革》言时,各以其大者也。)
  《象》曰: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
  (雷者,阳气奋发,阴阳相薄而成声也。阳始潜闭地中,及其动,则出地奋震也。始闭郁,及奋发则通畅和豫,故为豫也。坤顺震发,和顺积中而发于声,乐之象也。先王观雷出地而奋,和畅发于声之象,作声乐以褒崇功德,其殷盛至于荐之上帝,推配之以祖考。殷,盛也。礼有殷奠,谓盛也。荐上帝,配祖考,盛之至也。)
  初六,鸣豫,凶。
  (初六以阴柔居下,四豫之主也,而应之,是不中正之小人处豫,而为上所宠,其志意满极,不胜其豫,至发于声音,轻浅如是,必至于凶也。鸣,发于声也。)
  《象》曰:初六鸣豫,志穷凶也。
  (云初六,谓其以阴柔处下,而志意穷极,不胜其豫,至于鸣也,必骄肆而致凶矣。)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
  (逸豫之道,放则失正,故豫之诸爻,多不得正,才与时合也。唯六二一爻处中正,又无应,为自守之象。当豫之时,独能以中正自守,可谓特立之操,是其节介如石之坚也。介于石,其介如石也。人之于豫乐,心悦之,故迟迟遂至于耽恋不能已也。二以中正自守,其介如石,其去之速,不俟终日,故贞正而吉也。处豫不可安且久也,久则溺矣。如二,可谓见几而作者也。夫子因二之见几,而极言知几之道,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夫见事之几微者,其神妙矣乎!君子上交不至于谄,下交不至于渎者,盖知几也。不知几,则至于过而不已。交于上以恭巽,故过则为谄;交于下以和易,故过则为渎。君子见于几微,故不至于过也。所谓几者,始动之微也,吉凶之端可先见而未著者也。独言吉者,见之于先,岂复至有凶也?君子明哲,见事之几微,故能其介如石,其守既坚,则不惑而明,见几而动,岂俟终日也?断,别也。其判别可见矣。微与彰,柔与刚,相对者也。君子见微则知彰矣,见柔则知刚矣,知几如是,众所仰也,故赞之曰万夫之望。)
  《象》曰: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
  (能不终日而贞且吉者,以有中正之德也。中正故其守坚,而能辨之早,去之速。爻言六二处豫之道,为教之意深矣。)六三,盱豫,悔,迟有悔。
  (六三阴而居阳,不中不正之人也。以不中正而处豫,动皆有悔。盱,上视也。上瞻望于四,则以不中正不为四所取,故有悔也。四,豫之主,与之切近,苟迟迟而不前,则见弃绝,亦有悔也。盖处身不正,进退皆有悔吝。当如之何?在正身而已。君子处己有道,以礼制心,虽处豫时,不失中正,故无悔也。)
  《象》曰:盱豫有悔,位不当也。(自处不当,失中正也,是以进退有悔。)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
  (豫之所以为豫者,由九四也,为动之主,动而众阴悦顺,为豫之义。四,大臣之位,六五之君顺从之,以阳刚而任上之事,豫之所由也,故云由豫。大有得,言得大行其志,以致天下之豫也。勿疑,朋盍簪:四居大臣之位,承柔弱之君,而当天下之任,危疑之地也,独当上之倚任,而下无同德之助,所以疑也。唯当尽其至诚,勿有疑虑,则朋类自当盍聚。夫欲上下之信,唯至诚而已。苟尽其至诚,则何患乎其无助也?簪,聚也。簪之名簪,取聚发也。或曰:卦唯一阳,安得同德之助?曰:居上位而至诚求助,理必得之。《后》之九五曰有陨自天是也。四以阳刚,迫近君位,而专主乎豫,圣人宜为之戒,而不然者,豫和顺之道也,由和顺之道,不失为臣之正也。如此而专主于豫,乃是任天下之事而致时于豫者也,故唯戒以至诚勿疑。)
  《象》曰:由豫,大有得,志大行也。(由己而致天下于乐豫,故为大有得,谓其志得大行也。)六五,贞疾,恒不死。
  (六五以阴柔居君位,当豫之时,沉溺于豫,不能自立者也。权之所主,众之所归,皆在于四。四之阳刚得众,非耽惑柔弱之君所能制也,乃柔弱不能自立之君,受制于专权之臣也,居得君位贞也,受制于下有疾苦也。六居尊位,权虽失而位未亡也,故云贞疾恒不死,言贞而有疾,常疾而不死,如汉、魏末世之君也。人君致危亡之道非一,而以豫为多。在四不言失正,而于五乃见其强逼者,四本无失,故于四言大臣任天下之事之义,于五则言柔弱居尊,不能自立,威权去己之义,各据爻以取义,故不同也。若五不失君道,而四主于豫,乃是任得其人安享其功,如太甲、成王也。《蒙》亦以阴居尊位,二以阳为蒙之主,然彼吉而此疾者,时不同也。童蒙而资之于人,宜也;耽豫而失之于人,危亡之道也。故蒙相应,则倚任者也;《豫》相逼,则失权者也。又上下之心专归于四也。)
  《象》曰:六五贞疾,乘刚也;恒不死,中未亡也。(贞而疾,由乘刚为刚所逼也。恒不死,中之尊位未亡也。)上六,冥豫成,有渝无咎。
  (上六阴柔,非有中正之德,以阴居上,不正也。而当豫极之时,以君子居斯时,亦当戒惧,况阴柔乎?乃耽肆于豫,昏迷不知反者也。在豫之终,故为昏冥已成也。若能有渝变,则可以无咎矣。在豫之终,有变之义。人之失,苟能自变,皆可以无咎,故冥豫虽已成,能变则善也。圣人发此义,所以劝迁善也,故更不言冥之凶,专言渝之无咎。)
  《象》曰:冥豫在上,何可长也?
  (昏冥于豫,至于终极,灾咎行及矣。其可长然乎?当速渝也。)

震下兑上
  (《随》,《序卦》:豫必有随,故受之以随。夫悦豫之道,物所随也,随所以次豫也。为卦,兑上震下,兑为说,震为动,说而动,动而说,皆随之义。女随人者也,以少女从长男,随之义也。又震为雷,兑为泽,雷震于泽中,泽随而动,随之象也。又以卦变言之,乾之上来居坤之下,坤之初往居乾之上,阳来下于阴也。以阳下阴,阴必说随,为随之义。凡成卦,既取二体之义,又有取爻义者,复有更取卦变之义者,如随之取义,尤为详备。)
  随:元,亨,利,贞,无咎。
  (随之道,可以致大亨也。君子之道,为众所随,与己随于人,及临事择所随,皆随也。随得其道,则可以致大亨也。凡人君之从善,臣下之奉命,学者之徙义,临事而从长,皆随也。随之道,利在于贞正,随得其正,然后能大亨而无咎。失其正则有咎矣,岂能亨乎?)
  《彖》曰:随,刚来而下柔,动而说,随。大亨贞,无咎,而天下随时。
  (卦所以为随,以刚来而下柔,动而说也,谓乾之上九来居坤之下,坤之初六往居乾之上,以阳刚来下于阴柔,是以上下下,以贵下贱,能如是,物之所说随也。又下动而上说,动而可说也,所以随也。如是则可大亨而得正,能大亨而得正,则为无咎。不能亨,不得正,则非可随之道,岂能使天下随之乎?天下所随者时也,故云天下随时。)
  随时之义大矣哉!
  (君子之道,随时而动,从宜适变,不可为典要,非造道之深,知几能权者,不能与于此也。故赞之曰随时之义大矣哉!凡赞之者,欲人知其义之大,玩而识之也。此赞随时之义大,与《豫》等诸卦不同,诸卦时与义是两事。)
  《象》曰:泽中有雷,随,君子以向晦入宴息。
  (雷震于泽中,泽随震而动,为随之象。君子观象,以随时而动。随时之宜,万事皆然,取其最明且近者言之。君子以向晦入宴息:君子昼则自强不息,及向昏晦,则入居于内,宴息以安其身,起居随时,适其宜也。《礼》:君子昼不居内,夜不居外,随时之道也。)
  初九,官有渝,贞吉,出门交有功。
  (九居随时而震体且动之主,有所随者也。官,主守也。既有所随,是其所主守有变易也,故曰官有渝,贞吉,所随得正则吉也。有渝而不得正,乃过动也。出门交有功:人心所从,多所亲爱者也。常人之情,爱之则见其是,恶之则见其非,故妻孥之言虽失而多从,所憎之言虽善为恶也。苟以亲爱而随之,则是私情所与,岂合正理,故出门而交则有功也。出门谓非私昵,交不以私,故其随当而有功。)
  《象》曰:官有渝,从正吉也。(既有随而变,必所从得正则吉也。所从不正,则有悔吝。)出门交有功,不失也。(出门而交,非牵于私,其交必正矣,正则无失而有功。)
  六二,系小子,失丈夫。
  (二应五而比初,随先于近柔,不能固守,故为之戒云:若系小子,则失丈夫也。初阳在下,小子也;五正应在上,丈夫也。二若志系于初,则失九五之正应,是失丈夫也。系小子而失丈夫,舍正应而从不正,其咎大矣。二有中正之德,非必至如是也,在随之时,当为之戒也。)
  《象》曰:系小子,弗兼与也。
  (人之所随,得正则远邪,从非则失是,无两从之理。二苟系初,则失五矣,弗能兼与也。所以戒人从正当专一也。)六三,系丈夫,失小子,随有求得,利居贞。
  (丈夫九四也,小子初也。阳之在上者丈夫也,居下者小子也。三虽与初同体,而切近于四,故系于四也。大抵阴柔不能自立,常亲系于所近者。上系于四,故下失于初,舍初从上,得随之宜也,上随则善也。如昏之随明,事之从善,上随也。背是从非,舍明逐暗,下随也。四亦无应,无随之者也,近得三之随,必与之亲善。故三之随四,有求必得也。人之随于上,而上与之,是得所求也。又凡所求者可得也。虽然,固不可非理枉道以随于上,苟取爱说以遂所求。如此,乃小人邪谄趋利之为也,故云利居贞。自处于正,则所谓有求而必得者,乃正事君子之随也。)
  《象》曰:系丈夫,志舍下也。
  (既随于上,则是其志舍下而不从也。舍下而从上,舍卑而从高也,于随为善矣。)九四,随有获,贞凶。有孚,在道,以明,何咎?
  (九四以阳刚之才,处臣位之极,若于随有获,则虽正亦凶。有获,谓得天下之心随于己。为臣之道,当使恩威一出于上,众心皆随于君。若人心从己,危疑之道也,故凶。居此地者奈何?唯孚诚积于中,动为合于道,以明哲处之,则又何咎?古之人有行之者,伊尹、周公、孔明是也,皆德及于民,而民随之。其得民之随,所以成其君之功,致其国之安,其至诚存乎中,是有孚也;其所施为无不中道,在道也;唯其明哲,故能如是以明也,复何过咎之有?是以下信而上不疑,位极而无逼上之嫌,势重而无专强之过。非圣人大贤,则不能也。其次如唐之郭子仪,威震主而主不疑,亦由中有诚孚而处无甚失也,非明哲能如是乎?)
  《象》曰:随有获,其义凶也。有孚在道,明功也。
  (居近君之位而有获,其义固凶。能有孚而在道,则无咎,盖明哲之功也。)九五,孚于嘉,吉。
  (九五居尊得正而中实,是其中诚在于随善,其吉可知。嘉,善也。自人君至于庶人,随道之吉,唯在随善而已。下应二之正中,为随善之义。)《象》曰:孚于嘉吉,位正中也。
  (处正中之位,由正中之道,孚诚所随者正中也,所谓嘉也,其吉可知。所孚之嘉,谓六二也。随以得中为善,随之所防者过也,盖心所说随,则不知其过矣。)
  上六,拘系之,乃从维之,王用亨于西山。
  (上六以柔顺而居随之极,极乎随者也。拘系之,谓随之极,如拘持縻系之。乃从维之,又从而维系之也,谓随之固结如此。王用亨于西山,随之极如是。昔者太王用此道,亨王业于西山。太王避狄之难,去豳来岐,豳人老稚扶携以随之如归市,盖其人心之随,固结如此,用此故能亨盛其王业于西山。西山,岐山也。周之王业,盖兴于此。上居随极,固为大过,然在得民之随,与随善之固,如此乃为善也,施于他则过矣。)
  《象》曰:拘系之,上穷也。
  (随之固如拘系维持,随道之穷极也。)

巽下艮上
  18.(《蛊》,《序卦》:以喜随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蛊。承二卦之义以为次也。夫喜悦以随于人者,必有事也。无事,则何喜,何随?蛊所以次随也。蛊,事也。蛊非训事,蛊乃有事也。为卦,山下有风,风在山下,遇山而回则物乱,是为蛊象。蛊之义,坏乱也。在文为虫皿,皿之有虫,蛊坏之义。《左氏传》云:风落山,女惑男。以长女下于少男,乱其情也。风遇山而回,物皆挠乱,是为有事之象,故云蛊者事也。既蛊而治之,亦事也。以卦之象言之,所以成蛊也;以卦之才言之,所以治蛊也。)
  蛊:元,亨,利涉大川。
  (既蛊则有复治之理。自古治必因乱,乱则开治,理自然也。如卦之才以治蛊,则能致元亨也。蛊之大者,济时之艰难险阻也,故曰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
  (甲,数之首,事之始也,如辰之甲乙。甲第,甲令,皆谓首也,事之端也。治蛊之道,当思虑其先后三日,盖推原先后,为救弊可久之道。先甲谓先于此,究其所以然也。后甲谓后于此,虑其将然也。一日二日至于三日,言虑之深,推之远也。究其所以然,则知救之之道;虑其将然,则知备之之方。善救则前弊可革,善备则后利可久,此古之圣王所以新天下而垂后世也。后之治蛊者,不明圣人先甲后甲之诫,虑浅而事近,故劳于救世而乱不革,功未及成而弊已生矣。甲者事之首,庚者变更之首。制作政教之类,则云甲,举其首也。发号施令之事,则云庚,庚犹更也,有所更变也。)
  《彖》曰:蛊,刚上而柔下,巽而止,蛊。
  (以卦变及二体之义而言。刚上而柔下,谓乾之初九上而为上九,坤之上六下而为初六也。阳刚,尊而在上者也,今往居于上;阴柔,卑而在下者也,今来居于下。男虽少而居上,女虽长而在下,尊卑得正,上下顺理,治蛊之道也。由刚之上,柔之下,变而为艮巽。艮,止也。巽,顺也。下巽而上止,止于巽顺也。以巽顺之道治蛊,是以元亨也。)
  蛊元亨而天下治也。
  (治蛊之道,如卦之才,则元亨而天下治矣。夫治乱者,苟能使尊卑上下之义正,在下者巽顺,在上者能止齐安定之,事皆止于顺,则何蛊之不治也?其道大善而亨也,如此则天下治矣。)
  利涉大川,往有事也。(方天下坏乱之际,宜涉艰险以往而济之,是往有所事也。)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终则有始,天行也。
  (夫有始则必有终,既终则必有始,天之道也。圣人知终始之道,故能原始而究其所以然,要终而备其将然,先甲后甲而为之虑,所以能治蛊而致元亨也。)

 

 

 

卷三
  周易下经

艮下兑上
  31.(《咸》,《序卦》: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天地万物之本,夫妇人伦之始,所以上经首《乾》、《坤》,下经首《咸》继以《恒》也。天地二物,故二卦分为天地之道。男女交合而成夫妇,故《咸》与《恒》皆二体合为夫妇之义。咸,感也,以说为主;恒,常也,以正为本。而说之道自有正也,正之道固有说焉,巽而动,刚柔皆应,说也。咸之为卦,兑上艮下,少女少男也。男女相感之深,莫如少者,故二少为咸也。艮体笃实,止为诚悫之义。男志笃实以下交,女心说而上应,男感之先也。男先以诚感,则女说而应也。)
  咸:亨,利贞,取女吉。
  (咸,感也。不曰感者,咸有皆义,男女交相感也。物之相感,莫如男女,而少复甚焉。凡君臣上下,以至万物,皆有相感之道。物之相感,则有亨通之理。君臣能相感,则君臣之道通;上下能相感,则上下之志通;以至父子、夫妇、亲戚、朋友,皆情意相感,则和顺而亨通。事物皆然,故咸有亨之理也。利贞,相感之道利在于正也。不以正,则入于恶矣,如夫妇之以淫姣,君臣之以媚说,上下之以邪僻,皆相感之不以正也。取女吉,以卦才言也。卦有柔上刚下,二气感应,相与止而说,男下女之义。以此义取女,则得正而吉也。)
  《彖》曰:咸,感也。
  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男下女,是以亨利贞,取女吉也。
  (咸之义感也。在卦,则柔爻上而刚爻下,柔上变刚而成兑,刚下变柔而成艮,阴阳相交,为男女交感之义。又兑女在上,艮男居下,亦柔上刚下也。阴阳二气,相感相应而和合,是相与也。止而说,止于说,为坚悫之意。艮止于下,笃诚相下也;兑说于上,和说相应也。以男下女,和之至也。相感之道如此,是以能亨通而得正,取女如是则吉也。卦才如此,大率感道利于正也。)
  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既言男女相感之义,复推极感道,以尽天地之理、圣人之用。天地二气交感而化生万物,圣人至诚以感亿兆之心而天下和平。天下之心所以和平,由圣人感之也。观天地交感化生万物之理,与圣人感人心致和平之道,则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感通之理,知道者默而观之可也。)
  《象》曰:山下有泽,咸,君子以虚受人。
  (泽性润下,土性受润,泽在山上而其渐润通彻,是二物之气相感通也。君子观山泽通气之象,而虚其中以受于人。夫人中虚则能受,实则不能入矣。虚中者,无我也。中无私主,则无感不通。以量而容之,择合而受之,非圣人有感必通之道也。)
  初六,咸其拇。
  (初六在下卦之下,与四相感。以微处初,其感未深,岂能动于人?故如人拇之动,未足以进也。拇,足大指。人之相感,有浅深轻重之异,识其时势,则所处不失其宜矣。)
  《象》曰:咸其拇,志在外也。
  (初志之动,感于四也,故曰在外。志虽动而感未深,如拇之动,未足以进也。)六二,咸其腓,凶,居吉。
  (二以阴居下,与五为应,故设咸腓之戒。腓,足肚,行则先动,足乃举之,非如腓之自动也。二若不守道,待上之求,而如腓自动,则躁妄自失,所以凶也。安其居而不动,以待上之求,则得进退之道而吉也。二,中正之人,以其在咸而应五,故为此戒。复云居吉,若安其分,不自动,则吉也。)
  《象》曰:虽凶,居吉,顺不害也。
  (二居中得正,所应又中正,其才本善,以其在咸之时,质柔而上应,故戒以先动求君则凶,居以自守则吉。《象》复明之云:非戒之不得相感,唯顺理则不害,谓守道不先动也。)
  九三,咸其股,执其随,往吝。
  (九三以阳居刚,有刚阳之才,而为主于内,居下之上,是宜自得于正道,以感于物,而乃应于上六。阳好上而说,阴上居感说之极,故三感而从之。股者,在身之下,足之上,不能自由,随身而动者也,故以为象,言九三不能自主,随物而动,如股然,其所执守者随于物也。刚阳之才,感于所说而随之,如此而往,可羞吝也。)
  《象》曰:咸其股,亦不处也;志在随人,所执下也。
  (云亦者,盖《象》辞本不与《易》相比,自作一处,故诸爻之《象》辞,意有相续者。此言亦者,承上爻辞也。上云:咸其拇,志在外也,虽凶居吉,顺不害也。咸其股,亦不处也。前二阴爻皆有感而动,三虽阳爻亦然,故云亦不处也。不处谓动也。有刚阳之质,而不能自主,志反在于随人,是所操执者卑下之甚也。)
  九四,贞吉,悔亡。憧憧往来,朋从尔思。
  (感者,人之动也,故皆就人身取象。拇取在下而动之微,腓取先动,股取其随。九四无所取,直言感之道,不言咸其心,感乃心也。四在中而居上,当心之位,故为感之主,而言感之道。贞正则吉而悔亡,感不以正,则有悔也。又四说体,居阴而应初,故戒于贞感之道,无所不通,有所私系,则害于感通,乃有悔也。圣人感天下之心,如寒暑雨旸,无不通,无不应者,亦贞而已矣。贞者,虚中无我之谓也。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夫贞一则所感无不通,若往来憧憧然,用其私心以感物,则思之所及者有能感而动,所不及者不能感也,是其朋类则从其思也,以有系之私心,既主于一隅一事,岂能廓然无所不通乎?《系辞》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夫子因咸极论感通之道。夫以思虑之私心感物,所感狭矣。天下之理一也,涂虽殊而其归则同,虑虽百而其致则一。虽物有万殊,事有万变,统之以一,则无能违也。故贞其意,则穷天下无不感通焉,故曰:天下何思何虑?用其思虑之私心,岂能无所不感也?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此以往来屈信明感应之理。屈则有信,信则有屈,所谓感应也。故日月相推而明生,寒暑相推而岁成,功用由是而成,故曰屈信相感而利生焉。感,动也,有感必有应。凡有动皆为感,感则必有应,所应复为感,感复有应,所以不已也。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前云屈信之理矣,复取物以明之。尺蠖之行,先屈而后信,盖不屈则无信,信而后有屈,观尺蠖则知感应之理矣。龙蛇之藏,所以存息其身,而后能奋迅也,不蛰则不能奋矣。动息相感,乃屈信也。君子潜心精微之义,入于神妙,所以致其用也。潜心精微,积也;致用,施也。积与施乃屈信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承上文致用而言,利其施用,安处其身,所以崇大其德业也。所为合理,则事正而身安,圣人能事尽于此矣,故云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既云过此以往,未之或知,更以此语终之,云穷极至神之妙,知化育之道,德之至盛也,无加于此矣。)
  《象》曰:贞吉悔亡,未感害也;憧憧往来,未光大也。
  (贞则吉而悔亡,未为私感所害也;系私应则害于感矣。憧憧往来,以私心相感,感之道狭矣,故云未光大也。)九五,咸其脢,无悔。
  (九居尊位,当以至诚感天下,而应二比上。若系二而说上,则偏私浅狭,非人君之道,岂能感天下乎?脢,背肉也,与心相背而所不见也。言能背其私心,感非其所见而说者,则得人君感天下之正,而无悔也。)
  《象》曰:咸其脢,志末也。
  (戒使背其心而咸脢者,为其存心浅末,系二而说上,感于私欲也。)上六,咸其辅颊舌。
  (上阴柔而说体,为说之主,又居感之极,是其欲感物之极也,故不能以至诚感物,而发见于口舌之间,小人女子之常态也,岂能动于人乎?不直云口,而云辅颊舌,亦犹今人谓口过曰唇吻,曰颊舌也,辅颊舌皆所用以言也。)
  《象》曰:咸其辅颊舌,滕口说也。
  (唯至诚为能感人,乃以柔说腾扬于口舌,言说岂能感于人乎?)

巽下震上
  32.(《恒》,《序卦》: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恒,久也。咸,夫妇之道。夫妇终身不变者也,故咸之后受之以恒也。咸,少男在少女之下,以男下女,是男女交感之义。恒,长男在长女之上,男尊女卑,夫妇居室之常道也。论交感之情,则少为亲切;论尊卑之序,则长当谨正;故兑艮为咸,而震巽为恒也。男在女上,男动于外,女顺于内,人理之常,故为恒也。又刚上柔下,雷风相与,巽而动,刚柔相应,皆恒之义也。)
  恒:亨,无咎;利贞,利有攸往。
  (恒者,常久也。恒之道可以亨通,恒而能亨,乃无咎也。恒而不可以亨,非可恒之道也,为有咎矣。如君子之恒于善,可恒之道也;小人恒于恶,失可恒之道也。恒所以能亨,由贞正也,故云利贞。夫所谓恒,谓可恒久之道,非守一隅而不知变也,故利于有往。唯其有往,故能恒也,一定则不能常矣。又常久之道,何往不利?)
  《彖》曰:恒,久也。(恒者长久之义。)刚上而柔下,雷风相与,巽而动,刚柔皆应,恒。
  (卦才有此四者,成恒之义也。刚上而柔下,谓乾之初上居于四,坤之初下居于初,刚爻上而柔爻下也。二爻易处则成震巽,震上巽下,亦刚上而柔下也。刚处上而柔居下,乃恒道也。雷风相与,雷震则风发,二者相须,交助其势,故云相与,乃其常也。巽而动,下巽顺,上震动,为以巽而动。天地造化,恒久不已者,顺动而已。巽而动,常久之道也。动而不顺,岂能常也?刚柔皆应,一卦刚柔之爻皆相应。刚柔相应,理之常也。此四者,恒之道也,卦所以为恒也。)
  恒:亨,无咎,利贞,久于其道也。
  (恒之道,可致亨而无过咎,但所恒宜得其正,失正则非可恒之道也,故曰久于其道。其道,可恒之正道也。不恒其德,与恒于不正,皆不能亨而有咎也。)
  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
  (天地之所以不已,盖有恒久之道。人能恒于可恒之道,则合天地之理也。)利有攸往,终则有始也。
  (天下之理,未有不动而能恒者也。动则终而复始,所以恒而不穷,凡天地所生之物,虽山岳之坚厚,未有能不变者也,故恒非一定之谓也,一定则不能恒矣。唯随时变易,乃常道也,故云利有攸往。明理之如是,惧人之泥于常也。)
  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此极言常理。日月,阴阳之精气耳,唯其顺天之道,往来盈缩,故能久照而不已。得天,顺天理也。四时,阴阳之气耳,往来变化,生成万物,亦以得天,故常久不已。圣人以常久之道,行之有常,而天下化之以成美俗也。观其所恒,谓观日月之久照、四时之久成、圣人之道所以能常久之理。观此,则天地万物之情理可见矣。天地常久之道,天下常久之理,非知道者孰能识之?)
  《象》曰:雷风,恒,君子以立不易方。
  (君子观雷风相与成恒之象,以常久其德,自立于大中常久之道,不变易其方所也。)初六,浚恒,贞凶,无攸利。
  (初居下而四为正应,柔暗之人,能守常而不能度势。四震体而阳性,以刚居高,志上而不下,又为二三所隔,应初之志异乎常矣,而初乃求望之深,是知常而不知变也。浚,深之也。浚恒谓求恒之深也。守常而不度势,求望于上之深,坚固守此,凶之道也。泥常如此,无所往而利矣。世之责望故素而致悔咎者,皆浚恒者也。志既上求之深,是不能恒安其处者也。柔微而不恒安其处,亦致凶之道。凡卦之初终,浅与深、微与盛之地也。在下而求深,亦不知时矣。)
  《象》曰:浚恒之凶,始求深也。
  (居恒之始,而求望于上之深,是知常而不知度势之甚也。所以凶,阴暗不得恒之宜也。)九二,悔亡。
  (在恒之义,居得其正,则常道也。九,阳爻,居阴位,非常理也。处非其常,本当有悔,而九二以中德而应于五,五复居中,以中而应中,其处与动,皆得中也,是能恒久于中也。能恒久于中,则不失正矣。中重于正,中则正矣,正不必中也。九二以刚中之德而应于中,德之胜也,足以亡其悔矣。人能识重轻之势,则可以言《易》矣。)
  《象》曰:九二悔亡,能久中也。
  (所以得悔亡者,由其能恒久于中也。人能恒久于中,岂止亡其悔,德之善也。)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
  (三,阳爻,居阳位,处得其位,是其常处也;乃志从于上六,不唯阴阳相应,风复从雷,于恒处而不处,不恒之人也。其德不恒,则羞辱或承之矣。或承之,谓有时而至也。贞吝,固守不恒以为恒,岂不可羞吝乎?)
  《象》曰:不恒其德,无所容也。
  (人既无恒,何所容处?当处之地,既不能恒,处非其据,岂能恒哉?是不恒之人,无所容处其身也。)九四,田无禽。
  (以阳居阴,处非其位,处非其所,虽常何益?人之所为,得其道则久而成功,不得其道则虽久何益?故以田为喻,言九之居四,虽使恒久,如田猎而无禽兽之获,谓徒用力而无功也。)
  《象》曰:久非其位,安得禽也?(处非其位,虽久何所得乎?以田为喻,故云安得禽也。)六五,恒其德,贞。妇人吉,夫子凶。
  (五应于二,以阴柔而应阳刚,居中而所应又中,阴柔之正也,故恒久其德则为贞也。夫以顺从为恒者,妇人之道,在妇人则为贞,故吉;若丈夫而以顺从于人为恒,则失其刚阳之正,乃凶也。五,君位,而不以君道言者,如六五之义,在丈夫犹凶,况人君之道乎?在它卦,六居君位而应刚,未为失也;在恒,故不可耳。君道岂可以柔顺为恒也?)
  《象》曰:妇人贞吉,从一而终也;夫子制义,从妇凶也。
  (如五之从二,在妇人则为正而吉,妇人以从为正,以顺为德,当终守于从一。夫子则以义制者也,从妇人之道,则为凶也。)上六,振恒,凶。
  (六居恒之极,在震之终,恒极则不常,震终则动极。以阴居上,非其安处,又阴柔不能坚固其守,皆不常之义也,故为振恒,以振为恒也。振者,动之速也,如振衣,如振书,抖擞运动之意。在上而其动无节,以此为恒,其凶宜矣。)
  《象》曰:振恒在上,大无功也。
  (居上之道,必有恒德,乃能有功。若躁动不常,岂能有所成乎?居上而不恒,其凶甚矣。《象》又言其不能有所成立,故曰大无功也。)

艮下乾上
  33.(《遁》,《序卦》:恒者久也,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遁,遁者退也。夫久则有去,相须之理也,遁所以继恒也。遁,退也,避也,去之之谓也。为卦,天下有山。天,在上之物,阳性上进。山,高起之物,形虽高起,体乃止。物有上陵之象而止不进,天乃上进而去之,下陵而上去,是相违遁,故为遁去之义。二阴生于下,阴长将盛,阳消而退,小人渐盛,君子退而避之,故为遁也。)
  遁:亨,小利贞。
  (遁者,阴长阳消,君子遁藏之时也。君子退藏以伸其道,道不屈则为亨,故遁所以有亨也。在事,亦有由遁避而亨者。虽小人道长之时,君子知几退避,固善也。然事有不齐,与时消息,无必同也。阴柔方长,而未至于甚盛,君子尚有迟迟致力之道,不可大贞,而尚利小贞也。)
  《彖》曰:遁亨,遁而亨也。
  (小人道长之时,君子遁退,乃其道之亨也。君子遁藏,所以伸道也。此言处遁之道,自刚当位而应以下,则论时与卦才,尚有可为之理也。)
  刚当位而应,与时行也。
  (虽遁之时,君子处之,未有必遁之义。五以刚阳之德,处中正之位,又下与六二以中正相应,虽阴长之时,如卦之才,尚当随时消息,苟可以致其力,无不至诚自尽以扶持其道,未必于遁藏而不为,故曰与时行也。)
  小利贞,浸而长也。遁之时义大矣哉!
  (当阴长之时,不可大贞,而尚小利贞者,盖阴长必以浸渐,未能遽盛,君子尚可小贞其道,所谓小利贞,扶持使未遂亡也。遁者阴之始长,君子知微,故当深戒,而圣人之意未便遽已也,故有与时行,小利贞之教。圣贤之于天下,虽知道之将废,岂肯坐视其乱而不救?必区区致力于未极之间,强此之衰,艰彼之进,图其暂安,苟得为之,孔、孟之所屑为也,王允、谢安之于汉、晋是也。若有可变之道,可亨之理,更不假言也,此处遁时之道也。故圣人赞其时义大矣哉!或久或速,其义皆大也。)
  《象》曰:天下有山,遁,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
  (天下有山,山下起而乃止,天上进而相违,是遁避之象也。君子观其象,以避远乎小人,远小人之道,若以恶声厉色,适足以致其怨忿,唯在乎矜庄威严,使知敬畏,则自然远矣。)
  初六,遁尾厉,勿用有攸往。
  (他卦以下为初。遁者往遁也,在前者先进,故初乃为尾。尾,在后之物也,遁而在后不及者也,是以危也。初以柔处微,既已后矣,不可往也,往则危矣。微者易于晦藏,往既有危,不若不往之无灾也。)
  《象》曰:遁尾之厉,不往何灾也?
  (见几先遁,固为善也;遁而为尾,危之道也。往既有危,不若不往而晦藏,可免于灾,处微故也。古人处微下,隐乱世,而不去者多矣。)六二,执之用黄牛之革,莫之胜说。
  (二与五为正应,虽在相违遁之时,二以中正顺应于五,五以中正亲合于二,其交自固。黄,中色,牛,顺物,革,坚固之物。二五以中正顺道相与,其固如执系之以牛革也。莫之胜说,谓其交之固,不可胜言也。在遁之时,故极言之。)
  《象》曰:执用黄牛,固志也。(上下以中顺之道相固结,其心志甚坚,如执之以牛革也。)九三,系遁,有疾厉,畜臣妾吉。
  (阳志说阴,三与二切比,系乎二者也。遁贵速而远,有所系累,则安能速且远也?害于遁矣,故为有疾也。遁而不速,是以危也。臣妾,小人女子,怀恩而不知义,亲爱之则忠其上。系恋之私恩,怀小人女子之道也,故以畜养臣妾,则得其心为吉也。然君子之待小人,亦不如是也。三与二非正应,以昵比相亲,非待君子之道。若以正,则虽系,不得为有疾,蜀先主之不忍弃士民是也。虽危,为无咎矣。)
  《象》曰:系遁之厉,有疾惫也;畜臣妾吉,不可大事也。
  (遁而有系累,必以困惫致危;其有疾,乃惫也,盖力亦不足矣。以此昵爱之心畜养臣妾则吉,岂可以当大事乎?)九四,好遁,君子吉,小人否。
  (四与初为正应,是所好爱者也。君子虽有所好爱,义苟当遁,则去而不疑,所谓克己复礼,以道制欲,是以吉也。小人则不能以义处,昵于所好,牵于所私,至于陷辱其身而不能已,故在小人则否也。否,不善也。四,乾体能刚断者。圣人以其处阴而有系,故设小人之戒,恐其失于正也。)
  《象》曰:君子好遁,小人否也。
  (君子虽有好而能遁,不失于义;小人则不能胜其私意,而至于不善也。)九五,嘉遁,贞吉。
  (九五中正,遁之嘉美者也。处得中正之道,时止时行,乃所谓嘉美也,故为贞正而吉。九五非无系应,然与二皆以中正自处,是其心志及乎动止,莫非中正,而无私系之失,所以为嘉也。在《彖》则概言遁时,故云与时行,小利贞,尚有济遁之意;于爻至五,遁将极矣,故唯以中正处遁言之。遁非人君之事,故不主君位言,然人君之所避远乃遁也,亦在中正而已。)
  《象》曰:嘉遁贞吉,以正志也。
  (志正则动必由正,所以为遁之嘉也。居中得正,而应中正,是其志正也,所以为吉。人之遁也,止也,唯在正其志而已矣。)上九,肥遁,无不利。
  (肥者,充大宽裕之意。遁者,唯飘然远逝,无所系滞之为善。上九乾体刚断,在卦之外矣,又下无所系,是遁之远而无累,可谓宽绰有余裕也。遁者穷困之时也,善处则为肥矣。其遁如此,何所不利?)
  《象》曰:肥遁无不利,无所疑也。
  (其遁之远,无所疑滞也。盖在外则已远,无应则无累,故为刚决无疑也。)

乾下震上
  34.(《大壮》,《序卦》:遁者退也,物不可以终遁,故受之以大壮。遁为违去之义,壮为进盛之义。遁者,阴长而阳遁也。大壮,阳之壮盛也。衰则必盛,消息相须,故既遁则必壮,大壮所以次遁也。为卦,震上乾下。乾刚而震动,以刚而动,大壮之义也。刚阳大也,阳长已过中矣。大者壮盛也。又雷之威震而在天上,亦大壮之义也。)
  大壮:利贞。
  (大壮之道,利于贞正也。大壮而不得其正,强猛之为耳,非君子之道壮盛也。)《彖》曰:大壮,大者壮也,刚以动故壮。
  (所以名大壮者,谓大者壮也。阴为小,阳为大。阳长以盛,是大者壮也。下刚而上动,以乾之至刚而动,故为大壮。为大者壮,与壮之大也。)大壮利贞,大者正也。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
  (大者既壮,则利于贞正。正而大者道也,极正大之理,则天地之情可见矣。天地之道,常久而不已者,至大至正也。正大之理,学者默识心通可也。不云大正,而云正大,恐疑为一事也。)
  《象》曰:雷在天上,大壮,君子以非礼弗履。
  (雷震于天上,大而壮也。君子观大壮之象,以行其壮。君子之大壮者,莫若克己复礼。古人云:自胜之谓强。《中庸》于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皆曰强哉矫”“赴汤火”“蹈白刃,武夫之勇可能也。至于克己复礼,则非君子之大壮不可能也,故云:君子以非礼弗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