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运河河段述论

 学习快乐 2014-05-23

 



戈春源
今日京杭大运河涛声依旧,正发挥着现实的水利航行功能,可谓千年常流,惠民无限。我国正将它申报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关注大运河苏州段的历史发展与治运经验,以便进一步发挥它的作用,提高苏州运河性城市的应有价值与文化品位自是必然。
一、大运河苏州段的开凿与整修
今运河苏州段,起自西北与无锡交界的五七桥,东南止于与浙江交界的鸭子坝,全长82.3公里,约占江南运河的40%。
大运河是隋炀帝时利用自然河流或原有人工运河开挖、整修、连接而成。大运河中最古老的一段,是苏州护城河西段,它与苏州城同时建成,时间是在吴王阖闾元年(前514)。尔后不久,吴王夫差为北霸中原,开辟了一条后称“常州库运河”的水道。据《续行水金鉴·运河原委》及《通志》所记,此水自今苏州城出发,从吴县望亭流至无锡县界,西北至武进奔牛镇,达于孟河。由于奔牛之西地势高仰,工程艰巨,在当时条件下,不易凿河,故夫差选择由孟河出江。以上两水泊建成,早于人们熟知的邗江有年。越灭吴后,为了加强对吴国故都的控制,从吴淞江至苏州开挖了一条水陆并行的“通江陵道”,全长几十里,是后来江南运河中吴江平望至苏州的一段。楚威王六年(前334),春申君黄歇“城吴故墟”,对苏锡间的运河加以改造。封闭了胥门水门,让胥江水绕道入城,分减了水力,使城中居民免除洪水之患,并提高了运河的流量。
三国时,东吴政权建立,因苏南系其核心地区,为便利水运,进一步开通了云阳(今丹阳)至丹徒的河道,并疏浚了苏常运河,故后人认为“吴县舟行,过无锡、武进、丹阳,至丹徒水道,自孙氏始。”
隋灭陈统一全国后,为了加强对南方的控制,全面开通了大运河。江南河为大运河的最南一段。隋大业六年冬十二月(公元611年1月),“敕穿江南河,自京口(今镇江)至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便可通龙舟,并置驿馆、草顿,欲东巡会稽。”苏州是江南河上的重要城市,苏州段是大运河上的重要区段。
由于苏州段地处江南河的中段,地势较低,是太湖泄水之地,因此,自唐开始用筑堤架桥的办法来控制太湖水势,取得良好效果。唐元和五年(810)苏州刺史王仲舒修筑自王江泾至长洲县数十里的石塘与土塘。后又疏浚平望淤塞河段,并对八坼段削弯取直。自五代至北宋都延续了这一措施。宋庆历二年(1042)苏州通判李禹卿又在唐大堤之东筑东堤80里,作卫护运河之用。以后吴江知县李问等,在运河与太湖的连接口建垂虹桥,以制水的泄储。明永乐九年(1410)修吴江至平望、嘉兴土石塘官路70余里。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曾浚修松陵至王江泾的运河。民国时期,地方当局曾五次对苏州段,特别是觅渡桥南北河进行多次浚疏、固堤工程,但由于军阀混战,这一类的小修小补,无法改变洪涝带给沿岸农业灾害性的后果。
解放后,人民政府对苏州段进行了全面浚修与改造。1955年12月,在彩云桥至枫桥开展截弯取直工程,共挖土方约28万立方米,疏浚航道5.3公里(河面宽43米,边坡1∶3),抛弃狭弯的老航道,开辟新航道1.36公里,由枫桥上游处直线向南,连接胥江,使船舶避免了狭浅曲折之危险,提高了航速,减少了事故。1968年,在吴江平望镇西,开挖新河2.7公里。次年改造浒墅关段9.3公里。1977年9月,按三级航道标准,拓浚枫津桥至揽月桥段1.6公里。1987年,苏州市人民政府更挖了一条从横塘至宝带桥9.3公里的新运河,至1992年共挖土方249万立方米,使大运河远离苏州城区,更便利了交通,减轻舟船噪音,并把原运河改建成以休闲为主体的宜人风景带,改善了居住环境。
二、大运河苏州段的作用
(一)经济发展的银练
苏州段是大运河中灿灿闪光的一段,是水利运输的动脉,对经济发展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1.农业的命脉
运河的开通,调节太湖之水,有利于水的供应与调节,从而促进农业的发展。春秋时,吴国已有稻麦、  (大麦的一种)、黍等八谷,蔬果中有梅李菰藕等,产量也有较大提高。据说当时吴国的谷产量,即使数年不收,而人民尚能生存。两汉时,广泛使用铁犁与牛耕技术,发明龙骨水车,用人力转动轮轴灌水,改进了耕作方法,而使农业常获丰收,苏州一带变成沃野乐土。两晋,吴地推广前犁后耙式的牛耕技术与绿肥红花草的沤制,注意水旱田的配置,而使三吴成富裕之区,一片沃壤,为“股肱望郡”。隋唐时,苏州一带改进了犁耙、砺   、碌碡等各种农具,更广泛使用牛耕,产量大幅提高,特别是属下的嘉兴,粮食产量在江淮农业中居举足轻重的地位。宋时引进了繁殖力强的占城稻与无芒的僧头麦,扩大了双季稻,推广河泥肥料,而常获丰收,“中稔之利,每亩多二石至三石”,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誉。元明清时,由于河道的浚治、稻米品种的增多、棉花的引入,促成了粮食产量大为提高与纺织业的发展,遂有“天下之赋,十分之九出于江南。”
此外,苏州副业特产菱、藕、芡实等“水八仙”,本是水中之物,更与运河有着直接关系。
在上述农业的发展中,水的灌溉、良种的输入与推广,粮食的调配与买卖,运河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舟船制造的前提
运河的开挖,直接促进了造船业的兴起。早在上古时代,吴地已出现了独木舟。春秋后期,吴国在建设运河的同时,特别重视舟船的制造。在太湖边上设有造船的舟室,在首都与城郊设有放置舟船的丽宫,考古学家曾在今蠡墅发现过船宫遗址。当时船为木制,种类甚多,有大型军事指挥船余皇(因在吴郊余皇制造,故名),也有战船大翼、中翼、小翼,有用于突击的战船“突冒”及多层的楼船,还有戈船、桥舡等。吴船,结构精良,成“涉川之良器。”汉时,苏州是有名的楼船建造地。三国东吴,吴郊是重要的造船基地。曾制造“飞云”、“青龙”、“凌波”、“掖电”等战舰,其艨冲快艇,疾驰如飞,而大舡战舰,规模宏大,可容3千人。南朝时,大船的装载量,多达2万斛。娄县(今昆山)县令祖冲之设计出一种利用桨轮激水前进的舰船,取名“千里船”。唐时,苏州属下的嘉兴,设有重要船场。苏州已制造出航海木帆船沙船,这种船较为灵活,可适应海域沙滩与潮汐不定的自然条件。
明代太仓县城北门外,设有船厂,年供应苏州卫与太仓卫船310只,其船为巡逻艇性质。清朝时在苏州设船场,船只种类繁多,有用于驳运漕粮,装载物料的驳船,用于载客的航船、香船,用于游玩的画舫、楼船,用于运货的米船、沙船,用于捕鱼的渔船,用于方便生活的篷船以及专门性的罱泥船等。形制各异,式样实用美观。苏州、常熟、太仓等地,一些富户还自造双桅沙船,以便自家运输。清朝统治者为驿运的需要,曾组织民间力量建造船舶,规定苏州商民承造“便民船”多艘。其时造船技术有较大进步,内河舟船特别精巧,称“三吴浪船”。沙船发展成平底、多桅、方头、方艄,适于沿海商运。造船技术的提高,为航行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提高了运河的价值。由于造船是综合性的手工业,舟楫制造也促进了冶铸、纺织、油漆等手工业的发展。
3.城镇的兴起
运河,是以运输为主的人工河流,它的出现,加强了各地物资交流,促进了一批运河城镇的产生。
吴(今苏州)是春秋后期的都城,是航行便捷的三江五湖之会,“城厚而崇,池广以深,水陆八门,舟车并便。”粮盐铜铁在这里交易,号称“江东一都会”。唐时苏州称雄,宋时号平江府,多产丝帛,造纸与舟船业极为发达。全城有作为商业区域的坊市65个,各色店铺、茶馆、酒楼鳞次栉比,商品琳琅满目,除了本国的手工业品与农产品以外,还销售日本漆器、朝鲜折扇、南洋珠宝。北宋时,全年商税达5万贯,人们比作天堂。明清,苏州是丝绵粮食的重要集散地,是北方豆麦、两湖竹木、南方海味、东北药材的交易处所。“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南诸洋,梯航毕至。”各地商船毕集,并有专用码头停靠。如晋陵商人多集中在阊门南湾北货码头,徽商则在四摆渡一带。各地商人,在苏州还设会馆、公所,以利商业活动的展开。如闽粤商人建三山、汀州、潮州、嘉应等会馆,豫晋商人设河南、全晋等馆。运河是经济连接的纽带,苏州是漕运与丝绸之路的出发地。清时,漕运以府州为单位结成帮次十船一帮,生事互坐。苏州的阊门与娄门是漕运的出发地。苏州堪称运河上的明珠。
商业与运输业带动了沿河集镇的兴起。苏州之西的浒墅关镇是运河上的重要集镇。据传,秦代已有地名,原名“虎  ”,明初,因是商品集散之地,故在此征收苏州、杭州、九江三府之船货钱钞。居民达数千家,为运道要冲。清代“为十四省货物辐辏之所,商船往来,日以千计”,于是政府设榷关收税。浒墅关,以出草席闻名于世。枫桥,东距苏州阊门十里,是运河上重要交通枢纽。自苏州北上豫鲁,或自北方南下浙闽,均须经过此地。明清时期,街市兴盛,商店相连,多销售米粮绸布,尤以米市著称。松陵镇,吴江县治所在地,在苏州之南是太湖通向运河的连接点。春秋时已有地名,三国时筑寨。五代梁开平三年设县建城。从明开始至清乾隆年间,民间贸易日盛。东门外临运河处称江南市,有居民千余家,贸易额占全县的四五成。交易以丝绸、水产为大宗。平望镇,北距吴江县城20公里,位于苏杭沪湖的交叉点上。唐时设驿,宋时已是“大商世舶,物货充溢”的局面。盛泽镇,位于吴江东南运河之西。三国时为屯兵之地,宋即为一商市。明嘉靖间有居民百家,多以纺纱织绸为业。其后迅速发展,烟火竟达万家,“日出万绸,衣被天下”,为中国四大绸都之一。这些城镇完全依托运河而发展。自隋运河全线贯通,特别是元朝运河改道成功后,苏州段的城镇如雨后春笋,蓬勃生长。或毁而重建,或由小而巨,都与运河的沟通息息相关。它们是作为船舶的停靠地点和货物的交易或中转场所,而迅速兴盛起来的。
(二)文化传播的通渠
大运河苏州段作为南北重要通道,自古以来发挥着文化传播的作用。
1.学术推进
早在春秋后期,吴季札北上,与鲁、齐、郑、卫、晋诸国贤达交往,其谦让诚信、以礼定序、乐为民声的思想,体现了泰伯以来吴文化的优秀传统,给儒学的奠基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两汉之后,运河苏州段人才辈出,西汉严助、朱买臣以文辞并发,为汉武帝所赏识。三国吴郡人陆绩幼有孝行,怀橘遗母,长为郁林太守,用船运“廉石”以归,他博学多识,娴于《礼》、《易》,永垂儒家风范。南朝梁皇侃习三《礼》,卓有成就。陈吴人顾野王仿《说文解字》著《玉篇》,收字超过《说文》7千余字,对音韵、文字的审订起促进作用。唐初陆德明著《经典释文》,直承齐梁经注,实开唐代义疏之先声。
北宋吴人范仲淹精《周易》与《中庸》,其推己及人先苦后乐的思想,影响理学的发展。明末复社继承东林衣钵,以复兴古学为名,探讨儒家政治得失,而影响朝廷决策之取向。明末清初,大思想家顾炎武强调气是物质之本,器为道之所寓,主张严密考证,实为乾嘉考据学派的先导。清中叶,惠栋继承家学,作《周易述》、《易汉学》,广泛收集汉儒经说,详博而能熟洽贯穿,为吴派经学的代表人物,使苏州成为全国的学术中心之一。清代吴儒崇尚考据,学风严谨,方法缜密,清三大历史考据家中,钱大昕、王鸣盛均为当时的苏州人。
近代以来,吴人受西方意识的辐射,最早产生改良思想。清末苏州木渎人冯桂芳著《校   庐抗议》,主张“采西学,制洋器,善御夷。”另一苏州人王韬,力主向西方学习,要求进行政治与经济改革,提倡办工业、筑铁路、开矿山,建立新式学堂,培养一代人才。
吴地学术,一直领风气之先,这与运河的开挖有一定关系。运河是南北学者往来、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
2.刻书藏书之兴盛
与学术相辉映的是刻书藏书业的兴盛。五代吴越钱   刻佛经,印纸清白,墨色精良。两宋,苏州刻书业极为兴盛,所刻以佛经为主兼及唐宋诗文。光南宋一代所刻而留传下来的书籍就达7千余卷。明清,苏州是私家刻书业的中心之一。清时苏州有书坊50余家,中国古典名著,苏州多有刻印。
与刻书相联系的是藏书。苏州藏书以历史长、数量多、质量高而闻名。中国历代著名藏书家5千余人,苏州占287名,为全国各市之首。著名藏书楼有士礼居、爱日精庐、过云楼等。著名藏书家有黄丕烈、叶昌炽诸人。无疑,刻书设备与原料的运载,书籍的买卖销售,运河作过一定贡献,不容抹去。
3.教育科举的发达
吴地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教育与科举的发达。先秦时期,言子作为孔子惟一的江南学生而道开东南。汉时设郡学。唐节镇李  筠,在苏州治之南设立学庐。宋范仲淹设苏州府学,推行苏湖教学法而名闻全国。元明清时期除设府州县学之外,在基层设社学与义学。其时,苏州的书院如紫阳、正谊、平江等书院无论在质量与社会影响上均列全国前列。
教育的发达,直接推进了科举活动的加强。明代苏州状元与进士之数领先于全国。清时状元之数更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成为名符其实的状元之乡。师资的流动与教学的交流,有一部分是通过运河实现的。而科举活动中,无论乡试还是春闱,苏州士子选择的交通工具,都是以舟揖作为首选。
4.运河文学的繁荣
运河文学是苏州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闻名全国的吴地民歌与运河有密切联系。无论是南朝的子夜吴歌,还是明清时代的“挂枝儿”、“山歌”,这种反映人民真挚感情与心声的集体创作,用“水”、“鱼”、“莲”等比喻爱情,无疑是渔舟商舶所出。流行全国“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一歌,曲调优美,婉转凄凉,而此歌正出于“吴中舟师”。近代在运河的小轮船上,为推销梨膏糖所唱的“小热昏”调,极夸梨膏糖的美味及药效,不时插入一些运河趣事,解除了旅途的寂寞与疲劳。这种原生态文学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至今延续不绝。
运河文学的另一方面,是文人吟咏运河的作品。古代《船录》、《游记》、《诗集》中多有记述运河风光的诗文。其中闻名遐迩的当推唐张继《枫桥夜泊》,写出了月落乌啼、繁霜暗凝的枫桥夜景与旅人的愁绪,以夜半钟声衬托夜的深永与清寥,丰富了禅的色彩,成为千古绝唱而使枫桥寒山寺名声久扬。南宋诗人范成大咏河上横塘石桥诗:“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以清丽的色彩,描绘春雨运河送客的情景,表达了对友情的寄系。南宋姜白石《过垂虹》诗:“曲终尽过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描绘作者由太湖入运河的情况,不仅有舟移曲尽的动感,而且透露出历史的信息。其他如清赵执信对“秋来可怜月,照人独上”的彩云桥,近人周瘦鹃“五十三环环作洞,迎往送来万千艘”的长桥,都作了深情的歌唱。这些诗文描写了运河的旖旎风光,赞叹人工的伟力,为运河文化增添了醇浓的一笔。
5.桥梁的艺术
运河苏州段的桥梁是建筑史的艺术奇葩。枫桥自唐始建,今桥建自乾隆35年(1770),单孔,跨度9.8米,桥洞两侧用花岗岩横砌,桥栏用城砖封砌,犹如一弯新月,横跨在大运河上。现为省级文保单位。枫桥之南是唐始建的花岗岩单孔的江村桥。苏州胥门外运河万年桥,建于明嘉靖间,是由武康石建成的五孔拱桥,石桥雕刻精美,仅石狮就百余只。“万年”,乃喻久远之意。吴江垂虹桥,建于北宋,72孔石桥,长500余米,桥势雄伟,“插天螮蝀势嵯峨,截断吴江一幅罗”,有蜿蜒如虹之概。宝带桥,是用柔性墩与单向推力墩原理建造,有53孔,像带子一样连结玳玳河与运河之岸,也是欣赏串月奇景的佳处。宝带桥是中国四大名桥之一。其他如吊桥、吴门桥、觅渡桥、吴江三里桥,以筑桥艺术而著名。与桥相联系的是桥联,它既是一种装饰,也是一种文学水准的标志。万年桥联:“画  排空积水净,苍龙卧稳夜潮至”,以十分贴切的比喻,把船的色彩,桥的形态与水的平静,充分描绘出来,具有诗意之美。枫桥联:“凶人语恶视恶行恶,三年必降之祸;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三年必降之福。”富有宗教色彩,犹如至寒山寺进香修行的导语。苏州运河桥优美秀丽,石雕精致,亭桥相配,文化内涵厚重,是一首首凝固的建筑性诗词。
其他如牵道驳岸,河边的浒墅关蚕场,厂房遗址无不在诉说着历史。

大运河水奔流不息,名扬全球。河上桥梁、两岸建筑都是历史物证。我们这一代在大运河不可能继续扩容的情况下,重点是进行取直与浚疏,使它继续发挥水利航行功能。同时,更重要的是保护它的文化遗迹与特殊风光,适度进行旅游开发,使古人构筑的艺术玉带继续放出异彩。■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学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