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蓝山县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杂文笔谈 2014-05-23

蓝山县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作者:蓝山政府网    来源: 蓝山政府网   时间:2013-05-31    

  2012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精神,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和各种挑战,加快建设“四个蓝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调整经济结构,不断改善民生,全县经济呈现又好又快发展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一、综合

  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初步核算,2012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66.27亿元,增长11.8%,比全省快0.5个百分点、比全市快0.8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51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27.04亿元,增长15.7%;第三产业增加值26.72亿元,增长11.4%。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20088元,增长12.3%。

  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全县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9.9:39.9:40.2调整为18.9:40.8:40.3,一产业所占比重继续下降,二产业比重提高了0.9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为25.01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7.7%,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第一、二、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0.4%、47.8%和41.8%,一、二、三产业分别拉动GDP增长1.23、5.64和4.93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升到43.8%。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49.44亿元,增长12.2%,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4.6%,比上年提高0.9百分点。节能减排全面完成目标任务。

  民生进一步改善。全县用于教育、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城乡社区事务、节能环保、农林水事务、住房保障等方面的民生支出达到89698万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73.6%。22个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部完成目标任务。农村公路建设完成31.2公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完成1座,解决农村安全饮水人数15000人,解决广播电视盲村用户收视问题完成4833户,新增廉租住房648套,新增公共租赁住房1300套,农村危房改造完成2290户,农村五保户分散供养达到2000元/年,城市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达到254.3元,农村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达到143元,新增城镇就业人员4865人,城乡养老保险覆盖达到了100%,行政村配电网改造工程完成16个,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完成4所,农村公办幼儿园建设完成2所,乡镇金融服务全覆盖完成2个,新建农村用户沼气池完成300口,建设农家书屋完成112个,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完成190套,蔬菜基地建设达到1.63万亩,新增通电话自然村3个,“网上供销社”服务中心站点建设完成5个。

  二、农业

  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12年全县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26202万元,增长6.5%,实现增加值125120万元,增长4.3%。全县粮食种植面积22.04千公顷,比上年增长2%;油料种植面积7.23万亩,增长1.68%;蔬菜种植面积7.65万亩,增长9.9%。粮食总产量保持稳定,实现产量127022吨,增长1.69%。烟叶产量6088吨,增长7.9%。牲猪出栏87.17万头,增长3%;牛出栏1.07万头,增长2.8%;羊出栏2.47万头,增长0.8%;家禽出笼278.74万羽,增长4.39%,水产品产量1185吨,增长10.7%。

  农业基础不断改善。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17383万元,增长42.5%。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34.63万千瓦,增长4.6%,全县机耕面积达到27.75万亩,增长8.8%。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发展速度加快。全县全部工业总产值达到88.68亿元,增长16.5%,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25.01亿元,增长15.8%,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完成15.59亿元,增长17.1%。非公有制规模工业增加值完成13.52亿元,增长17%。规模工业增加值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实现增加值4.28亿元,增长21.3%;重工业增加值实现11.31亿元,增长16.7%。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6.44亿元,增长18.6%。

  全县规模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53.38亿元,增长19.9%;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8532万元,增长1.8%,从业人员平均人数14839人,增长2.1%。

  建筑业稳定增长。全县建筑业增加值20284万元,增长14%,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7%。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实现利润2639万元,增长213%。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25319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37607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强劲。全县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98668万元,增长35.2%。在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投资208032万元,增长64.2%。非国有投资占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47.8%。在5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7200万元,减少60.6%;第二产业投资211746万元,增长21.6%;第三产业投资147306万元,增长65.6%。房地产开发投资32416万元,增长140%。

  投资结构得到优化。全县工业投资204960万元,增长17.7%;占5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6%。技术改造投资51091万元,增长16.7%,占5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3.9%。

  房地产市场升温。全县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26225万元,增长15.3%,房地产业完成投资32416万元,增长140%,商品房屋销售面积12.59万平方米,增长124%。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发展。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3417万元,增长15.7%。分地域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76264万元,增长15.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7153元,增长16.6%。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205340万元,增长15.5%;住宿和餐饮零售额18076万元,增长17.5%。

  六、对外经济贸易

  对外贸易规模扩大。全县进出口总额9022万美元,增长100%。其中,出口7563万美元,增长125.6%;进口1459万美元,增长26%。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全县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600万美元,增长31.8%,实际到位内资26.2亿元。

  七、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业发展平稳。2012年,全县完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增加值58642万元,增长11.9%。全县货物周转量150388万吨公里,增长9.9%。旅客周转量94592万人公里,增长10.8%。民用汽车保有量稳步增加,全县民用车辆达11994辆。邮电通信业稳步发展。全县邮电业务总量32840万元,增长14.7%。年末固定电话用户4.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7.57万户,年末互联网宽带用户15626户。

  八、财政、金融与保险

  财政收入增长加快。全县财政总收入达到41777万元,增长24.8%,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9668万元,增长24.8%;在总收入中,国税完成9798万元,增长26.1%;地税完成17714万元,增长19.8%;财政完成14265万元,增长30.8%。全年财政总支出为121894万元,增长21%。其中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17383万元,增长42.5%,科学技术经费支出1501万元,增长1.3%。

  存贷款余额较快增长。2012年末全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515870万元,增长23.6%,比年初新增98524万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423597万元,增长20.3%,新增71535万元。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59937万元,增长22.7%,比年初新增29552万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64232元,新增2183万元;中长期贷款余额95679万元,新增27371万元。

  保险业发展稳定。全县保险保费收入12898万元,比去年增长9.9%。全县有中华保险公司、平安保险公司、人保财险公司、人寿保险公司、新华保险公司、太平洋保险公司、人保寿险互动部、华康保险代理公司等8个保险公司及营业部。

  九、教育、文化、卫生、广播和体育

  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全县拥有普通中学27所,其中高中2所,中等职业学校2所,小学21所,小学教学点123个。小学适龄儿童毛入学率为121.1%,初中毛入学率为120%。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6299人,其中高中在校学生3636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3469人,小学在校学生32448人,减少6.5%

  文化事业稳步发展。拥有乡镇文化站9个,文化馆1所,文物管理所1所,图书馆1所。文物藏品387件,其中一级1件,二级17件,三级51件,图书馆藏书50700册。新华书店出售各类出版物240.8万册,增长8.9%。

  卫生事业不断加强。年末全县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06个(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室),其中医院、卫生院20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卫生监督所各1所,拥有床位总数1144张,比上年增加335张。全县卫生工作人员1922人(不含乡镇卫生院在村卫生室工作的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数)。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村358个,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33.09万人。

  广播电视事业继续发展。全县拥有电视台1座,差转台1座。电视人口覆盖率99%。全县有线电视用户1.5万户。

  体育事业有新进展。参加永州市青少年田径锦标赛获金牌4枚,铜牌6枚,体育道德风尚奖,参加永州市青少年举重锦标赛获金牌2枚,铜牌3枚,团体总分第六名;8月参加湖南省青少年举重锦标赛获银牌8枚

  十、节能减排与安全生产

  节能减排取得新成效。经上级统计部门初步审核认定,2012年,我县单位GDP能耗比上年下降4.51%;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比上年下降6.69%;单位GDP电耗720.3千瓦时/万元,比上年下降3.95%。初步测算,2012年全县化学需氧量为8922.15吨,削减率为3%,氨氮排放量为988.98吨,削减率为4.79%;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656.65吨,削减率为1.2%,氮氧化物排放量为158.46吨,削减率为5.01%,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

  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全年安全生产事故发生173起,比去年增加55起,增长55.6%;死亡人数11人,与去年持平,直接经济损失93.1万元,比去年增长59%。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166人,下降12.7%;道路交通万车死亡人数9人。

  十一、人口、计划生育、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县户籍总人口为39.37万人,常住人口为33.09万人,城镇化率为40.1%,出生率为14.7‰,死亡率为7.68‰,自然增长率为7.02‰。全县已婚育龄妇女人数77963人,领独生子女证人数3858人,出生人数4864人,死亡人数2179人,施行计划生育手术5348例,其中绝育1346例,上环2801例,取环74例,人工流引1127例。全年共发放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76.9万元,独生子女特别扶助金7.2万元,独生子女保健费8.7万,共有1212名奖励扶助对象受益。

  居民收入大幅增长。全县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为19598元,其中可支配收入19161元,比上年增长14.4%,总收入中,人均工薪收入12197元,增长13.6%;经营净收入2698元,增长14.4%;转移性收入3825元,增长19.7%;财产性收入878元,增长12.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672元,增长19.1%,其中工资性收入3371.4元,增长19.95%;家庭经营收入4251元,增长18.6%;转移性收入827.6元,增长19.7%。国有单位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为335726万元,增长13.4%,国有单位在岗职工人均工资为34234元,增长8.1%。

  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全县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4130元,比上年增长26.2%,其中食品支出5730元,增长27.7%,居住支出1391元,增长22.1%,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1233元,增长25.6%,衣着支出1402元,增长24.1%,医疗保健支出806元,增长14.1%,交通和通讯支出1557元,增长23.5%,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1499元,增长37.2%,其它商品和服务支出512元,增长26.9%。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711元,比上年增加701元,增长18.16%。其中,食品2012元、衣着235元和居住1457元,分别增长14.3%、6.7%和12%。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43.9平方米。农村居民年末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固定电话12部,移动电话机98部,人均住房面积43.4平方米。2012年,全县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0.6%,比上年上升0.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2.7%,比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力度加大。全县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3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84万人;参加城镇医疗保险人数1.88万人,参加城镇居民医保人数7.72万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23万人。全年投入城市低保资金1664万元,保障对象5373人;投入农村低保资金2023万元,保障对象15263,城市低保资金和农村低保资金按规定标准发放到位率均为100%。

  注: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据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