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芝为华彩玉为肌——哥窑瓷器

 文山书院 2014-05-23

芝为华彩玉为肌——哥窑瓷器

2014-05-22 大藏嘉 大收藏家


一、哥窑概况

哥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历来受到收藏家、鉴赏家、考古学家等专家学者的重视和关注。哥窑瓷器体现出宋人的那种喜好不事雕琢、追求清丽秀挺的审美风格。宋瓷本身非常讲究轻松灵动的美感,这是古人的尚玉精神在瓷器制作上的反映。哥窑瓷器的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最为流行。常见器形有炉、瓶、碗、盘、洗、罐等,均为宫廷用瓷式样。现主要藏于北京、上海、台湾等地博物馆。



哥窑瓷器在宋代五大名窑中最具神秘感。首先,尽管历代史书对哥窑窑址有所记载,但现实当中,确定的宋代哥窑遗址始终没有被发现。其次,文物界最讲究“物以稀为贵”。据统计,全世界大约仅有一百余件哥窑瓷器存世,极为难得。再次,哥窑瓷器造型端庄古朴,器身釉色滋润腴厚,烧制工艺非常繁杂。它浑然天成的开片及裂纹效果,即便是由经验丰富的工匠操控,也不一定能呈现出预期的艺术效果,因此传世者弥足珍贵。



二、哥窑瓷器特征

1. 釉色

哥窑瓷器属青瓷系列,釉色为青釉,浓淡不一,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黄等色,因窑变作用,釉色多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泽,非人为意志可以控制。釉面不光洁,但有一层如“酥油”般的光泽。釉质较深浊,不清透,釉层厚薄不匀,蘸釉立烧之器,底足之釉最厚,有的可达4毫米。其烧造方法为“裹足支钉烧”或“圈足垫饼烧”,后者可明显见到所垫圆饼烧造的痕迹。



2.胎质

哥窑瓷器胎质有瓷胎和砂胎两种,少花纹,无年款。胎色有黑灰、深灰、杏黄、浅灰等。


3. 金丝铁线

哥窑瓷器釉面布满龟裂的纹片,通常称之为“开片”。这种由细小裂纹所形成的片纹,大小有别、裂纹颜色也深浅不一。由于器形不同和釉料收缩区域不一致,在器物上造成了外观效果的差异,形成所谓细眼者俗称“鱼子纹”;纹片细碎者又称“百圾碎”;较粗疏的黑色龟裂和细密的黄色裂纹交错着,呈现深浅颜色层次的碎纹,叫做“金丝铁线”。一般来说,大器小开片者和小器大开片者颇为珍贵。



总之,开片与底色形成色泽上的对比,深浅相近、密而不疏、曲而不直,非常自然贴切。一件器物的周身布满这种碎裂的纹片,好似隆冬江河中的冰裂变化万千,在艺术上别具一种古朴、自然的天趣,富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为历代文人雅士所钟爱。


4.紫口铁足

哥窑瓷器土脉微紫,质薄,有油灰色、米色、粉青色三种瓷釉彩,表面布满裂纹。因为土质含铁量较高,烧胚时发生还原,瓷器胚呈紫黑铁色,瓷器没有涂釉的底部显现瓷胚本来的铁色,叫“铁足”,而釉彩较薄的口部呈紫色,叫“紫口”,俗称“紫口铁足”,但两者往往如鱼与熊掌一样不可兼得。瓷胎满釉器有“紫口”而无“铁足”。



5. 底足

哥窑瓷器的底足也颇为特别,其圈足底边狭窄平整,非宽厚凹凸,足之内墙深长,足之外墙浅短,难以用手指提拿起来。


6. 攒珠聚球

“攒珠聚球”是哥窑最主要、最奇妙、最令人称道、又最容易被人忽视的特征。“攒珠”指的是哥窑瓷器的釉内气泡细密,似颗颗小水珠,满布在器物内壁和外壁,或内身和外身上。实际上,真正的哥窑瓷器釉内气泡不仅仅只是“攒珠”,还显现出一种比“攒珠”稍大一点的“聚球”。



球比珠大,是指哥窑瓷器有大小不同的两种气泡,其排列形式不是间杂错落,而是较为整齐地排列在一起。“聚球式”的气泡比“攒珠式”的气泡数量要少得多,一般呈圈形排列在器物之内壁,像一个很厚的环。“攒珠聚球”是划分真假哥窑瓷器的一条必不可少的依据。


三、哥窑瓷器价值

传世哥窑瓷器主要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国外一些大型博物馆及少数收藏家手中,总数仅百件左右,以至于连哥窑破损残片也被视为珍稀之物,完整器更是寥寥无几。



在拍卖市场上,只要有宋代哥窑精品出现,就一定能够受到市场的追捧。1992年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一件宋代哥窑八方贯耳瓶拍出1000多万港元。据业内人士介绍,如果不是因为当时收藏界有人持不同看法,这件瓷器的价格还要高。2004年,在纽约佳士得拍卖会上,曾经出现过一件宋代哥窑六瓣葵花式盘,是来自美国著名收藏家斯蒂芬·君尼库克三世的旧藏,最终被专门搜集宋代瓷器的日本收藏家富田雅孝以146.35万美元的高价购得。近两年来,内陆拍卖市场也有标明为“宋哥窑”的瓷器露面,但由于市场对拍品的争议,成交价格总是维持在1千万元人民币左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