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曲家吴粹伦
1922年道和曲社社员图(最上一排左二为吴粹伦)
吴粹伦参与编写的《道和曲谱》
澄衷学校(上海中学前身),吴粹伦曾在那里当了多年校长
吴粹伦任首任校长的昆山一中(原名昆山县立中学)今景
□陈兆弘
20世纪初,一批有识之士倡导“振兴昆曲”,他们有的组织曲社,整理出版曲谱,有的创作新传奇、新杂剧,灌制唱片、广播节目,有的将昆曲引进学校……其中最大的亮点是创办昆剧传习所,培养了一批“传字辈”专业演出人才,使昆剧艺术薪火相传后继有人。曲家吴粹伦就是昆剧传习所创办人之一。 共创昆剧传习所 吴粹伦(1883年~1941年),名友孝,以字行,教育家、昆曲家,昆山人。清宣统二年(1910年)从苏州两江优级师范学堂毕业,成绩名列第一,被留校任客籍日本教师的翻译。辛亥革命后,该校更名为江苏省立第一师范,他任数理化教师。授课之余,雅爱昆曲,以读曲自遣,曾被校长王欣鹤赞为“深娴音律”。此时,他结识了大曲家吴梅和俞氏父子(俞粟庐、俞振飞),常在一起切磋曲学和昆曲唱艺,获益匪浅。 《中国昆剧大辞典》评论说:“粹伦博学多才,长于古文诗词,尤嗜爱昆曲,工正旦,凡填词、谱曲、拍曲、擫笛,无所不能。”1921年7月,苏州“谐集”和“禊集”两个曲社,合并组成“道和曲社”。首批曲友30人,吴粹伦即在其中。道和曲社的骨干张紫东、贝晋眉、徐镜清三人,发起创办“昆剧传习所”,培养昆剧专业表演人才,得到了曲友们一致赞成,纷纷捐款资助,合计1000元大洋作为开办费。选出张紫东、贝晋眉、徐镜清、汪鼎丞、孙咏雩、徐印若、叶柳村、吴粹伦、吴梅、李式安、陈冠三、潘振霄12人为董事,聘任孙咏雩为所长。 昆剧传习所于同年秋季开办,地点在苏州桃花坞西大营门五亩园(北宋熙宁间梅宣义所筑,建国后属苏州林业机械厂,在今苏州昆剧院西侧),聘“全福班”老艺人沈月泉、沈斌泉、吴义生、许彩金、尤金魁等为教习。传习所废除旧科班制度,开设文化课,是有史以来第一所新型的昆剧学校。开始招生30名,不久上海实业家穆藕初接办,投入巨资,扩大为50名。学员大多是贫苦子弟,也有艺人的亲属。艺名以“传”字排行,第三字以部首区分行当:旦角用草字头,小生用玉字旁,外、末、净用金字旁,副和丑用水字旁。学制3年,学成后以“传习所”、“新乐府”的名义对外演出,后改名为“仙霓昆剧社”,赴上海、南京各地公演,盛况空前。崭露头角的有:朱传茗、顾传玠、沈传芷、郑传鉴、周传瑛、王传淞、姚传芗、华传浩等。传习所的成功举办,使古老的昆剧艺术得以传承。 据吴氏后裔回忆,当时吴粹伦在苏州师范教书,收入菲薄,老家也并不富裕,一家多口人包括兄弟姐妹(吴先生排行老大)住在狭窄的老屋里。但是他卓具眼光,看到传承昆剧的重要性,毅然决然慷慨解囊。吴先生资助创办昆剧传习所并被推举为董事,创造条件,热心办学,奔走呼号,精心培育下一代,其历史功绩诚不可没! 弦歌之教 1924年,吴粹伦受聘任昆山县立中学首任校长。在他倡导下,学校成立了学生会,下设学习、宣传、文艺、体育诸部,在文艺部下面又设图画、篆刻、国乐、话剧、昆曲等兴趣小组。 全校师生参加昆曲组活动的人数达十人之多,吴粹伦亲自动手用蜡纸刻印昆曲教材,一字一句地教唱《渔家乐·藏舟(山坡羊)》《邯郸梦·仙圆(混江龙)》等曲目,为在学校内推广昆曲、培养爱好者不遗余力。校友周守愚说:“吴粹伦是位德隆望重的教界耆宿,待人忠厚笃实,具长者风度。尤精音律,擅昆曲,与当时饮誉曲界的吴梅(瞿安)友善。课余活动时,吴师躬亲授曲,擫笛横吹,反复教唱,不以为累。时音乐教师徐栋华、王允功教国乐,学生们常演奏江南丝竹,使校园中充满了洋洋乎盈耳的乐声。学生中丁善德的琵琶与陆修棠的二胡,出类拔萃,誉为妙手。” 丁善德是著名音乐家,上海音乐院副院长。关于吴粹伦对丁善德的培养,戴鹏海所著《丁善德音乐年谱长编》中谈道: “当时昆山县中校长叫吴粹伦(后来是上海澄衷中学校长),前清时考过举人。当时虽然已有50岁左右,但是思想开明,且颇有远见。学校在其领导下,开辟了实验室、音乐室等课外活动场所,昆曲、话剧、球类等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 “初二时,吴粹伦差人去苏州买回一套江南丝竹乐器,放在音乐室,供学生课外使用,还成立了国乐组。丁因为琵琶、三弦、二胡、笛子等乐器样样都会,所以当了国乐组长,并且教组内的人演奏。他的同学、后来成为著名演奏家的陆修棠,最初就是他教的二胡。 “1928年毕业前,学校成立升学指导小组,根据毕业生的兴趣和特点,订出各人选择升学的方案。大多数同学被鼓励报考高中和师范,丁却被校长吴粹伦单独找去谈话。吴告诉他国立音乐院登报招生的消息,并鼓励他去报考。吴说:‘国立音乐院刚开办不久,蔡元培当院长,萧友梅当教务主任,看来很正规,一定靠得住的,不妨去考考,试试看。’就是这一席话,把他推上了进入音乐殿堂的通道。” 这就是被人一再称道的吴粹伦校长所倡导的“弦歌之教”。 热心曲社活动 作为资深的曲家,吴粹伦很早就加入著名的道和曲社,是首批曲友。他十分看重拍曲、唱曲的艺术实践,正是在曲社的同期、曲叙中,在与曲家名师的切磋中,提高了技艺,使自己精益求精。20世纪以来,昆山产生过许多曲社,如载畼、东山、迎绿、漱玉、民八、玉山、壬戌、止庐、紫云等,吴粹伦从1928年秋到上海去工作后,利用周末度假参与家乡曲社活动,他参加了“壬申社(榆集)”,并成为该社一名骨干。 关于壬申社(榆集),南京大学吴新雷教授在《中国昆剧大辞典》写道:“1932年(农历壬申年),昆山《壬申》旬刊(时政文论刊物)的同仁经常聚会,或游览,或聚餐,或纵谈国家大事,或讨论文学艺术。由于社员中多数人喜爱昆曲,又自然地形成了曲集。主要成员有张家凤、李昌炽、徐芙麟、王震公、吴粹伦、周梅初、汪抡一、唐履亨、许鸿藻、蒋君履等,社址设在玉山书院(第二中心小学东首时家园,现已拆毁)。当时有一位曲友叫做俞翰屏的,专工小生,能唱能演,但不是壬申社的人,而社内同人都跟他熟悉,为了要把他引为同道,便决定成立一个外围组织,由汪抡一命名为‘榆集’。当时由榆集出面,曾请曲学大师吴梅来昆山作曲学讲演,请音乐家黄自讲乐理,请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陈中凡和中文系主任龙沐勋讲诗词。《壬申》每隔十天出刊一次,因内容批评时政,于1933年被国民政府勒令停刊。曲社的活动也就无形终止。” 文中提到的曲友俞翰屏,就是吴粹伦的学生,仙霓社来昆演出时,他曾串演过《琴挑》中的潘必正,而代表榆集出面邀请并全程陪同吴梅来昆作曲学讲演的便是吴粹伦先生。前面讲过,吴粹伦与吴梅相识很早,后来都当了昆剧传习所董事,粹伦返乡办学,二人还合作过昆中的《校歌》。1933年1月27日的《瞿安日记》载: “晴。清早起身,携四儿往昆山,应吴粹伦之召,诣榆社演讲。七时半登车,九时许达昆山,粹伦已在车站候我。同至‘平常面馆’,所谓昆山鸭面者,已十余年未尝此味,至是饱啖一顿,亦有前缘也。往粹伦家略坐,遂至社。社附图书馆中,建筑亦壮丽,闻费止二万余元,可云廉矣。十时后登坛演讲,历三小时许。讲毕午饭。席间有奏琵琶者,有度曲者,兴颇畅适。四时许出城,粹伦送到车站,为我买票。六时前至苏。” 张英阁在《半个世纪来昆山度曲的动态》中也讲到了这件事:“‘壬申’是以大学生为主组成的业余文艺组织,他们曾请音乐家黄自来作乐理的讲演,请中央大学教授龙榆生来作词曲的讲演。吴老师讲的内容是昆曲的历史演变、戏曲著作的考证、如何填词、如何谱曲、如何唱、如何演、讲得精辟入微……”可见吴梅这次讲演内容相当丰富、实用、精彩,从中也可以看出吴粹伦与吴梅之间的深厚友谊。 为《霜崖三剧》谱曲 1933年,吴梅为庆祝自己50岁生日,从他以前所创作的昆曲剧本中,选出三种满意的作品,编为《霜崖三剧》,即《湘真阁》《无价宝》和《惆怅爨》。年底《霜崖三剧》的附谱《霜崖三剧歌谱》木刻本问世,这部曲谱,并非吴梅一人所作,而是邀请了三位曲友协助谱曲的。分工如下: 吴梅《湘真阁》4折;刘凤叔《无价宝》1折、《杨枝妓》1折、《钗凤词》1折;吴粹伦《湖州守》2折;徐镜清《国香曲》1折。 吴粹伦所谱的《湖州守》全称《湖州守乾作风月司》,剧情为唐代诗人杜牧,到湖州访问刺史崔元亮,在观看游船嬉水时,结识了少女绿叶,相约十年后前来迎娶。哪知仕途蹭蹬,他在十四年后方到湖州,此时绿叶已嫁人并生二子,好姻缘成了泡影,使诗人怅然若失。两折戏都由男角杜牧(正末)主唱,第1折由“黄钟醉花阴”等13个曲牌组成联套,另插入游船众人所唱的“龙舟歌”等4只曲子;第2折,由正末主唱“正宫端正好”等15个曲牌组成的联套。 吴梅在《霜崖三剧歌谱自序》中指出,制谱是一件非常难的事,他感叹道:“夫以吾国人才之众,度曲家之多,而据旧律以谐新声,瞻望南北,仅有数人,又何其难也!”他援引乾隆间叶堂辑《纳书楹曲谱》邀请王文治和许穆堂参订的例子,说明最有权威的曲谱也是依靠众手完成的。所以自己的剧本也邀请了三位曲家协助制谱,他们都是堪称“据旧律以谐新声”的一时之选。 效果如何呢?张茂炯所作《霜崖三剧序》中说:“今霜崖举所为《三剧》手自校订,必详必慎,其于声律,庶乎无毫发憾矣。”社会上对此也有“词律并佳”的评论。农历七月初七,吴梅在上海,曲友们为他祝寿,从下午1时到6时,唱完《三剧》全本,感动之余,他当场作“懒画眉”三首答谢。龙榆生《记吴瞿安先生》中说到,有一天下午,吴梅特地叫他的学生唐圭璋,约龙榆生游南京玄武湖,“他老人家带着一个儿子和唐君连我四个人,坐上小艇。叫唐君吹起笛子,他父子两个唱起他新近刻成而颇自鸣得意的《霜崖三剧》。袅袅余音,绕云萦水,真叫人有‘望之若神’之感。一直游到夕阳西下,才收艇归来。”吴梅是一位谨守曲律的传奇、杂剧作家,他对《霜崖三剧》如此珍爱,如此看重,一唱三叹,包含着对吴粹伦等三位曲家谱曲成就的高度评价。 师德风范永存 1928年秋,吴粹伦应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江问渔之聘,离昆赴沪任该社总务主任。翌年,他兼任澄衷中学(上海中学前身)数学教员,越三年任该校教务长,1932年起任校长,在他任内,将澄衷中学办成了上海市最有名的中学之一。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位于虹口的澄衷中学沦陷,部分校舍和全部教育设施被毁。当时正值暑假,吴校长疏散员工,收检文件,最后一个人离开。他四处奔走商借房屋,于9月准时开学。校舍拥挤,实行半日制,不让学生辍学。还将学校发给他的工资,拿出1000元作为自然科学奖励基金。不久,家乡昆山县城遭到日军轰炸,先生新居顷刻间化为灰烬,而他仍然坚守自己的教学岗位。1939年12月,远在重庆的国民政府教育部通电嘉奖他在孤岛“认真办学,苦心撑持”。由于孤岛缺医少药,吴粹伦贫病交加,心力交瘁,1941年11月在上海去世,年仅59岁。 一代才俊,英年早逝;哲人其萎,典型犹在,更激发起家乡人对他的怀念。抗战前,昆山县立中学毕业的胡福章、俞翰屏、陈中辅、陶伯和、潘少宣等校友,经常聚在一起唱曲,因为爱戴老校长,感恩先生传承昆曲,起名叫“伦社”。抗战胜利后,县中校友又走到一起组织曲社,为表示对吴校长人品和艺术的敬仰,取名为“景伦曲社”。“伦社”和“景伦”曲社都以先生的名字命名,这在昆曲界绝无仅有。 吴粹伦先生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又是一位优秀的昆曲艺术家,他所留下的精神财富,使人难以忘却,永远激励后人。 |
|
来自: 苏迷 > 《苏州名人逸事、名人与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