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云阁往事

 LuXin4164 2014-05-23


青云阁往事
                                           青云阁匾额

    整修一新的大栅栏西街(观音寺街)张灯结彩,两侧的建筑古色古香,老招幌的旗帜迎风摆动。街北一座高耸突兀的二层小洋门楼青砖到顶,磨砖对缝,甚是抢眼。拱形券门之上金底的匾额里写的“青云阁”三个大字古朴苍劲,那是晚清三朝元老、书法大家何绍基之孙、著名书法家何维朴书于宣统元年的手笔。拱形券门的两旁是黑底金字的柱联:上联是:深巷藏福地一代文豪一代风流流连于此;下联曰:闹市寻幽处我辈儒雅后辈英雄往返其间。这座典型清末民初风格的建筑就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曾与劝业场、东安市场、首善第一楼并称为老北京四大商场之一的青云阁。


青云阁往事                                        大栅栏西街青云阁前门

 

                                            轿形布局巧妙

    进入拱形券门,京腔京韵的叫卖吆喝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浓郁的京味儿随着一股香气扑面而至。墙上张挂着的黑白老照片,恍若使你置身于老北京的从前。伴着清灵韵动的音调、优雅飘逸的京曲儿,走过狭长的通道,眼前是一个灯光通明的大厅,大厅的中间是一排光明几净的八仙桌椅。大厅的东西两侧,老字号小吃的门档一字排开,香气袭人的各色小吃,在灯光下闪烁着诱人的色彩,使你垂涎欲滴。而浓郁的香气不由得使你解怀而坐,一饱口福。眼下,爆肚冯、年糕钱、奶酪魏、羊头马、茶汤李、豆腐脑白、小肠陈、瑞宾楼褡裢火烧、锅贴王等老北京传统小吃,正在这里安营扎寨,展示着老北京传统小吃文化的精髓。五光十色散发着浓香美味的各色小吃,使你流连忘返。

 

青云阁往事                                           二楼普珍园

   

    据说,青云阁建于乾隆年间,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早年的青云阁平面呈轿子型布局,主厅不临街,南北各伸出两个像轿杆儿样的狭长通道,南通大栅栏西街,北通杨梅竹斜街,因而有轿楼之称。随着岁月烟尘的风化,如今南北只各剩下一条像轿杆儿样的通道了。现在看到的模样,基本是1905年翻建的结果。

青云阁整座楼房四面围合,布局严谨,整体装饰采用中西结合的风格,共有三层。二层沿四周布置房间,形成中厅,中厅北侧有一小舞台,日常的娱乐节目就在这里上演。三层四面是单间,四周通道与跑马廊相隔形成中空的天井。楼内的顶部是东、南、西、北四面用大玻璃窗围成的罩棚,罩棚顶部是用人字柁支撑形成两侧立窗的长方形藻井,采光充沛,不但使三层通透明亮,也使二层中厅的亮度大大的提高。从此也可以看出,当初设计者的匠心独具。罩棚四周的玻璃窗下装有精巧的木质挂檐板,檐板之上装有的木饰栏杆,可以看出装修的精巧。悬挂在樑柁上来自南洋的古老吊灯,似乎在静静的向你叙说着一个尘封久远的故事。

 

                                           名人足迹云集

    早年的青云阁是个人气极旺的综合型商业娱乐场所,这里集购物、娱乐、饮食、品茗、服务于一体,因而引得文人雅士、官甲贵胄多愿汇聚于此。清末文人许愈初曾在《肃肃馆诗集》中引诗为证:“迤逦青云阁,喧腾估客过。珠光争闪烁,古董几摩挲。栋栋书场满,家家相士多。居然好风景,堪唱太平歌”。诗中,真实的描写了当年青云阁那种热闹非凡的场景。

 

青云阁往事                                        二楼演出的小舞台

   

     如今风行一时的台球运动,最早就是由青云阁引领京城的时尚潮头。青云阁内的普珍园菜馆、玉壶春茶楼、步云斋鞋店、富晋书社等众多的老字号留下了鲁迅与周作人、陈百年、刘叔雅、朱逖先、沈士远、沈尹默、刘半农、钱玄同、马幼渔等众多知名学者的足迹。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梁实秋等众多历史名人也经常来此品茗会友、小酌膝谈,思文赏乐。

1932年8月,聂耳从上海来到北京求学,住在宣武门外的云南会馆里。刚到北平的第二天,就到青云阁听大鼓看杂耍。几天后,又游览了中南海公园、北海公园、动物园、颐和园和香山公园。

     在清末民初年间,不少戏曲名角都在京城各处茶园里献艺,青云阁也不例外,程砚秋、马连良、梅兰芳等京剧名角先后在此登台亮相。相声界前辈、八德之一的焦德海也常来青云阁演出他的拿手节目。他们的精彩表演引得观者如云,使青云阁名噪一时。

    鲁迅先生1912年5月5日抵达北京,在宣武门内教育部街的教育部社会教育司任佥事。从1912年5月到1919年11月,居住在北京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绍兴会馆七年多的时间里,他日记里记载去的最多的地方有两处,一处是琉璃厂,另一处就是青云阁。毫无疑问,鲁迅先生去琉璃厂是淘寻古书,购买碑帖,选择古钱和拓片,欣赏古董珍玩,这是先生作学问的需要。而去青云阁喝茶品茗、小憩会友,皆因顺路所至。当时,鲁迅先生从绍兴会馆出发,自西南而来先逛琉璃厂,然后经一尺大街,走杨梅竹斜街,一路东行就到了青云阁的后门。鲁迅先生通常是从后门进去,前门出去。这是因为青云阁后门楼上即是茶座,从琉璃厂走到此处恰有些累了,歇脚、会友、品茗、理发、购物方称满意。然后从前门出去,到东行不远的东升平浴池洗澡,然后返家。

 

青云阁往事                                        三楼玉壶春茶楼

   

    青云阁里两家著名老字号普珍园菜馆和玉壶春茶楼则分别在二楼和三楼的位置。而鲁迅除去与友小酌常到二楼的普珍园菜馆外,而更多的时候是坐在三楼南侧的跑马廊边上,在这里品着茶,吃着点心,还可以看到二层中厅表演的评书、戏曲、杂耍和相声。现在三层四周的房间还是原来的旧物,四周的茶座也是按照当年的样子摆放,虽说这些藤椅茶几已经不是当年的物件,但置身于此处的空间之内,你还会感受到那份茶香四溢,墨迹飘香的味道。

    翻开鲁迅日记,从1912年到1922年间的十年里,鲁迅到青云阁品茗、购物,会友、用餐等达三十四次之多。民国时期的文人陈莲痕在他所写的《京华春梦录》中对青云阁有一段精准的描述:“……青云阁之玉壶春。小轩数楹,位置雅洁,檀楠几椅,鼎彝杂列,夕阳将坠,座客常满,促膝品茗,乐正未艾。茶叶则碧螺、龙井、武彝、香片,客有所命,弥不如欲。佐以瓜糕糖豆,干果小碟,细剥轻嚼,情味俱适。而鸡肉饺、糖油包、炸春卷、水晶糕、一品山药、汤棍饨、三鲜面等,客如见索,亦咄嗟立办。阮囊羞涩者流,利其值贱,多于此鼓腹谋饱焉”。

青云阁往事                                       位于杨梅竹斜街的后门

 

    如今,这座连接着两条街道的古老建筑——青云阁,已被修缮一新,向世人展示着老北京韵味的风采,而那一幅幅浓缩着老北京记忆的黑白老照片,将带你重返繁华的青云阁,寻觅历史名人的踪迹,感受那些传奇往事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


青云阁往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