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尔莉在小说的领域里越飞越高
——《眼睛的叙述方式》一书读后感
文/杨忆军
《眼睛的叙述方式》一书,看后我有颇多感触想一吐为快,听尔莉说,《教师父亲》这部中篇小说,是半纪实小说,里面有他一家人的影子,看得出这部作品尔莉是用心在写作的。文中的“父亲”、“母亲”、“爷爷”、“奶奶”等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个人物通过尔莉文字的描述,鲜活而立体地站在了我的面前。这部小说感染力极强,我在阅读有些故事情节时还落了泪。
小说中的“父亲”,是以尔莉父亲为原型塑造的人物,因而她在创作这个人物时一直得心应手。文中的这个“父亲”,对孩子的教育十分重视,这在当时的陕北农村是罕见的。他一直信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明知家庭生活拮据,向人借高利贷也要凑钱供三个孩子读书。两个孩子在高考时因为名落孙山,让他倍感失落,尽管两个孩子后来靠自己的努力,都找到了谋生的职业,还是没能平息他心头“恨铁不成钢”的恼怒,最后他把唯一的希望寄托在小女儿莉娃的身上,他对莉娃说:“只有考上大学才能有出路,否则只能回家面朝黄土背朝天,东山日头往西天背了。”值得庆幸的是,莉娃还算争气,最终实现了他光宗耀祖的夙愿,考上了大学,当上了国家干部,捧上了铁饭碗。
教师“父亲”这个人物,在尔莉笔下显得血肉分明,具有可读性。除了教师父亲这个角色,“母亲”这个人物形象,尔莉刻画的也见棱见角,这是个地道的农村妇女,年轻时长相秀美,和所有爱美的姑娘一样注重穿着打扮,可是在结婚生子后每天除了种田、忙家务外,几乎腾不出空余的时间为自己梳妆打扮。她的吃苦耐劳和勤俭持家的品性,让我对她产生了万分的好感与深深的敬意。
“奶奶”一生辛酸的遭遇,还有被“太爷爷”逼疯的“爷爷”的“疯人”行为,尔莉在勾勒它们时文笔显得从容洒脱,让我击节赞赏。
酷爱文学,一心想当作家的莉娃,还有她的姐姐和哥哥,甚至于势利眼的姨娘等人,尔莉在描写他们时都做到了情到笔到,收放自如。从她的《听书》《看戏》《赶集》等几个章节的文字叙述中,我了解到了陕北乡下淳朴的民风习俗。这部小说与书名同名的另一部中篇小说《眼睛的叙述方式》,各有自己的着眼点、侧重面。《眼睛的叙述方式》涉及的人物众多,人物和人物之间的社会关系错综复杂,这部小说最令人拍案的地方是揭露了官场的阴暗面。小说中的黄世金董事长,在我看来他是共产党内的败类,这个管理着一千多员工的国营企业的领导,看似外表道貌岸然,其实是个生活腐化分子,在企业里,凡是他看中的女人,总要千方百计地得到她们。陈新月,这部小说中的女主角,也险些被这个“色魔”糟蹋。幸好,她立场坚定,多次义正词严地拒绝了黄董事长不怀好意的约会。如果她肯忍受屈辱,成为黄董事长的“情妇”,我想,公司掌管生产的张副总经理调走后,这个副总位置的空缺肯定非新月莫属。新月敢在黄董面前毛遂自荐,一是受了同事的鼓动,二是觉得自己的工作能力完全能胜任这个副总的职务。
黄董事长这个人物形象,尔莉塑造的是成功的。通过她绘声绘色的描述,一个贪财好色的领导干部栩栩如生地站在了我这个读者的面前,激起了我的憎恶。
发生在陈新月身上的故事,情节也跌宕起伏,尤其是对她个人情感经历的描写,尔莉投入了大量的笔墨,看得出在构思刻画这个人物和她所经历的系列事件中,尔莉是耗费了心血的。特别是结尾新月和杨洁夫妻俩破镜重圆,他们一家三口大团圆的温馨场景,令我感到了欣慰和快乐。以喜剧结局收尾,我认为比悲剧收场更有吸引力。
表哥、表姐,还有王总、张董事长、明珠、毛菲、杨洁等人,一个个人物形象,在尔莉的笔下显得鲜活而丰满,锁人眼球。
尔莉的这两部中篇小说,对话不多,主要是以叙述为主导话语的形式展开情节。和她以往的许多小说作品相比,在文字运用和细节勾勒上已经有了飞速的进步。记得当初我刚认识她时,她的小说作品写得还很稚嫩,尤其是在刻画人物的细节上不够成熟,场景描写也没有这两部小说来得生动、细腻。借此文的一角,我想对尔莉说:“忆军姐希望你在小说的领域里飞得更高、更远!”
2012、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