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胡皇后”

 闲野之家 2014-05-24
闵惠芬几乎改变了二胡在国际上的地位与命运。资料图片
□ 林达 | 文

  1963年,在第四届“上海之春”全国二胡比赛上,一位只有18岁的选手引起了音乐界的关注,她就是后来几乎改变了二胡在国际上地位与命运的闵惠芬。

  当时她是所有参赛者中年龄最小的,但必须与比她年龄大得多的人一样,攻克比赛的必选曲目——《二泉映月》。以闵惠芬的经历,无法体会到传奇二胡大师盲人阿炳在那个年代的心路历程。所以,要成功演绎此曲,对于当时的闵惠芬来讲,难度很大。上海音乐学院的院长贺绿汀亲自给她上课,闵惠芬后来回忆:“他就说了一句话,《二泉映月》不是描写风花雪月,而是通过琴声来叙述旧社会统治的黑暗,以及人生经历的辛酸。”这句话仿佛是有魔力般点亮了她的内心,让她体会到了作品中的那份特殊的含义。在比赛中,她的《二泉映月》让评委瞠目,而后凭借出色演绎《病中吟》获得了第一名。

  一天,声乐系的同学张奇松突然送给她一张黑胶唱片,正是阿炳本人演奏的《二泉映月》。对闵惠芬而言,这件礼物太过珍贵,但要买一部唱机来播放并不容易,好在后来她在上海电音乐团排练时,偶然发现一个唱片室。房间又小又暗,但对她来讲则是一个音乐的天堂。趁着大伙儿都排练结束后,她就一头扎进小黑屋,听阿炳的唱片,潜心琢磨研究,揣摩阿炳的心境,直至唱片的纹路已近磨平。

  后来闵惠芬将自己对于阿炳的理解,以及对人生世态的感悟,融入演奏之中,表现出独特的个性。有人评价她的弓法,如同书法中的枯笔。她自己则说过:“《二泉映月》不像有些人说的是憧憬、渴望,而是一种木然的表现。”

  闵惠芬对“木然”的表达,成为她演奏中最牵动人心的特色。1977年,美籍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访问上海交响乐团,听了闵惠芬演奏《江河水》,忍不住跪地伏案恸哭。他激动地称赞:“你拉出了人间的悲切。”后来,闵惠芬随芭蕾舞团去法国演出,与小泽重逢。小泽参加了她的所有演出,只要闵惠芬一拉琴,他就忽略了芭蕾,聚精会神地听,每次演出结束总是第一个叫好鼓掌。闵惠芬的二胡演绎,让一位国际知名指挥家如此痴迷,更证明了她常人不及的魅力。

  其实早在1973年,不满30岁的闵惠芬就已名扬海外。美国费城交响乐团指挥大师奥曼迪称赞她是一个“超天才的二胡演奏家”,法国报纸则评论她的演奏“连休止符也充满了音乐”,“有不可抗拒的魄力”。

  闵惠芬1945年生于江苏宜兴,父亲闵季骞是著名二胡演奏家刘天华的再传弟子。她8岁随父亲学习二胡,13岁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师从王乙先生。在全国二胡比赛中获奖后,她跳级进入上海音乐学院本科民乐系。

  1975年,闵惠芬接到一个特殊任务:为毛泽东主席录制一批京剧唱腔曲目。为了掌握京剧声腔的特性,闵惠芬到处求教京剧名家,不仅自己学唱,还仔细揣摩不同流派的区别。她用二胡录制了《逍遥津》《斩黄袍》《卧龙吊孝》《连营寨》《哭灵牌》等一大批京剧唱腔深厚的作品,既保留了二胡自身的特点,也考虑到了京剧演唱的韵味。这大大开拓了她在二胡艺术领域的视野,并促使她后来走上“器乐演奏声腔化”的探索之路。

  1981年,艺术生涯正处于巅峰状态的闵惠芬,不幸患上癌症,不得不长期住院,经受了6次大手术和15次化疗,但是她依然积极乐观。据一位友人透露,患病期间,为了不影响其他病人休息,她经常偷偷地在卫生间练习心爱的二胡。

  1982年她与作曲家刘文金完成了《长城随想》,并于1987年在首届中国艺术节上首演,这是她战胜病魔后的第一场演出。1988年,她又首演《洪湖主题随想》协奏曲。

  上世纪90年代,在音乐创作之外,她也立志于中国民族音乐的普及,几乎每年都举办20多场音乐会。2006年,闵惠芬首次与她的指挥家儿子刘炬合作,录制了二胡史诗《天弦》,亮相广州音响展。

  闵惠芬最后一次公开演出是在2013年10月,与她的指挥家弟弟闵乐康一起现身“金钟奖”二胡比赛,这也是姐弟俩的最后一次合作。2014年2月,她因突发脑溢血入院,一直昏迷未醒。5月12日,抢救无效逝世,享年69岁。这是中国民乐界的巨大损失。■

  作者为音乐评论人、《钢琴志》主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