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诃子肉

 修和 2014-05-24
【性味】苦酸涩,温。
  ①《药性论》:味苦甘。
  ②《唐本草》:味苦,温,无毒。
  ③《海药本草》:味酸涩,温,无毒。
  【归经】入肺、胃、大肠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肝、脾、肾、大肠五经。
  ②《本草求真》:入大肠、胃经。
  【功用主治-诃子的功效】敛肺,涩肠,下气。
  治久咳失音,久泻,久痢,脱肛,便血,崩漏,带下,遗精,尿频。
  ①《南方草木状》:可作饮,变白髭发令黑。
  ②《药性论》:通利津液,主破胸脯结气,止水道,黑髭发。
  ' ③《唐本草》:主冷气心腹胀满,下宿物。
  ④《海药本草》:主五膈气结,心腹虚痛,赤白诸痢及呕吐咳嗽,并宜使皮,其主嗽。
  肉炙治眼涩痛。
  ⑤《日华子本草》:消痰,下气,除烦,治水,调中,止泻痢,霍乱,奔豚肾气,肺气喘急,消食开胃,肠风泻血,崩中带下,五膈气,怀孕未足月漏胎及胎动欲生,胀闷气喘。
  并患痢人后分急痛产后阴痛,和蜡烧熏及热煎汤熏洗。
  ⑥《本草图经》:治痰嗽咽喉不利,含三数枚。
  ⑦《本草通玄》:生用则能清金行气,煨用则能暖胃固肠。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
  外用:煎水熏洗。
  【宜忌】凡外邪未解,内有湿热火邪者忌服。
  ①《品汇精要》:气虚人忌多服。
  ②《医学入门》:气虚及暴嗽、初泻,不可轻用。
  ③《本草经疏》:咳嗽因于肺有实热,泄泻因于湿热所致,气喘因于火热冲上,带下因于虚热而不因于虚寒,及肠辩初发,湿热正盛,小便不禁因于肾家虚火,法并忌之。
  ④《本草求真》:虚大不宜独用。
  【选方】①治久咳语声不出:诃子(去核)一两,杏仁(泡,去皮、尖)一两,通草二钱五分。
  上细切,每服四钱,水一盏,煨生姜切五片,煎至八分,去滓,食后温服。
  (《济生方》诃子饮) ②治嗽,气嗽久者亦主之:生诃黎一枚,含之咽汁。
  瘥后口爽不知食味,却煎槟榔汤一碗服之。
  (《经验方》) ③治失音,不能言语者:诃子四个(半炮半生),桔梗一两(半炙半生),甘草二两(半炙半生)。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用童子小便一盏,同水一盏,煎至五七沸,温服。
  (《宣明论方》诃子汤) ④治结膜炎:诃子、栀子、楝子各等量。
  共研细末,每次二钱,水煎服,每日服三次。
  (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⑤治老人久泻不止:诃黎勒三分(煨,用皮),白矾一两(烧灰)。
  上药捣细罗为散。
  每服不计时候,以粥饮调下二钱。
  (《圣惠方》诃黎勒散) ⑥治气利:诃黎勒十枚(煨),为散,粥饮和,顿服。
  (《金匮要略》诃黎勒散) ⑦治脱肛日久,服药未验,复下赤白脓痢,作里急后重,白多赤少,不任其苦:御米壳(去蒂萼,蜜炒)、橘皮各五分,干姜(炮)六分,诃子(煨,去核)七分。
  上为细末,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和渣空心热服。
  (《兰室秘藏》诃子皮散) ⑧治肠风泻血:诃黎勒十个(酒润,草纸裹,煨熟,肉与核共捣细),白芷、防风、秦艽各-两。
  俱微炒,研为末,米糊丸,梧桐子大.每早晚各服三钱,白汤下。
  (《本草汇言》) ⑨治白带白淫,因虚寒者:诃黎勒十个(酒润,草纸裹,煨熟,内与核共捣细),白术、黄芪、当归、杜仲、蛇床子、北五味子、山茱萸肉各二两。
  俱炒研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
  每早服三钱,白汤下。
  (《医林集要》) ⑩治老人气虚不能收摄,小水频行,缓放即自遗下,或涕泪频来,或口涎不收:诃黎勒,不用煨制,取肉,时时干嚼化,徐徐含咽。
  (《本草汇言》) ⑾治口疮经久不愈:诃黎勒五个(酒润,草纸裹煨熟,肉与核共捣细),好冰片一分。
  共研匀细,不时掺入少许,口含徐徐咽下。
  (《本草汇言》)
  【临床应用】①治疗大叶性肺炎取诃子肉5钱,瓜蒌5钱,百部3钱,为1日量,水煎分两次服。
  临床观察20例,多数均能在1~3天内退热,3~6天内白细胞下降至正常,6~11天内炎症吸收,未发现不良副作用。
  ②治疗细菌性痢疼用20%诃子液作保留灌肠,每日2次,每次10~40毫升;同时口服诃子肠溶胶囊,每日3~4次,每次1粒,饭前两小时服,症状好转后剂量减半,再服3~4次。
  临床治疗25例,23例痊愈,其中体温恢复正常平均为2.4天,腹泻及粪便性状明显好转平均为2.8天,大便恢复正常、腹痛及里急后重消失平均为2.9天。
  除个别服药有恶心外,其他无不良反应。
  ③治疗白喉带菌者内服10%诃子煎液,每天3~4次,每次约100~150毫升。
  局部可用煎液含漱,每天4~5次;或用蒸过的诃子含咽,每天4~5次,每次1~2粒;亦可用50%煎液喷射鼻腔及咽喉部,每天1次。
  临床观察20例(其中1例中途加用他药治疗),服药后经连续3次以上喉拭培养均为阴性。
  用药时间最短4天,最长17天,平均为6.9天。
  【名家论述】①《纲目》:诃子,同乌梅、五倍子用,则收敛;同橘皮、厚朴用,则下气;同人参用,则能补肺治咳嗽。
  东垣云,嗽药不用者,非矣,但咳嗽未久者不可骤用尔。
  嵇含《草木状》言作饮久服,令髭发白者变黑,亦取其涩也。
  ②《本草经疏》:诃黎勒其味苦涩,其气温而无毒。
  苦所以泄,涩所以收,温所以通,惟敛故能主冷气,心腹胀满;惟温故下食。
  甄权用以止水道,萧炳用以止肠澼久泄,苏颂用以疗肠风泻血、带下,朱震亨用以实大肠,无非苦涩收敛,治标之功也。
  ③《药品化义》:诃子能降能收,兼得其善,盖金空则鸣,肺气为火邪郁遏,以致吼喘咳嗽,或至声哑,用此烽火敛肺,则肺窍无壅塞,声音清亮矣。
  取其涩可去脱,若久泻久痢,则实邪去而元气脱,用此同健脾之药,固涩大肠,泻痢自止。
  但苦能泄气,真气太虚者,宜少用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