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概述】】】
肩周炎是肩关节周围肌肉、韧带、肌腱、滑囊、关节囊等软组织损伤、退变而引起的关节囊和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一种慢性无菌性炎症,好发年龄在50岁左右(俗称五十肩),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且多见于体力劳动者。肩周炎是以肩关节疼痛为主,先呈阵发性酸痛,继之发生运动障碍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患者自觉有冷气进入肩部,也有患者感觉有凉气从肩关节内部向外冒出,故又称“漏肩风”,其病特点是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具有广泛性(疼痛广泛、功能受限广泛、压痛广泛)。如得不到有效的治疗,有可能严重影响肩关节的功能活动。本病早期肩关节呈阵发性疼痛,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以后逐渐发展为持续性疼痛,并逐渐加重,昼轻夜重,肩关节向各个方向的主动和被动活动均受限。肩部受到牵拉时,可引起剧烈疼痛。肩关节可有广泛压痛,并向颈部及肘部放射,还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三角肌的萎缩。
【【【肩周炎症状体征】】】
1、肩部疼痛:
起初时肩部呈阵发性疼痛,多数为慢性发作,以后疼痛逐渐加剧或顿痛,或刀割样痛,且呈持续性,气候变化或劳累后,常使疼痛加重,疼痛可向颈项及上肢(特别是肘部)扩散,当肩部偶然受到碰撞或牵拉时,常可引起撕裂样剧痛,肩痛昼轻夜重为本病一大特点,甚至于半夜痛醒,不能成寐,尤其不能向患侧侧卧,此种情况因血虚而致者更为明显;若因受寒而致痛者,则对气候变化特别敏感。
2、肩关节活动受限:
肩关节向各方向活动均可受限,以外展、上举、内外旋更为明显,随着病情进展,由于因畏痛而不敢活动,长期废用引起关节囊及肩周软组织的粘连,肌力逐渐下降,使肩关节各方向的主动和被动活动均受限,梳头、穿衣、洗脸、叉腰等动作均难以完成,严重时肘关节功能也可受影响,屈肘时手不能摸到同侧肩部,尤其在手臂后伸时不能完成屈肘动作。
3、怕冷:
不少患者终年用棉垫包肩,即使在暑天,肩部也不敢吹风。
4、压痛:
多数患者在肩关节周围可触到明显的压痛点,压痛点多在肱二头肌长头腱沟、肩峰下滑囊、喙突、冈上肌附着点等处。
5、肌肉痉挛与萎缩:
三角肌、冈上肌等肩周围肌肉早期可出现痉挛,晚期可发生废用性肌萎缩,出现肩峰突起,上举不便,后弯不利等典型症状,此时疼痛症状反而减轻。三角肌有轻度萎缩,斜方肌痉挛。冈上肌腱、肱二头肌长、短头肌腱及三角肌前、后缘均可有明显压痛。肩关节以外展、外旋、后伸受限最明显,少数人内收、内旋亦受限,但屈受限较少。
6、年龄较大或病程较长者,可导致患部肩部骨质疏松,或岗上肌腱、肩峰下滑囊钙化征。


肩周炎的位置与部位
【【【肩周炎病因】】】
一、肩部原因
1、风寒湿侵袭,由于肩部的特殊位置,睡眠时很难做到始终保暖良好。从而反复感受“风寒”之邪,引起局部
组织的血液循环障碍和组织代谢异常,致使肩关节周围软组织发生无菌性炎症和组织粘连,最终导致肩部出
现疼痛和功能障碍。所以中医学中又称肩周炎为冻结肩;
2、长期过度活动,姿势不良等所产生的慢性致伤力是主要的激发因素;
3、上肢外伤(肩部的骨折、脱位,臂部或前臂的骨折等)后肩部固定过久,肩周组织继发萎缩、粘连;肩部急
性挫伤、牵拉伤后因治疗不当等。
4、肩部活动减少,随着年龄增大,肩关节活动逐渐减少,造成局部血液循环不良,淋巴回流受阻,纤维素沉
着,使关节囊、肩部肌腱、肱二头肌肌腱及喙肱韧带发生退变,组织液渗出及细胞浸润,最终造成组织细胞
变性引发肩周炎。
二、肩外因素
1、颈椎病,心脏病、肺炎、胆道疾病、上臂创伤、偏瘫、长期静脉输液和肩周围手术等,发生肩部牵涉痛,
引起肩关节活动减少,造成关节囊挛缩与粘连而形成关节僵硬,使肩部肌持续性痉挛、缺血而形成炎性病
灶,诱发肩周炎。
2、肩周炎与蛋白多糖成分改变有关。蛋白多糖的变化可继发引起骨赘生长和关节周围的无菌性炎症,造成韧
带、肌腱变性、粘连、钙化而产生疼痛和功能障碍。而蛋白多糖的组成成分改变和代谢变化在50岁左右最明
显。所以中医学中称为五十肩源于此因。
三、中医观点
传统中医认为肩周炎的形成有内、外两个因素。内因是人过中年,阳气虚弱,正气减损,肝肾不足,气血虚弱,营卫失调,以致筋脉肌肉失去濡养。外因是因久居湿地,风寒露宿或长期劳损,又因肩部露卧受凉,以致风寒湿邪客于血脉筋肉,气血凝滞,脉络不通引起拘急疼痛。还可因外伤筋骨造成,当跌扑闪挫等使筋脉受损而瘀血内阻,拘急疼痛,或肩关节脱臼或上肢骨折,也可能造成韧带、肌腱、关节囊充血、水肿、渗出,发生粘连。
【【【肩周炎治疗方法】】】
一、肩周炎早期(疼痛期)
特点:病人疼痛症状较重,功能障碍则往往是由于疼痛造成的肌肉痉挛所致。
治疗原则:以解除疼痛,预防关节功能障碍为目的。
治疗方法:1、吊带制动的方法,使肩关节得以充分休息;2、封闭疗法,在局部压痛最为明显处;3、间动电疗法,温热敷,冷敷等物理治疗方法;4、可内服消炎镇痛类药物,外涂解痉镇痛酊剂等外用药物。5、此期不建议采用推拿、按摩法,以防疼痛症状加重,使病程延长。
二、肩周炎冻结期
特点:关节功能障碍是其主要问题,疼痛往往由关节运动障碍所引起。
治疗原则:治疗重点以恢复关节运动功能为目的。
治疗方法:采用理疗,西式手法,推拿,按摩,医疗体育等多种措施,以达到解除粘连,扩大肩关节运动范围,恢复正常关节活动功能的目的。
三、肩周炎恢复期
治疗原则:以消除残余症状为目的。
治疗方法:加强功能锻炼,增强肌肉力量,恢复已发生废物性萎缩的肩胛带肌肉,恢复三角肌等肌肉的正常弹性和收缩功能,以达到全面康复和预防复发的目的。但功能锻炼应以不加重病人疼痛为前提,一般主张治疗与功能锻炼同时进行,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对应的功能体操,避免愈后并发症。如肩部旋转法、肩部内收法、患肢梳头法、壁虎爬墙法、患肢后背牵拉法、俯身轮臂法……
四、中医辩证治疗肩周炎
中医针对肩周炎辨证大致可分为风寒湿痹、气血两虚、肝肾亏损、筋骨损伤四种类型。可从祛湿、补气养血、养肝肾、活血通络、理血止痛等方面进行治疗,改善症状。
1、风寒湿痹型可见肩周重滞疼痛、酸胀不舒,夜间尤其明显,肩关节屈伸不利,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或沉
细。风胜者,可用羌活胜湿汤加减,治寒湿邪;寒胜者,可用麻桂温经汤加减,有助于温经散寒。
2、气血两虚型可见面色无华、气短乏力,肩关节疼痛,劳累痛更加重,休息则减轻,舌淡苔薄白,脉沉细乏
力,可用黄芪五物汤加减,有助于益气温经、补虚宣痹。
3、肝肾亏损型可见头晕、目眩、耳鸣、步履无力,肩关节功能障碍明显,举动无力,但疼痛不甚明显,舌偏
红、脉细弱,可用独活寄生汤加减以改善筋骨挛痛。
4、筋骨损伤型可见骨折以及上肢其他部位筋骨损伤,长期固定或日久的累积性损伤,使瘀血凝滞,风寒湿痹;
可用身痛逐瘀汤加减,达到活血通络、理血止痛的目的。
5、拔罐 常选用穴位:肩井、肩隅、肩前、肩贞、天宗等。每次选两个穴位,交替使用。
6、刮痧 常选经络有:手臂外侧的肺经、大肠经。每周可刮1~2次。
7、针灸 选用的穴位有:肩井、肩隅、肩前、肩贞、大椎、曲池、外关、腕骨等穴位。
【【【中医治疗肩周炎举例】】】
(1)风寒侵袭
主证:肩部疼痛较轻,病程较短,疼痛局限于肩部,多为钝疼或隐痛,或有麻木感,不影响上肢活动,局部发
凉,得暖或抚摩则痛减,舌苔白,脉浮或紧,多为肩周炎早期。
治则:祛风散寒,通络止痛。
方药:蠲痹汤加减。
羌活10g,独活10g,桂枝10g,秦艽10g,海风藤15g,桑枝10g,当归10g,川芎10g,木香10 g,乳香
10g,甘草6g。
(2)寒湿凝滞
主证:肩部及周围筋肉疼痛剧烈或向远端放射,昼轻夜甚,病程较长,因痛而不能举肩,肩部感寒冷、麻木、沉
重、畏寒得暖稍减。舌淡胖,苔白腻,脉弦滑。
治则:散寒除湿,化瘀通络。
方药:乌头汤加减。
麻黄10g,制川乌12g(先煎),白芍15g,黄芪30g,全虫12g,羌活12g,细辛6g,甘草6g。
(3)瘀血阻络
主证:外伤后或久病肩痛,痛有定处,局部疼痛剧烈,呈针刺样,拒按,肩活动受限。或局部肿胀,皮色紫暗,
舌质紫暗,脉弦涩。
方药:活络效灵丹与桃红四物汤合并加减。
当归15g,丹参15g,生乳没各15g,桃仁10g,红花10g,熟地10g,川芎10g,桂枝10g,白芍 10g,鸡血藤
15g,桑枝20g。
(4)气血亏虚
主证:肩部酸痛麻木,肢体软弱无力,肌肤不泽,神疲乏力或局部肌肉挛缩,肩峰突起,舌质淡,脉细弱无力。
方药:秦桂四物汤,或用本方加味治之。
秦艽12g,桂枝12g,当归12g,川芎10g,白芍12g,生地12g,黄芪15g。寒甚加羌活、独活、附子;湿甚加
苡米、海桐皮;筋缩不利加木瓜、鸡血藤、忍冬藤;痛甚加全虫。
【【【肩周炎的预防】】】
1、自然界中的寒冷湿气侵袭机体,可使肌肉组织和小血管收缩,而肌肉较长时间收缩,产生较多的代谢产物,
如乳酸及致痛物质聚集,肌肉组织受刺激会发生痉挛引起疼痛,久则引起肌细胞的纤维样变性。受凉常是肩
周炎的诱发因素,中老年人应重视肩关节局部保暖,随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避免受寒受风及久居潮湿之
地;
2、营养不良可导致体质虚弱,抵抗力减低,继而导致肩周炎。所以要注重营养的全面摄入,保持健康的身体。
3、加强身体肩部及关各节的活动(太极拳、太极剑、门球、双臂悬吊、拉力器、哑铃、双手摆动等)和户外锻
炼,避免过度劳累和提重物,注意运动量,以免造成肩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损伤。
4、纠正不良姿势,对于经常伏案、双肩经常处于外展工作的人,应注意调整姿势,活动肩部,避免长期的不良
姿势造成慢性劳损和积累性损伤。
5、注意相关疾病,如患有糖尿病、颈椎病、肩部和上肢损伤、胸部外科手术以及神经系统疾病的人,须密切观
察是否产生肩部疼痛症状,肩关节活动范围是否减小,并应开展肩关节的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以保持肩关
节的活动度,免得引起继发性肩周炎。
6、肩周炎自我防治几种方法: 两手抱头法、单手压肩法、扩胸分肩法、头压手掌法、捏拿手臂法、旋摩肩
周法、按揉穴位法(肩井、曲池、合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