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是一位国际瞩目的雕塑家,他1950年生于伦敦并一直在那里生活和工作。完成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学业后,曾在印度行历三年,1974年在大吉岭,他决定回到英国做一名雕塑家而不是留在印度做一名印度教徒。他说自己选择雕塑是因为雕塑艺术来自大地,不象绘画那样与世界隔了一层,雕塑艺术可以跨越时间界限发出人类生存中强烈欢愉、需求和恐惧的信号。印度也让他体悟到基督教传统将精神和肉体开的做法是粗暴的,他一直努力在自己的艺术活动中把意识与肉体结合,以使精神和肉体的区别不再导致冲突。
自1981年在伦敦白教堂(Whitechapel)画廊举办他的第一次个人艺术展以来,他已经在英国和国外举办了多次展览,他多次参加集体作品展,如威尼斯双年展和卡塞尔文献大展等。他1994年获得特纳奖(Tate Gallery Turner Prize),1999年获得南岸奖。葛姆雷说自己不是什么雕塑家,但他的雕塑是引导人们认知宇宙的载体。他的一组著名雕塑《大地,大海和空气II》(1982)矗立在真正的海浪、天空和海滩之间,三座从他自己身体翻制的浇铸人物被装置在向着大海延伸,一个人物耳朵贴近地面,另一个跪着,脸向天空仰起,第三个人面孔朝前站立着。每一个人都身体朝向外面,透过它的感官同比它更大的某种东西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北方天使》中那种丰碑式的宏大,还是“土地”展览中密集的微型小人,葛姆雷始终把注意力集中在身体与空间之间,内心与外部之间,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亚洲土地”是迄今为止这个艺术项目中数量最为巨大的一个。2002年年底葛姆雷就开始选择制作泥人需要的泥土,他和艺术顾问张巍来来去去跑遍广州附近十多个乡镇才发现东北部花都地区有他希望的红黏土。在广州的象山小学,当地的440位居民在葛姆雷的指导下,花了5天的时间,用120多吨粘土捏制了192000个小泥人。这些手掌大小的泥人都没有嘴巴、没有胳膊,只能通过眼睛和人交流。随后它们被送到当地的砖厂分别用800度、1000度和1200度三个温度烧制,形成了不同的色泽。晒的时候广州的污染使小泥人的头部有点发白。神奇的是,经过五天以后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做的泥人。 2003年3月22日正式在广州华景新城信华花园的地下车库中进行了展览,2003年3月至6月展览期间正植Sars爆发,因此只有1万多人参观了广州的展览。Sars警报解除以后,七八月之间其中16万个泥人被运送到北京的国家博物馆展出,期间大约有10万人参观。随后还在上海的一个仓库、重庆江北区现代商城7层进行巡展,直至2004年1月26日在重庆结束。 安东尼对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在“土地”的展览中,他希望利用不同的环境与中国特色的不同方面相互衔接。在广州,地下车库作为展览场地突出了中国方兴未艾的城市化进程。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中国的标志性符号:红色、革命、权力、中心。上海的仓库则和商业化的浦东形成隐含的对比关系,重庆的商场则有对照商业文化的内涵。召集的志愿者必须把所有的小泥人都摆在同一个平面上,面朝前方,而且根据粘土烧制形成的色泽形成色彩差异的波浪。 |
|